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1 毫秒
1.
地震网络舆情监测与应对机制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地震网络舆情伴随网络媒体平台发展已经成为地震舆情监测中重要的一部分。为了强化地震网络舆情监测,科学应对地震网络舆情,有效传播地震信息,从地震网络舆情内容、地震舆情特点、舆情监测和地震舆情应对机制进行分析,如何评估地震网络舆情处置效果,为地震网络舆情处置提供依据和参考。  相似文献   

2.
根据1995年制定的"地震基础调查观测计划",经过10多年的整合、建设、完善,日本地震调查监测工作取得了重要进展,基本上建成了现代化的地震调查观测研究综合网络,地震观测数据实现了统一集中处理和共享。这样就增强和提高了地震监测预测预报研究能力和水平。初步实践显示出它的先进性和有效性。本文就日本地震调查观测研究网络建设的计划设计思路和设计目标、地震调查观测研究网络的特点、地震调查观测研究网络取得的重要进展,以及地震观测网络建设时的举措等做以综述简评。  相似文献   

3.
系统整理了2000年以来我国历次地震谣言事件,指出进入网络社会后,我国地震谣言传播出现了全新的特点。在对网络社会地震谣言的传播特点、传播路径和传播心理的深入分析后,提出了在当前网络社会地震谣言的应对策略。  相似文献   

4.
李光光  赵海  何璇  蔡巍  张娅  裴繁东 《地震学报》2015,37(2):239-248
根据地震活动表现出的网络动力学行为和地震系统所具有的时空复杂性,从复杂网络的角度分析地震活动. 采用基于时空影响域的地震网络构造方法,对地震网络进行k-核解析. 实验结果表明,对地震网络进行k-核解析得到的最高核的节点彼此聚集在一起. 通过分析最高核节点与大地震的位置关系,发现大地震发生的地点与最高核节点所在的位置相邻. 在一些大地震发生前,地震网络的最高核数会迅速增加,在大地震发生时最高核数达到最大值, 大地震发生后最高核数又恢复到稳定状态. 地震网络的k-核解析为我们分析地震系统和研究地震的发生规律提供了一种新的途径.   相似文献   

5.
为了研究地震活动的时空复杂性,采用地震活动数据构造了一种加权复杂网络模型,并研究了网络的拓扑和边权结构。结果显示,地震加权网络的节点强度分布及边权分布均具有幂律分布特征,网络的含权团簇系数和平均最近邻度显示地震加权网络具有伴随着边权重-拓扑相关性的分等级的组织结构,团簇熵的计算结果表明,大地震的网络拓扑结构更有序。地震加权网络的动力学演化揭示了在大地震前后一段时期的网络拓扑结构表现出明显的异常。这些结果表明,地震活动显现出一种内在相互作用的网络动力学行为。  相似文献   

6.
列举2018年云南通海2次M_S 5.0、2020年云南巧家M_S 5.0地震中网络舆情引导与应对实例,总结思考地震网络舆情引导与应对的有效做法,从迅速抢占第一阵地回应公众关切、完善地震网络舆情监控手段、加强震前震后科普宣传、强化横向纵向信息沟通渠道4个方面,提出地震舆情引导与应对中可操作性的意见和建议。  相似文献   

7.
借助先进的计算机、网络技术与设备,利用多种地震理论学说和迄今为止所积累的描述地震活动记录,组建仿真中心,建立不同类型的地震仿真模型,借助SOA架构下的虚拟网络技术,将地震监测点和相关地震信息资源库互联,形成覆盖全国的地震预报模拟网。利用获取的数据,进行仿真处理,并逐步筛选出有效的地震数学模型,以便实现地震预报。  相似文献   

8.
王绳祖  张宗淳 《地震地质》2003,25(2):227-236
根据岩石圈塑性流动网络与塑性流动波 (网络波 )的观点 ,在采用和改进以往对于亚洲中东部其它地区网络波研究方法的基础上 ,通过地震活动沿塑性流动网带的迁移、速度场及边界起波期等研究 ,绘制了中国东南地区网络波走时等值线图和波峰带分布图 ,初步展示了网络波控制下的地震能量背景 ,为进一步的研究及该地区地震能量背景的物理预测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9.
为实现地震预警网络环境实时监控与分析,明确各业务系统之间的数据流向和范围,根据地震预警系统业务分区梳理关键业务、网段和终端,并通过数据流分析实现地震预警系统网络流量监控。通过数据包采集与解码技术,实现对主要业务系统关键指标的监控,从而对地震预警系统的网络访问性能、系统服务性能、应用响应性能等关键指标进行综合监控与分析,实现以业务为核心的网络环境监控与支撑。  相似文献   

10.
曾薇  杨乐  谭颖 《震灾防御技术》2011,6(3):335-342
随着地震观测和地震科学研究水平的提高,大量宝贵的地震科学数据不断产出.安全有效地存储这些海量地震数据,是目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本文简要介绍了网络存储技术的发展和应用,并通过分析地震数据对存储系统的要求,探讨了网络存储技术在地震数据存储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11.
综合目前各地震成因假说而提出了地震立体网络多因复成学说,其包括2个基本点:地震时空分布具有立体网络性,地震是显隐立体网络力能结构上的一个纽结.  相似文献   

12.
本文以地震信息采集为应用背景,围绕无线传感器网络的关键技术展开研究。介绍了无线传感器网络特点和关键技术,讨论了无线网络在地震信息采集方面的系统构成方案,设计实现了一种基于物联网架构的集数据采集、数据传输、数据处理和数据分析决策为一体的地震监测及应急调度系统。将XML用于数据交换,能够较好地克服传统数据交换技术具有的格式不灵活、成本高以及交互性差等缺点,实现不同数据库系统跨平台间模式转换和数据交换。在采集环节,针对监测环境恶劣,面积大、监测点多、监测时段长而人手严重不足的突出问题,提出了在有线网络为主体的前提下,添加无线传感网络作为补充,以弥补有线网络无法全覆盖的缺陷,大量传感器节点按一定布点规则分布于地震监测区域内,通过自组织方式构成多跳的组织网络,并选用了ZigBee技术予以实施。对加强地震监测、强震动地震预警等灾情信息的监测具有十分重要的参考作用。  相似文献   

13.
中国数字地震台网 (CDSN)自建立以来 ,数据管理中心 (DMC)已收集了大量连续的地震记录资料。这些资料过去有的以磁带、磁盘为介质提供给地震专家和地球物理学家们 ,在地震预测预报、地震科学研究、地壳运动及地壳构造的研究中发挥了积极作用 ,同时台网产出的高质量的数字地震记录资料也得到了中外专家的一致好评。随着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 ,数字地震台网观测产生的大量数字地震记录 ,可通过计算机网络技术和计算机数据库技术达到信息资源的共享 ,快捷方便地服务于地震科研 ,使台网的数字地震记录不仅为大地震预测预报、地震研…  相似文献   

14.
地震科技信息事业发展经历了计算机单功能应用、集成系统、客户机服务器阶段,目前已进入网络时代,在计算机技术、软件开发技术、通讯与网络技术日新月异发展的今天,探索在网络环境下地震科技信息服务模式和发展之路,是地震科技信息事业发展需亟等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15.
从提高网络环境下地震信息服务的质量出发,分析了网络环境下地震信息资源的变化,提出应改变传统的服务观念和馆藏概念,建立科学的馆藏的震信息资源体系,搞好文献基础工作,加大现有地震信息资源开发的的广度和深度,提出数据库数据以及要用现代技术手段,加强网络系统安全和提高信息人员素质等措施,以提高网络环境下地震信息服务质量。  相似文献   

16.
地震活动与地壳现代构造断裂,具有共轭网络特征.笔者在研究川滇地区和中国东部大陆扳内地震活动中,利用中小地震活动条带互为正交网络,与7级大震的发生地区进行对比,总结出大地震发震区域与网络交汇的结点具有相关性.以此对川滇地区18个网络结点小震频度--时间序列进行统计,预测区内5级以上地震,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相似文献   

17.
陈天  易远元 《地震学报》2021,43(4):474-482
本文以提高地震数据的成像质量为目标,提出一种智能的卷积神经网络降噪框架,从带有噪声的地震数据中自适应地学习地震信号。为了加速网络训练和避免训练时出现梯度消失现象,我们在网络中加入残差学习和批标准化的方法,并采用了ReLU激活函数和Adam优化算法优化网络。此外,Marmousi和F3数据集被用来对网络进行训练和测试,经过充分训练的网络不仅能在学习中保留地震数据特征,而且能去除随机噪声。首先充分地训练网络,从中提取出随机噪声,并保留学习到的地震数据特征,之后通过重建地震数据估算测试集中的波形特征。合成记录和实际数据的处理结果显示了深度卷积神经网络在随机噪声压制任务中的潜力,并通过实验验证表明了深度卷积神经网络框架有很好的去噪效果。   相似文献   

18.
基于Nagios的地震网络监控系统已在地震行业应用多年,尤其是配合短信告警系统使用,便于网络运维人员及时了解故障信息,快速决策,提高运维效率。随着网络设备增多,现有监控系统在性能、稳定性及风格样式上都略显不足。为完成地震信息网络运行评比系统升级、全国核心业务监控系统和Hadoop系统建设,对Nagios网络监控系统进行升级。该文研究了基于Nagios的地震网络监控系统升级方法,解决升级过程中组件间版本匹配问题,在系统建设中取得了良好效果。  相似文献   

19.
引言建设开放性、多功能地震行业信息网络的目的 ,是为防震减灾各方面工作提供先进、高效的信息通道和平台 ,实现地震数据信息的有效管理和快速传递。因此 ,在地震信息网络系统建设中 ,必须采用标准的通讯平台 ,建立完善的网络应用环境 ,为网络用户提供信息发布工具和手段 ,并提供信息浏览服务。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和 Internet的快速普及 ,基于 TCP/IP协议的各种网络技术也得到了广泛应用。建设地震信息网络 ,可以采用成熟的 Internet技术 ,建立网络上的 WEB服务器 ,Email服务器以及代理服务器等各种服务器 ,实现地震信息的发…  相似文献   

20.
随着网络虚拟化技术的发展,以及地震系统业务内容的扩展,原地震行业网络核心层从性能上已逐渐难以满足需求。为保障网络可靠高效运转,同时为满足地震行业网络零中断的需求,利用新一代CSS交换机集群技术,采用中间设备临时接管的方法,对地震核心网进行了平滑改造升级,通过升级简化了网络结构,提高了网络效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