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p-σ混合坐标原始方程模式的改进和试验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在五层p-σ混合坐标原始方程模式的基础上,改进成了一个九层p-σ混合坐标原始方程模式。模式为17×39个格点,分辨率为5°×5°,其物理过程与五层模式相同。该模式性能稳定,用该模式对1994年冬的一次寒潮过程进行了模拟,温压场的主要特征符合实况。由于该模式的垂直分辨率高于五层模式,所以模拟结果优于后者,试验表明模式可应用于业务预报。  相似文献   

2.
p—σ混合坐标原始方程模式对地气交换的敏感性试验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赵鸣  高磊 《高原气象》1998,17(2):150-157
在五层及九层p-σ混合坐标有限区域原始方程模式中,选择几种方案对影响地气系统之间动量、热量交换的拖曳系数进行了敏感性试验,并以一次寒潮为试验个例。试验结果表明:模式结果对拖曳系数的选取是敏感的;原模式对该系统在青藏高原地区的取值偏小,增大高牟地区的CD取值能取得更好的预报效果。  相似文献   

3.
张耀存  钱永甫 《高原气象》1997,16(3):235-242
将球带范围的p-σ混合坐标系五层原始方程模式发展成为包含极区的全球大气环流模式,并用GFDL多年平均气候分析资料检验了模式对夏季气候平均状态的模拟性能,分析了p-σ混合坐标系全球大气环流模式模拟夏季气候的系统性误差。结果表明:p-σ混合坐标系全球大气环流模式能较好地模拟夏季气候平均态,各高度上的主要环流系统都可以模拟出来,与球带模式的结果相比有一定的改进,而且陆地上的模拟结果优于海洋上的。  相似文献   

4.
采用钱永甫p-σ五层坐标原始方程模式,研究南海-菲律宾地区上空的低频热源对东亚大气环流的影响。结果表明,当低频热源处于加热位相时,对流层上层澳大利亚上空西风加强,对流层低层120°E处越赤道气流增强,副高位置偏北,此时低层东南风影响我国东部沿海地区的降水;冷却位相时,对流层上层澳大利亚上空西风减弱,对流层低层越赤道气流减弱,副高位置偏南,此时低层西南风造成我国东部沿海的降水。  相似文献   

5.
采用钱永甫p-σ五层坐标原始方程模式,研究南海-菲律宾地区上空的低频热源对不亚大气环流的影响。结果表明,当低频热源处于加热位相时,对流层上层澳大利亚上空西风加强,对流层低层120°E处越赤道气流增强,副高位置偏北,此时低层,东南风影响我国东部沿海地区的降水;冷却位相时,对流层上层澳大利亚上空西风减弱,对流层低层越赤道气流减弱,副高位置偏南,此时低层西南风造成我国东部沿海的降水。  相似文献   

6.
P-σ坐标区域气候模式的垂直分辨率对模拟结果的影响   总被引:12,自引:8,他引:12  
在原五层P σ坐标模式的基础上 ,发展了一个九层 1°× 1°P σ坐标区域气候模式 ,并用多年平均的NCEP再分析资料月平均场与五层模式进行了模拟对比检验。对比检验表明 ,改进后的九层模式对高度场、温度场及降水场的模拟均要优于原五层模式。对于风场的模拟 ,在冬季对流层中下层 ,九层模式的模拟要好于五层模式 ,夏季九层模式的模拟不如五层模式。但总的来讲 ,垂直分辨率的提高对P σ坐标模式的模拟具有较显著的改进效果 ,这为进一步发展区域海气耦合模式打下了基础  相似文献   

7.
用P-σ混合坐标系五层原始方程模式,模拟了1991年7月1 ̄2日长江中下游地区的暴雨过程,并就不同海域海表温度异常对此次降水过程的影响进行了数值试验。结果表明,当海表温度发生异常时,环流形势在短期(2-3天)内就有所变化,降水也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1982年2月,北京气象中心开始向全国发布一组新的数值预报图,其中北半球的形势预报采用了修正σ坐标的原始方程五层模式。该模式是对北京气象中心原先使用的三层原始方程模式(简称Λ模式)的一个改进。其特点是在垂直分解上从三层扩充为五层;在水平分解上从540公里改为381公里;在静力关系差分上进一步包括了“时间微分”方案;在时间积分上将原来的欧拉后差  相似文献   

9.
一个有限区嵌套细网格模式的设计及预报结果检验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钱永甫等研制的p-σ混合坐标系原始方程模式的基础上,建立、发展了一有限区域的单向影响嵌套细网格数值预报模式,并选取台风Wayne对应的天气形势演变过程为例,通过与MM4模式对同一例预报结果的比较分析以及统计学检验,对该模式的预报能力进行了验证。结果表明,该模式能够较好地预报实际天气形势的演变过程,各层大气高度场的预报结果与实况的相关系数都超过0.74。和MM4对温压场的预测结果相对比,二者间只有  相似文献   

10.
阶梯山脉或η垂直坐标已成为消除在沿陡坡面计算气压梯度力时出现的数值误差而建议的一种解决方法。这篇文章的主要目的是描述采用η坐标而设计的全球大气环流模式的发展,并检验该模式对中期预报的能力。首先,给出极地边界和极地滤波的处理。为了检验极地处理,给出了用浅水波方程得到的数值结果;其次,还把各种物理过程参数化引入多层η坐标模式。为了证实该模式有效,给出了几个1月份个例的数值积分。η坐标所列方程与随地形起伏的σ坐标所列方程很相似,允许用其中一种垂直坐标试验模式。于是,在同样的物理过程参数化下,我们用η坐标大气环流模式和σ坐标的大气环流模式进行了比较。另外,还与σ坐标的谱模式作了比较。还就模式的有效性,用几种不同的水平分辨率,4种观测的初始状态作了10天积分。对相对低的分辨率的模式,预报结果稍微有利于谱模式和σ坐标模式。然而,采用较高分辨率,η坐标模式预报技巧评分与σ坐标模式结果不再有明显的差别。给出的其它结果还证实了η坐标在陡峭地形附近的优势以及与地表边界层处理有关的η坐标的潜在缺陷。  相似文献   

11.
本文用σ坐标原始方程全球谱模式,对1979年1月23日个例,采用3种不同的垂直分层方案,实行了5天积分,输出了若干模式诊断物理量。发现提高了模式顶高度和增加垂直分辨率的15层模式,对北半球冬季行星尺度波动的水平感热通量、波数1的振幅强度以及对流层西风急流强度的预报均有明显地改进,与实况符合很好。  相似文献   

12.
青藏高原加热对南亚高压影响的数值模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华明 《四川气象》2000,20(2):18-21
利用5层P-σ坐标系统原始方程模式,以纬 向平均环流为初始场,模拟了高原加热后,大气环流演变的一些基本特征,其主要特征如对流层高层出现了闭合的反气旋环流、低层高度场和温度场均不所降低等,与实际天气极其相似。说明青藏高原的加热对高原上熔反气旋环流(南亚高压)和低层气旋环流以及东亚大槽等的形式和维持具有重要作用,对降水场的模拟也与客观分析结果一致。  相似文献   

13.
西太平洋暖池区的海气通量及整体交换系数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根据西太平洋海域弱风、高温、潮湿的大气状态特征,提出了在光滑面存在粘性副层气流中的廓线的层结订正方案。用此模式对西太平洋暖池区TOGACOAREIOP期间,在向阳红5号船(2°S,154°E)获取的海面风、温、湿梯度资料进行了处理。计算结果显示西太平洋暖池区贴水层气流中不稳定层结占50%-80%,其中很不稳定的占10.3%;该海区海气通量和整体交换系数受层结影响远大于受风速的影响;海气通量和整体交换系数随不稳定程度增加而增大,在相同风速下量值可相差4倍以上;其变化范围为0.3×10-3—3.2×10-3。由此可见,层结的影响使它们的变化大于其它海区的结果。在u10=0-10m/s范围内,中性化整体交换系数平均为CDN=1.2×10-3,CHN=1.14×10-3,CEN=1.19×10-3,与Large和Pond(1981,1982)不稳定条件的研究结果相差无几。  相似文献   

14.
一个与大尺度模式耦合的边界层温度诊断模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提出一个与p—σ五层原始方程模式耦合的边界层温度诊断模式。应用大模式提供的温度场作为边条件数值求解边界层热力学方程得到边界层温度。用FGGE资料一次寒潮过程进行试验,说明结果达到一定精度。本边界层模式原则上可应用于其他大尺度模式。  相似文献   

15.
青藏高原云的气候学特征   总被引:31,自引:12,他引:31  
魏丽  钟强 《高原气象》1997,16(1):10-15
利用国际卫星云气候计划(ISCCP)获取的1983年7月~1990年6月2.5°×2.5°分辨率的云气候资料以及Hahn等整理的1971~1981年5°×5°分辨率地面观测云气候资料,综合分析了青藏高原地区冬季和夏季云的水平和垂直分布特征,从而为检验大气环境或气候模式的云模拟能力及进一步研究青藏高原地区云辐射相互作用对气候的影响提供背景依据。  相似文献   

16.
本工作发展了一个用于研究热带海洋大气系统相互作用和ElNin~o/SouthernOs-cilation动力过程的混合型(hybrid)耦合模式,其中的大气部分为一个由一阶斜压模表示的自由大气和混合行星边界层所组成的简单热带大气模式(区域为热带太平洋:120°E~80°W,30°N~30°S;水平分辨率为2°×2°),海洋部分为大气物理研究所高分辨率自由表面热带太平洋环流模式(经纬圈方向水平分辨率分别为1°和2°,垂直方向分为不等距的14层)。两模式间的耦合是这样进行的:简单大气模式计算出海表风应力,热通量由松弛公式计算,淡水通量(蒸发与降水之差)由观测资料给定,它们一起作为海洋环流模式(OGCM)的强迫场;而OGCM计算出海表温度(SST),在其以外地区给定观测到的气候海表温度或陆地温度,作为大气模式的边界条件。本文给出采用逐日、同步耦合方案时模式对热带太平洋气候态模拟结果,表明未采用任何通量修正(fluxescorrection),耦合模式未出现气候漂移(climatedrift)现象,并且非常逼真地再现了热带太平洋气候态,特别是海表风场及相伴随的辐合带和降水、海表温度和流场及它们的季节变化。文中还进行  相似文献   

17.
7月中低纬地区流场的模拟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p-σ混合坐标系原始方程5层球带模式,对7月中低纬流进行数值模拟,重点分析近地面流场,经圈环流、纬向风随高度的变化及越赤道气流的模拟特征,结果表明,季风区和非季风区的经圈环流及纬向风的垂直分布,存在着明显的差异,并能清楚地看到海陆热力差异对大气环流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不同区域气候模式对中国东部区域气候模拟的比较   总被引:9,自引:4,他引:5  
利用MM4中尺度数值模式,RegCM2模式和P-σ混合坐标五层区域气候模式,以GFDL多年平均的6月份气候场作初始场,对我国东部地区7月份的区域气候进行数值模拟,比较,检验了三个模式模拟中国东部区域气候的性能,发现对500hPa高度场,温度场,海平面气压场,雨带位置等不同的模拟对象,三个模式各有优劣,其结果对于发展适合我国东部地区的区域气候模式系统,改进模拟和预测结果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19.
本文利用P-σ混合坐标五层原始方程模式做了青藏高原对10月平均环流形成的模拟实验。分析指出:10月在蒙古人民共和国的海平面高压中心不真实,这可能是由于地面气压向海平面订正所造成的。在青藏高原附近我国平原上空850hPa反气旋是高原的动力作用引起的;从阿萨姆到中国西南部的降雨带完全是由于高原地形的影响所产生的。  相似文献   

20.
本文在文献数值试验的基础上,利用P-σ混合坐标系五层原始方程模式,在不同水汽含量和地形条件下对1979年7月一次实际季风环流转变过程进一步进行了对比数值试验。讨论了与水汽条件有关的大气湿过程和山脉对印度西南季风中断向活跃转变过程的影响。试验范围是0°—180°E、22.5°—57.5°N,初始场取自FGGE—Ⅲ_b网格点资料。 试验结果表明:在非绝热因子中湿空气的非绝热过程起主要作用,它是西南季风中断结束后迅速出现季风活跃环流的主要机制。山脉的存在也有利于出现季风活跃环流和增加印度地区的季风降水。若在数值试验中削减大气里的水份含量或去掉山脉地形后,模拟结果与正常水汽和有山情况下的非绝热试验结果(接近实况)差异较大,尤其是削减水汽含量后,印度季风环流继续保持初始场中季风中断时的主要特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