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一些窄线赛弗特(Seyfert)1型星系因具有GeV伽马射线辐射(伽马噪)而受到持续关注,截至目前,共报道22个伽马噪窄线赛弗特1型星系,另有3个高置信度候选体.利用广域红外巡天探测器(Wide-field Infrared Survey Explorer,WISE)数据平台,获取了这些源W1(3.4μm)和W2(4....  相似文献   

2.
本文第1部份,描述从SAS-2卫星得到的能量大于100MeV的宇宙Υ射线数据来证认有Υ射线的活动星系核。11个类星体、3个BLLac天体和1个射电星系的Υ射线辐射已得到证认。 本文第2部分描述活动星系核对河外Υ射线背景辐射的影响。SAS-2的Υ辐射数据,已被用来测定类星体和赛弗特星系的Υ辐射绝对光度与光学绝对光度间的函数关系,并由此导出它们对河外Υ射线背景辐射的贡献。我们指出,类星体(B<20)、赛弗特星系(1型和1.5型)对35—100MeV能量范围的弥散Υ射线背景辐射有相当大的贡献(59%)。由此我们得出河外Υ射线背景辐射可能是由类星体和赛弗特星系这类活动星系产生的结论。 本文第3部份我们对3个有Υ辐射的活动星系核综合其Υ波段和其他波段的数据,以探索这些天体辐射的发射机制。这些综合的数据对发射机制给出严格的限制。我们指出,对这3个天体的数据,与同步自康普顿模型(SSC)的预计是一致的。  相似文献   

3.
对从Veron活动星系核表 (2 0 0 0 )选取的 4 3个赛弗特 2星系组成的样本的低分辨率光谱进行分析 ,发现一些在Veron活动星系核表中被定义为赛弗特 2星系的源并不符合赛弗特 2星系的分类标准 ,所以根据标准 ,重新对样本进行了分类。分类结果是 :赛弗特 1.9星系占 2 3% (10 / 4 3) ,赛弗特 2星系占 30 % (13/ 4 3) ,LINERs占 7%(3/ 4 3) ,HII区占 5 % (2 / 4 3) ,和混合型光谱占 35 % (15 / 4 3)。我们的结果对Veron表进行了修正。同时考察赛弗特 2星系的α(60 ,2 5) 和 [OⅢ ]/Hβ的相关关系 ,证实了Keel等人 (1994 )年发现的赛弗特 2星系 (热 )相关关系 ,并且将红外颜色的范围从 - 1.5<α(60 ,2 5) <0扩展到$C - 3.5 <α(60 ,2 5) <0的赛弗特 2星系中 ,并讨论了α(60 ,2 5) ~ [OⅢ ]/Hβ的物理机制。  相似文献   

4.
2005年11月XMM-Newton望远镜对窄线赛弗特星系ESO 113-G010进行了长达100 ks的观测.采用Lomb-Scargle周期图(LSP)法和加权小波Z变换(Weighted Wavelet Z-transform,WWZ)两种方法对数据进行分析,发现存在着~2.24 11和~4.09 h准周期振荡(Quasi-Periodic Oscillation,QPO),其置信度分别为7.3σ和4.8σ.这两个QPO信号的周期具有大约1:2 (1:1.83)的关系.在该源的其他的观测中并没有发现QPO信号,表明这是一种暂现现象.ESO 113-G010中心黑洞的质量MBH和其QPO频率f_(QPO)满足已知的从恒星级黑洞到超大质量黑洞的质量与QPO频率之间的对数线性关系.该源的能谱分析显示在1 keV以下有软X射线超的现象.  相似文献   

5.
我们从极亮红外星系样本中选出了由 2 5个类星体组成的红外类星体样本 ,研究其光谱特征。与光学选类星体样本相比 ,红外类星体样本有显著的不同特征。统计结果表明我们的红外类星体中绝大多数为窄线源 (其允许发射线Hβ的半高全宽小于4 0 0 0km/s)。超过 6 0 %的红外类星体可归为亮的窄线赛弗特I星系。超过 70 %的红外类星体有很强或极强的FeⅡ发射线 ,这是目前已知的强FeⅡ线源比例最高的类星体 /赛弗特Ⅰ星系子样本。Hβ宽发射线倾向于有比较明显的蓝翼不对称 ,这一特征很可能与外向流有关。FeⅡ与Hβ的发射线强度之比和Hβ宽发射线的蓝翼不对称紧密相关  相似文献   

6.
Ⅰ类赛弗特星系与低红移弱射电类星体哈勃图的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选取了30个红移Z小于1、弱射电且有两条以上禁线的类星体和16个非剧烈活动型的Ⅰ类赛弗特星系,并对二者的视星等红移图进行比较,结果发现,二者在哈勃图上各自都有很高的相关,但二者之间并不连续。这说明不能象有些人猜测的那样,可以把这两种天体看做是同类天体,如果类星体的确会演化成Ⅰ类赛弗特星系,那么在转变期可能会有较剧烈的迅变过程。  相似文献   

7.
TXS 1206+549(红移z=1.344)是目前发现的最遥远的伽马噪窄线赛弗特1型星系。利用广域红外巡天探测器(Wide-field Infrared Survey Explorer, WISE)的长期测光数据,从两个方面系统研究了TXS 1206+549中红外波段的光变性质。首先,联合3种统计方法,研究了TXS 1206+549的日内光变(Intraday Variability, IDV),发现TXS 1206+549在2022年4月29日达到迄今为止所有WISE观测窗口的最亮水平,表现出非常特殊的光变过程:在约1.24天内,3.4μm和4.6μm波段分别持续变暗约1.1 mag和1.0 mag。据调研,这是第1次报道关于TXS 1206+549高置信度的中红外波段日内光变。TXS 1206+549在3.4μm和4.6μm波段的占空系数(Duty Cycle, DC)分别为27.8%和13.7%,明显低于Rakshit等人的结果,这是由于我们采用了相对保守的日内光变标准(大于3σ)。基于所有WISE观测窗口的测光数据(共21个窗口),研究了均方根-流量(rms-flux)关系,...  相似文献   

8.
BL Lac 天体的γ射线辐射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活动星系核的γ射线辐射机制仍然是一个待解决的问题,BLLac天体是活动星系核的一类。文中选取了22个BLLac天体,用它们的最大值、最小值和平均值研究了在1GeV处γ射线辐射与射电8.4GHz处辐射之间可能存在的关系。主要结果如下:对于最小值而言,γ射线辐射与射电辐射流量密度之间没有相关性存在;对于最大值和平均值而言,它们的流量密度之间有较好的线性相关性;γ射线辐射与射电辐射谱指数之间也有相关性存在。根据研究结果,我们认为γ射线辐射机制主要是同步自康普顿辐射。  相似文献   

9.
收集了18个γ射线噪BL Lac天体的X射线流量密度和γ射线流量密度,以及X射线波段(1keV)和γ射线波段(>100 MeV)的平均光谱指数,研究了它们之间的相关性.结果表明:1)X射线流量密度与γ射线流量密度在高态、低态和平均态均有较强的相关性.2)X射线波段和γ射线波段的平均光谱指数之间有较强的负相关性.3)X射线和γ射线波段的平均光谱指数与X射线和γ射线辐射流量密度在高态和平均态时均无显著的相关性.4)γ射线波段的平均光谱指数与X射线辐射流量密度的低态有较强的负相关性.X射线波段的平均光谱指数与γ射线波段的流量密度的低态之间也存在弱相关性.分析结果支持BL Lac天体的X射线和γ射线辐射可能来自同一相对论电子分布的同步辐射和同步自康普顿(SSC)辐射.  相似文献   

10.
使用上海天文台 1.5 6m望远镜 ,对窄线赛弗特 1星系Ark 5 6 4进行了时间跨度为 3星期的观测 ,给出了VRI波段的光学观测结果。使用交叉相关方法研究了三个波段之间的时间延迟 ,但是未发现有时间延迟  相似文献   

11.
斯隆数字巡天光谱数据中发现,类星体SDSS J2220+0109光谱中同时出现如下极为罕见的吸收线:氢巴尔末线Hα和Hβ,亚稳态He I* λλ3889、3189tt,CaⅡH、K,以及来自FeⅡ*能级的波数分别为7 955 cm~(-1)、13 474 cm~(-1)和13 673 cm~(-1)的众多吸收线.上述吸收线具有相似的速度结构,线宽达1 500 km·s~(-1),相对于发射线表现出蓝移.研究结果表明,这些吸收线很可能来自部分电离区,密度n_E≈10~6cm~(-3),柱密度N_(H I)≈10~(21) cm~(-2),Lyα共振散射对氢原子的激发起重要作用.SDSS J2220+0109斯隆r星等为16.56 mag,是探索活动星系核中特殊吸收线起源的理想实验室.将来的紫外光谱观测可以更加准确决定吸收气体的密度、柱密度、电离参数等物理性质;光学光谱监测有助于限定吸收线的产生机制.此外还发现,SDSS J2220+0109中的FeⅡ发射线显著区别于典型的窄线赛弗特Ⅰ型星系ⅠZw 1,很可能来自低密度气体,进一步研究有助于理解类星体中FeⅡ发射线的起源.  相似文献   

12.
为了研究ROSATX射线选亮近类星体巡天的选择判据 ,从 1 995年 4月至 1 996年 1 0月期间 ,利用北京天文台 2 .1 6米望远镜进行了试验观测 ,发现了 73个类星体、2 7个赛弗特星系、1个BLLac候选体、1个白矮星和 1个激变变星  相似文献   

13.
使用了目前最大的棒旋星系样本之一,着重于研究旋涡星系中央的比恒星形成率(sSFR)和棒结构的关系。我们用1g sSFR=-11 a~(-1)作为星系宁静态和活跃态的分界,统计对比了棒旋星系和非棒旋星系中央的sSFR,发现相对于非棒旋星系,棒旋星系处于中央宁静态的比重更大,而在中央活跃态其恒星形成活动更剧烈。为消除星系样本恒星质量差异对星系中央sSFR统计结果的影响,获得控制样本,使棒旋星系和非棒旋星系具有相同的恒星质量分布。随后发现这两类星系在中央宁静态中的统计差异消失,而在中央活跃态棒旋星系的恒星形成活动依旧相对剧烈,尤其体现在长棒星系中。这说明棒结构对旋涡星系中央的恒星形成起到促进作用,且作用效果与棒的长短相关。  相似文献   

14.
“雨燕”卫星的紫外/光学望远镜(UVOT)第一次拍摄到风车星系,一个业余天文学家喜爱的几乎完美的正向旋涡星系的照片。此外,UVOT还观测到这个星系的一次γ射线暴。“雨燕”是美国宇航局发射的旨在研究γ射线暴的一颗卫星。这些随机和闪电式的爆发很可能是黑洞诞生的迹象。“雨燕”上的另外两台仪器——爆发警报望远镜(BAT)和X射线望远镜(XRT)在过去几周一直开启着,抢先拍下了γ射线暴。  相似文献   

15.
最近的研究表明:短γ射线暴(γ暴)的辐射特性和长γ暴的前两秒的辐射特征相似,这引发了对以前争论的问题,即:这两类暴是否是本质上相同的暴?本文主要对和γ暴谱形和光变曲线有关的两个量的分布进行了K—S检验。分析表明:这两类暴的分布是不同的,这和广为接受的两类γ暴事件产生于不同机制的观点是一致的。  相似文献   

16.
本文综述了活动星系核 ,特别是blazar天体的研究现状 ,对blazar天体的多波段与多波段能谱特性研究进行了较为详细的评述。主要的研究工作包括以下内容 :(一 )γ噪blazar天体的短时标光变研究 ,通过对 1 6个γ噪blazar天体 (其中包括全部已证认和观测到VHEγ射线爆发的可能甚高能γ射线源 )自 1 998年的光学观测及光变分析研究表明 ,短时标光变 (小时量级 )是GeVγ噪blazar天体的普遍特性 ,光变幅度通常可达 0 .6mag/h ,对PKS 1 51 0 -0 89类星体的观测发现在一个小时内对象变暗 2个星等 ,对如此激烈的光变变暗目前的理论还不能很好的解释 ,但它同样反映了辐射区域的内部结构 ;而对TBLs的监测表明 ,其光学波段的短时标光变没有其他对象激烈 ,出现的频度和振幅变化都较小 ;(二 )在研究γ噪blazar天体光变时 ,研究了寄主星系对光变的影响 ,得到了 1ES 2 3 44 + 51 4的光变与PSF的FWHM的关联 ,表明随着大气视宁度的下降 (即FWHM变大 ) ,对象变暗 ,即由于寄主星系的影响从而导致假光变的产生 ;(三 )引进两个多波段复合谱指数 ,αxox=αox-αx 及αoro=αor-αo。对样本的统计研究表明 ,RBLs是能谱特性界于XBLs和OVVs之间的一类中间态 ,所得结果支持了Sambrunaetal.( 1 996)大样本多波段能谱分布特性的统计研  相似文献   

17.
本文利用两种周期分析方法(Jurkevich方法和功率谱方法)分析了赛弗特星系3C120五个射电波段的光变曲线(4.8,8,14.5,22和37 GHz)。结果发现了一个大约为4.2a(年)的周期共同存在于5个波段的光变曲线中。这个周期可能能用双黑洞模型来解释。  相似文献   

18.
使用currentBATSE catakog中的一部分数据,定义了2个分别反映γ射线暴的能谱形和光变曲线的物理量FR和TR,同时对它们的分布作了统计分析,发现对于两类不同的γ射线暴,它们的分布存在统计上的较为明显的差异。这意味着两类暴可能产生于不同的辐射区域,两类暴的暴源可能有本质的差异,这些结果支持了把γ射线暴分为长暴和短暴的分类方法。  相似文献   

19.
收集了69个费米甚高能γ射线(TeV)耀变体样本的平均态多波段数据,并用对数抛物线模型(The Log-parabolic Model)对能谱分布(The Spectral Energy Distribution,SED)进行拟合,获得相关物理参数.分别对谱指数、能谱峰值频率、能谱曲率3个物理参数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如下...  相似文献   

20.
基于NASA/IPAC河外星系数据库(NASA/IPAC Extragalactic Database,NED)和Sloan数字巡天(Sloan Digital Sky Survey,SDSS)第8次释放的数据(The Eighth Data Release,DR8),对星系团Abell 85(以下简称A85)的2倍动力学特征半径2r_(200)内的光度函数(Luminosity Function,LF)进行了研究.研究表明,A85的光度函数在Sloan巡天5个波段用Schechter函数均能拟合得很好.在u、g和z波段光度函数都显示出1个下凹.早型星系r波段的两个最佳拟合参数(r波段特征绝对星等和暗端的陡度)分别为M_r~*=-21.14_(-0.17)~(+0.17)mag,α=-0.83_(-0.14)~(+0.12),晚型星系为M_r~*=-21.98_(-0.98)~(+0.84)mag,α=-1.5_(-0.35)~(+0.24).早型星系的特征星等暗于晚型星系,而暗端比晚型星系要平坦得多.早型星系的光度函数在-20.5~-20.0 mag下凹.将1.5r_(200)范围内的星系按距离团中心的远近划分为3个环状区域,发现距离团中心越近,光度函数的暗端越陡,特征星等越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