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近些年来,对太阳黑子活动和地震之间关系方面的研究,已取得了有益的进展。本文利用新疆地震在频度、强度上的优势和较长时间的资料,统计分析了太阳黑子活动与新疆地区Ms≥7.0级地震活动的关系,为今后新疆地震活动趋势估计和短临预报提供可靠的背景依据。 相似文献
2.
3.
利用周边国家天山地震目录、中国天山地震目录及USGS地震目录,对天山地震带强震活动的时、空分布特征进行了分析讨论。结果表明,在研究时段内,天山地震带的强震在空间分布上有西强东弱、西密东疏且在40°〈φN〈42°范围出现强震的空白区并存在特殊的易发震地区。强震在南、北天山之间有往复迁移的特征,并在迁移的过程中有单发-双发-群发,但未出现过单发迁移后出现群发的过程。在时间分布上有较明显的周期特征及南、北天山交替发生的特征。在强度上,7级以上地震主要沿天山构造带分布,而6级地震不但有沿天山分布的还有沿斜切天山带的次级构造分布的,且6级以上地震出现高频地区,集中在东经77°±1°的天山地区。 相似文献
4.
本文统计检验了太阳活动与华北地区强震的关系.发现它们之间存在较好的相关性.认为这一统计结果可作为华北地区中长期地震预报的一条判据. 相似文献
5.
使用1900年以来的太阳黑子数据,统计分析了其与新疆地区MS≥6.6强震的关系。结果显示:新疆地区69%的MS≥6.6和86%的MS≥7的地震,发生在黑子数月均值≤35的时段内。以黑子数月均值≤20和≤35的时段作为MS≥6.6强震的预测指标,报准率分别为71%和64%;以黑子数月均值≤35的时段作为MS≥6.6强震的预测指标,报准率为69%。R值评分检验表明,上述预测指标是有效的。最后使用这些统计关系和指标对新疆未来几年发生强震的可能性作了估计。 相似文献
6.
7.
新疆是一个地震多发区,中强地震活动频繁,小地震资料亦十分丰富,这为研究中强地震发生之前,震源及邻近地区小震活动的变化与强震之间的关系提供了有利的基础。南天山地震带是新疆境内中强地震活动强烈的地震带之一。无论是中强地震的活动频次,还是释放的能量都居全疆之首。“新疆地震目录(公元1600年—1987年M_S≥4.7)”表明,仅1890年以来, 相似文献
8.
用周期图分析法,总结北天山地震带自1889年以来强震活动的规律,推测下一次强震活动的时间。通过5次后验表明,所用的数学模型能较好地反映研究区域历史地震活动的规律。 相似文献
9.
天山地震带及乌恰交汇区强震活动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根据1880~1990年天山和乌恰地区M_s≥5.5级地震资料,分析讨论了研究区内各带强震活动的韵律特征和相关性、强震活动的整体迁移规律及环境因子与强震之间可能存在的某些内在联系。用信息熵和马尔柯夫方法对各地震带资料进行了统计计算。认为:在大区域构造应力场作用下,由于力源和构造环境的差异,造成区内应力场分布不均匀,应力在一定范围内变化、调整和传递,形成了各带地震活动在时间和空间分布上的差异。据此对整个天山地震带和乌恰区近期强震活动趋势作了判断。 相似文献
10.
首先通过对区域地质构造背景、地震活动性质以及动力环境等的分析,认为天山地震带强震活动主要受兴都库什-帕米尔构造结的动力控制.其次分析了兴都库什-帕米尔地区与天山地震带强震活动之间的相关关系,结果表明两地区强震成组活动存在一定的同步特征;进一步考察兴都库什-帕米尔地区中源地震与天山地震带强震活动之间关系,发现两者同样存在同步特征,且该区中源地震的活动强度和频度越大,天山地震带的强震活动越剧烈,其分布范围也越广.该结果从地震活动的角度反映了兴都库什-帕米尔地区对天山地震带强震活动的动力控制作用. 相似文献
11.
首先通过对区域地质构造背景、地震活动性质以及动力环境的分析,认为天山地震带强震活动主要受兴都库什-帕米尔构造结的动力控制。其次分析了兴都库什-帕米尔地区与天山地震带强震活动之间的相关关系,结果表明两地区强震成组活动存在一定的同步特征;进一步考察兴都库什-帕米尔地区中源地震与天山地震带强震活动之间关系,发现两者同样存在同步特征,且该区中源地震的活动强度和频度越大,天山地震带的强震活动越剧烈,其分布范围也越广。该结果从地震活动的角度反映了兴都库什-帕米尔地区对天山地震带强震活动的动力控制作用。 相似文献
12.
结合新疆构造活动的特点及地震活动的分区,探讨了境内强震活动的迁移特征,结果表明新疆强震活动始于乌恰地区,分别沿南天山西段由南向北迁移和沿西昆仑带由西向东迁移。其迁移方式主要表现为天山带强震活动由低纬向高纬地区成组迁移,各带内次级活动区的往返迁移。研究结果将为判断新疆各区(带)地震活动的趋势及强震危险地区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3.
以中国西北地区的地震层析成像为基础,研究了天山地震带深部结构的基本特征.结果表明,天山地震带的地壳中部为低速的韧性滑脱层,南天山的断裂深度超过莫霍面,北天山的断裂深度一般只到地壳中部;天山莫霍面的深度一般大于50km,壳-幔边界由宽而缓的速度过渡带构成,中强地震主要位于盆山边界地壳中下部位波速变化较大的区域.帕米尔、南天山和塔里木之间存在一个北北东方向的低速带,乌恰和伽师地震分别位于该低速带东、西两侧的梯度带附近.推测帕米尔、南天山和塔里木之间的相对运动是导致低速带内部物质发生形变并在边界附近产生破裂的主要原因,地幔热物质的侵入对该地区的构造活动起到了重要的动力学作用. 相似文献
14.
以中国西北地区的地震层析成像为基础,研究了天山地震带深部结构的基本特征.结果表明,天山地震带的地壳中部为低速的韧性滑脱层,南天山的断裂深度超过莫霍面,北天山的断裂深度一般只到地壳中部;天山莫霍面的深度一般大于50km,壳-幔边界由宽而缓的速度过渡带构成,中强地震主要位于盆山边界地壳中下部位波速变化较大的区域.帕米尔、南天山和塔里木之间存在一个北北东方向的低速带,乌恰和伽师地震分别位于该低速带东、西两侧的梯度带附近.推测帕米尔、南天山和塔里木之间的相对运动是导致低速带内部物质发生形变并在边界附近产生破裂的主要原因,地幔热物质的侵入对该地区的构造活动起到了重要的动力学作用. 相似文献
15.
本文在前人对中国大陆及周边活动地块研究和划分的基础上,系统研究了6个Ⅰ级活动地块区和22个Ⅱ级活动地块之间共26个活动边界带的构造变形与强震活动,包括强震分布与活动边界带的关系,边界带构造活动速率与地震活动水平及强震复发期等的关系. 给出了边界带强震活动水平与构造活动速率之间的线性关系和强震复发期长短与构造活动速率的反向变化关系. 从而进一步揭示了中国大陆活动地块构造及其块体运动特征,以及块体边界带的构造变形对强震的控制作用. 相似文献
16.
本文分析了帕米尔—天山—阿尔泰—蒙古地震带,1887—1985年Ms≥7.0级的强震资料,发现该地震带内存在着明显的强震活动期。每一个地震活动期内大震的累积频度曲线大致呈指数函数变化。笔者用最小二乘法拟合了第一、二活动期,用这二个期中指数函数系数的平均值外推第三活动期最近二次强震的时间间隔进行检验,理论值为7.5年,实际时间为7.5年,效果较好。据此推算下一次Ms≥7.0级强震的发生时间应在1989年。认为1987年至1989年,该带地震活动水平将有所增强。 相似文献
17.
分析研究了南天山地震带构造环境、中强地震活动震源机制解、中强地震时空分布以及拜城周围小震群活动与中强地震的关系。结果表明:南天山东段中强震震源断错以倾滑逆断为主,主压应力P轴由西到东呈扇形分布;相距较近的库车与拜城地区地震活动存在较大差异,但均存在明显的成丛性分布特点;拜城地区中强地震分布呈北西向可能预示着该区存在隐伏断裂,小震群活动则可能反映了局部中强震对周围次级小构造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天山地块强震活动的时空特征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对天山地块近百年地震活动时空特征分析表明: ① MS≥7.0地震沿块体边界成带分布, 南边界带强于北边界带, 南、 北边界带的西部强于东部, 南天山西段是地震活动水平最高、 复发周期最短、 强震序列类型最复杂、 地震危险性最大的地区; ② 地震活动在时间上显示出准周期性, 表现为MS≥7.0地震具有活跃与平静的交替性及5级以上地震活动度曲线的起伏变化; 最大熵谱计算地震活动度的显著周期为40年, 小波分析给出40年左右周期系数的时间曲线表明, 7级以上地震都发生在曲线由最高值至最低值的下降段, 而上升段为强震的平静期; ③ 在强震活跃期及平静期, 中强以上地震(MS≥5.0)在块体的不同部位(地块南、 北边界带及块体内部)的分布状态和活动水平存在明显的差异, 在活跃期南、 北边界带中强以上地震的集中性和成带性强, 且彼此活动水平差异小, 但与块体内部差异大; 而在平静期南、 北边界带的活动水平差异大, 块体内部地震活动显著增强; ④ 在活跃期, 天山地块南、 北边界带强震活动存在一定的呼应关系, 当一个边发生强震后, 另一边在数天至数年也存在发生强震的可能。 相似文献
19.
北天山带具有强烈新构造活动的背景,分析地震历史资料还可看出,强震活动具有明显的韵律特征。本文对北天山强震活动特征作了分析,并探对了未来强震活动三要素问题。 相似文献
20.
浅析北天山西段与南天山中东段地震活动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比分析了北天山西段与南天山中东段的地震活动关系,发现1935年以来两区地震活动水平相近,中强以上地震具有交替活动的特征,且有一定的成组性南北迁移的规律。时空扫描分析发现,北天山西段新源—温泉附近地区的中小地震集中活动对南天山东段中强地震的发生具有一定的前兆意义,南天山东段的4级地震频度的减小与北天山西段5级以上地震有一定的对应关系。并在一定程度上对两区域地震活动存在的以上规律和对应关系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