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在放射性核素 210Pb测年分析的基础上,综合运用沉积物粒度、沉降板测量及遥感影像解译等方法,对如东县紫菜养殖前后潮滩沉积环境尤其是潮滩地貌的冲淤变化进行了初步探讨。研究结果表明:在以年计算的长时间尺度上,紫菜养殖对潮滩地貌的冲淤不会产生明显影响,紫菜养殖区沉积物的沉积速率符合自然状况下沉积物的沉积速率,这一变化规律与紫菜养殖区沉积物粒径变化规律相一致。但在紫菜养殖期间,由于网帘、竹竿的架设及紫菜对水动力的阻滞作用,会大大加速该区域潮滩的沉积,此期间紫菜养殖区呈淤积状态; 而一旦进入非紫菜养殖期间,潮滩在水动力作用的冲刷下又将恢复到原来的自然状态,滩面保持冲淤平衡,这一变化规律与沉降板泥沙厚度测量及遥感影像分析结果互为印证。因此,潮滩紫菜养殖本身并不会对养殖区潮滩地貌的冲淤变化产生明显的影响,但养殖紫菜期间所引起的频繁人类活动,在一定程度上会加速该区域低潮滩的侵蚀。 相似文献
2.
介绍了黄河万家寨水库运行及库区水文泥沙动态监测的基本情况,并对水库容淤积、库区淤积物分布、泥沙组成及水库淤积形态等方面的问题进行了分析探讨。 相似文献
3.
基于多期次遥感影像数据,应用图像差值法、光谱特征差异法、波段替换法对闽江南北港进行冲淤变迁遥感动态监测,综合分析冲淤变迁剧烈程度可划分为3个区间,依次是南港上段,变迁最大,其次是南港下段和北港,系人为因素引起。运用遥感解译分析其变迁情况,具有高效、准确等动态监测优势,为闽江综合整治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4.
5.
6.
7.
根据大江截流期间监测,收集到的成果资料,对长江水全部改由导流明渠下泄、所观测到的大江围堰戗堤进占对导流明渠分流及流速流态的变化,河床冲淤及淤积量纵、横向分面进行了阐述,得到了该河段水流及冲淤变化的一般性规律。 相似文献
8.
9.
10.
不同流量级下,分汊河段进口主流摆动导致江心洲头部的平面冲淤分布呈现出复杂变化特征。为探究江心洲头部冲淤与来流过程之间的响应关系,借助长江中下游多个分汊河段内水沙、地形资料,对江心洲头部水动力特征实施了数值模拟,并对不同流量级下的河床变形强度进行综合比较。研究表明:江心洲头部低滩的冲淤动力随着流量涨落呈现出明显的临界特性,冲淤过程中存在大、小两个临界流量Q1与Q2,在介于两个临界流量之间的流量级持续作用下,洲头低滩发生冲刷;流量大于Q1或小于Q2时,洲头低滩表现为淤积。由于不同流量级造成的冲淤效果不同,因而水文过程中各级流量的持续时间,是影响洲头低滩年内、年际变形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1.
潮滩沉积环境与岩相对比研究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2
潮滩沉积是海陆交互作用的产物,形成于海岸坡度平缓、有丰富的细粒泥沙供应,以潮流动力为主的低能海岸环境,尤以河-海作用活跃的边缘海环境最为发育。潮滩沉积以粉砂为主,由于涨落潮流往复循环,潮滩具有动力、沉积、地貌与生物群体的分带现象。因海平面涨落与波浪参与的扰动筛选,导致潮滩沉积中的粗粒沉积物含量及微地貌形态的变化。这些因素反映于潮滩沉积相中具有下列特点:粉砂与粘土质交互叠置的页状层理;原始沉积层自下向上,粒径组成逐渐变细;下部的粉砂质层具有波痕、鱼刺状或丘状的交错层理、透镜体与扰动结构,或潮水沟堆积的镶嵌沙体;上部淤泥质层中具有草根、龟裂、虫管与钙质填充物、泥砾、泥块等。将现代潮滩沉积与南京钟山北麓下三叠统的黄马青组砂页岩,以及海口马村的下更新统湛江组粘土、粉砂岩进行对比,据泥沙粒径、矿物组合与含量,盐度,特别是薄互层理,虫管与钙质填充,泥裂块,波痕与交错层理等多项对比,均具有极好的相似性,表明该两组岩层为古潮滩沉积。 相似文献
12.
贵州省织金矿区晚二叠世晚期潮坪相沉积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贵州省织金矿区四个含煤向斜构造单元勘查资料为基础,对该区晚二迭世晚期沉积特征进行分析,认为区内广泛发育砂泥潮坪相和碳酸盐潮坪相。由于海水影响程度的差异,二者在岩石类型、层理、生物化石、自生矿物、元素地球化学特征等方面特征明显,主要表现在前者更多地具有陆相沉积特征,后者则更多地体现海相沉积的特点。砂泥潮坪相之上常发育较好的可采煤层,煤层硫分也较低,而碳酸盐潮坪相则正好相反,因此在研究区找煤时,建议重点放在砂泥潮坪相发育的区域。 相似文献
13.
由于人类活动的不断加剧和入海泥沙的日益减少,我国部分河口潮滩湿地已面临严重的侵蚀退化风险,给沿岸城市发展带来巨大威胁,实现河口潮滩湿地的科学管理和合理利用极为紧迫。本研究利用1990—2017年多期长江口深水航道北导堤工程与横沙岛成陆-促淤工程前后区域海图地形数据,使用ArcGIS地理配准、等深线数字化、数字高程模型建立和叠加分析等功能分析长江口横沙岛潮滩湿地地貌、等深线形态与地形冲刷-淤积厚度的时空变化过程。研究结果表明,长江口深水航道北导堤工程与横沙岛成陆-促淤工程的实施,改变了横沙岛潮滩湿地周边水域的水文泥沙动力条件,使得地貌冲淤时空特征发生变化:1)深水航道北导堤工程与横沙岛成陆-促淤工程的实施极大地推动了特征等深线的向外延伸,其中0、2和5 m等深线包络面积年均最大增长率(2009—2013年)分别是工程前(1990—1998年)的42.13、280.73和235.65倍,0~1、1~2、2~3、3~4及4~5 m等深线包络体积整体呈现1990—1998年、1998—2009年、2009—2013年增加,2013—2017年较为明显减少,潮滩湿地"长高不长大"的趋势;2)冲刷-淤积频率特征表现为工程前微淤(1990—1998年)、工程后微淤(1998—2009年)、淤积增加明显(2009—2013年)及微冲(2013—2017年),长江入海泥沙通量的减少对2 m等深线以深区域的潮滩发育可能产生一定影响。 相似文献
14.
长江口潮滩植物根际重金属的分布与累积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长江口滨岸潮滩芦苇与海三棱燕草根系、茎叶以及根际沉积物中Cu、Pb、Mn、Zn、Cr的含量分析发现,Cu、Pb、Zn、Cr在根系中的含量较高,而Mn在茎叶中的含量达到总量的55%以上。海三棱燕草比芦苇能更有效地累积重金属,两种植物根系。沉积物系统均表现出明显的重金属含量季节变化。植物体内重金属含量一般在冬季富集;芦苇根际沉积物中重金属的含量秋季较低,冬季富集,而海三棱蒲草根际沉积物中Cu、Pb、Mn均在秋季含量较高,Zn、Cr冬季含量最高。 相似文献
15.
16.
波流共同作用下潮滩剖面沉积物和地貌分异规律——以长江口崇明东滩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崇明东滩两个海滩剖面、表层沉积物和悬沙粒度以及同步水沙资料的分析,探讨波流共同作用下表层沉积物和地貌的分异规律。受波流共同作用的影响,表层沉积物中值粒径由破波带向两侧逐渐变细,分选由破波带向两侧逐渐变差,偏度由极正偏变为正偏,峭度由很窄尖变为宽平和中等峭度。由破波带向岸方向,流速逐渐减小,含沙量逐渐增加。悬沙和表层沉积物粒度特征的对比分析表明,潮间带上部的悬沙主要来源于破波带泥沙的再悬浮。破波带内泥沙以“波浪掀沙”引起的分选运移为主,而破波带两侧的泥沙以潮流对破波带水体的“平流输移”为主。以潮汐水位和高精度海滩剖面数据对崇明东滩微地貌类型按高程进行了新的划分。 相似文献
17.
潮间带周期性淹水区域水深、流速的变化过程是潮滩水动力过程的基本组成部分,也是潮流与泥沙相互作用的基础。通过2002年4月至2003年1月4个季节的野外实测,获得了平静天气条件下,崇明东滩滩面潮流水深、流速与流向的变化过程数据。结果表明,崇明东滩盐沼和邻近光滩处涨潮历时均小于落潮历时,水深过程变化呈现出“陡涨缓落”的特点。光滩与盐沼交界处光滩一侧流速过程呈“双峰型”特征,涨落潮均出现流速峰值;盐沼(植物生长期)流速过程具有“单峰型”特点,仅在涨潮初出现峰值。研究区潮流不对称性明显,主要表现为涨潮优势,且由光滩向盐沼上部不断增强,潮沼植物和地形变化是加强盐沼区涨潮优势的主要原因。流速变化过程的差异和潮流不对称性使盐沼区域发生稳定的泥沙淤积,盐沼前缘光滩则会出现较频繁的冲淤变化,平静天气条件下,它们是控制崇明东滩泥沙输移和潮滩动力地貌过程的动力基础。 相似文献
18.
19.
福建罗源湾潮滩沉积过程对人类活动和台风事件的响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潮滩地区是人类活动和台风事件影响最为显著的地区之一,利用潮滩沉积记录可以提取影响区域重大人类活动和台风事件的历史变化。罗源湾潮滩中上部盐沼和光滩柱状沉积物粒度分析结果显示,罗源湾潮滩沉积物以细颗粒为主,盐沼内部和潮滩中上部光滩柱状沉积物平均粒径分别为5.41~45.00 μm和5.4~68.82 μm,但在不同深度出现多次沉积物变粗的现象;利用210Pb测试计算得到的沉积速率分别为1.96 cm/a和1.23 cm/a;近年来的围填海活动导致潮间带地区沉积速率显著增大,互花米草的引种也进一步导致潮间带上部沉积速率增大。台风的强烈影响使得潮间带沉积出现间断,在沉积间断界面出现沉积物粒度变粗的现象,由此推断了近170年来显著影响罗源湾地区的台风事件沉积层的位置,并由此计算了不同时段的沉积速率。根据柱状沉积物粒度分析结果,不仅可以反演近百年来的对罗源湾产生重要影响的台风事件,也可以反演20世纪50年代以来罗源湾经历的几次较大规模的人类活动。 相似文献
20.
江苏如东潮滩微地貌及现代沉积速率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江苏如东洋口港东侧长沙镇外宽10余千米的粉砂质潮滩上进行潮滩微地貌调查,在低潮滩设置
3个沉降板,在中、低潮滩采集4个柱状样(长度92~151 cm),并对其进行垂向上的粒度和微相分析及210 Pb
测量。希望通过上述调查,揭示研究区近几十年来由于强烈的人类活动导致的潮滩冲淤调整状态。调查结果表
明,低潮滩尤其是低潮滩下部是微地貌变化最活跃的场所,表现为潮滩表面凹凸不平、多冲蚀洼槽,沉降板试
验结果显示低潮滩约2个月的沉积量向水边线方向显著减小;中潮滩表面平坦,微地貌相对比较稳定。柱状样
研究结果显示,低潮滩早期为向上变细的进积层序,但近期沉积物粗化,呈现退积层序,且该现象在低潮滩下
部尤其明显;中潮滩柱状样显示向上细化层序,反映稳定持续的加积和进积。柱状样的210 Pb测试结果表明,中
潮滩中部(米草滩中部) 沉积速率为4.40cm/a,中潮滩下部(米草滩前缘) 为1.85cm/a,低潮滩中部为1.54
cm/a,低潮滩下部无法获得沉积速率。该沉积速率结果还显示低潮滩退积层序的开始时间和研究区米草的引种
时间基本吻合。上述研究结果反映近30a来在人类活动尤其是米草的作用下,研究区中潮滩稳定淤积,但低潮
滩却因缺乏充足泥沙而加剧侵蚀。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