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本研究运用双频雷达(60MHz和179MHz)获取的南极中山站-Dome A断面的雷达回波探测数据,对冰盖浅部100-700m的雷达内部反射层和接收功率变化定量计算分析表明,60MHz的雷达回波能量比179MHz衰减得更快;中山站-Dome A断面冰盖浅层700m以上的雷达反射层形成的主导原因是冰密度的变化;断面上不同测站点间同一深度的接收功率差值达到10dB,表明冰盖浅层散射存在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2.
3.
中国旅游景区发展的地区差异及其收敛性——以2001-2009年A级景区为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2001-2009年各批次A级景区的相关数据,研究发现:1)中国各省区旅游景区发展的总体水平可分为5个梯队,综合景区的数量和等级因素可分为6个类别,各省区市景区发展水平的绝对差异存在扩大的趋势。2)全国和东部地区的景区经济发展密度、景区交通发展密度、景区人口密度和景区空间密度均存在β绝对收敛,说明其相对差异在逐步缩小,也说明中国A级景区正朝着合理化和有序化的方向发展;其中景区交通发展密度的相对差距缩小最为明显,也说明地区景区发展水平主要受到交通发展的影响,优化各地区的交通发展比地区经济发展均衡更能促进景区发展的合理化水平。这一结果对如何推进中国旅游景区均衡、协调发展提供了思路。 相似文献
4.
5.
基于GPS数据的城市居民通勤弹性研究——以北京市郊区巨型社区为例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10
通勤是居民出行行为的重要组成部分,受到地理、规划、交通等领域的广泛关注,已有对通勤的研究多利用问卷调查数据,定位技术与信息通信技术为个体行为时空数据的采集带来了新的契机。本研究关注个体在不同工作日中通勤的可变性,将活动弹性的概念引入对通勤行为的研究中,提出通勤弹性的概念,并界定了时间、空间、方式、路径4 个通勤弹性维度,通过探讨4 种弹性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提出7 种基于弹性的理论通勤模式。研究以北京市天通苑与亦庄两个郊区巨型社区为案例,基于活动日志与GPS 定位数据相结合的为期一周的居民时空行为数据,分别利用传统方法和通勤弹性视角研究居民的通勤特征,验证通勤弹性现象的存在以及该视角透视城市居民通勤行为的合理性,并利用GIS 三维可视化技术对7 种理论通勤模式居民的活动—移动时空特征进行刻画,从而透视北京市郊区巨型社区居民的通勤特征及复杂模式,为北京市城市与交通问题的解决提供了独特的视角。 相似文献
6.
基于邻里效应视角的城市居民心理健康影响因素研究——以广州市为例 总被引:3,自引:3,他引:3
随着新型城镇化、健康中国等战略的提出,城市健康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重要议题。然而,既有研究较少基于邻里效应的视角,揭示城市社区环境对居民心理健康的影响因素。论文基于2015年广州市23个社区的1150份问卷调查数据,从邻里效应的视角出发,采用多层线性回归模型,识别了广州市居民心理健康的决定因素,尤其关注社区建成环境和社会环境的影响。研究发现,广州市居民的心理健康水平在社区层面存在空间异质性,由个体层面因素与社区层面因素所共同决定。就个体因素而言,受教育程度、住房产权和身体健康状况对心理健康水平有显著的正向预测作用;就社区建成环境因素而言,服务设施配套和公园绿地供给均与心理健康水平呈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就社区社会环境因素而言,社区纠纷数量对心理健康有显著的负向预测作用,社区组织数量和邻里交往频率对心理健康有显著的正向预测作用。建议通过社区规划和社区建设,加大公共服务设施和公园绿地的供给,健全社区组织,鼓励邻里交往,从而提升居民的心理健康水平。 相似文献
7.
城市群是中国推进新型城镇化的主体形态,也是中国参与全球治理的基本单元,因而关于其范围界定研究一直是地理学关注的重要议题。突出地理学自然—人文要素融合研究优势,在改进传统万有引力模型、交通可达性、金融联系网络等定量分析方法基础上,结合主体功能区、语言—文化地理和国家战略等定性方法,集成构建城市群空间范围界定综合方法,据此在上海、江苏、浙江、安徽“一市三省”内遴选出26个城市,作为长江三角洲城市群的组成范围。尝试为城市群范围界定方法研究提供一种新思路,也希望能够为相关城市群规划编制工作提供依据和参考。 相似文献
8.
基于全球降水数据估计值的地表径流模拟--以长江上游地区为例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为了评价在相对较短时间内针对长江上游地区地表水径流所建立模型的模拟效果,以及检验以GCM模型和其他卫星数据所估算的降水数据作为输入数据的可行性,选择分布式水文模型HSPF以及1987年和1988年的ISLSCP降水数据作为输入数据。模型模拟结果表明:从整个长江上游地区看,在校正期内,5天平均流量的Nash–Sutcliffe相关系数(R2) 为0.94;在验证期内,Nash-Sutcliffe相关系数(R2) 为0.95。此外,该模型对长江上游主要支流的5天平均流量的模拟效果也很好,R2的值在0.46到0.96之间。例外的情况主要发生在沱江和嘉陵江,模型对2年洪水期的峰值流速的估计值偏低,沱江只有实际值的71%,嘉陵江只有实际值的61%。ISLSCP估计的降水比实际测量的降水频繁且程度要弱,这可能是HSPF不能在所有时间和所有区域都具有较好模拟效果的一个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9.
遥感图像三维可视化的实现及应用研究——以腾冲机场建设工程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随着计算机、遥感、摄影测量及其相关技术的飞速发展,使得通过快速获取地表信息并重建三维地表成为现实.遥感图像的三维可视化对于宏观观察者(如领导干部、项目决策者等)而言,其实际效果相当于乘坐在一定高度的飞行器上进行航空路线观察,方便其决策方案设计;对于遥感图像解译者(具体的工作人员)而言,高精度的三维影像动画系列图提供了可供反复使用的真实、客观、信息连续的宏观分析地面景观影像;对于项目施工方,可利用高精度的遥感三维影像快速准确地分析地形和计算土石方填挖量;在机场规划与设计过程中,设计净空模型,对机场净空进行评定. 相似文献
10.
基准地价更新是我国土地市场体系建设的一项重要工作,基准地价应采用多种方法综合确定;但不同方法测算的结果会有差异,对这种差异的不同处理方式会对基准地价的确定产生较大的影响.通过对淄博市基准地价更新当中所采用的3种方法:区域(级别)样点地价均值法、地价-级别模型法、地价-分值模型法的对比,探讨了城镇土地基准地价测算模型及其相互关系,分析了不同模型在确定基准地价中的作用,最后给出了常用的测算模型. 相似文献
11.
目前,位于东南极冰盖分冰岭中心的冰穹-Dome A已成为深入理解南极冰盖演化、稳定性和找寻地球气候久远记录的研究热点。通过整理总结在Dome A获得的冰川学研究进展,结合国际冰芯科学研究计划(International Partnerships in Ice Core Sciences,简称IPICS)有关寻找最古老冰芯的相关资料,对Dome A的气象要素、地貌、冰厚、冰下地形、冰体流速、冰盖内部结构等环境特征进行归纳分析,讨论Dome A冰川学的最新发展及其对深冰芯钻探计划的影响,并分析概述Dome A深冰芯钻探需考虑的问题和未来发展动向。 相似文献
12.
综合使用NCEP分析、站点观测、地面天气图及卫星云图等资料,从地面和高低空天气形势、气象要素变化、大气垂直和水平结构等方面对南极长城站的一次强雪暴天气过程进行了分析研究。该雪暴发生于2006年8月29日,极大风速33.3ms-1,最低水平能见度不足10m。分析认为本次过程发生在“南高北低”的天气形势下,“南高北低”引发的偏东大风是雪暴发生的先决条件。来自南极内陆冷空气的低空东风急流给长城站带来了显著的降温、减湿,使本次雪暴带有明显的低温低湿特征。高空暖平流输送为雪暴的发生提供了充足的水汽条件。中低层深厚的气旋性涡度,高空辐散、低层辐合的散度场配置和强烈的上升运动导致高层暖湿气流和低层干冷气流的充分混合,是导致长城站出现强降雪、进而引发雪暴的动力原因。雪暴后期伴有明显的低层逆温,其本质是上暖下冷的气团垂直结构,它对雪暴后期的维持可能起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3.
14.
运用质谱技术 ,测定了南极中山站至 Dome A剖面 1 998/1 999年度表面雪样氧同位素组成。结果表明 ,表面雪样氧同位素组成变化范围相当大 (- 2 2 .5 1‰ - - 5 0 .6 7‰ ) ,且具有随距中山站距离逐渐增大、海拔高度逐渐增加而逐渐减小的趋势。线性回归分析显示表面雪样氧同位素组成与距中山站距离、海拔高度和纬度存在着很好的相关性 ,这实际上反映出稳定同位素组成和温度之间的密切联系 相似文献
15.
级差收益测算法的研究:以天津蓟县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通过灰色系统生成函数原理与级差收益测算方法相结合评估工业用地基准地价实践,说明灰色系统理论方法在土地估价工作中的应用前景,并为土地市场不发育上运用级差收益测算法评估土人格提供一条探索性思路。 相似文献
16.
根据中山站 Brewer臭氧光谱仪的观测结果 ,对中山站地区近六年春季臭氧低值的特征进行研究 ,并与 TOMS卫星观测结果进行了对比分析。分析表明中山站春季臭氧值的逐日变化与极地涡旋动力过程有密切联系。Brewer和 TOMS观测结果总体上接近 ,但 TOMS要略高于地基观测结果 6~ 1 0 DU。在春季臭氧低值期间 ,UV- B测值要高于夏至时的 UV- B测值 ,30 0~30 5nm波段的 UV- B辐射强度比 32 0~ 32 5nm波段更易受春季臭氧低值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The scope of manufacturing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R&D) in the intermetropolitan region of Limburg, Belgium, is analyzed within the context of the spatial, organizational, and size-theoretical attributes of R&D and of the core-periphery model. In spite of its peripheral location, Limburg exhibits vivid R&D activity associated with the trickled-down manufacturing from neighboring West European industrial cores. R&D in Limburg is mostly centered in multinational/locational branch plants, but also in a few modernizing, old sector establishments engaged in high and medium-level “off the shelf” technology processes. R&D was significant in terms of spending, number of newly developed prototypes, and number of patents registered. It revealed strong sector concentration with relatively dispersed spatial patterns. R&D departments and spending disclosed a positive correlation with plant size, but showed particularly high concentration coefficients when medium-size high- and medium-level technology plants were considered. 相似文献
18.
王娟 《云南地理环境研究》2006,18(4):80-83,89
随着中国城市化进程的快速推进,上海浦东郊区城市化进程日益加速,城市社会结构的变迁,社区管理模式多样化。在充分分析探讨浦东新区郊区社区特点的基础上,对川沙的历史沿革、社区发展变迁的动力机制等等进行了实证研究,并对川沙在社区建设目标、社区建设管理模式、社区现存撤资问题等等几个方面提出了建议,以期抛砖引玉。 相似文献
19.
20.
ESPERANZA MUÑOZ‐SALINAS MIGUEL CASTILLO‐RODRÍGUEZ VLAD MANEA MARINA MANEA DAVID PALACIOS 《Geografiska Annaler: Series A, Physical Geography》2010,92(3):311-328
Lahars are hazardous events that can cause serious damage to people who live close to volcanic areas; several were registered at different times in the last century, such as at Mt St Helens (USA) in 1980, Nevado del Ruiz (Colombia) in 1985 and Mt Pinatubo (Philippines) in 1990. Risk maps are currently used by decision‐makers to help them plan to mitigate the hazard‐risk of lahars. Risk maps are acquired based on a series of tenets that take into account the distribution and chronology of past lahar deposits, and basically two approaches have been used: (1) The use of Flow Simulation Software (FSS), which simulates flows along channels in a Digital Elevation Model and (2) The Geochronological Method (GM), in which the mapping is based on the evaluation of lahar magnitude and frequency. This study addresses the production of a lahar risk map using the two approaches (FSS and GM) for a study area located at Popocatépetl volcano – Central Mexico. Santiago Xalitzintla, a town located on the northern flank of Popocatépetl volcano, where volcanic activity in recent centuries has triggered numerous lahars that have endangered local inhabitants, has been used for the case study. Results from FSS did not provide satisfactory findings because they were not consistent with lahar sediment observations made during fieldwork. By contrast, the GM produced results consistent with these observations, and therefore we use them to assess the hazard and produce the risk map for the study area.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