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大亚湾大气降尘中污染物入海量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首次研究了大亚海大气降尘及其降尘中8种污染物质的入海量。结果表明,大亚湾海区大气降尘入海量为4464t.a^-1,降尘中污染物质入海量为84.56t.a^-1。降尘量的大小与陆域距离远近有关,并具有季节性变化。大气降尘中污染物质含量的多寡与陆周围工矿企业污染源有密切关系。研究表明,大亚湾海区降尘量较少,大气中污染物质含量低,大气污染物的降落对该海区水体环境影响不大。  相似文献   

2.
1992~1993年,在对廉州湾及其邻近海域的环境调查中,首次对该海区叶绿素a与初级生产力进行了测定。获得叶绿素a的春季平均值为1.00mg·m-3,秋季为0.29mg·m-3,初级生产力的平均值为301.5mg·m-2·d-1。文章对调查区初级生产力的分布特征及变化规律进行了探讨,并与北方沿海的初级生产力水平进行了比较。  相似文献   

3.
大亚湾海域水体和沉积物中多环芳烃分布及其生态危害评价   总被引:26,自引:2,他引:26  
1999年8月首次采集大亚湾海域14个站位的次表层水和表层沉积物样品,分析其中16种多环芳烃(PAHs)单体的含量,探讨其可能的来源,并进行典型有机污染物生态危害评价。结果表明,海水中PAHs平均含量为10984±8461ng·L-1,变化范围为4228—29325ng·L-1;表层沉积物中PAHs平均含量为481±316ng·g-1,变化范围为115—1134ng·g-1;大亚湾海域PAHs含量比其它近岸海区相对较高。PAHs的组成在水体中以3环为主,在沉积物中以4环为主。菲/蒽和荧蒽/芘比值显示沉积物中PAHs来自化石燃料的燃烧和成岩作用的输入。PAHs在沉积物/水中的富集系数平均值为72,变化范围为9—756。大亚湾海域水体PAHs污染严重而表层沉积物污染较轻,显示尚有较大量的PAHs输入。为保持大亚湾海洋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必须加强PAHs的监测,特别是生物体中PAHs含量的分析。  相似文献   

4.
对COADS资料中1950-1992年太平洋4°×8°方区的海水表层温度及海面气温、气压、风速序列数据,进行了时间序列分析。分析结果表明:太平洋海表气温和水温年上升率分别为0.0063℃·a(-1)和0.0026℃·a(-1)。两者的变化趋势在赤道太平洋都有一个年上升率高值区;而在东海以北的西北太平洋广大海区,都有一个年下降率的低值区。西太平洋海面气压呈上升趋势,东太平洋则相反。气温和水温的升降区域分布特征与风速分量增强和减弱的变化趋势有关。文章还指出,中国和日本沿岸今后几十年海平面变化趋势的预测模式,应以太平洋或全球海平面上升趋势的预测为基础,加上本海区海平面的局地变化订正。  相似文献   

5.
南海北部海洋鱼类个体石油烃含量的频率和区域分布特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了从宏观上把握南海北部海洋鱼类的石油污染概况,在有关研究的基础上,分析了南海北部海洋鱼类石油烃的频率分布和区域分布特征。分析表明:石油烃的检出率为100%,石油烃含量的频率特性表现为F分布,其中近90%的鱼类石油烃含量为1-15μg·g^-1(干重);被研究的5个海区中,广州湾海洋鱼类的石油烃含量明显高于北部湾(p〈0.05)和红海湾(p〈0.05),该3个海区和珠江口的石油烃含量明显高于台湾浅  相似文献   

6.
厦门西港表层沉积物中DDTs,HCHs和PCBs的含量与分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厦门西港表层沉积物中有机氯农药和多氯联苯的含量与分布进行调查研究。含量范围:HCHs为0.14-1.12ng·g(-1),DDTs4.45311ng·g(-1),PCBs0.05—7.24ng·g(-1)。与香港维多利亚港表层沉积物含量进行比较,厦门西港表层沉积物的PCBS含量低于维多利亚港,DDTs含量则高于维多利亚港。  相似文献   

7.
红树林潮滩沉积速率测量与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红树林捕沙促淤功能是红树林防浪护岸效益的主要表现之一。本文用标志桩法与(210)Pb同位素定年法测定红树林潮滩沉积速率。海南东寨港林市村岸段标志桩试验显示:红海榄Rhizophorastylosa密林区普遍淤积,平均速率4.1mm·a(-1);白滩与疏林区侵蚀,平均速率8.2mm·a(-1)。沉积速率随滩地高程增加或潮水浸淹频率的减小而减小。冬春淤积为主而夏季冲刷为主。区域性淤积速度受区域泥沙来源与海岸动态影响。在粤西廉江高桥镇凤地村岸段的(210)Ph测试显示,0—90cm段沉积历时为145(1847—1992)a,平均沉积速率为6.2mm·a(-1)。其中0—40cm段1966—1992年沉积速率15.4mm·a(-1)最大,40—50cm段1930-1966年沉积速率2.8mm·a(-1)最小。  相似文献   

8.
大亚湾大鹏澳养殖海区水化学指标的变化及营养状况分析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根据 1994年 7月和 10月、1995年 1月和 4月对大亚湾大鹏澳养殖海区的现场调查,统计了各水化学指标的变化范围和平均值;讨论了N/P值的季节变化;以COD、TIN、PO~3-_4-P和Chl-a为分析指标,用营养状态质量指数(NQI)分析了该海区的营养状态;并用叶绿素法估算了养殖海区的初级生产力。  相似文献   

9.
大亚湾微表层和次表层海水营养盐的研究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根据1998年秋季(10、11月)、1999年春、秋季(4、5、10月)5个航次对大亚湾海区微、次表层的调查结果,分析了微表层海水对氮、磷、硅营养盐的富集概况,讨论了营养盐与环境因子的关系。结果表明:大亚湾海区微表层海水对氮、磷、硅营养盐均有富集作用,因海况及季节不同,富集因数(EF)与其他海区的有所差别;无论夏季或秋季,大亚湾海区微表层海水中无机氮都以NH4-N为主要存在形态;其余水层则以NO3-N为主要存在形态。结果还表明,微表层、次表层海水中NH4-N与BOD5、COD测值都呈高度显著正相关,与PO4-P和SiO3-Si含量均无相关,说明大亚湾海区水中含氮有机物较含磷有机物丰富。  相似文献   

10.
本文通过对城市污水纳污海区沉积物样品释放有机物的研究,初步揭示了沉积物释放耗氧有机物(COD)的一般规律。研究表明宁波海域沉积物释放COD的范围在0.15×10-3~0.80×10-3之间,释放速率平均为103.9mg/(m2.d);舟山沈家门附近海域沉积物释放COD速率平均为253.1mg(m2·d)。沉积物释放COD的量与沉积物中有机质的含量成正比,而其释放速率与沉积物有机质的含量关系不大。  相似文献   

11.
渤海东侧海岸带黄土中的放射虫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阐述了海岸带黄土中放射虫的种类及组合特征,并对其来源进行了探讨。 初步认为:放射虫最初是在间冰期高海面时被黄海暖流带入渤海的,后来在冰期低 海面时,裸露的海底受强大的西北向低空气流作用,致使一些放射虫壳体伴随沙尘 而沉降到附近海岸黄土之中。  相似文献   

12.
红树林区硅藻研究进展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红树林是热带海洋潮间带的木本植物群落。红树林植被郁闭 ,生境复杂多样 ,为各种各样的陆生和海生生物提供了适宜的生活环境。作为初级生产者的浮游植物是红树林生态系重要的食物链组成部分 ,而硅藻在红树林区的浮游植物中处于优势地位[2]。由于潮汐和风浪的作用 ,底栖硅藻也经常大量出现在水样中 [2]。了解红树林区硅藻群落的种类组成、多样性、密度、优势度等 ,有助于了解硅藻在红树林区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中的作用。1硅藻在红树林区所处的环境因子1.1底质红树林的底质一般为细质的冲积土 ,土壤由粉粒和粘粒组成 ,且含有大量的…  相似文献   

13.
渤海东侧海岸带黄土中的放射虫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阐述了海岸带黄土中放射虫的种类及组合特征,并对其来源进行了探讨,初步认为:放射虫最初是在间冰期高海面时被黄海暖流带入的渤海的,后来在冰期低海面时,裸露的海底受强大的西产向低空气流作用,致使一些放射虫壳体伴随沙尘而沉降到附近海岸黄土之中。  相似文献   

14.
胶州湾浮游动物群落长期变化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浮游动物是海洋生态系统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类群,是海洋食物网的基础和关键组成部分。基于胶州湾浮游动物长期观测资料,本文系统分析了1977—2008年胶州湾浮游动物群落的长期变化特征。结果表明,近30年来胶州湾浮游动物生物量呈现明显的上升趋势。2000年之后胶州湾浮游动物平均生物量达到0.361g/m3,为20世纪90年代的...  相似文献   

15.
大连湾的枝角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根据1982年4月至1983年5月在大连湾周年生态调查中获得的资料,分析了大连湾枝角类的数量分布和季节变化。结果表明,大连湾共有4种枝角类,鸟喙尖头溞Penlia avirostris,多型大眼溞Podon Polyphemoides(Leuckart),诺氏僧帽溞Evadne nordmanni Loven,肥胖僧帽溞Evadne tergestina Claus。在数量上,以多型大眼溞占优势,其数量变动直接影响技角类的总量。本文还讨论了几种环境因素对枝角类分布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由黑潮派生的各种暖流对东海而言是重要的热能来源,它们的态势会极大地影响东海的温度分布,从而影响到生态系统的变化和发展.通过对2003年度东海暖流主干温度、暖舌前锋位置进行空间分析,并与历史状况比较,结果表明在2003年春夏黑潮和对马暖流的温度和势力与常年差不多,台湾暖流及黄海暖流比常年要弱一些;夏初各暖流都出现了较大幅度低于常年的状况,先是黑潮,然后台湾暖流、对马暖流最后是黄海暖流.而秋冬两季除黄海暖流只比常年略强一些外,各暖流均呈强势,不但温度较高,而且暖舌的伸展距离比常年有不同程度增加.特别是黑潮、台湾暖流和对马暖流在冬季都接近历史最强水平,而相对较弱的黄海暖流也比多年平均略强一些.  相似文献   

17.
东海黑潮热输送及其与黄淮平原区汛期降水的关系   总被引:22,自引:0,他引:22  
根据日本气象厅1956—1990年PN(G)断面观测资料分析东海黑潮热输送的变异特征,并探讨其冬季热输送与黄淮平原区汛期(6-8月)降水的关系。结果表明,黑潮通过PN(G)断面多年平均的热输送达15.74×1014W,其中冬季热输送的年际和长期变化特别明显;冬季热输送年际变化的周期主要为对.23.4a、3.5a、和2.6a,长期变化总趋势是70年代末以前各年热输送距平均为负值,对年代末接近多年平均值,进入80年代各年距平值不仅为正且逐年增大;东海黑潮冬季热输送与黄淮平原区汛期降水具有相近的长期变化趋势,两者间存在较好的负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18.
源区黑潮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黑潮(Kuroshio)作为太平洋上一支强大的西边界流,起源于菲律宾以东海域,经吕宋海峡,从台湾以东进入东海,穿越吐噶喇海峽进入日本以南海域、最后汇入北太平洋环流。 本文作者所指源区是从菲律宾的吕宋岛以东至我国台湾岛以东之间,在此区域黑潮流经吕宋海峽,流态发生显著变化,是近几年来各国学者研究的重点。关于菲律宾以东黑潮的研究较少,作者重点阐述吕宋海峡处和台湾以东黑潮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19.
本文通过对2000-2001年冬季(12-2月)大气环流特征的分析,尤其关于东亚大气活动中心的位置,强度的不同会造成渤海海域气候与冰情的差异,表明由于乌拉尔山和北太平洋两大高压脊的变化,造成亚洲极涡与东亚大槽的加强和减弱,并对渤海气温变化和海冰生消的影响起着直接作用。此外,分析还表明,前期拉尼娜现象可能是造成气候变化的重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20.
黑潮海区的海-气热量交换,表层水温及热含量的变异对大气环流和大陆旱涝的影响已有论述。本文的目的在于分析东海黑潮海区的海-气热量交换特征及其与整个黑潮的关系,探讨它与长江中下游降水的联系,进而计算比较东海嵊山站多年海-气热量交换的特性,得到了有预报意义的指标。一、东海黑潮冬季海-气热量交换的年际变化特性及其与整个黑潮的关系作者在分析东海黑潮海区的海-气热量收支的年平均状况和季节变化特征时指出,10—3月海-气之间的热量比较显著,特别是在严冬季节。据此,本文只着重讨论东海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