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地电阻率多极距观测及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回顾了国内外地震地电阻率多极距观测与研究的发展历程,阐述了多极距观测在机理方面的优势,对其现状和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分析指出:随着地震预测,从经验预报向物理预报的发展,多极距观测系统的建立和反演技术的应用将会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  相似文献   

2.
地电阻率的数值模拟和多极距观测系统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利用高精度的多层水平层状介质视电阻率计算公式,模拟了不同结构剖面、不同装置极距、不同规律的真电阻率变化,以及这种变化在介质中所处不同部位条件下地表视电阻率变化的计算结果;讨论了发生于介质中的真电阻率随时间变化在上述各种不同条件下,与在地表观测到的地电阻率(即视电阻率)变化两者之间的关系;指出为了解次异常变化与干扰变化的识别问题,应当将现行单一极距观测改造为多极距观测,并研究和发展相应的地电阻率随时间变化的反演技术和方法,以促进地电阻率法预报地震从看图识字的被动状态向物理预报方向转化。   相似文献   

3.
地电阻率多极距观测系统及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兰炜  朱旭  朱涛  张世中  刘大鹏  胡哲  张宇 《地震》2011,31(1):20-31
目前, 我国用于地震前兆监测的地电阻率观测系统大部分都是单一极距的, 这种观测方法在实际观测中普遍存在着地电阻率季节性变化的现象, 这种季节性变化与地震异常变化一起叠加在观测值中, 给地震异常的识别和判定带来了一定困难。 而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途径就是进行地电阻率的多极距观测。 本文介绍了采用ZD8MI电阻率多极距观测系统在山丹地震台的试验观测情况, 该系统是最新研制的、 专用于地震前兆监测的地电阻率多极距观测系统。 一年多的台站试验观测和反演结果表明, 浅层电阻率的变化相对较大, 而深层的相对变化较小, 因此利用多极距观测系统进行不同层位的地电阻率观测, 对排除干扰和识别地震前兆信息显得尤为重要, 是地电阻率观测技术发展的一个趋势。  相似文献   

4.
地电阻率多极距观测的目的是借助对观测数据的反演获得地下介质中不同层位真电阻率的变化.本文以3层结构为例,对地电阻率多极距观测的一维反演的效果进行了初步地理论研究.首先研究了一维地电阻率结构下观测数据一维反演的模拟效果,得到了各层电阻率值,且与真电阻率值很接近,说明在地下电性结构为一维的情况下,电阻率多极距观测可以区分出不同地层的电阻率变化.其次,考虑到台址下电阻率结构的复杂性,研究了上两层界面存在起伏的情况下,多极距观测数据一维反演的效果,结果显示:当电阻率变化较小时,各层反演得到的电阻率的变化与真电阻率十分符合;当上两层介质的电阻率变化较大时,各层反演得到的电阻率出现畸变,与真实电阻率的变化情况存在一定差别,表明浅层电阻率变化达到一定程度后将会影响对深部电阻率变化情况的正确判断.一般情况下,观测的时间间隔越短,则连续两次观测时段内各层介质的电阻率变化越小,因此缩短多极距观测的时间间隔可能是避免出现上述畸变现象的有效观测手段.   相似文献   

5.
地电阻率多极距观测中的最佳布极方式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艳东  赵家骝  庞丽娜 《地震》2004,24(2):17-24
对如何确定地电阻率多极距观测中的最佳布极方式, 包括极距个数和各极距长度的确定进行了研究。 确定最佳布极方式的主要依据是地下各层介质的响应系数随观测极距的变化规律以及采用不同观测极距对反演精度的影响。 以宝坻台为例, 讨论了在电性剖面参数已知的情况下, 如何确定多极距观测中各极距长度。 最后, 利用提出的最佳布极方式确定的装置系统对宝坻台模拟多极距观测资料进行了处理。 结果表明, 用最佳布极方式确定的多极距观测系统可精确计算出地下各层介质的真电阻率变化。  相似文献   

6.
详述数字电极的系统构成、电路结构、通信协议和其他关键技术。该系统的通信网络结构基于RS-485现场总线,通过环境测试和台站试验,发现数字电极技术适用于多极距电阻率系统。  相似文献   

7.
通过对甘肃酒泉地区嘉峪关、四0四(玉门)台站地电阻率观测数据的分析,从自然现象、观测系统、观测环境干扰三个方面进行分析与总结,研究了各种干扰曲线形态,为今后地电阻率台站进行干扰识别和观测系统故障排除提供参考借鉴。  相似文献   

8.
运用陕西省2011—2018年地电阻率观测资料,分析得出该省地电阻率观测干扰因素主要有:观测系统故障、自然环境干扰和场地环境干扰;计算观测数据受干扰影响的幅度,得出影响的时间尺度,解析每种类型干扰的表现形式和曲线变化的形态特征,提出干扰抑制的方法及建议,并对干扰影响观测数据变化的物理机制进行分析;阐明地震预报中数据应用的基本工作流程,申明准确识别各类干扰、寻求解决干扰问题途径以及探索新的干扰数据处理方法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安徽省数字化地电阻率干扰与短临异常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通过对安徽省数字化地电阻率观测数据的分析,总结了常见的干扰因素,并尝试整理和研究了台站周边显著地震前数字化地电阻率的短临异常及形态特征,对未来利用数字化地电阻率数据捕捉地震短临异常具有一定的意义。  相似文献   

10.
本文主要利用吉林省内3个地电阻率台站的数据,对观测中出现的自然干扰、测量线路干扰等进行了分析研究,为正确排除数字化地电数据中的干扰和准确识别其中的震兆信息提供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11.
简要叙述了青海地区6个钻孔应变台站的观测概况,通过分析,认为主要存在观测技术系统和观测环境变化这两类干扰。在排除各类干扰后,发现只有乐都台和湟源台在汶川地震前出现了前兆异常。  相似文献   

12.
对大同、代县两台地电资料进行了处理分析,并用地电实用化攻关判别异常指标和经验公式检验,在1990年度报告中试预报:忻州──大同一带将发生6.0级左右地震。结果在1991年忻州、大同老震区相继发生了5.1级地震和5.8级地震。预报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13.
降雨对地电阻率干扰的分析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在一些地电阻率观测台站受本身台址条件的限制,观测深度较浅,因此,观测值受到降雨等气象因素的影响。本文选取昌黎台EW向1983-1994年观测资料月均值,用褶积滤波和多元回归方法对ρs进行了降雨校正,将将之作为一个灰箱系统,将资料外推至19954上,然后与原始观测值作残差分析,取得了一定效果。  相似文献   

14.
主要利用锦州义县地震站"十五"观测以来的数字化地电阻率整点值资料,对观测中常见的干扰因素进行了详细的识别与归类。研究结果表明:在地电阻率观测过程中存在雷电干扰、降雨干扰、观测系统故障、标定干扰等。  相似文献   

15.
首先介绍了武都台的地质构造及布极概况,利用单台地电阻率观测结果,对台站附近区域的几次中强地震前异常变化特征进行了初步分析,研究其规律性,为今后地震的发生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6.
通过对格尔木地震台地磁组合仪FHDZ-M15近5年所记录到的地磁观测资料进行各种典型干扰分析,找出仪器产生干扰的主要原因,提出对干扰的解决方法,进一步提高本台地磁观测资料质量。  相似文献   

17.
通过对安丘地震台地电场资料进行全面的分析整理,综合评价了地电场资料质量,对引起地电场变化的干扰因素及其特征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8.
乌什地震台伸缩仪资料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乌什台伸缩仪资料的分析,总结了现阶段伸缩仪资料的影响因素,其中气压变化对观测数据有明显的干扰,两者呈正相关关系;仪器自身工作状态不正常、仪器间的相互检修也会影响数据稳定;突然停电、电压波动、瞬间的强雷电干扰等都会对仪器的工作状态产生较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渭河盆地隐伏断层的视电阻率特征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渭河盆地电测剖面显示,隐伏断层的破碎带上都呈现出视电阻率负异常.随着勘探深度的增加,异常的幅度也随之增大,破碎带宽度的轮廓也更加清楚.视电阻率异常点呈直线展布是确定隐伏断层走向和评价勘探结果准确度的标准.断层两侧视电阻率的差异反映了其两侧不同介质的电性差异,也是垂直断距的反应.断层破碎带上视电阻率负异常是由于丰富地下水所致  相似文献   

20.
谷永新  白长青 《地震》1996,16(3):303-306
随着我国经济建设的发展,一些地电台站的的观测受到大面积施工破坏形成大面积干扰源,给地电为干扰,文中对地电台站观测环境干扰 的影响作了一定的理论推导,对其引起的干扰电位进行了计算;同时对干扰电位与观测电流关系,环境保护距离等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