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对城市化“整县改市”模式的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该文分析了城市化设市模式“县改市”所带来的问题,提出选择“切块设市”的建市模式。  相似文献   

2.
利用国家民政部、统计局等部门公布的相关资料,对新中国成立以来的乡镇政区发展演化的内在机制作深入剖析,从我国小城镇发展战略、行政区划改革趋势、现行设市模式与县辖政区体制及其弊端以及城市化发展的客观要求等方面,论述我国实行县下辖市体制的可行性,并论述未来县辖市体制基本内容:设市体系——构建我国未来三级市制体系:直辖市、省辖市、县辖市三级市制;设市模式——实行"城郊合治"管理理念下的"适度切块设市"模式;设市标准——合理拟定县辖市设置的标准;审批制度——确定未来我国县辖市的审批程序与审批机构。同时在分析目前挚肘县辖市的几个主要问题(如法律依据、现行行政区划体制等)的基础上,提出实行县辖市的主要配套措施。  相似文献   

3.
4.
陈冰 《地理研究》2019,38(5):1222-1235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75例县改市更改专名的历史经验是,应尽量维持地名稳定,能不改的尽量不要改,必须更改专名时,要严格执行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新市名的命名要参考更名经验中得出的禁止性、建议性原则,原有政区专名存在问题的,应借区划调整之机加以改正。禁止性原则包括,全国范围内县市及以上政区不能同名、同音;不能以跨政区的地物、驻地以外的乡镇、捏造的历史政区和不稳定时期或破坏领土主权完整、民族团结的地名命名新市名。建议性原则包括,不以驻地为名;不要改掉重要的历史地名;不应出现单名市;不要叠加政区通名;以历史政区命名,应尽量与当时所代表的地域范围相吻合。新时期有序推动县改市应谨慎更名、科学命名。  相似文献   

5.
6.
7.
中国撤县(市)设区对城市经济增长的影响分析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李郇  徐现祥 《地理学报》2015,70(8):1202-1214
撤县(市)设区是通过打破行政区经济,减少行政区边界,实现以地级市为基础的经济一体化的重要手段,采用政策评估的常用工具——倍差法,对中国1990-2007年的撤县(市)设区的样本进行了分析,发现撤县(市)设区对城市经济增长具有约5年的短期促进作用,主要表现在人均GDP增长率、人均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率、人均消费增长率等方面,对人均道路面积和人均公共汽车数量的增长率则是先抑后扬,对相邻城市的经济增长则具有约2年的短期促进作用;并以佛山撤县(市)设区为案例,分析了短期促进作用的来源和长期激励消失的原因,认为基础设施投资是政府在撤县(市)设区后的主要行为,以此带动产业转移和房地产消费,进而促进了经济增长;但由于撤县(市)设区削弱了地方政府的发展权限,向上级政府集中了资源的控制权,使得地方长期经济发展的激励消失。  相似文献   

8.
由“撤县建区”引起对中国城市郊区化的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江苏省最近一轮的城镇体系规划中提出的“撤县建区”方案,这一方案引起了笔者对有中国郊区化的思考。在本文中作者主要阐述了四个方面的内容,首先指出中国的大城市已经进入了郊区化阶段;其次将中外郊区化进行了系统比较;接着论述了郊区化的利与弊,最后,在前文基础上,提出了走中国特色的城市郊区化道路需采取的一系列措施。  相似文献   

9.
陈妤凡  王开泳 《地理研究》2019,38(2):221-234
城镇化的持续推进对城市空间扩展产生了新的需求,撤县(市)设区是中国城市市辖区实现扩容提质的主要手段之一。以杭州为例,定量测度撤县(市)设区后杭州城区空间扩展的时空特征及其各方面的影响,并探讨了这一区划调整对城市空间扩展影响的作用机理。研究发现:通过撤县(市)设区,杭州城区的建设用地东扩趋势明显,萧山和余杭两区的建设用地新增面积和扩展速度均高于平均水平,且两地建设用地空间存在多中心集聚特征,成为新一轮的杭州建设用地扩展高密度区,城市功能不断凸显。总体来看,撤县(市)设区对城市空间的影响是间接的,具有一定的滞后性,通过引导城市空间扩展的主要方向,实现中心城市人口和产业向新设市辖区的转移和集聚,提供城市空间扩展的载体。撤县(市)设区后需要通过后续的城市规划修编、土地性质和权限调整、生产要素集聚与空间重组等路径,对城市空间扩张与空间演变产生直接影响。  相似文献   

10.
11.
白旭  周利  陶冶 《极地研究》2018,30(4):406-410
破冰船破冰过程中整冰的失效模式对于冰载荷的估算十分重要。本文基于力学方法分析了破冰船破冰过程中破冰结构与整冰的相互作用,得到了影响冰体失效的冰力分量与破冰结构参数的表达关系,进而确认冰摩擦系数以及坡度角与冰体失效模式的关系。依据北极海冰的摩擦系数范围,指出当破冰船破冰结构坡度角小于70°时,冰体发生弯曲破坏,当坡度角处于70°—82°时,冰体同时发生弯曲和挤压失效,当坡度角大于82°时,冰体仅发生挤压失效,同时给出了不同失效模式下冰力的计算方法。  相似文献   

12.
乌鲁木齐市冬季采暖期大气污染严重,SO2浓度呈现不断增加的趋势,超标频率逐年增多,已成为不容忽视的环境问题。2012年乌鲁木齐市实施"煤改气"工程,旨在改善乌鲁木齐市的大气环境质量。工程的实施是否对SO2浓度的控制起到决定性的作用?文中选用改造后的冬季采暖期(10月15日~翌年4月15日),采用Thermo Scientific TEOM 1405-F连续监测仪对SO2日均浓度值进行不间断的监测采样,并对"煤改气"前后城市不同区域的SO2日均浓度变化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煤改气"对SO2浓度的降低效果显著,但降低幅度在区域间存在差异,"煤改气"前冬季SO2日均浓度普遍存在超标国家二级环境质量标准的现象,全市不同区域超标率在25%~40%之间;"煤改气"工程实施后,冬季SO2日均浓度在空间上呈现出由南向北逐渐增加的态势,市南(中)区SO2日均浓度基本达标,而北面SO2浓度虽有降低,但超标频率依然较高,值得当地政府在环境治理过程中关注。  相似文献   

13.
新型城市化、新型工业化与服务业现代化("新三化")三者之间有着相互依赖、协调和促进的耦合互动关系,它们的良性共振是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之一。在阐述"新三化"耦合协调的涵义基础上,构建了1套指标体系,采用全局主成分分析法计算了其"新三化"的发展水平;再运用耦合度和协调性模型,对2004~2010年10个超大城市"新三化"的时空协调规律进行了实证分析,研究结论是:①一线城市的"新三化"水平明显高于二线城市,特别是北京、上海和广州分列前三。②各市耦合均处于颉颃阶段,基本上属于粗放水平,其中6市的耦合协调性均处于中等水平,一线城市的耦合协调性高于二线城市。③就时序性来说,各市的耦合度出现波动变化,而协调性基本处于上升趋势,二线城市协调性上升的速度要快于一线城市。④就空间分异性而论,各市的耦合协调组合状况与其发展水平存在一定的空间对应性,即一线城市优于二线城市。  相似文献   

14.
湿地可为人类提供调蓄洪水、净化水质、补充地下水等多种生态服务。城市湿地是城市生态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未来人类对城市湿地的需求将不断增加。近些年,《湿地公约》相继提出了"湿地城市"及其认证标准和工作流程等。结合我国湿地保护管理形势严峻、城市化快速增长、城市湿地功能衰退的历史背景,对"湿地城市"的概念和内涵进行了讨论,并对我国"湿地城市"的研究进行了展望。开展"湿地城市"认证工作将有助于提升城市的综合竞争力,落实有关生态保护政策,提高我国湿地保护管理水平。  相似文献   

15.
黄晓星  马凌 《地理研究》2019,38(9):2148-2161
领域化是当前政治地理研究的核心概念和理论。城市化将农村区域划入“城市”之中,城市局限往往通过土地扩张来解决,地方和国家等不同行动者呈现出不同尺度的领域化和去领域化的策略。本文以广州一个正在城市化的村落为例展开历时态研究,并得出以下结论:首先,城市化中的“领域化”和“去领域化”第一层次为土地,国家根据法律以及城市依据自身发展需要将土地纳入城市范畴;其次,第二层次为围绕利益空间的“领域化”和“去领域化”,伴随着地方政府、企业、村集体、村民等的策略,不同主体和话语开始进入并协商博弈;第三层次为地方认同,竞争性的“再领域化”促成地方认同的产生和变化。这三个层次的不一致性导致了不同时期治理方式的差异和治理困境的产生。本文从领域化理论视角深入探究尺度政治如何在城市化过程中产生和得以体现,以及不同城市化发展时期和城市空间转变中的城乡边界动态变化、村落自我调整的复杂过程以及城乡融合过程中的治理挑战,最后给出政策思考和建议。  相似文献   

16.
正广义上讲,城市化这一现象,从聚落出现,就开始伴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而存在,但由于研究者的学科领域、研究的目的等方面的差别,仅就城市化的起点标定方面,尚存争议,其它比如城市化的含义、阶段甚至意义方面都有着不同的理解。高中地理的教学一方面不能回避这些争议,另一方面又得告诉学生大多数学者的共性理解,这是一种科学务实的教学态度。笔者在进行本部分内容的教学时,查阅了相关资料,结合自己的实  相似文献   

17.
2013年、2014年连续两年江苏试题第28题都考查了“城市化”这一知识,试题素材丰富、考查内容全面。考生反应作答容易,但如果对该考点教学要求理解不透、认识不全而想要准确全面回答取得高分实属不易。本文在分析试题特点的基础上,谈谈如何更有效地开展“城市化”的教学,确保教学的针对性、有效性。一、试题特点1.试题设问全面,不回避难点两道试题均考查了城市化过程和特点、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两大内容,与过去不同的是,过去考查  相似文献   

18.
正大约100年前,德国著名地理学家阿尔弗雷德?赫特纳在形容地理学科地位低时说过:"地理学科在学校像小媳妇似的受到歧视,必须在楼底下当杂役。"这是为什么?大约在20年前,我国中学地理教育遭受了一次重大打击。在全国范围内基本取消了地理高考。为什么取消的是地理学科,而不是别的学科?有学生这样说过:"我对地理非常感兴趣,可是把地理当成一门课程在学校学,我就不感兴趣了。"这又是为什么?  相似文献   

19.
城市社区商业无论是功能还是商品都有别于商业中心.城市社区商业是以一定地域的居住区为载体,以便民利民为宗旨,以不断提高社区居民生活质量为目标的属地型商业.建设城市社区商业并不仅仅是简单地商业网点分布,而是要立足于引导城市社区居民新型的生活消费.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社区建设出现了新的飞跃.而作为现代服务业组成部分的社区商业也日益凸显其重要性,这就要求我国城市中既有繁荣繁华的中心商业,又要有便民利民的社区商业.基于此,在对我国城市社区商业现状和定位分析的基础上,重点提出了发展我国城市社区商业的两类模式,希望以此促进我国城市社区商业的快速发展.  相似文献   

20.
大城市居民作为最主要的乡村多功能消费者,是影响乡村多功能转型和价值显化的关键主体之一。该研究基于长三角城市群典型大城市宁波的调查问卷数据,利用KAP模型提出3个研究假设,从城市居民的知识(K)、态度(A)和行为(P)三方面探讨大城市居民对乡村多功能转型的响应机理。结果显示:(1)宁波居民对11个乡村功能的认知态度全部显著,其中,对乡村提供休闲放松功能、乡村农耕文化体验功能和养老功能最为认可,均值分别是5.99,5.88和5.79;(2)大城市居民对乡村多功能转型具有“知识获取(K)-认知态度(A)-行为意图(P)”的传导和响应路径,即居民获取的关于乡村的知识、居民对乡村多功能的认知态度显著影响他们的乡村消费行为意图;(3)宁波居民对乡村多功能的认知态度(A)主要受由媒体和人际传播产生的外源性知识影响;除农产品供应功能、工业发展功能和文创功能以外,居民对其他8个乡村功能的态度(A)与他们前往乡村居住、旅游、工作和养老的行为(P)之间存在显著相关。研究结论:促进大城市乡村多功能转型的政策,应当重视城市居民对乡村消费的多样化需求在信息传播、差异化发展和乡村公共基础设施改善方面更好的承接城市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