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澜沧江径流量变化与云南降水量场变化的相关性特征   总被引:6,自引:5,他引:6  
为了考查气候变化对澜沧江-湄公河流域水文水生态环境变化影响的基本事实,文章以云南境内澜沧江的逐月径流量观测数据和云南的同期月降水量场观测数据为基础,应用相关系数的分析方法,研究了云南境内澜沧江径流量变化与云南降水量场变化的相关性特征。结论为:澜沧江的跨境径流量变化与云南的降水量场变化之间存在有十分显著的相关关系,澜沧江的跨境径流量变化主要是由于云南降水量场的变化造成的。总体来说,云南降水量场变化对澜沧江跨境径流量变化的影响在4个季节内都是显著的,其中显著性最好的是3~5月的春季,其次分别是6~8月的夏季和9~11月的秋季,较差的是12~2月的冬季。  相似文献   

2.
以1959-2009年陕西省各气象站逐旬降水资料为基础,采用墨西哥帽小波函数,线性趋势分析以及Mann-Kendall检验法,对陕西省51 a降水的时空分布特征及趋势进行分析,揭示了陕西省降水变化的多时间尺度的复杂结构,分析了不同时间尺度下降水序列变化的周期和突变点,并确定了主要周期。结果表明:(1)陕西省年降水量年际变化大且时空分布极不均匀,降水量从北部向南部递增,呈南多北少特征,大致上为纬向分布。陕北、关中、陕南年降水量多年平均值依次为279 mm、563 mm、840 mm。三大区域年均降水变化相对较为平稳,近51 a来,研究区内年均降水总体呈北部和南部略微下降,中部微弱上升的变化格局,线性倾向率分别为-5.110 mm/10 a、-3.758 mm/10 a、1.908 mm/10 a;(2)陕西省年均降水量有3~7 a,10~17 a,17~30 a周期,以中时间尺度10~17 a的少-多交替最为明显。在微观尺度上,陕北、关中、陕南地区的周期均表现得零乱且不显著。中观尺度,关中和陕南的降水周期比较显著,为10~17 a,陕北的降水周期表现得不十分规律。宏观尺度,陕北的降水周期为23~30 a,关中和陕南较为相似,为18~25 a;(3)Mann-Kendall检验发现1993年是陕西省年均降水量增加的一个显著突变点,2009年以后陕西省将处于多雨期。  相似文献   

3.
青藏高原是全球气候变化的敏感区,气温和降水量的空间分布及变化趋势是气候变化研究的核心和基础,为开展生态环境变化评估提供基础资料。基于2000—2018年青海湖流域及其周边气象站观测数据,以高程为协变量,结合专业气象插值软件ANUSPLIN对气温和降水量进行空间插值。利用线性回归法分析了青海湖流域2000—2018年气温和降水量的变化趋势;利用双变量空间自相关分析法分析了青海湖流域气温和降水量空间匹配关系。结果表明:(1) 2000—2018年青海湖流域年平均气温呈显著增加趋势,平均增速为0.30 ℃·(10a)-1,春季增温显著。(2) 降水量呈显著增加趋势,平均增速为73.20 mm·(10a)-1,春夏季增速显著、秋季变化不明显、冬季趋于变干。(3) 青海湖流域气温和降水量空间匹配差异显著。从年尺度来看,气温和降水量莫兰指数(Moran’s I)为-0.66,表现为显著的负相关,面积比为67.56%,水热组合空间匹配不佳。从季节尺度来看,青海湖流域春季、夏季、秋季和冬季的气温和降水量Moran’s I分别为-0.49、-0.80、-0.32和-0.14,均为空间负相关。春夏季,流域低海拔区域气温逐渐升高,高海拔区域降水量逐渐增多,气温和降水量空间负相关面积逐渐增大,水热组合空间匹配不佳。值得强调的是青海湖巨大水体对环湖区局地气温的调节作用明显,是青海湖流域的“气候调节器”。  相似文献   

4.
松嫩沙地末次冰期以来降水量和干燥度的时空变化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介冬梅  吕金福 《地理科学》1995,15(4):337-343
  相似文献   

5.
华北地区降水量的小波分析   总被引:36,自引:9,他引:36  
由于华北各地区受气候影响不同,不同地区的降雨变化也有很大差异,因此为全面分析华北地区的未来水资源量的变化趋势,本文将华北地区划分为6个代表区域,利用小波分析方法研究了华北地区降水分布的特征和年代际变化,在此基础上,对今后几年华北降雨的演变趋势怍一初步的探讨和估计。这对掌握华北地区水资源量的演变规律是一个有益的探索。  相似文献   

6.
1880年以来中国东部四季降水量序列及其变率   总被引:75,自引:4,他引:75  
根据降水量观测记录及史料 ,建立了我国 1 1 0°E以东 35个站 1 880~ 1 998年完整的四季及年降水量序列。1 880~ 1 899年主要依靠史料及少数站降水量观测 ;1 90 0~ 1 950年根据降水量等级图 ,并用史料插补 ;1 951年以后完全是降水量观测资料。 3段时间降水量观测记录分别占2 2 .6%、 69.0 %及 1 0 0 %。史料部分利用了近 30多年公布的 1 5种经过整编的旱涝记载。本文介绍了建立序列的方法及可能包含的误差大小。年降水量的功率谱分析结果显示年降水量的突出周期有两个 ,分别是 3.3a和 2 6.7a,前者可能与 ENSO的影响有关 ,而后者则说明我国降水有显著的年代际尺度的变化。近百年来我国年降水量变化趋势 ,只有约 +0 .1 % /1 0 0 a。我国降水近几十年的低频变化 ,可能主要是年代际变化引起的 ,而并非全为气候变化趋势  相似文献   

7.
利用曲靖市城市和郊区1974~2011年38年的降水量、低云量等气象资料,对资料进行分析后得出其日变化、月变化、年变化规律,并对城市和郊区进行对比分析,同时对曲靖市降水量和低云量的影响因子进行了灰色关联度分析。结果表明:城市一天中夜晚城市降水量比白天多,14时低云量在一天中最大,降水量和低云量月变化都是夏秋季节多冬春季节少,降水量总体呈下降趋势,低云量的年变化趋势总体上升趋势。城市和郊区对比分析发现降水量的日变化是白天城市多,夜晚郊区多,年降水量城市和郊区差别越来越小,最近8年市区降水量超过郊区;城市和郊区低云量对比分析发现日变化是08时和20时前后都是城市少于郊区,而14时前后城市多于郊区,低云量的年变化是,前20年是城市少于郊区,近18年是城市反而多于郊区。对降水量和低云量影响最大的自然因子是年平均风速,人为因子是非农业人口,且人为因子比自然因子的影响更大。  相似文献   

8.
分析了巴丹吉林沙漠周边17个常规气象测站1951—2005年的逐月降水量及沙尘暴频次和东亚夏季风指数。(1)沙漠周边地区降水量的空间分布明显受地形影响:紧靠沙漠的区域地势低、干旱,各季降水量都小;沙漠外围较远处(特别是受祁连山影响的西南边)地势高、湿润,各季降水量都大;地形增高会使降水量增多1个量级以上,但对其季节配额无明显影响。夏季降水量配额最大,平均高达61.6%。(2)依据各站降水量年际变化间的相关系数及测站间的地域关系和地貌相似程度,可将该区域划为4个分区:一为地势较低、紧挨沙漠、极为干旱的沙漠西北缘区,二为气候较湿、受祁连山影响的沙漠西南缘区(或称祁连山影响区),三为位于巴丹吉林沙漠和腾格里沙漠之间的民勤区,四为远离沙漠、但与其周边地区地貌相似的沙漠东侧区。(3)1951—2005年的各个年代,4个分区各季降水量由大到小的顺序均为:祁连山影响区、沙漠东侧区、民勤区和沙漠西北缘区,与其平均海拔由高到低的顺序一致;就各季降水量及其配额的年代际演变位相而言,祁连山影响区可以代表整个区域。(4)1971—2005年各分区年降水量呈增大趋势,春季降水量增加尤为显著(增幅约为0.41mm·a-1),夏季降水量有减小趋势;随海拔增高,春季及年降水量增幅加大,夏季降水量减幅减小;祁连山影响区对全区年降水量增大的贡献最大。(5)各季及年降水量与东亚夏季风的强弱间均呈复相关;其中冬、夏季及年降水量与夏季风间的负相关随海拔升高而加大,说明夏季风对沙漠以南高海拔处的降水影响更为显著。(6)各季沙尘暴与降水量间以负相关为主,各分区冬、春季降水量偏多时,其冬、春季及夏季沙尘暴的发生频次一般偏少。  相似文献   

9.
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中国降水量空间格局的变化特征   总被引:75,自引:5,他引:75  
王英  曹明奎  陶波  李克让 《地理研究》2006,25(6):1031-1040
相对于全球性的持续变暖趋势,降水量变化格局及其区域分异有更大的不确定性,因此研究不同区域降水量的变化特征是当前全球气候变化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本研究基于19512002年中国约730个气象台站观测数据,利用空间插值和Mann-Kendall时间序列趋势分析方法并结合GIS技术,分析了过去50多年中国降水量的时空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全国平均年降水量从60年代到90年代呈明显下降趋势,但在90年代后期出现回升,其中夏季和冬季降水量已达到50年代和60年代的水平。同时,降水量变化呈现显著的区域分异特征:华北、华中、东北南部地区持续下降,长江流域以南地区明显增加,而新疆北部、东北北部和青藏高原西部60年代到70年代下降,80年代后期有所回升。中国北方有从干旱到湿润转变的迹象,但华北和东北南部地区仍然处于持续的干旱期。中国降水量的总体下降及90年代后期的回升与全球变化趋势基本一致,但区域变化格局与全球中高纬度地区降水增加、热带和亚热带地区减少的特征正好相反。  相似文献   

10.
秦岭以南地区降水量变化及其灾害效应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近年来气候变化诱发的灾害效应损失严重。利用秦岭以南地区1951-2001年28个站逐月降水资料,计算了降水量的线性趋势值及降水距平变化,分析了降水量的时间和空间演变特征。受地形影响,秦岭南北与东西降水量变化差异较大,西部大于东部,南坡多于北坡,季节性降水过程差异也很明显;年平均最大降水量为1 254.6 mm,出现在镇巴,最少降水量为690.7 mm,出现在丹凤;50年来降水量变化呈减少趋势,平均递减率为56.5 mm/10 a。分析表明,降水突变是触发其它灾害的主要因素。由强降水及连阴雨诱发的干旱、洪涝及地质灾害效应损失严重,在降雨强度达200 mm/d以上的区域成为泥石流、滑坡灾害,水土流失的多发区,主要分布在秦岭以南多暴雨中心的米仓山、大巴山、佛坪、商南及洛南一带。降水诱发的灾害效应与人类活动也密切相关,这些研究为未来防灾减灾和环境治理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1.
贵州省黔南地区可利用降水资源的气候变化特征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1962~2011年贵州省黔南地区12个气象站的月降水和月平均气温资料,采用高桥浩一郎经验公式计算月蒸发量,根据水量平衡关系,得出各月的可利用降水量,分析黔南地区可利用降水量的变化趋势和地域分布特点,结果表明:近50年黔南年可利用降水呈现减少的态势;夏季和冬季呈现增多的趋势,春秋季节呈现减少的趋势;可利用降水在5~7月丰富,其中6月最为丰富,占全年的24%;可利用降水地域分布表现为中部偏西偏东丰富,南北偏少。  相似文献   

12.
利用玉溪市9个代表站1961—2010年50年的降水观测资料,使用趋势分析、连续小波变换分析的方法,对玉溪50年来降水变化的基本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近50年来玉溪年均降水量处于缓慢减少的趋势,减少率为3.73min/10a,特别是2000年以后减弱趋势明显增大。从降水的周期变化特征来看,玉溪地区50年降水小波变换系数都存在着20~25年和10年左右两个显著周期,目前玉溪地区正处于干旱期。  相似文献   

13.
闽东南地区降雨侵蚀力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阮伏水 《热带地理》1995,15(2):138-146
本文利用实测降雨与径流小区资料对闽东南地区不同降雨类型的雨强等特点及其对土壤侵蚀的影响进行了分析;提出了60分钟瞬时最大雨强为侵蚀性降雨指标,其指标在该地区为I60≥9mm;建立了研究区年侵蚀力R值的简便算式,并根据谝绘制了研究区R值分布图。  相似文献   

14.
改革开放以来,科技进步在经济增长中的贡献越来越不容忽视。利用1991~2009年湖北统计年鉴相关数据,运用产出增长型生产函数模型,研究各因素对湖北省经济增长的贡献程度,发现近20年来,技术进步与投资对于湖北省经济增长的贡献存在彼此消长的趋势,且投资依然是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劳动力贡献逐渐降低,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不高,呈不稳定态势。  相似文献   

15.
玉溪地区降水变化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玉溪市9个代表站1961 ~2010年50年的降水观测资料,使用趋势分析、连续小波变换分析的方法,对玉溪50年来降水变化的基本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近50年来玉溪年均降水量处于缓慢减少的趋势,减少率为3.73mm/10a,特别是2000年以后减弱趋势明显增大.从降水的周期变化特征来看,玉溪地区50年降水小波变换系数都存在着20 ~25年和10年左右两个显著周期,目前玉溪地区正处于干旱期.  相似文献   

16.
坝上高原近90年以来降水变化趋势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根据史料和降水量资料,建立了自1900年以来坝上高原旱涝级别(5级)序列,并对其进行了周期分析和趋势分析。结果表明,坝上高原降水变化具有明显的42年和9年周期,自60年代初以来该区进入干旱少雨阶段,并将持续到本世纪末下世纪初。此外,还有一些短周期,如4-5年和2-3年等,因而,在今后10年内,干旱和少雨仍将持续,土地沙漠化也将继续发展。  相似文献   

17.
中国极端干旱地区40年来降水变化的分析   总被引:7,自引:2,他引:5  
本文利用年降水量小于100mm的极端干旱区80个台站1951年-1990年逐月降水量资料分析了该地区40年来降水变化特点,发现降水的季节分配有三种类型:单峰型,三峰型和四峰型;40年来降水呈逐渐增加的趋势,降水与气温的相关系数夏季为正,冬季为负。  相似文献   

18.
南北盘江流域降水的时空变化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基于南北盘江流域1958~2010年的20个气象台站长期观测的降水数据,采用R/S分析法、五点二次平滑法和Mann-Kendall非参数检验法,对区域降水时空特征进行变化趋势分析以及突变检验,结果表明:(1)1953年来南北盘江流域年降雨量以25.97 mm/10a的速率呈现显著下降趋势,雨季和旱季的变化趋势明显不同,湿季降雨量减少对流域降雨量的减少有决定性影响,流域未来的降雨量仍将保持减少趋势;(2)2002年流域降雨量发生显著突变,此后几年里降雨量年际变化幅度增加;(3)1953年来年降雨量在流域内呈现出自东北向西南减少的格局,降雨量减少速率以北部和中部为最大。  相似文献   

19.
民勤沙井子地区降水特征及干旱周期分析   总被引:5,自引:3,他引:5  
严平  韩福贵 《中国沙漠》1997,17(1):32-37
利用民勤治沙综合试验站34年(1961~1994年)降水的观测资料,对沙井子降水量、降水日数及其季节分配、降水强度、降水变率及降水保证率进行了统计分析,并采用降水变率和湿润指数(MI),应用最大熵谱方法(MEM)对该区的干旱状况作出了周期分析  相似文献   

20.
陕北黄土高原地区极端降水事件时空分布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陕西省北部6个气象站点1959-2011年逐日降水数据为基础,采用百分比方法确定各站点极端降水阈值,选取极端降水量、极端降水频率、极端降水强度、暴雨量、暴雨日数、大雨量和大雨日数,分析陕北黄土高原地区极端降水事件时空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极端降水经历近30年的持续减少后,近10多年增加较快,各极端降水指数空间上均呈自东南向西北的递减趋势.(2)极端降水量2000~ 2011年最大,极端降水阈值和极端降水量自东南向西北递减分布.(3)极端降水频率以2000~ 2011年最大,极端降水强度变化趋势不明显.空间分布上极端降水频率以绥德最高,榆林最低;极端降水强度以洛川最高,横山最低.(4)暴雨量和暴雨日数均以2000~2011年最高,空间分布呈自东而西递减,分别形成以绥德和延安、横山和吴起为中心的高值和低值区域.大雨量和大雨日数以1959 ~1969年最高.空间分布上呈自南而北的递减趋势,均形成以洛川和横山为中心的高值和低值区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