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四年一度的国际地质大会(IGC)可以称为“地球科学的奥林匹克盛会”,世界各国学者会聚一堂,盛况空前,学术交流和成果展示丰富多彩,充分展现了当前地学研究的水平和最新动向。 1 大会概况本届地质大会在日本京都召开,历时11天(8月24日至9月3日),与会者来自世界各地85个国家和地区,共4500人左右。其中日本学者人数最多(1700人),其次为美国、 相似文献
2.
3.
4.
1 概况与主题 第29届国际地质大会于1992年8月24日至9月3日在日本京都国立国际会馆举行。这次大会的主题是“从地球起源到人类生存”。有6个分组讨论地球历史问题,从其起源到岛弧及活动大陆边缘的演化,有5个分组研讨与人类生存有关的地学前沿问题,包括能源、资源、灾害和环境问题,还有25个分组涉及地球科学各个领域。虽然分组基本上按学科划分,但其中不少分组具有跨学科或交叉学科性质。24日下午,日本国皇太子宣布大会正式开幕,他在开幕词中称:“当今大量问题与全球环境有关”。“我们对今天聚集在这里的地质科学家们寄予厚望。”参加这次大会的有来自近100个国家的4000余名代表,正式会期11天,会后尚有地质旅行。开幕式上几乎所有的发言都强调地学工作者正面临所谓“紧急环境问题”的挑战。这 相似文献
5.
裂变径迹技术以样品用量少、封闭温度低以及测年范围广等优势,被广泛应用于地质学研究中。完全退火或部分退火样品可有效记录岩体的冷却-剥露历史,限制构造活动起始时间,探讨上覆岩石的风化剥蚀历史与矿床保存变化之间的关系,定量化矿床隆升剥蚀量,实现找矿预测; 锆石裂变径迹封闭温度对应天然气生成温度区间,可运用于油气勘探研究计算中; 近年来结合元素含量分析的裂变径迹技术还可进行物源分析,LA-ICP-MS技术的引进为测量低U含量矿物的径迹带来了曙光。系统总结了磷灰石与锆石裂变径迹退火特性的研究成果,以及温度、化学成分、结晶各向异性及Dpar值等因素对磷灰石径迹退火特性数据解释可能产生的影响,锆石径迹热稳定性的降低主要受制于辐射损伤效应。实验室退火特性研究为了解繁杂的径迹退火化学动力机制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参考,但在实际的数据解释中需结合地质背景,以获得更为清晰的地质热事件演化研究时间格架。结合径迹测年在矿床、山体隆升剥蚀、盆地热史等研究的典型案例分析,以期为裂变径迹应用的相关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徐学纯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1993,(3)
变质地质学及有关问题是第29届国际地质大会讨论的重要议题之一。有许多专题都直接或间接地计论了这些问题。本文概要地介绍了几个方面的一些新进展和新动向,其中包括变质作用的时空演化、造山带变质作用过程的模式、超高压变质作用、极低温变质作用和变质带的构造过程等。这些议题从不同角度反映了当代变质地质学研究领域的发展趋势,对推动我国在这一领域的研究具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7.
8.
最近第29届国际地质大会组织委员会发出1号通知,决定大会将在1992年8月24日至9月3日在日本故都京都国际会议大厦举行.与28届地质大会相似,这次大会也包括学术报告、成果展览、系列讲座和地质旅行等内容.学术报告包括专题学术报告A、B、C,学术报告Ⅰ和学术报告Ⅱ.学术报告Ⅱ是跨学科的,学术报告Ⅱ为单学科.专题学术报告A 地球的历史并着重岛弧的演化,分下列6个组:Al.太阳系的早期历史和地球的演化;A2.地球的早期历史:大陆、海洋和大气圈的形成;A3.地幔和地核的动力学和演化;A4.洋壳和陆壳的演化;A5.岛弧和活动大陆边缘的演化:A6.生命的起源和生物圈的演化. 相似文献
9.
介绍了洋中脊玄武岩浆、岛弧岩浆、地幔热柱成因的玄武质岩浆、俯冲带岩浆、长英质岩浆、的生成问题;岩浆运移的理论及制约因素;混合岩浆的成因机制及其有关标志。 相似文献
10.
11.
杜乐天 《矿物岩石地球化学通报》1992,(4)
多年来人们把地球当成刚体。“固体地壳”、“固体地幔”、“固体地球”的概念根深蒂固,板块理论亦受其很大影响。但是在近代地震层析技术、比较行星学、超高压实验、数字模拟和深源包体等研究结果的冲击下现在已开始动摇。疑问越来越多。对于地球和地幔,板块理论说明的问题太浅、太新,大陆地质及板内构造也尚属空白。难怪上届地质大会主席Cordani U.G.在概括当代国际地质学成就时,对板块学说几乎只字未提,却提出“尽管尚属推测,‘巨型地幔柱’的概念开始引起注意”。澳大利亚Hill R.I.等用地幔柱(mantle plume)来解释耶尔冈晚太古绿岩带的演化过程,玄武岩产于上升幔柱的头部局部熔融,而科马提岩则产于幔柱尾部高温熔浆,热流从幔柱头部传导到上覆地壳引起地壳熔融而产生长英质岩浆。他指出俯冲模式解释不了这种演 相似文献
12.
13.
第29届国际地质大会,于1992年8月24日至9月3日,在日本京都召开。出席会议的有来自85个国家和地区的4245名代表,其中中国代表273人(包括台湾代表40人)。中国代表团由地质矿产部朱训部长率领,煤炭系统代表4名。大会收到论文6000多篇,以岛弧地质为主题,共组织222个讨论 相似文献
15.
16.
17.
18.
19.
<正> 第29届国际地质大会于1992年8月24日至9月3日在日本美丽的古城京都召开。出席会议的有85个国家和地区的4245名地质学家。与会中国地质学家230多名,其中中国地质学会代表团80名,由地矿部部长朱训任团长。化工部地质矿山局、研究院王庆钟、魏东岩、李扬鉴为代表团成员。会议收到论文摘要5000余篇,共进行了354场学术报告。岛弧地质和与人类生存有关的地质环境和地质灾害问题是这次会议讨论的重点。本届地质大会共收到固体矿产地质论文摘要400余篇,设16个专题。主要研究的内容包括以下几个问题:海底热泉成矿、浅成低温热液矿床,成矿流体,矿床成因机制,矿床 相似文献
20.
第29届国际地质大会将于1992年8月24日—9月3日在日本京都举行。这是首次在亚洲国家举行的国际地质大会,这对促进亚洲地区的开发和研究必将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根据1990年12月发出的大会第一号通知的回函,到1991年4月1日已有4078人申请参加大会。中国有289人申请参加这届大会。1989年6月在美国华盛顿举行的第28届国际地质大会上,中国地质学会已申请举办第30届国际地质大会,这一申请将于京都这届大会上正式批准。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