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该文利用TOGA-COARE强化观测期(IOP)所获得的辐射观测资料(1992年11月10日—1993年2月18日),对考察点(2°15′S,158°00′E)的辐射分量进行了分析,其中包括总辐射、直接辐射、散射辐射、海表长波辐射、大气逆辐射、海表反射辐射及其反照率、净辐射及有效辐射。结果表明:和其它地区(如高原)比较,观测点的总辐射、直接辐射均很强;反射率小,晴天平均为0.04—0.05,阴天为0.06—0.08;海表长波辐射大而日变化小,大气逆辐射强而日变化大;有效辐射小而净辐射大。  相似文献   

2.
利用1993年ENSO事件(4月)爆发前酝酿阶段,TOGA/COARE关键区强化期(1992年11月-1993年2月)立体观测实验“向阳红五号”科学考察船定点(155°E,2°S)高空大气探测资料,分析了西太平洋暖海域上空对流上升区西侧风的垂直变化,指出:对流层上、下部各有一强风带,随着海-气ENSO异常的发展,高空强东风带和低空强西风带均呈增强趋势,最强时分别连续14天和18天达到急流标准,占相  相似文献   

3.
根据1993年10月,1995年5月和1997年4月在农业生态环境“全球500佳”-安徽省颖上县小张庄(34°47′N,116°23′E)所进行的近地面污染气体(SO2,O3,NOx)和气溶胶的观测结果,给出了这些微量气体的浓度平均概况及随时间和季节变化的一些特征,这三次观测表明,小张庄大气环境质量是持续好的,地面O3浓度主要取决于地面总辐射强度控制下的光化学反应过程;小张庄大气气溶胶粒子99%是  相似文献   

4.
云南及其邻近地区OLR场的气候特征   总被引:10,自引:4,他引:6  
利用美国NOAA卫星观测的15年2.5°×2.5°经纬度网格月平均射出长波射(OLR)资料对云南及其邻近地区的辐射气候特征进行了分析,发现OLR分布基本呈纬向型,冬季风期间呈北低南高,夏季风期间则相反。云南OLR值大于青藏高原小于热带地区。云南OLR变化与青藏高原反相,而与印度、孟加拉湾、中南半岛、南海地区同位相,但年较差最小。云南OLR分布与降水有较好的对应关系。年均相关系数为-0.59。  相似文献   

5.
TOGA-COAREIOP海表通量估算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姚华栋  李骥  丁一汇 《气象学报》1996,54(6):693-708
使用TOGA-COAREIOP1992年11月5日至1993年2月19日向阳红5号海上船舶(2°S,156°E)观测资料,通过3种不同的总体方法估算了这个点的海表面通量。首先得出一个中性拖曳系数和风速之间的准线性关系,然后用迭代法处理依赖于稳定度的拖曳系数和输送系数,在此基础上计算了动量、感热和潜热通量。在暖池区与西风相对应的通量远大于东信风相对应的通量,海表通量的量值也依赖于稳定度,特别是在弱风条件下。估算的海表净热量平衡表明从海洋向大气大量的热输送主要是由潜热通量和有效长波辐射产生的。其中潜热通量的数值最大、感热通量数值最小。最后和同期日本R/VHakuho考察船(0°,156°E)用涡动相关法得到的直接测量通量比较,作了精确度分析,表明用总体方法估算的通量是可靠的。并用向阳红5号船的资料估算的有效长波辐射和直接测量值作了比较,也和热带西太平洋TOGA调查作了比较分析。  相似文献   

6.
本根据“实验3号”科学考察船在TOGA-COARE(1992年11月-1993年2月)定点(2°15'S,158°00'E)连续观测的大气,海洋资料,利用考虑风速和大气层结影响的整体输送动力学公式,计算给出了在西太平洋热带海域强对流天气过程中动量、感热和潜热等湍流通量垂直交换和水平输送的一些特性,并与该海域其它天气过程湍流通量交换和输送的特性作了比较,此外,中还讨论了更接近实际的曳力系数,感热  相似文献   

7.
本工作发展了一个用于研究热带海洋大气系统相互作用和ElNin~o/SouthernOs-cilation动力过程的混合型(hybrid)耦合模式,其中的大气部分为一个由一阶斜压模表示的自由大气和混合行星边界层所组成的简单热带大气模式(区域为热带太平洋:120°E~80°W,30°N~30°S;水平分辨率为2°×2°),海洋部分为大气物理研究所高分辨率自由表面热带太平洋环流模式(经纬圈方向水平分辨率分别为1°和2°,垂直方向分为不等距的14层)。两模式间的耦合是这样进行的:简单大气模式计算出海表风应力,热通量由松弛公式计算,淡水通量(蒸发与降水之差)由观测资料给定,它们一起作为海洋环流模式(OGCM)的强迫场;而OGCM计算出海表温度(SST),在其以外地区给定观测到的气候海表温度或陆地温度,作为大气模式的边界条件。本文给出采用逐日、同步耦合方案时模式对热带太平洋气候态模拟结果,表明未采用任何通量修正(fluxescorrection),耦合模式未出现气候漂移(climatedrift)现象,并且非常逼真地再现了热带太平洋气候态,特别是海表风场及相伴随的辐合带和降水、海表温度和流场及它们的季节变化。文中还进行  相似文献   

8.
1991—1992年ENSO事件的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根据美国国家海洋大气局气候分析中心(CAC)和中国气象局气候监测公报所提供的海-气资料,综合分析了1991-1992年ENSO事件的形成、发展过程。这次ENSO事件的主要特点是:①在ENSO事件爆发前一年内热带太平洋海气特性频频呈现异常,暖水堆积在赤道中太平洋(5°N-5°S,160°E-160°W)约12个月,然后自西向东传输,爆发1991-1992年ENSO事件。②对ENSO事件作出响应的西太  相似文献   

9.
求是 《气象科技》1996,(1):49-53
雨云7号卫星上的臭氧总量测绘分光仪(TOMS),11年多以来一直测量着全球臭氧柱总量。最近在资料分析上加以改进,得到一种用以确定并消除定标飘移的技术,使记录尽头处的资料相对于记录开头的资料来说可精确到±1.3%(2σ)。由TOMS总臭氧资料时间序列已拟合得出一个统计模式,其中包括季节变化项、线性趋势项、准2年振荡(QBO)项、太阳活动周项以及二阶自回归噪音项。就这个统计模式拟合于65°N到65°S纬圈之间平均的TOMS资料来看,所得到的线性趋势项为-0.26±0.14%/年,即从1978年11月到1990年5月共11.6年中变化-3%。这种变化趋势在赤道近于零(0.0002±0.2%/年),向两极增加。在50°N年平均趋势为-0.5±0.21%/年。在这11.6年期间50°N的趋势,表现出强烈的季节变化,在冬季和初春(即2、3月份)大于-0.8%/年,在夏季(7、8月份)约为-0.2%/年。  相似文献   

10.
中国部分清洁地区大气中N2O的浓度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1993年4月—1995年8月对中国部分清洁地区大气的N2O浓度进行了现场观测,结果表明:农田(玉米田和麦田)大气的N2O平均浓度高达322.1-343.4ppbv,这是土壤排放N2O的结果;临安、龙风山和瓦里关山大气本底观测站(WMO/GAW)N2O的平均浓度分别为318.8±8.4ppbv,317.4±4.7ppbv和314.0±4.2ppbv。在此基础上,分析了大气N2O的分布及变化特征。另外,还对现场取样及N2O浓度测量技术作了初步分析和评价  相似文献   

11.
El Niño-La Niña循环的海-气耦合机制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开玉  泮益农  李骥 《气象学报》1995,53(4):461-470
利用1950—1987年2°×2°格点综合海-气资料(COADS),计算了赤道太平洋洋面(5°S—3°N)上逐月平均海温、气压、纬向风、比湿、云以及热量收支各分量的平均值和距平值,分析这些量的演变特征,得出:ElNino过程中,赤道太平洋洋面上气压梯度减小,东风减弱;赤道中、东太平洋洋面上空气中水汽和云量增加,洋面射入太阳辐射和有效长波辐射减少,感热和潜热交换加强,洋面净获得(损失)热量减少(增加);LaNina过程中,情形相反。最后概括了ElNino-LaNina循环的两种海-气耦合反馈机制。  相似文献   

12.
青藏高原云的气候学特征   总被引:31,自引:12,他引:31  
魏丽  钟强 《高原气象》1997,16(1):10-15
利用国际卫星云气候计划(ISCCP)获取的1983年7月~1990年6月2.5°×2.5°分辨率的云气候资料以及Hahn等整理的1971~1981年5°×5°分辨率地面观测云气候资料,综合分析了青藏高原地区冬季和夏季云的水平和垂直分布特征,从而为检验大气环境或气候模式的云模拟能力及进一步研究青藏高原地区云辐射相互作用对气候的影响提供背景依据。  相似文献   

13.
中国西北夏季降水的EOF分析及其与500hPa高度场的关系   总被引:12,自引:8,他引:12  
王宝灵  董安祥 《高原气象》1995,14(3):342-347
本利用我国110°E以西的140个台站7-9月月降水量及500hPa10°×5°网格点资料(1960-1990年),与7-9月月降水量分别进行EOF分解,并与500hPa高度场进行了对比。结果发现:7-9月月降水量第一特征向量在青藏高原东北侧有一高值中心,该中心与有关学计算的信噪比高值中心和准3年周期显的区域一致(均指降水量);7-8月月降水量第一特征向量与500hPa高度场在20°-40°  相似文献   

14.
中国不同地区气溶胶消光特性分析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利用多波段太阳光度计在中国四个点(北京的密云,广东的新丰,青海的瓦里关,西藏的当雄)观测了450—900 um范围中多波长气溶胶光学厚度和Angstrom指数。本文分析了这些参数从1998年2月到1999年1月这一年中的特点。结果表明,在干旱和半干旱地区,如密云(17.12°E,40.65°N)和瓦里关(100.90°E,36.29°N),春季出现气溶胶光学厚度的最大值,大约是其它季节的2倍。在湿润地区,如新丰(114.2°E,24.5°N),虽然春季气溶胶光学厚度值也是最大,但只是比其它季节稍微大一些 瓦里关春季的Angstrom指数有最小值,约0.15,表明有比较大的粒子、密云和新丰的Angstrom指数也有很大的月际变化。但没有明显的季节倾向。这表明,气溶胶的源比较复杂。  相似文献   

15.
10──20天准双周振荡的经向传播及地理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采用ECMWF1983年7月1日至9月12日逐日200hPa纬向风场资料,用复经验正交方法讨论了10-20天低频振荡的经向传播及地理特征。结果表明:(1)10--2天振荡有三个显著区域:贝加尔湖附近地区;赤道90°E附近以及新加坡、马来西亚地区;80-100°E,22-32°N之间。(2)源于较高纬度地区的振荡与源于赤道附近地区的振荡在105°E,17—23°N附近同位相相遇,在90°E,20°N附近反位相相叠加,振荡相互削弱,在25°N附近同位相相遇。(3)从振荡位相来看,中南半岛东南部、马来西亚北部、菲律宾以西区域的振荡向北传播到中国东南沿海,向西传播到孟加拉湾印度半岛;20°N以南低纬度地区的振荡很少能传播到80°E以东30°N附近地区;位于90-95°E,25-27°N之间的振荡以及贝加尔湖附近地区的振荡可以向南北两个方向传播。  相似文献   

16.
热带西太平洋定点海域降水的化学特征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宋金明  李鹏程 《气象学报》1997,55(5):634-640
对热带西太平洋定点(4°S,156°E)海域长达4个月的降水化学调查,研究了降水中化学成分的变化特征、连续性与断续性降水过程和西风暴发事件(WWBE)及大风暴降雨过程中降水的化学成分。结果表明:定点海域(4°S,156°E)纯“海洋性”降水的pH为5.55,其Mn/Fe比值为0.54,Cl-与SO2-4是降水中最大量的离子;连续性降水pH呈“∨”型分布,Eh呈“∧”分布,总-2价硫的浓度S(-Ⅱ)呈降低分布,且最后趋于稳定,SO2-4,NH+4,PO3-4等在降雨开始后一段时间出现最大值,呈现与其它组分相反的行为;断续性降水pH,Eh趋于升高。西风暴发事件(WWBE)期间,绝大多数组分在降水中浓度高于WWBE发生前、后的浓度,而NH+4低于WWBE发生前、后的浓度,PO3-4,SiO2-3则是低于WWBE发生前的浓度,而高于发生后的浓度,大风暴降雨Cl-,SO2-4的浓度比正常降雨时可高达数倍,说明海上大风暴使大量海水滴被卷入空中,又随降雨落下,这时的降水pH也有显著增高。  相似文献   

17.
姚克亚  黄美元 《高原气象》1995,14(3):334-341
本文介绍了1993年10月14-26日在生态环境“全球五百佳”的小张庄和同年10月28日-11月6日在合肥市(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东区校园)两地所进行的地面SO2和O3的观测结果,并给出了两地SO2和O3浓度平均概况及随时间变化的一些特征。结果表明,观测期间两地SO2和O3环境质量是好的,与SO2浓度相比,两地NOx的相对含量较高。分析还表明,风向对小张庄SO2浓度无明显影响;雨和雾对两地SO2和O3  相似文献   

18.
广东省森林火险等级的评价模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美国NOAA-CAC、夏威夷大学、中国气象局提供的热带太平洋海温,水位及风场资料和“TOGA-COARE”(1992年11月-1993年2月)提供的赤道西太平洋深层海温资料,对1993年全球大气及热带海洋异常状况作了诊断分析,认为1993年世界气象灾害频频发生的原因是:(1)大气环流的异常变化对1993年东传型ENSO事件的响应几乎同步。(2)1991、1993年两次东传型ENSO事件在短期内  相似文献   

19.
利用中国西北五省(区)和内蒙古西部的共106个测站的1960~1990年3~5月的月、季总降水量和太平洋10°S~50°N,120°E~80°W范围内286个格点(5°×5°)的秋季(9~11月)的平均海表温度,通过EOF、REOF、SVD及交叉谱分析等方法,对秋季太平洋海温的异常特性及其与我国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区后期春季降水之间的空间地域遥相关耦合特征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秋季太平洋海温差异常存在6个关键区域,其中赤道东太平洋地区是最敏感的异常信号区;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区春季降水与前期秋季赤道东太平洋海温异常之间有着清晰的遥相关。当海温异常偏高,即有EL-Nino现象时,西北地区的降水普遍偏少,并以高原东侧青、甘、宁交界地区及渭水流域的偏少为主;La-Nina时的情况正好相反,内蒙西部的春季降水变化趋势与我国西北地区基本一致。  相似文献   

20.
辐射观测中几个问题的探讨李桂珍(西安市气象局西安·710015)1992年9月1日,西安观测站启用TRYJ_2全自动辐射记录器及其相配套的《气象辐射观测方法》。经过一年多的使用,效果良好,提高了观测精度,减轻了观测员的劳动强度。一年来的观测实践,我们...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