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本文在分析江苏沿海地区工业生产现状和发展条件的基础上,提出立足本地资源,积极发展资源—劳动密集型加工业;利用对外开放的优惠地位,依托经济技术开发区,大力发展外向型工业;发挥临海优势,以港口为中心,努力发展临海工业的工业发展方向。最后对主要工业部门的发展与布局问题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2.
本文尝试性地把江苏省海洋国土划分为海洋带,海岸带和沿海经济带,分别分析了各带的资源特点、空间展开,开发利用现状及存拓的问题,并提出了该区的发展构想:①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坚持“超前”设计;②立足本地资源,延伸基础产业,积极发展劳动密集型加工工业;③凭借区位优势,推进外向开拓;④发挥滨海临江优势,以港口为中心,努力发展临海工业;⑤抓住机遭,大力发展市场经济;⑥加强海岸带立法管理。  相似文献   

3.
发展河南工业旅游有关问题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旅游业已被确立为河南省重要的支柱产业,而开展工业旅游可以优化其产品结构。文章基于对工业旅游特征的分析,结合河南省旅游业发展现状、旅游者和工业企业特点,从促进该省大旅游格局形成的角度,提出了发展工业旅游的项目选择原则和开发对策。要实现旅游资源大省向旅游产业强省的转变,既要发挥传统资源的优势,更要在旅游活动类型上有所创新。  相似文献   

4.
中国山区仿造当地自然资源优势进行工业开发的状况,在未来的30a以内不会有根本性变化。在工业开发时,首先应顾及国际与国内两个市场导向,尤其应立足国内市场,实施地上资源与地下资源、自然资源与人力资源一体化开发。  相似文献   

5.
云南省旅游资源开发的SWOT分析及对策研究   总被引:13,自引:6,他引:13  
旅游资源是旅游业发展的基础,旅游资源开发在一定区域存在一定的优势、劣势、机遇和挑战,优势和劣势、机遇和挑战之间存在相互转化的互动关系。在区域旅游资源开发中科学分析资源开发中的SWOT因素,制定适宜的开发战略,可以变劣势为优势,以机遇迎接挑战,从而实现资源持续开发。用SWOT分析方法对云南旅游资源开发的优势、劣势、机遇和挑战进行了具体的分析,面对异常激烈的竞争市场,云南省应立足资源和市场,加大力度,以生态旅游为特色,全方位、深层次的开发,实现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从而把云南省打造成旅游大省和强省。  相似文献   

6.
本文回顾了鄂西北山区郧县工业发展的历史和现状,分析了工业发展的资源支撑条件,总结了郧县发挥特殊区位优势,坚持“依托”发展战略,充分利用资源优势,加速发展资源导向型工业,选择最佳工业生长点,优化工业生产组合键,以市场为导向,以地方名优特骨干产品为重要生长点来发展工业,面对郧县工业发展的困境,提出了进一步发展工业的设想。作为案例,尝试在理论上探讨山区工业发展和经济振兴的正确道路。  相似文献   

7.
王小华 《盐湖研究》2011,19(3):67-72
青海盐湖大多为氯化物型,在综合利用锂、钠、钾、镁等金属阳离子资源的同时,平衡和综合利用阴离子资源(氯离子、硫酸根等)成为循环经济中必须解决的问题。以有关产业政策为指导,根据柴达木盆地的资源优势、区位优势、现有产业条件和相关产业的发展规划,通过分析国内外氯产品工业现状和发展方向,以市场为前提,以经济效益为目的,规划了柴达木盆地的氯产品工业项目和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8.
中国山区工业资源的类型与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工业资源可分为工业资源与通用资源两大类。通过科学考察与系统分析可知,山区工业资源既有资源丰富的优势,又有人才社会资源贫乏的劣势,呈现出人与砂相协调发展的二元结构。中国山区工业开发首先应夯实人才社会资源开发,才能使自然资源开发走上健康发展的轨道。  相似文献   

9.
袁继英 《西部资源》2012,(4):130-132
区域特色农业的科学内涵包括:一要立足区域农业发展的实际和农业自身的特点,充分利用当地自然、经济、社会、环境、技术等比较优势;二要遵循市场经济规律,加快把传统农业改造成为具有市场竞争力的现代化农业;三要主导农业和拳头产品具有一定规模优势,龙头企业能够带动和引领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可持续发展;四要综合效益突出,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走经济高效、产品安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技术密集、凸显人力资源优势的新型农业现代化道路。  相似文献   

10.
包头市工业资源的生态开发利用与持续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从生态经济和持续发展的观点出发,论述了包头市工业资源的优势与劣势,指出发展的根本出路在于对工业资源的生态开发和持续发展,对工业资源的生态开发和无围绕太 导产业群本进行,文章分别指出农产品加工业,能源工业,材料工业和机械工业的资源生态开发和问题,并提出其共同的指导性措施。  相似文献   

11.
哈大产业带产业空间构建与产业布局   总被引:18,自引:4,他引:14  
马延吉  佟连军 《地理科学》2003,23(4):422-426
产业带的空间构建具有层次性,不能只限于沿线地带,应着眼于更大的区域空间。把哈大产业带地区在地域上和经济上有密切联系,其整体是东北经济区的核心地带。其面积、人口、GDP分别占东北三省的45%、73%和86%。产业发展与产业布局问题较多,如产业重复布局、产业布局的资源环境压力较大、区域经济联系有待加强、老工业基地难题依然存在等。哈大产业带重点发展农业及农产品加工、汽车、机械装备工业、石化、高新技术产业以及第三产业。提出“三圈一带一轴穿,小集聚、大联合,点轴面、城乡连”的空间布局框架。哈大产业带内部各地市应积极参与联合与协作。共同建设基础设施,加强企业间的联合,共同改善生态环境,加强与环渤海区域的合作。  相似文献   

12.
企业所有制结构与中国区域产业演化路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伟  贺灿飞 《地理研究》2021,40(5):1295-1319
以技术关联性与技术复杂性为标准划分出四类区域产业演化路径,利用2000-2016年中国海关进出口贸易数据库,集成新产业识别方法,考察了中国不同地区产业演化路径的差异性并分析了企业所有制对区域产业演化路径的影响.研究发现:①中国区域产业演化具有路径依赖性.2000-2016年,路径依赖型新产业占新产业总数的70%左右,路...  相似文献   

13.
地区主导产业定量选择及优化调整研究——以济南市为例   总被引:13,自引:2,他引:11  
王开章  田雨  李新运  梁勇 《地理研究》2003,22(1):114-122
本文建立了工业、第三产业和农业主导产业评价指标体系,提出了非线性功效函数定量评估模型,对济南市三类产业分行业进行了定量评价,确定了5个工业主导产业、6个第三产业主导产业和1个农业优势产业,提出了21世纪初期济南市产业结构调整优化重点  相似文献   

14.
对烟台市500余家大中型企业进行问卷调查,按照临港工业标准对其中的临港工业进行统计分析,总结出烟台市临港工业发展的现状特点。同时结合烟台市发展临港工业与港口、城市和周边地区的关系,提出了烟台市发展临港工业应实施的产业发展和空间发展战略。即形成“一个突破,两个发展、三个壮大”的主导产业体系和“一条生态旅游带、五个产业组团、六大工业基地”的空间布局框架;最后围绕实现临港工业发展战略提出了配套措施。  相似文献   

15.
中国地区间经济联系与区域发展驱动力分析   总被引:22,自引:2,他引:20  
区域间投入产出分析最能精确刻画区域间经济发展的彼此关联关系和经济增长的驱动力源泉。依据我国宏观区域间的投入产出资料,对20世纪末各个地区产业增长的驱动力进行了判别。结果表明,经过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的发展,不同地区产业发展与增长的动力源泉和市场驱动力发生了巨大变化,沿海地区大部分产业已经形成了以非本地市场为动力的发展格局,60%以上的产业对非本地市场的依存度在50%以上,而内陆广大地区,其产业发展的驱动力主要来自于其本地市场。这种巨大的差异导致了产业发展潜力的差异和地理集中度的变化,导致许多产业向沿海集中。这种态势也预示着在市场经济的环境中,西部大开发、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和中部崛起,在产业竞争力培育与市场拓展方面面临较大挑战,也是必须给予政策扶持的重点。此外,从国际贸易角度看,沿海地区产业的国际化程度已经达到相对水平,国际市场的变动将直接冲击这一地区产业的发展,或从中获益。  相似文献   

16.
区域旅游业态理论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源于流通产业的业态概念应用于旅游业,是旅游产业竞争加剧的结果。旅游业态是一个复合性、动态性和特色性的概念,它实际上是对旅游行(企)业的组织形式、经营方式、经营特色和经济效率等的一种综合描述,包含业种、业状和业势三大内容。当前,业态竞争已成为区域旅游竞争的新领域,旅游区域在运用业态竞争工具的过程中,应采取"创新业态发展思路、优化业态发展结构、提升业态发展素质、打造业态发展品牌、突出业态发展特色、营造业态发展环境和提高业态竞争力"的方针和相应策略,以实现"行业构成多元化,行业结构合理化和高度化;产业素质一流,核心竞争力突出;特色鲜明,品牌效应显著"三大区域旅游业态良性发展指标。  相似文献   

17.
中国品牌的地区分布及其影响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杨晓光 《地理学报》2005,60(2):189-197
品牌是企业产品的标记,其内涵是企业和消费者之间长期形成的一种价值契约,品牌价值反映了企业的某一产品的市场地位、竞争力及其发展的优势,品牌的价值和市场成绩将直接影响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从而影响着一个地区的经济竞争力,一个地区知名品牌的数量和质量将影响着这一地区的发展趋势,从而进一步影响着我国地区经济的格局。利用世界品牌实验室 (World Brand Lab) 推出的2004年《 中国500最具价值品牌 》中的相关品牌价值的数据,并结合各省区经济发展的基础数据,运用经济地理的空间分析方法,以省区为基本区域单元,分析了我国500强品牌的数量和品牌价值的地区差异,以及这种差异的形成原因和今后的演化趋势,并以此为基础,进一步研究了基于微观竞争主体竞争能力的区域竞争力的演变趋势,及由此可能引起的区域竞争格局的变化。  相似文献   

18.
老工业城市产业转型及其就业变化研究——以沈阳市为例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董丽晶  张平宇 《地理科学》2008,28(2):162-168
老工业城市产业转型是区域经济中的一个独特现象,其成功与否将直接影响区域经济的发展。文章在深入分析老工业城市产业转型与就业变化两者互动关系的基础上,以典型的老工业城市沈阳市为例,探讨了沈阳市产业转型过程中的产业升级、产业替代和产业融合,对城市就业结构、就业制度以及就业文化方面的影响。最后总结了老工业城市产业转型与就业变化的特征,讨论了沈阳市在产业转型过程中促进就业的对策措施,以此为东北地区老工业城市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就业政策的制定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9.
唐山市资源型产业结构及其环境影响分析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根据 1 952 - 1 999年唐山市三类产业、工业各部门产值的变化分析了唐山市的产业发展过程 ,结合 1 985- 1 999年汇总企业的万元产值能耗、工业用水量、“三废”排放量 ,比较分析了各工业部门污染源的动态变化 ,剖析了唐山市资源消耗型工业发展过程中的环境影响。通过对环境影响机制的分析 ,认为产业结构的升级和优化是协调唐山市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根本途径和长期任务 ,而改进目前的工业生产方式 ,削减单位产值能耗和污染物排放更为迫切 ,同时应重视环境治理和保护的监督机制的完善和落实。  相似文献   

20.
侯锋 《地理学报》1989,44(3):272-280
本文认为,我国后进省区经济发展的实质,在于选择合理的区际联系形式,在发展过程中建立起与国家及先进省市的动态协调关系。从后进省区的外部环境和内在机制两方面调整经济结构和经济活动的空间结构,才有可能形成动态协调的基本格局。调整外部环境的空间结构,要求实施全国经济宏观布局的类型区开发和局部梯度扩散战略;调整其经济结构的基本手段是重新塑造国内专业化格局。在内在机制方面,空间结构调整应在后进省区建立起增长中心系统;经济结构调整则是扩大经济活动的省区内循环,并建立起具备多适性的产业层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