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浅表层结构复杂区静校正的优化选取及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不同地区(沙漠、山地及黄土塬区)的表层结构往往有其特殊的复杂性,由此产生的静校正问题是困扰野外采集和资料处理的关键技术难题.文章首先通过对浅表层结构的调查,掌握勘探区内黄土覆盖区段浅表层地层的结构与速度特点,从实际资料的处理结果出发,通过大量实验及对比论证分析的方法,最终优化选取层析静校正方法取得了优质的叠加剖面,从而为今后类似复杂地区的静校正问题提供了有效的处理方法.  相似文献   

2.
复杂山地灰岩出露区勘探存在严重的静校正问题,解决静校正问题难度较大,由于静校正问题的存在会降低地震资料的垂向分辨率、出现假构造、影响速度分析,严重影响地震资料成像质量,降低勘探成功率.为解决复杂山地灰岩区勘探存在的静校正问题,本文研究了高程静校正、折射静校正和初至层析静校正,分析对比不同方法的优缺点和应用效果,在此基础上提出并研究融合静校正技术,在本研究区中,该方法是采用折射静校正和初至层析静校正量的优势区域进行融合,充分发挥不同方法的优点和适应性,较好的解决一次静校正;针对剩余静校正问题,提出了基于反射波剩余静校正、成像域射线束剩余静校正和速度建模的循环迭代综合剩余静校正处理技术,分步逐级迭代解决剩余静校正问题,该方法集成了反射波剩余静校正、成像域射线束剩余静校正的优点,明显提高地震剖面的细节成像质量.通过本文研究,建立了一套针对复杂山地灰岩区低信噪比资料的静校正处理技术序列并形成一套处理流程,在川东南复杂山地灰岩区低信噪比数据处理中,验证了该技术序列的可行性,取得比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3.
折射波静校正与层析静校正技术适用性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于豪 《地球物理学进展》2012,27(6):2577-2584
对于任何一种类型的油气藏,构造都是十分重要的主控因素,而构造因素的影响往往与地震资料处理中的静校正密切相关,因此,长波长静校正问题越来越多地引起人们的关注.折射波静校正与层析静校正是目前资料处理中常用的静校正技术.前者适合近地表有稳定的折射层、表层速度和厚度纵横向变化不太剧烈的地区,并要预先给出风化层的速度;但是不能反映层内速度变化,不适合风化层速度变化剧烈或存在速度反转的地区.后者在算法上比前者复杂许多,适合地形起伏较大、近地表结构复杂、速度变化剧烈的地区,能够解决因速度横向剧烈变化和速度倒转引起的静校正问题;但是计算量大,计算时间长,存在多解性.日常工作中往往会认为层析静校正一定比折射波静校正效果好,其实不然.本文在归纳了这两种方法适用条件和优缺点的基础上,结合低山区和黄土塬区两种典型地表结构的实际资料进行了静校正处理.从模型和剖面对比上可以证明,并不是算法越复杂处理效果就越好,只有在满足算法适用条件的前提下才能充分体现技术优势.  相似文献   

4.
对以往三维地震勘探原始资料进行连片处理是目前煤矿采区地震勘探中正在兴起的新方向.连片处理中,由于地形起伏大,低速带速度和厚度纵横向变化剧烈,常规静校正存在着较大局限性.因此,如何拼接地震数据,达到理想的地质效果是关键.应用层析静校正对山西郑庄煤矿三个区块的三维地震勘探原始数据进行重新连片处理,区块之间实现无缝拼接,初至波光滑,煤层反射波连续性好.利用连片处理后的数据体对以往解释成果进行修改,收到令人满意的地质效果.  相似文献   

5.
刘伊克  常旭  王辉 《地球物理学报》2001,44(02):272-278
在地表一致性模型的基础上提出一种可适用于宽线剖面、弯曲测线、传统的二维和目前广泛使用的三维地震观测.在地形及近地表低降速带地质结构复杂的探区,低降速带厚度及速度估算的精度是静校正处理的关键.本研究根据三维地震观测的初至走时数据,利用最小平方与QR分解相结合的算法,在三维空间重建近地表低降速带速度模型,根据重建速度模型实现了静校正长波长分量与短波长分量的同步计算.分析了复杂的近地表低降速带模型初至波的性质,在观测值的自动拾取以及理论值的计算中充分考虑了可能成为初至波的直达波、折射波和反射波的利用,提高了低降速带速度模型反演的精度.在初至走时观测数据的拾取中,本研究采用分形算法克服了初至波波形差异以及折射波相位反转导致的拾取误差,实现了三维初至拾取的大规模全自动化运算.在射线路径与初至波理论走时的计算中,本研究采用一种计算量与模型复杂程度无关的三维射线追踪方法,该方法以最小走时射线路径保证了与观测数据有同等意义的初至波的射线追踪及理论走时的计算.野外实际资料的处理结果表明了方法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6.
三维复杂地形近地表速度估算及地震层析静校正   总被引:18,自引:6,他引:18  
在地表一致性模型的基础上提出一种可适用于宽线剖面、弯曲测线、传统的二维和目前广泛使用的三维地震观测.在地形及近地表低降速带地质结构复杂的探区,低降速带厚度及速度估算的精度是静校正处理的关键.本研究根据三维地震观测的初至走时数据,利用最小平方与QR分解相结合的算法,在三维空间重建近地表低降速带速度模型,根据重建速度模型实现了静校正长波长分量与短波长分量的同步计算.分析了复杂的近地表低降速带模型初至波的性质,在观测值的自动拾取以及理论值的计算中充分考虑了可能成为初至波的直达波、折射波和反射波的利用,提高了低降速带速度模型反演的精度.在初至走时观测数据的拾取中,本研究采用分形算法克服了初至波波形差异以及折射波相位反转导致的拾取误差,实现了三维初至拾取的大规模全自动化运算.在射线路径与初至波理论走时的计算中,本研究采用一种计算量与模型复杂程度无关的三维射线追踪方法,该方法以最小走时射线路径保证了与观测数据有同等意义的初至波的射线追踪及理论走时的计算.野外实际资料的处理结果表明了方法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7.
模型约束三维折射静校正方法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详细的介绍了模型约束三维折射静校正技术的基本原理和计算步骤,具体给出了三维抽线,目的层质量监控,三维速度内插,三维底界内插等技术的实现方法,并结合了西部某工区的具体实例加以说明.结果表明,这种由微测井、小折射求取近地表深度-时间速度模型,由大炮记录折射初至旅行时求取各点延迟时,两者联合反演低降速层底界的厚度和高程,最终求取低降速层静校正量的方法,可明显提高低降速带的反演精度,较好地解决表层结构复杂地区的静校正问题.  相似文献   

8.
周衍  饶莹 《地球物理学报》2019,62(11):4393-4400

我国北方地区黄土塬覆盖区的静校正问题是地震数据处理中的难点问题之一.黄土塬表层覆盖巨厚黄土,高差起伏较大,地震静校正问题严重;而且黄土塬覆盖区的潜水面普遍较深,常规折射静校正方法无法取得令人满意的处理效果.本文针对黄土塬覆盖区的静校正难题,研究层析反演静校正方法在黄土塬地区的适用性和可靠性.层析反演静校正利用地震波初至走时数据、通过迭代反演的方法构建速度模型,进而依据所得的近地表速度模型对地震数据进行静校正处理.本文的迭代反演采用同步迭代重构算法(SIRT),并且对同步迭代重构算法进行了改进,使得层析反演的迭代过程趋于稳定.但是,因为黄土塬覆盖区地表高程的横向变化剧烈,相邻检波点的高差及其静校正量有时差异很大,在运用层析静校正求取长波长静校正量的同时,还需采用初至波剩余静校正方法求取短波长静校正量.实例证明,综合应用依据初至波走时数据的层析静校正和剩余静校正方法,同时计算长波长和短波长的静校正量,能够有效地解决黄土塬覆盖区实际地震资料的静校正问题.

  相似文献   

9.
复杂山区初至波层析反演静校正   总被引:2,自引:3,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提高静校正精度是取得复杂山区良好地震成像的一个重要条件.而建立在水平折射面假设基础之上折射波静校正方法,无论是假设前提还是实际应用效果,都不适应于地表剧烈起伏,速度纵、横向变化大的复杂区.为此本文提出使用初至波层析反演静校正方法,即利用地震记录中初至旅行时反演出表层速度模型,计算出炮点和检波点的静校正量.通过正演模拟数据和实际资料的验证,很好的解决了复杂地表引起的静校正问题.  相似文献   

10.
我国西北黄土塬地区表层覆盖巨厚黄土,地表起伏剧烈,高差较大,地震采集资料静校正问题比较突出,是地震资料处理的主要难点.鄂尔多斯盆地N51井区潜水面普遍较深,常规模型静校正、折射波静校正方法应用受多种因素限制,还不能满足该区地震资料对静校正的需求,而层析反演静校正方法在该区具有广泛的适用性,是解决静校正问题的有效方法,但...  相似文献   

11.
在复杂地表地区,近地表速度构造模型的确定在地震资料处理和成像过程中是一个至关重要的工作.针对传统方法只能解决静校正中的部分问题,精度不高,本文采用的广义线性反演折射法,利用初至时间对大量数据进行统计,用交互、迭代的方法计算静校正量.该法在土屋斑岩铜矿区的应用,表明在提高信噪比方面比较传统方法有明显的提高.  相似文献   

12.
改进的约束单纯形-模拟退火剩余静校正   总被引:1,自引:5,他引:1  
非线性单纯形和模拟退火算法的结合形成了一种新的适合非凸集连续不受约束和受约束函数的全局最优化算法.静校正问题中的相位转移与模拟退火法有明显的相似之处.由非线性单纯形来产生系统的各个状态,在缓慢冷却过程中得到目标函数的全局最优解.所采用的目标函数是道集间的相关,解决了零空间现象.单纯形模拟退火(SIMPSA)算法应用于剩余静校正,收敛速度快,适于解决大剩余静校正.  相似文献   

13.
We apply interferometric theory to solve a three‐dimensional seismic residual statics problem to improve reflection imaging. The approach calculates the static solutions without picking the first arrivals from the shot or receiver gathers. The static correction accuracy can be significantly improved by utilising stacked virtual refraction gathers in the calculations. Shots and receivers may be placed at any position in a three‐dimensional seismic land survey. Therefore, it is difficult to determine stationary shots and receivers to form the virtual refraction traces that have identical arrival times, as in a two‐dimensional scenario. To overcome this problem, we use a three‐dimensional super‐virtual interferometry method for residual static calculations. The virtual refraction for a stationary shot/receiver pair is obtained via an integral along the receiver/shot lines, which does not require knowledge of the stationary locations. We pick the maximum energy times on the interferometric stacks and solve a set of linear equations to derive reliable residual static solutions. We further apply the approach to both synthetic and real data.  相似文献   

14.
上地幔顶部折射波走时层析成像研究综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简要介绍了上地幔顶部折射波走时层析成像研究的发展历程,详细介绍了上地幔项部折射波走时层析成像研究的各种方法并分析了其优缺点,介绍了国内外有关上地幔顶部折射波的研究工作和成果,阐述了上地幔顶部速度结构与构造活动的关系及其地球动力学意义。  相似文献   

15.
陕北富县地区以前的地震勘探沿沟布设弯曲测 线,平面展布呈不规则树枝状,难以形成闭合回 路,很难对二维地震资料在平面上进行储层反 演。2001年在陕北富县探区进行野外采集方法和 地震处理技术攻关,通过采用极其灵活的可变线 元观测系统实现直测线过塬,使测线成网连片; 资料处理中采用基于模型反演的折射波静校正、 地表一致性振幅补偿和反褶积、叠前噪音衰减等 技术,为后续的储层预测、低幅度构造解释和综 合地质研究提供了高保真的地震资料;由于测线 的连片成网,通过伪测井的方法对无井测线进行 控制,最终实现储层反演的连片解释。  相似文献   

16.
17.
由于地表起伏和近地表结构变化产生的静校正问题严重影响了煤田地震资料的成像质量.为此,首先利用低速带分片拟合的广义线性反演技术进行折射波静校正,解决长波长静校正问题和部分短波长静校正问题,然后,利用叠加能量最大静校正技术进一步解决剩余静校正问题,最后,利用非地表一致性剩余时差校正技术,解决速度和射线等误差引起的非地表一致性剩余时差问题.实验结果表明,在以串连的方式应用了三种校正方法之后,在共炮点道集上,折射渡同相轴的线性形态得到了恢复;在动校正后的共中心点道集上,煤层反射的双曲线同相轴被拉平;在叠加剖面上,煤层反射的信噪比得到了改善.  相似文献   

18.
A hydrologic model for urban areas has been developed which incorporates distributed parameter modelling concepts and functions in the context of a 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 In the proposed model, the watershed is represented as a cascade of grid cells, whose size can be specified by the user. Preliminary processing includes the determination of overland flow directions for each cell. An automated procedure is used to establish the cell-to-cell connectivity scheme, which is used to order the computations within each time step. Infiltration is computed using the Green-Ampt equation, while runoff rates are computed using a coupling of the continuity equation and Manning's equation for turbulent flow. Storm sewer flows are routed using time-shift routing. The model is capable of simulating flow through streets and offers the possibility of predicting the downstream movement of sewer system overflows. In preliminary testing on a small residential watershed, the model was able to reproduce measured hydrographs.  相似文献   

19.
求解地震静校正问题的双尺度反演方法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通过对地震静校正问题的分析,综合线性反演方法的计算速度快和非线性反演方法寻找全局最优解能力强的优点,提出了求解地震静校正问题的双尺度反演方法.在大尺度下采用非线性反演方法为小尺度下的线性反演计算初始模型,利用小尺度下的线性反演方法获得精细模型.对反演参数的选取进行了讨论,使双尺度反演算法具有自适应的特点.理论模型和实际资料的计算表明该方法计算结果精度高、计算速度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