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5 毫秒
1.
从新丰江水库地震序列分段、地震序列参数统计、地震序列分段与库水位关系等方面探讨新丰江地区的地震特征.结果表明:①水库地震全序列低b值(≤0.9)时段与大区域地震活动的增强存在一定的相关性,余震活动在一定程度上具有华南地区地震活动“窗口”的作用.②水库地震晚期余震释放阶段55个ML≥3.5级地震分序列研究显示,1975年... 相似文献
2.
新丰江地区近年来有感地震频发,为了震后应急的需要,文中统计了1980年以来该区域M≥3地震后序列的特征。得到以下结论:该区域40次M≥3地震后30天内仅1次发生比主震更大的地震,其余震的衰减时长相比K-K法给出的时间窗长要短很多。按照余震衰减的大森公式,新丰江地区p值偏高。统计得到的这些规律以及拟合的曲线可以为我们在震后快速的对后续余震特征做出初步判断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3.
按照前人对新丰江水库地震序列特征的研究,以1965年为界将新丰江水库地震序列分为前期和后期,对前期(M<,s>≥4.3)和后期(M<,s>≥4.2)地震垂向引潮力的触发特征进行了研究.发现前期15次M<,s>≥4.3级地震发震时刻垂向引潮力的方向处于向下区间的有12次,占80%;其中M<,s>≥4.5级地震全部都处于垂... 相似文献
4.
广东省数字遥测地震台网建成以来积累了较丰富的数字化地震记录,作者利用这些数据开展震源研究,得到新丰江地区的部分地震震源时间函数的初步结果。得到结果的3组地震它们各自较大地震的震级分别为ML1.8、2.3和3.0级,对应的震源时间函数上升时间分别为0.07s、0.09s和0.11s,函数形态较为简单。 相似文献
5.
对广东数字遥测地震台网记录到的新丰江ML4.9级地震及前后小地震的波形资料作了频谱分析,结果表明,主震前,新丰江地区小震的纵、横波位移谱的拐角频率比值fc(P)/fc(S)为1.51左右;主震后下降到1.3左右;新丰江地区小震的纵、横波位移谱的拐角频率比的统计平均值为1.41。同时还测定了前、余震系列的应力降、地震矩、震源尺度及平均位错等震源参数。 相似文献
6.
新丰江地震目录数据库录入了1960—1969年新丰江水库区的地震目录共计31300条。数据库管理系统中的震中位置由直角座标转换为用经纬度表示,具有地震目录检索和统计2大功能,并针对新丰江地震的分区研制了专用软件模块。该系统采用模块化分层结构,增加了软接口,为系统的扩充和拓展打下了基楚。 相似文献
7.
新丰江水库地区是近年来东南沿海地震带地震最为活跃的地区, 相继在2012年2月16日、 2013年2月22日发生了 ML5.2、 ML5.1地震。 本文利用新丰江水库地区地震序列的分区丛集性, 通过研究各分区1972年以来的11次 ML4.5以上显著地震前小震序列, 发现11次地震中有8次震前90天内小震经历了“平静—活跃—平静—发震”的演化过程。 为了将研究成果应用于日常的震情预测工作中, 文中借鉴气象暴雨预警中的蓝—黄—橙—红四色分级预警模式, 提出了适合于小震丛集地区日常震情预测的分级危险度模式, 并利用新丰江锡场和大坝区2011年来的小震目录给出了应用实例。 实践证明此种方法最大的优势是可以给出预测区地震危险性相对的变化, 从而可以对区域的震情演化有一个较好的把握。 相似文献
8.
简述了1950年以来新丰江水库地区和水库大坝地震烈度的变化,并对新旧大坝设防烈度进行了对比,认为按现今的国家标准,新丰江水库大坝的设防烈度为Ⅶ度强。对库区6次4级以上地震的烈度宏观调查数据进行了分析,拟合了河源地区的地震烈度衰减关系,并与华南地区的地震烈度关系进行了比较.最后计算了新丰江水库地区的在5-6级地震情况下的宏观烈度影响场。 相似文献
9.
本文取1962至1990年12月广东省新丰江地震的余震序列资料,从应变释放的角度定量地分析新丰江的余震活动特点以及与华南地区中强地震活动的关系,并与理论分析结果对比。发现新丰江地震的余震应变释放过程具有4次明显的应变异常增加,而且,从新丰江地震以来,华南地区发生的所有5.0以上中强地震都与新丰江余震应变释放的明显异常增加相“联系”,新丰江余震震群的出现是华南地区构造应力场增强的背景下余震区应力加强的效应,可以起到监视华南地区5.0级以上中强地震的“应力窗口”作用。从1986年以来,新丰江地区的余震活动有所加强,其应变释放明显增加,表明华南地区的构造应力场在加强,其地震活动可能达到较高的水平。 相似文献
10.
根据新丰江地震台记录的 2 0 0 1年 2月 6日新丰江小震群数字化资料 ,分析计算了该震群的S波分裂的偏振参数。在与新丰江地区的最大主应力方向和构造、介质特性对比后 ,认为本文所得的S波偏振方向 (NW6 0°)与该区实际的活动断裂分布和主压应力轴方向 (NW6 0°)基本相同。作为该区地壳微裂隙的NW优势取向 ,是应力场作用下裂隙定向排列的结果。因此 ,S波偏振方向可作为研究介质各向异性和区域应力场特性的一种的参数 相似文献
11.
利用云南丰富的历史和现代强震活动资料,通过深入分析强震活动间隔时间的特点,建立了强震活动的时间预测方程tf=a+bβα.根据云南地区M≥6地震的数据,分时段、分区域拟合了时间预测方程.以该方程式模拟公元1500~2008年500余年的强震活动的时间特征均取得了比较好的效果.其次,选用云南500余年的M≥6.5地震资料,用T(M)=D(T)/N(M)定义估算强震活动的复发周期,也取得了比较好的效果.分析认为,云南地区今后几年可能进入强震活动的危险时段. 相似文献
12.
为检验震源机制解谱聚类方法的实用性,选择新丰江库区为研究区域,利用FOCMEC方法反演了该区域2012年1月1日—2018年12月31日M L2.0以上地震的震源机制解,并对其进行了谱聚类分析,最终获得该区域7种震源机制解类型;通过分析每种类型的震源机制解特征及其时空分布特征,探讨了震源机制解类型分布与区域构造的关系。结果表明:(1)新丰江库区地震破裂类型以正断型为主,兼有部分倾滑分量,其次为走滑型;(2)不同类型的震源机制解具有区域性的空间分布特征,主要受不同的构造背景影响,反映了新丰江库区地震活动和构造特征之间的关系;(3)不同类型震源机制解所描述的断裂分布反映了峡谷及大坝区库水渗透的构造条件,解释了区域地震频发的可能原因;(4)每种类型的震源机制解在研究时间范围内数量变化较为稳定。 相似文献
13.
广东河源新丰江水库位于华南典型断层上,自1959年水库蓄水以来,库区地震活动性明显增强,并发生了6.1级触发地震.然而我们对其地下结构的了解还远远不够,对库区地震的研究也因此存在很多不确定性.为了研究库区浅层地下结构,我们在2015年初在新丰江库区人字石断裂周边布设了42个短周期地震仪的密集地震台网.台间距大约为100~500 m,时间跨度为1个月.我们对获得的每个台站的连续信号分段进行处理,并对任意台站对的信号进行互相关和叠加处理,恢复所有台站对间的经验格林函数(EGF).然后利用多次滤波分析方法测量瑞利波群速度频散曲线,并反演该区域的群速度分布和三维剪切波速度结构.我们的结果表明,对于这样比较密集的台站间距,高频(0.2~1.2 s)频散信号基本可以得到很好的恢复,且该频段信号对浅层地下结构(< 1 km)较为敏感.剪切波速度分布表明该区域人字石断裂位置出现明显的低速分布,并且低速区在断裂南端向两侧延伸,有可能代表与人字石断裂交错的小断裂区域.同时,人字石断裂把该区域划分成了东西两部分,两侧整体上呈现高速异常,与地表山丘相吻合.我们的结果得到了新丰江人字石断裂附近的近地浅层的小尺度精细速度结构,为进一步理解该区域的构造以及地震发生提供了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14.
利用震源位置和速度结构的联合反演得到2007年6月-2014年7月新丰江水库地区地震序列的震源位置及中上地壳P波三维速度结构模型,并进一步研究库区序列分布及速度结构特征.结果显示:库区中上地壳不同深度P波速度存在显著横向不均匀性,浅部库区速度高于周缘,在5~10 km上地壳从库坝下游白田至库尾锡场NW方向存在高速异常体以及2个低速间断区域,低速间断区分别位于人字石断裂与南山-坳头断裂交汇处以及1962年6.1级地震震源区,库水可能沿低速间断区的人字石断裂、石角-新港-白田断裂下渗至13~14 km的地壳.在10~14 km地壳以NE走向的大坪-岩前断裂为界,NW侧为最高速度6.2 km·s-1的高速区域,SE侧从库区中部回龙至库坝下游白田为显著低速异常区域,是可能的库水渗透影响区域,亦是库区中强地震集中区.库区地震多发生在高速体内部、高低速过渡带或低速的渗水通道两侧. 相似文献
15.
通过对2000年以来云南地区 MS≥6.0强震震中区(大姚、 永胜、 宁洱)水位观测资料的分析, 发现震中区水位在强震发生前具有一种共同变化特征, 即强震大多发生在水位上升至最高水位后的反向下降过程中。 震中区水位的这一异常共性, 有助于今后对云南强震的地点判定。 而强震震中区这种震前高水位的形成, 借助统计分析确定为降水所致。 水位上升使地壳构造应力得以积累, 水位下降使积累的应力骤然释放, 导致强震发生, 该项研究也为地球表层水运动的致震机制提供了一种解释。 相似文献
16.
In this paper,we determined an earthquake sequence location in the Xingfengjiang area from June,2007 to July,2014 and the 3 D P-wave velocity structure by a simultaneous inversion method. On that basis,we studied the occurrence features of active tectonics and the earthquake source mechanism.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reservoir fracture system has a tendency to increase with gradual depth from southeast to northwest,consistent with gravitational field research results. There are 4 high velocity zones( HVZ) under the depth of the 7 km-12 km crust between the Xinfengjiang Reservoir dam and Xichang District,Dongyuan. The max velocity of the biggest HVZ which is under Xichang is 6. 3 km/s. Under the reservoir dam there is a strong tectonic deformation zone,as the center exit Renzishi fault( F_2),Nanshan-Aotou faults( F_4),Heyuan fault( F_1) and Shijiao-Xingang-Baitian fault( F_5),7 earthquakes with M_L≥ 5. 0( including M 6. 1 in March,1962) occurred at the high gradient zone of the HVZ Ⅲ and HVZ Ⅳ edge which has been under the reservoir dam since 1960, with relativity energy releasing more thoroughly. Moderate seismic activity occurred at the HVZ Ⅰ edge which has been under Xichang since 2012,and is a danger zone for M5. 0 earthquakes in the future. 相似文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