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鉴于传统熵与时间无关 ,不能反映海 -气耦合机制下海浪场的基本属性———不可逆性 ,文章将非平衡信息论熵的概念引入海浪场的研究。依据海浪场相空间的Fokker Planck方程 ,首次推导出了非平衡信息论熵的熵平衡方程、熵密度、熵流密度、熵产生密度、广义力和广义力密度的具体表达式。  相似文献   

2.
张书文  孙孚 《热带海洋》2000,19(1):25-29
鉴于传统熵与时间无关,不仅反映海-气耦合机制下海浪场的基本属性--不可逆性,章将非平衡信息论熵的概念引入海浪场的研究。依据海洋场相空间的Fokker-Planck方程,首次推导出非平衡信息论熵的熵平衡方程、熵密度、熵流密度、熵产生密度、广义力和广义力密度的具体表达式。  相似文献   

3.
基于海水热力学局域平衡的假定及Feistel(2003,2005)给出的海水Gibbs热力学势函数表达式,利用全球海洋观测数据,计算了全球海洋网格域的比熵、位温、位密等热力学参数,分析了海水比熵的时-空分布格局及其与位温、位密以及中性面之间的关系。分析结果表明,海洋中的比熵与位温之间具有确定的解析关系,而海洋中的比熵与位密、中性面之间的分布则无明显的一致性;这一结论为文章进一步导出海洋内部近似稳态大尺度地转环流在等熵面上的流函数,证明等熵面与等密面的交线即物理海洋学上经典的动力计算方法中的Montgomery流函数,进而为海洋内部的准地转运动的等熵-等密分析提供了新的热力-动力学依据。  相似文献   

4.
最大熵原理应用于海浪波高分布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利用最大熵原理从理论上推导出波高的最大熵分布,在此基础上研究了状态参量对波高分布和波高熵的影响。影响最大熵分布的因子是平均波高和状态参量,不同海况对应的状态参量是不同的。利用波高实测资料,得出3种不同海况下的最大熵分布,通过比较发现最大熵分布很好地符合实测数据。把最大熵分布与目前广泛应用的瑞利分布作了比较,结果表明,最大熵分布有2个优点:没有对波高作出任何限制性假定和能够描述不同海况下的波高分布。  相似文献   

5.
使用1992年IO月到1998年12月连续共75个月、230个重复周期的Topex/Poseidon卫星高度计有效波高资料,对南、北太平洋波高熵的空间分布特征和时间变化规律进行了研究。统计分析了太平洋波高熵的多年的空间分布特征和多年各月的时间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太平洋波高熵呈现出中间低、南北高的马鞍形空间分布特征和明显季节变化的规律,与太平洋的平均有效波高和气候分布特征和变化规律相一致。给出了南北太平洋模拟波高熵的计算公式及计算稳定性检验。  相似文献   

6.
使用1992年10月-1998年12月连续75个月、230个重复周期的Topex/Poseidon卫星高度计有效波高资料,对南北大西洋波高熵的空间分布特征和时间变化规律进行了研究,统计分析了大西洋波高熵的多年的空间分布特征和多年各月的时间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大西洋波高熵呈现出中间低、南北高的马鞍形空间分布特征和明显季节变化的规律,与大西洋的平均有效波高、气候的地理分布以及大气活动分布特征和变化规律相一致。  相似文献   

7.
海浪波高场熵及其在西北太平洋的年际变化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郭佩芳  孙孚 《海洋学报》1996,18(6):18-25
在给定的时间域和空间域上,由波高的统计分布定义了一种海浪的波高场熵,并使用GEOSAT高度计1986年11月至1989年2月的波高资料,计算了西北太平洋上的波高熵值.结果表明西北太平洋的波高熵有明显的年际变化规律,它在冬季取得最大值,在夏季取得最小值,其下降速率大于上升速率.在考虑到波高与海洋表面的风应力、海面粗糙度的联系,期望这个结果将会对大尺度大气与海洋动力学具有潜在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8.
基于信息熵提出了绿地分布合理性指数,用以描述绿地分布的合理程度,并利用示例来证明该指数定义的合理性.然后,利用青岛市1990年和1997年Landsat卫星TM影像提取绿地分布信息,分别计算了它们的合理性指数,证明了绿地分布合理性指数是绿地分布合理性的有效量度.最后讨论了合理性指数与热力学熵和信息熵的联系,指出了合理性指数是热力学熵概念的延伸.  相似文献   

9.
海岸带钻孔数据的可视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组件式GIS软件MapObiects和面向对象编程工具Visual Basic对海岸带钻孔数据的可视化技术进行了分析和研究。对此,参照国家标准建立了相关图式库,实现了矢量钻孔图层显示与查询、单钻孔柱状剖面图和多钻孔剖面对比分析图的自动绘制等功能,并对其对比分析的算法作了讨论。结果表明该技术可以有效地实现海岸带钻孔数据的分析及可视化工作。  相似文献   

10.
大亚湾水温波动的最大熵谱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将最大熵谱分析方法应用于大亚湾水温波动分析,指出了存在于海域内水温变化的显著波动周期,夏季的波动特点以及气温和上层水温的关系,并做若干讨论.  相似文献   

11.
基于Maplnfo数据格式在GIS应用环境下等值线综合方法实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等值线构建是GIS开发、数字地图绘制重要的研究内容之一。重点讨论了基于Maplnfo数据格式在GIS应用环境下等值线综合方法的实现,首先根据高程采样点跟踪等高线通过点,再利用五点光滑法、正轴抛物线加权平均光滑法以及MapX提供的光滑方法对等值线通过点进行光滑处理,从而绘制出光滑度好、准确美观的等值线,同时发现MapX所提供的光滑方法可能利用的就是正轴抛物线加权平均光滑法。通过大量的数据验证了绘制的正确性。  相似文献   

12.
等值线构建是G IS开发、数字地图绘制重要的研究内容之一。重点讨论了基于M apInfo数据格式在G IS应用环境下等值线综合方法的实现,首先根据高程采样点跟踪等高线通过点,再利用五点光滑法、正轴抛物线加权平均光滑法以及M apX提供的光滑方法对等值线通过点进行光滑处理,从而绘制出光滑度好、准确美观的等值线,同时发现M apX所提供的光滑方法可能利用的就是正轴抛物线加权平均光滑法。通过大量的数据验证了绘制的正确性。  相似文献   

13.
分析了矢量标记语言(VML)和MapInfo的MIF/MID数据交换文件的特点,在此基础上详细叙述了MIF/MID文件格式到VML格式的转换过程,实现了MapInfo图形数据在IE中的显示与浏览,从而验证了用VML实现地理空问数据可视化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14.
空间信息系统原理(一):空间信息系统及其结构与功能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随着地球系统科学、地球信息科学、地理信息科学和地球空间信息科学的发展,有关空间信息系统的研究越来越引起了人们的关注。作为空间信息系统系列论文之一,简要介绍了空间信息系统(SIS)、地理信息系统(GIS)的基本概念、主要特征及其与一般信息系统的联系与区别,着重介绍了空间信息系统的结构和基本功能。  相似文献   

15.
韦波  李景文 《海洋测绘》2006,26(4):50-52
将O rac le 10g拓扑数据模型数据分为可直接可视化的数据和不可直接可视化的数据,分别叙述了基于M apX/M apX trem e对两类数据实现可视化的方法,其中对前者的实现方法不适用于后者,但对后者的实现方法能适用于前者。在可视化过程中不必考虑不可转换的O rac le对象问题。本文叙述的可视化实现方法,可为其他G IS软件平台对模型数据可视化的实现提供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16.
物流监控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有效集成全球定位系统(GPS)、地理信息系统(G IS)和全球移动通信系统(GSM)三种技术,设计并实现了一个小型的物流车辆实时监控系统,详细分析了该系统的主要功能模块和系统实际运行情况。  相似文献   

17.
在面向对象的数据模型的构造基础上,提出一种基于聚类过程的多比例尺空间数据模型,并得到尺度依赖的空间数据表达。以图斑数据为实例,通过空间分布与距离信息的聚类过程,建立了图斑数据的多比例尺分层分区的数据模型,从而由数据本身实现多尺度表达与综合的模型化,降低或消除了制图综合过程中的主观影响和不稳定性,改进和提高了多尺度表达与综合的效果和质量。  相似文献   

18.
许志超  赵姗  陈超 《海洋测绘》2006,26(2):37-40
介绍了可扩展标记语言(XML)系列技术的原理和基本应用,在分析现有的B/S三层W ebG IS的体系结构若干问题的基础上,在系统设计与实现中引入XML。实践证明,结合XML的W ebG IS优势明显,可以有效地集成和优化系统。  相似文献   

19.
李欣 《海洋测绘》2007,27(4):71-73
由于地理信息系统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针对不同的使用对象,提供了不同的功能模块,因此开发者就需要一个可以方便管理各个功能模块的系统内核对模块进行统一的管理。介绍了一种面向模块对象设计的G IS系统内核,通过运用多种设计模式,使系统可以方便的裁减各个模块,并在模块之间"低耦合"的条件下完成了它们的相互通信。  相似文献   

20.
基于RIA的网络地理信息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龙明  汶博  魏娟 《海洋测绘》2006,26(5):38-41
通过分析与研究目前网络G IS存在的不足,引入R IA概念模型,设计并实现了一个基于丰富互联网应用程序(R IA)的网络G IS。实验表明,该模型增强了客户端的用户体验感,减轻了服务器的压力,极有可能成为未来网络G IS发展的主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