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采用静态试验法研究了水溶性富勒烯对U(Ⅵ)在氧化多壁碳纳米管上吸附的影响。结果表明,羟基化富勒烯(C_(60)(OH)_n)和羧基化富勒烯(C_(60)(C(COOH)_2)_n)的加入对U(Ⅵ)在氧化多壁碳纳米管上的吸附量影响作用类似。在pH3范围内,羟基化富勒烯和羧基化富勒烯对吸附几乎没有影响,在pH3以后,二者开始抑制碳纳米管对U(Ⅵ)的吸附。较低浓度(10 mg/L)的C_(60)(OH)_n对U(Ⅵ)的吸附几乎没有影响。而等量的C_(60)(C(COOH)_2)_n已呈现出明显的抑制作用。但两者的作用机理不同,前者可能是由于羟基化富勒烯和U(Ⅵ)竞争氧化多壁碳纳米管上的吸附位点造成的,后者则可能改变了氧化多壁碳纳米管的表面电荷。用双位点模型对不同固液比和U(Ⅵ)初始浓度下U(Ⅵ)的吸附率随C_(60)(OH)_n和C_(60)(C(COOH)_2)_n初始浓度的变化进行了拟合得到了很好的结果。  相似文献   

2.
合成了3种单核配合物,通过元素分析、摩尔电导和红外光谱进行了表征。在动态空气下,采用热重和差热技术研究了N,N′-双氨烷基草酰胺合铜(Ⅱ)配合物热分解动力学。用Achar法和Coats-Redfen法分析了非等温动力学数据,并对比动力学参数提出了最合适的热分解动力学模型。由热重曲线计算出了热分解反应的活化能、热焓和指前因子。对比配合物N,N′-双-2氨乙基草酰胺合铜(Ⅱ)、N,N′-双-2氨丙基草酰胺合铜(Ⅱ)和N,N′-双-3-氨丙基草酰胺合铜(Ⅱ)初始分解温度,配合物的热稳定性排序为:Cu(oxpn)>Cu(oxap)>Cu(oxen)  相似文献   

3.
付庆龙  潘响亮  周斌 《中国沙漠》2012,32(5):1379-1383
通过荧光光谱法研究了80 ℃处理下沙漠边缘土壤腐殖酸荧光性质及其与Cu(Ⅱ) 络合行为的变化。热处理导致类富里酸的发射波长发生蓝移,类富里酸和类腐殖酸的荧光强度降低,它们与Cu(Ⅱ)络合的条件稳定常数(lg Ka)降低,结合常数(lg Kb)增加,腐殖酸中参与Cu(Ⅱ) 络合的荧光基团和位点数增多。研究表明,干旱区高温环境会导致腐殖酸结构及组成发生变化,从而影响Cu(Ⅱ) 在土壤中的迁移。  相似文献   

4.
采用静态试验法研究了水溶性富勒烯对U(VI)在氧化多壁碳纳米管上吸附的影响。结果表明,羟基化富勒烯(C60(OH)n)和羧基化富勒烯(C60(C(COOH)2)n)的加入对U(VI)在氧化多壁碳纳米管上的吸附量影响作用类似。在pH<3范围内,羟基化富勒烯和羧基化富勒烯对吸附几乎没有影响,在pH>3以后,二者开始抑制碳纳米管对U(VI)的吸附。较低浓度(10 mg/L)的C60(OH)n对U(VI)的吸附几乎没有影响。而等量的C60(C(COOH)2)n已呈现出明显的抑制作用。但两者的作用机理不同,前者可能是由于羟基化富勒烯和U(VI)竞争氧化多壁碳纳米管上的吸附位点造成的,后者则可能改变了氧化多壁碳纳米管的表面电荷。用双位点模型对不同固液比和U(VI)初始浓度下U(VI)的吸附率随C60(OH)n和C60(C(COOH)2)n初始浓度的变化进行了拟合得到了很好的结果。  相似文献   

5.
采用盆栽两年生幼苗,研究胡杨(Populus euphratica)在盐胁迫(NaCl浓度0、100、200、300、400 mmol·L^(-1))和干旱胁迫(干旱0、7、14、21、28 d)条件下的生理响应过程及其响应差异。结果表明:在抗氧化酶系统方面,随着盐胁迫和干旱胁迫程度的增加,保护酶超氧化物歧化酶、过氧化物酶和过氧化氢酶活性均呈现先增加后减小的趋势,不同保护酶的活性应对干旱胁迫和盐胁迫的反应速度和持续时间不同,胡杨通过将多种保护酶进行综合调节以形成整个抗氧化酶系统的防御功能。在渗透调节系统方面,随着盐胁迫和干旱胁迫程度的增加,可溶性糖含量持续增加,其积累对于不同程度的盐胁迫和干旱胁迫的反应速度和持续时间不同,胡杨通过持续性积累有机物质维持渗透平衡以形成渗透调节系统的长效防护功能。在细胞膜系统方面,随着盐胁迫程度的增加,丙二醛含量先减少后缓慢增加,基本维持在较低的水平,而随着干旱胁迫程度的增加,丙二醛含量持续增加,胡杨能够在盐胁迫和轻度干旱胁迫下通过细胞膜系统的适应性调节维持细胞膜结构功能的完整性以实现细胞膜系统的保护作用。在盐胁迫和干旱胁迫时,胡杨通过抗氧化酶系统、渗透调节系统和细胞膜系统进行适应性的调整,从而增强其耐盐性和抗旱性。进行胡杨盐胁迫和干旱胁迫生理响应研究对于黑河下游胡杨幼苗的培育和恢复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通过对高寒草原背景值样点(RS7)的分析,将共和盆地的137Cs背景值含量确定为(2691.78±196.08) Bq·m-2,基本接近北半球137Cs背景值的平均水平,其137Cs剖面满足尖峰分布函数,与公认的理论分布(即负指数分布)相比,呈现出峰值下移和曲线趋平的现象,可能与近几十年来137Cs的稳定下渗有关。应用137Cs背景值剖面分布函数,建立了风蚀速率的137Cs估算模型,估算出四个样方的土壤风蚀速率,并由此转化为区域风蚀速率,计算出共和盆地区域土壤风蚀速率为12.556 t·hm-2·a-1,通过蚀积平衡检验,其误差水平小于10%。并分析了风蚀物的输出途径及其所占比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