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太原西山上石炭统太原组的(竹蜓)类分带   总被引:9,自引:3,他引:9  
<正> 太原西山是华北晚石炭世海陆交替相含煤沉积之一——太原组的层型剖面建立地区。李四光教授(1927—1931)曾于《中国北部之(竹蜓)科》等专著中,记述产于区内太原组中的若干(竹蜓)类,为华北区石炭纪的(竹蜓)类研究及地层的划分对比,奠定了重要基础。盛金章、李星学(1965)亦曾记载过太原西山太原组的部份(竹蜓)类名单。但区内太原组的(竹蜓)类尚缺乏系统的研究。近年来,山西区调队在太原西山的玉门沟—北岔沟—前火山一带,重新测  相似文献   

2.
本文简要介绍了晋西南地区上石炭统太原组(虫筳)类化石研究的初步成果,乡宁甘草山剖面所含(虫筳)类属种十分丰富,可细分为五个亚带,其分带、组合及构造特征很有特色,是华北地区研究生物地层的又一个具有代表性剖面。  相似文献   

3.
林甲兴 《地球学报》1983,5(3):87-101
<正> 粤北曲江、连平、翁源及粤西阳春诸地的黄龙组为一套灰至深灰色碳酸盐岩沉积;它与下伏地层大埔组白云岩层呈整合接触,大埔组至今未发现生物依据,因而其时代归属早石炭世抑或晚石炭世还有待进一步研究;黄龙组与上覆地层船山组的关系为连续沉积,但后者含Triticites等(竹蜓)类,其时代应归属晚石炭世晚期。 该区黄龙组含有十分丰富的(竹蜓)类,经笔者研究计有14个属,51个种或亚种(表1),其中未定种一个,新种6个。根据它们在该地区黄龙组剖面上的分布规律,可分为上、下两个(竹蜓)带,其中上带包含三个亚带,现按  相似文献   

4.
<正> 广西隆林县隆或的马平组灰岩,与下伏黄龙组为整合接触,与上覆栖霞组由于第四纪坡积覆盖关系不清,厚215m。宜山马平组厚364m(赵金科,1947),德胜马平组厚481m(盛金章、侯祐堂等,1959),隆或马平组的厚度较小,但(竹蜓)类在地层上的垂直演化阶段仍是完整的,规律清楚。自下而上可分为四个(竹蜓)类化石带。 1.Montiparus带,2.Triticites带,3.Pseudoschwagerina带,4.Pseudofusulina带。各带特征详述如下: 1.Montiparus带 为最低的(竹蜓)类化石带,厚22m。以产旋壁蜂巢层发育较差的(竹蜓)  相似文献   

5.
贵州盘县达拉上石炭统—下二叠统含(竹蜓)地层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正> 贵州的石炭二叠系发育齐全,分布广泛,出露良好,生物化石极为丰富。作者观察了紫云、六枝、朗岱、普安、晴隆和盘县等地石炭二叠纪地层剖面,实测了盘县达拉剖面,(竹蜓)类自上而下可分为5个化石带: 下二叠统:  相似文献   

6.
东北北部早二叠世(竹蜓)类分带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韩建修 《地质论评》1981,27(6):539-542
本文所指东北北部系西起内蒙古昭乌达盟克什克腾旗,东至吉林延边地区,南以西拉木伦河为界,北及东北部达大兴安岭、那丹哈达岭的广大地区。所处大地构造位置属天山一兴安地槽内的东端。该区早二叠世地层分布广泛,岩性以碎屑岩火山岩为主,夹少量碳酸盐岩;生物群受岩性控制,碎屑岩以含腕足类、头足类为主,碳酸盐岩则以含(竹蜓)类、珊瑚为主区内含(竹蜓)地层岩性主要是灰岩及少量钙质粉砂  相似文献   

7.
在对福建上杭上石炭统蜓类系统研究的基础上,根据蜓类化石在地层中的分布和垂向变化规律,自下而上建立了2个蜓带:Profusulinella带和Fusulina-Fusulinella带.Profusulinella带细分为2个亚带:Profusulinella staffellaeformis亚带和Profusulinella wangyui-Eofusulina triangula亚带;Fusulina-Fusulinella带细分为3个亚带:Fusulinella helence-Pseudostaffella paxadxa亚带,Beedeina meyiensis亚带及Fusulina quasicylindrica亚带.通过与我国华南沉积区和欧美同期蜓类生物地层的对比,解决了本区上石炭统地层的时代归属,为福建以及我国石炭系的划分和对比提供重要的基础资料.  相似文献   

8.
在对福建上杭上石炭统[竹蜓]类系统研究的基础上,根据[竹蜓]类化石在地层中的分布和垂向变化规律,自下而上建立了2个[竹蜓]带:Profusulinella带和Fusulina-Fusulinella带。Profusulinella带细分为2个亚带:Profusulinellastaffellaeformis亚带和Profusulinella wangyui-Eofusulinatriangula亚带;Fusulina-Fusulinella带细分为3个亚带:Fusulinella helence-Pseudostaffellapaxadxa亚带,Beedeina meyiensis亚带及Fusulinaquasicylindrica亚带。通过与我国华南沉积区和欧美同期[竹蜓]类生物地层的对比,解决了本区上石炭统地层的时代归属,为福建以及我国石炭系的划分和对比提供重要的基础资料。  相似文献   

9.
10.
安徽南部下二叠统栖霞组分布很广,出露较完整,化石丰富,种类繁多,是研究我国南方下二叠统栖霞组较好地区之一。笔者自1960年开始,在本区测制和观察了十多条栖霞组的剖面(图1),积累了较多的实际资料,在这些资料的基础上,现就该区栖霞组的(?)、珊瑚化石分带问题提出一点认识。从剖面分析,本区栖霞组的岩性自下而上明显可分为六段:底部碎屑岩段——粘土质页岩、炭质页岩及粉砂质页岩夹薄煤层,分布不甚普遍,  相似文献   

11.
上石炭统太原组、山西组是华北地层区中北部晚古生代主要含煤岩系。在太原西山层型剖面地区,太原组下界起自晋祠砂岩之底;山西组上界止于骆驼脖子砂岩之底,二组以北岔沟砂岩之底为界,连续沉积。长期以来,特别是1959年全国第一届地层会议之后,地层工作者对于太原西山以外地区太原组、山西组的对比划分,却存在着重大分歧,其焦点在于山西各地上石炭统海相层与太原西山层型剖面诸海相层究竟如何对比。上述分歧已成为山  相似文献   

12.
(竹蜓)     
一、(竹蜓)的一般介紹 (竹蜓)是一种單细胞动物,屬于原生动物中有孔虫目,因为这类动物大多数的外形是兩端尖細,中部膨大,很象紡紗用的筳(圖1),所以李四光教授把它叫作(竹蜓),日本人譯作紡綞虫,二者異名同义,但以“(竹蜓)”字用起來比较简便。(竹蜓)的研究,已經将近一百三十年  相似文献   

13.
浙江桐庐栖霞组可划分为二个(竹蜓)带:上部为Cancellina neoschwagerinoides-Verbeekina grabaui带,归属祥播阶;下部为Misellina claudiae带,归属罗甸阶.栖霞组被划分出3个正层序和6个四级层序.高频旋回层研究表明:栖霞组主要的成岩环境有台地相、浅海陆棚相和盆地相三种类型,从下至上总体反映为台地向盆地的演化环境.  相似文献   

14.
<正> 江西北部晚石炭世早期(威宁期)地层出露在武宁—彭泽、萍乡—乐平和上饶地区,大致呈北东向分布。按岩性、岩相组合的不同,可以分成二种类型(图1)。一是与宁镇山脉黄龙组极为相似的碳酸盐地层,称“黄龙组型”,另一是浙江江山一带碎屑岩夹碳酸盐岩的藕塘底组在江西东部的延伸,称“藕塘底组型”。前者分布于武宁—彭泽区及萍乡—乐平区,后者仅分布于上饶以南地区,二者大致以江山—上饶大断裂为界。  相似文献   

15.
16.
<正> 臭牛沟组的命名剖面地点,位于甘肃武威西南35km的臭牛沟河北岸,现属甘肃天祝藏族自治县祁连乡管辖。据袁复礼研究,臭牛沟组不整合于早古生代南山系变质岩之上,其上为上石炭统假整合覆盖。袁氏将臭牛沟组粗略划分为四层,由下而上为,1.石英岩和砂岩(50m),2.砂岩和页岩,底部页岩产植物化石(12m),3.砂岩和页岩,未获化石(5m),4.灰岩和页岩,富含化石(68m)。袁氏在层4中采集的大批海相动物化石,经赵  相似文献   

17.
湘中地区中上石炭统划分及其(虫筳)类化石分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上石炭统在湖南省中部比较发育,(蜓)类化石相当丰富,但岩性单调,为一套灰岩和白云岩,以前统称“壶天(群)灰岩”。该名来自田奇■等(1932)的著作,标准地点在湘乡县壶天镇。1964年,“湖南区域地层表”(湖南区调队)首次引用黄龙组和船山组,分别代表中、  相似文献   

18.
晋东南陵川地区上石炭统—下二叠统太原组灰岩中遗迹化石发育,已识别出10个遗迹属14个遗迹种,常见遗迹化石包括Zoophycos,Helminthopsis,Planolites,Nereites,Chondrites,Thalassinoides,Rhizocorallium,Ophiomorpha,PalaeophycusTeichichnus等,其中Zoophycos最为发育。依据遗迹化石的组成、分布及产状特征,可建立4个遗迹组合:(1)Zoophycos-Thalassinoides遗迹组合;(2)Planolites-Helminthopsis遗迹组合;(3)Zoophycos-Teichichnus遗迹组合;(4)Nereites-Chondrites遗迹组合。对这些遗迹化石宿主岩石沉积特征的分析表明,太原组灰岩中的遗迹组合分别产生于海湾—潟湖环境(遗迹组合1)、浅海上部(遗迹组合2)、浅海中部(遗迹组合3)和浅海下部(遗迹组合4)。基于遗迹组合特征和沉积特征的综合分析,提出了研究区太原组遗迹化石组合的沉积环境模式,这一成果可为今后该区太原组中煤与煤层气生成的古环境研究提供生物学信息和基础理论资料。  相似文献   

19.
<正> 1987年安徽区调队石炭系专题组在安徽巢湖、和县一带于高骊山组中部的生物屑微晶灰岩或钙质结砾岩中首次发现化石。发现的产地有二(图1):  相似文献   

20.
基于闽西上杭和宁化两地石炭系老虎洞组下部带的系统研究 ,通过类生物地层划分和对比及岩相古地理的分析 ,认为上杭—宁化一线类生物地层存在着横向变化 ,上杭Profusulinella带与宁化 Pseudoendothyra ninghuaensis带应为同期异相的化石带。与之相关的老虎洞组底部的白云岩层年代地层应分别归属于滑石板阶上部及达拉阶下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