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隋书.天文志>天象记录选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以占卜为主要目的的天象记录在中国历代官定史书中占有重要位置,同时也是读史者的障碍.现代天文方法可以推算有史以来的大多数天象记录.这些计算结果与古代记录比对,可借以校正文字,考察古人的观测方法和制度,体验其星占心态,对历代天文志中占主要篇幅的天象记录有一个较深刻的认识.作为例子,本文计算了<隋书>天文志中梁、陈两代六十余年的天象记录,并与其它史籍中的有关记载作了比对和考校.对文中涉及的天象也尽可能作出科学的解释.  相似文献   

2.
我国古代有大量的天文观测记录,仅廿四史天文诸志中就有上万条记录。由于古人深信,天象与社会事件,尤其是与国家兴亡、皇室女危密切相关,因而天象观测很受重视,历代都由皇家天文学家进行,并在历代正史中详细记载,流传至今。由这些记录可见,观测是通宵进行的,几千年连续不断。由于上述原因,中国古代的天文观测、计算和研究具有浓重的神秘色彩。朝廷往往下令严禁民间私习天文,宫廷天文学家也不准与平民自由交往。钦天  相似文献   

3.
我国古代天文学是非常发达的,诞生了很多位著名的天文学家,制造了一大批天文观测仪器,我们的祖先早在公元前就注意到了众多天文现象,并有相当数量古老、丰富的天象记录,这些对日后研究天文学做出了很多宝贵的贡献。可惜能保存下来的古代天文仪器数量较少,现存的古代仪器主要保存在北京古观象台及南京紫金山天文台上。  相似文献   

4.
1982年3月8—12日,中国天文学会天文学史专业组在陕西临潼召开学术讨论会,出席代表约30余人.讨论的主题是中国古代天象记录的研究和利用.会议收到有关报告20篇,另有其它方面的天文学史报告10篇. 首先有席泽宗、宣焕灿分别就主题作了综合性报告:“东方古代天文记录在现代天文  相似文献   

5.
朱文鑫《历代日食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现代天文计算结果来全面研究整理中国古代日食记录,首推朱文鑫先生的<历代日食考>.他开拓的利用现代天文计算方法系统考察中国古代天象记录的研究,成为中国天文学史研究中的显学.介绍了<历代日食考>一书的内容和学术价值,比较了各个研究者对中国各代日食记录的统计,并对错误较多的西汉日食记录做了进一步的考证,以续朱先生言.分析指出,西汉日食记录的错误,许多是由另一条正确记录衍生出的.其错误的形态显示,原始记录只有年月,而日干支和所在宿度,是衍生错误已经发生之后加注的.  相似文献   

6.
海量观测数据及次生数据的高效存储与检索,天文大数据的快速及时处理,加速天文学研究的科学产出等问题,已成为天文观测和天文研究迫切需要解决的难题。以信息技术为支撑的天文大数据的高效分析和处理,帮助天文学家重新审视和了解宇宙。虚拟天文台的出现为全球范围内研究资源的无缝透明连接提供了协议、标准,以协议为基础规范了天文数据的发布与检索方式。以国内外现有的观测设备为基础,综述目前主流天文机构的数据发布与检索相关情况。  相似文献   

7.
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受江苏省科工委、江苏省科技信息中心委托研制的天文数据库,是省科技信息网的重要组成部分。该信息网包括工业、农业、土壤、地理等较为全面的科技信息,将于年底全面开通。天文数据库已于十月中旬上网。它包括了阴阳历对照、行星特殊天象、太阳、恒星、人造地球卫星等方面的内容。用FoxPro5 .0 建立的天文数据库管理系统,包括了成百个数据库表,数据量5 兆左右,记录约为5 万余条。天体力学部和天体物理部等有关部门,在提供数据方面,给予了大力支持,在此一并表示感谢。  相似文献   

8.
《天文爱好者》2009,(6):72-77
在中国古代,“天文”二字原意为“天上的图纹”。所谓古代天学,通俗地说就是星中学,古代的天象记录可谓是星占学的历史“档案”。  相似文献   

9.
带着广大天文爱好者的鼓励与期待,我们的“天象预告”栏目迈入了新的一年。2010年仍将是精彩天象不断上演的一年,我们会一如既往地带给大家准确、丰富的天象信息,为您的天文观测引路导航。新年伊始,精彩天象就接踵而来,下面就给大家细细讲解。  相似文献   

10.
对二十四史及《清史稿》帝纪和天文志中的全部天象记录进行了整理和计算验证,发现其中历日朔闰与陈垣《二十史朔闰表》不合27例。汇集这样的例证,对于恢复中国古代完整的实行历表,是至关重要的。  相似文献   

11.
把古代日食的观测记录用于地球自转长期减速和月亮在轨道上的长期加速的现代研究中,只要记录可靠,分析得法可以得到与现代观测同样精度的结论。甚至于还可以得到现代观测所不能得到的结论。近十几年来西方科学家对中国古日食记录表现了极大的兴趣。他们的研究的结果几乎一致认为中国的观测记录是很可靠的,因此这些记录在人类科学史中具有很高的价值,这种局面也引起了国内天文界的注意。我们认为到现在为止,中国古代日食记录还并没有得到充分的利用。而且在已经应用的资料中出现了一些  相似文献   

12.
由于留存文献较多而又保持传统特色,明代天文记录是研究中国传统天文学的重要资料。由于《明实录》卷帙浩繁,何丙郁等将其中与天文学有关的记载摘录出来,出版了《明实录中之天文资料》一书。以同样的体例,将该书未包括的《崇祯实录》及《崇祯长编》中的天文资料辑出,以为该书之补充。同时对其中能够计算的天象作了复算,以为注释;对崇祯朝天象记录文献来源的特征作了探讨。  相似文献   

13.
经过多年观测,新疆天文台积累了大量珍贵的观测数据。如何高效管理快速增长的海量观测数据,如何实现全波段观测数据的融合及未来更大口径望远镜产生的海量数据归档与发布是目前新疆天文台急需解决的问题。新疆天文台数据中心面向天文学科研需求提供天文科学数据服务和基础设施,由新疆天文台计算机技术室负责运行与维护。数据中心以最新的虚拟天文台相关标准为基础建设,基本服务包括:为天文观测项目提供数据保存、管理和发布服务;为有价值的天文科学数据及二次处理后的数据提供长期保存和访问服务;为用户提供科学数据归档与发布服务及相关技术支持。数据资源主要有:新疆天文台25 m射电望远镜的脉冲星观测数据;活动星系核观测数据以及分子谱线观测数据。提供的数据服务有:PPMXL星表锥形检索;海量星表数据在线交叉认证;统一内容描述符信息查询等服务。主要介绍新疆天文台数据中心建设及其提供的服务,如何使用已发布的服务在线检索数据及利用标准虚拟天文台工具实现数据操作。  相似文献   

14.
随着巡天观测计划的进行,传统的数据库技术无法满足海量天文数据的存储以及检索性能的需求.针对海量天文数据存储以及锥形检索的高并发、高性能问题,采用数据库中间件技术,当海量数据到达传统数据库存储阈值时,能够通过中间件技术以分库分表的形式存储到数据库集群,充分整合关系型数据库和分布式技术的优点.利用MySQL数据库集成动态索...  相似文献   

15.
中国自商周起就建立了先进的时法(其实就是历法的组成部分),并很早就开展了日月交食的科学预报和观测,可惜记录资料散失严重。本文认为。残存的中国古代交食时刻记录数量丰富源远流长,绵延数千年之久,对解决地球自转长期不规则性的问题同样能做出重大贡献。为此目的,我们一共收集,考证与归算了八十五例日食记录(自公元前134年至公元后1629年)与七十二例月食记录(自公元221年至1606年)。根据某食相的记录时刻(真太阳时)与计算的理论时刻(历书时),得到了它们的历书吋改正值ΔT。结果表明,ΔT值的弥散不大,它们符合现代天文年历中所用的ΔT经验公式的趋势,其偏差显著优于中心食方法的结果。综合各种有关天象记录得到的ΔT值,便能拟合一条反映地球自转长期(十年或百年尺度)不规则性的ΔT曲线。本文最后综合了由中国古代交食时刻记录,中国中心食记录以及日本古代交食时刻记录等资料得到的结果,给出了一个ΔT与Δω/ω的序列(以二十年为间隔),并做了相应的讨论  相似文献   

16.
古代日月食观测记录是研究过去几千年地球自转长期变化的最有用的材料, 本文对文献记载的中国古代(明末以前)的日食观测作了分析讨论。指出,西汉以后资料是系统完整的。多为当时首都的观测记录。可惜的是,古人不重视记录天象发生的准确时刻。 作者从这些材料中筛选出13次观测地点明确的日全食观测,探讨分析了地球自转长期变化的趋势。  相似文献   

17.
《天文爱好者》是由中国天文学会和北京天文馆联合主办的天文学科普杂志,目前为双月刊,明年起恢复为月刊。现开辟有宇宙信息、宇宙学、太阳系空间探测、宇宙画廊、追星一族、星空漫步、天文信箱、星空有约、天象观测、少年天文、观测角、爱好者之页、网络天文、天文奥赛等栏目,欢迎广大天文专家和爱好者投稿。来稿力求通俗易懂、生动活泼,篇幅不超过4000字,请勿  相似文献   

18.
简要说明了天文地球动力学范畴内所研究的潮汐现象,包括由日月引潮力引起的固体潮、海洋潮、大气潮和由于地球自转轴的极移引起的极潮,以及这些潮汐对地球自转和地球自转的测量产生的效应。重点阐述中国天文学界在这一领域里的研究成果。这些研究涉及潮汐影响地球自转的机制,也就是各种潮汐效应与极移、自转速率变化和章动的关系,包括构建这类关系的理论模型,分析潮汐对它们的影响,利用中国古代丰富的天象记录计算地球自转的长期减慢,计算弹性或滞弹地球的洛夫数,依据某一地球模型计算潮汐效应或章动序列等等。研究也涉及在测量地球自转参数的不同技术中各种潮汐效应对测量结果产生的影响及其改正,并涉及与潮汐有关的观测方法的优化和数据处理过程的改进。最后介绍了中国学者所发现的脉冲星的周期和周期变率测量中的潮汐效应,尽管它们的量级甚微,但不容忽视。  相似文献   

19.
随着新一代巡天观测、时域观测等天文项目的推进,当前的天文数据量越来越大。面对天文领域日益增长的大数据集和大数据流,需要一些高效的数据存储和数据处理方法来对数据进行管理。天文数据库以及在其基础上提供的数据服务的出现部分解决了这样的问题。借助于计算机技术和信息技术的进步,一些更加专业的针对天文领域的数据发现、数据挖掘、数据交互等工作正在逐步标准化。基于虚拟天文台技术和天文信息学的新型天文数据服务正深入天文用户的日常科研生活中。首先简单回顾了天文数据库的历史,然后通过对几个典型天文数据库的举例分析,从天文数据库的类型、提供的服务等方面介绍了当前天文数据库的特点和最新进展,并对今后天文数据库的发展做了展望。  相似文献   

20.
《天文爱好者》2014,(11):95-95
2014年10月15日,北京师范大学天文学系数字天象厅验收会在北师大召开,标志着国内高校第一座WWT互动式数字天象厅落成。 该天象厅直径4米,每次可容纳20人上课。教师可以在其中生动地演示天象,增强教学效果。学生可以利用WWT软件自己制作天文节目,培养创新思维和动手能力。天象厅的建成既可满足天文专业课和天文公选课的教学需求,也可用于天文夏令营和校园开放日等活动,在天文教学和天文科普中都能发挥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