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林友坤  吴利仁 《福建地质》1989,8(4):249-263
本文研究了天马山-牛头山新生代玄武岩中二辉橄榄岩和橄辉斜长岩捕虏体的岩石学、矿物学和地球化学等特征并论及碱性玄武岩中单斜辉石和歪长石巨晶。尖晶石二辉橄榄岩存在于碱性玄武岩和橄榄拉斑玄武岩中,由尖晶石、橄榄石、斜方辉石、铬透辉石等组成,与模拟地幔岩相比,具低的MgO含量和不相容元素Ti丰度而富集Co、Ni相容元素。尖晶石二辉橄榄岩具低的稀土总量和平缓的球粒陨石标准化稀土元素分配模式,形成于温度约1000℃、深度为50—80公里的上地幔。橄辉斜长岩具正堆积结构,Al_2O_3、CaO、∑REE和La/Yb明显高于二辉橄榄岩。但MgO含量远低于后者,反映两者成因的不一致性。普通辉石巨晶以富铝为特征,歪长石以富钙为特征。  相似文献   

2.
渤海周边中、新生代火山作用及其深部过程意义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根据渤海周边的三大主要盆地中、新生代火山岩的岩石学、岩石化学、微量元素地球化学和同位素地球化学的综合分析研究表明:1.本区中、新生代有三大火山作用时期即早中生代(228 ̄226.9Ma)、晚中生代(136.0 ̄66.3Ma)和新生代(61.0 ̄29.7Ma);2.早中生代英安岩为偏钾质酸性钠质玄武岩,它们均发生结晶分离作用;3.晚中生代火山岩微量元素分配形式和Sr、Nd同位素表明其来源于富集的岩石  相似文献   

3.
福建早中生代火山作用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陈润生  林东燕 《福建地质》2006,25(4):169-179
总结了近十余年来福建省早中生代,尤其是早侏罗世火山作用研究的最新进展:早侏罗世火山地层在全省都有发现,采用化石和同位素测年对火山地层时代进行了精细确定,认为其主要形成于早侏罗世晚期。通过火山岩石地球化学特征的深入研究,永定地区的拉斑质玄武岩浆主要源于岩石圈地幔,但与来自富集岩石圈地幔的早白垩世玄武岩对比又具有明显的地球化学差异,不排除有来自软流圈地幔岩浆的加入。早侏罗世火山岩主要形成于板内的拉张环境,由于后造山应力松弛,沿北北东或北东向构造伸展致使地幔上隆(涌)-底侵的动力学机制是形成双峰式火山岩的内在因素。从早侏罗世火山作用入手来研究华南地区两大构造域的转换也取得了新的进展。论述了我省早侏罗世火山作用的研究方向,认为早中生代构造体制的转换与多金属成矿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4.
神建中—新生代玄武岩的地球化学特征及其成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5.
藏北新生代火山作用的时空演化与高原隆升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迟效国  李才  金巍  刘森  杨日红 《地质论评》1999,45(7):978-986
本文通过对藏北新生代火山岩的岩石化学和同位素年龄资料的综合分析,系统确定了火山岩的岩石系列组合及其生成时序。根据岩石系列的时空演化规律将藏北新生代火山活动划分为3个构造—岩浆亚旋回,火山活动自南向北依次形成羌塘(44~24 Ma)、中昆仑—可可西里(19~7 Ma)、西昆仑—玉门(约5 Ma以来)3条火山岩亚带。各岩带分别以高钾钙碱性或钾玄岩系列构成火山活动的主体, 以碱性钾质火山活动而结束。构造—火山旋回与高原脉动隆升具有明显的耦合性,旋回间歇期与高原夷平期相对应。笔者认为这一火山作用规律是高原每次脉动隆升过程中,构造性质由挤压、增厚,向伸展滑移转化的结果,火山作用旋回受岩石圈水平挤压、增厚和深部地幔热物质沿构造薄弱带挤压上升两种作用的相互消长所制约。  相似文献   

6.
<正> 新第三纪至第_四纪期间,在东南沿海和台湾、海南一带有一系列玄武岩和偏基性的安山岩喷发,诸如台湾澎湖列岛的玄武岩,大屯山、鸡母岭、兰屿、绿岛的辉石安山岩和角闪石安山岩,福建漳浦、广东雷州半岛、海南北部和广西北海市山口及附近的岛屿上的玄武岩。其中喷发规模较大,由熔岩  相似文献   

7.
青藏高原的新生代火山作用是印度-亚洲大陆碰撞的火山响应,它显示了系统的时、空变化。随着印度-亚洲大陆碰撞从~65 Ma的接触-碰撞(即"软碰撞")转变到~45 Ma的全面碰撞(即"硬碰撞"),火山作用也逐渐从钠质+钾质变为钾质-超钾质+埃达克质。65~40 Ma的钾质和钠质熔岩主要分布于藏南的拉萨地块,少量分布于藏中的羌塘地块。从45~26 Ma,在藏中的羌塘地块中广泛发育钾质-超钾质熔岩和少量埃达克岩。随后的碰撞后火山作用向南迁移,在拉萨地块中产生~26~10 Ma间的同时代超钾质和埃达克质熔岩。尔后,从~18 Ma始,钾质和少量埃达克质火山作用重新向北,在西羌塘和松潘-甘孜地块中呈广泛和半连续状分布。此种时-空变异对形成青藏高原的深部地球动力学过程提供了重要约束。该过程包括:已消减的新特提斯大洋板片的回转、断离及随后增厚拉萨岩石圈根的去根作用,及因此而造成的印度岩石圈向北下插。青藏高原的隆升是自南向北穿时发生的。高原南部被创建于渐新世晚期,并保持至今;直到中新世中期,由于下插印度岩石圈的持续向北推挤,西羌塘和松潘-甘孜岩石圈的下部开始塌陷和拆离,高原北部才达到其现今的高度和规模。  相似文献   

8.
中国东部从黑龙江到海南岛的广大范围内新生代玄武岩广泛发育。根据构造关系笔者把本区划分为三个部分:北、中和南构造地块。新生代火山作用在时空上表现出明显的分带。从老到新,火山作用演化的特点是SiO2饱和程度减少,碱金属和镁含量增加。从南构造地块到北构造地块出现的玄武岩各具特色。从东南沿海向西北方向,即从东南沿海断裂经长白山-郯庐断裂到大兴安岭-太行山断裂方向,是地壳厚度增加的方向,新生代火山活动的演化  相似文献   

9.
10.
11.
福建省新生代玄武岩中辉石巨晶的矿物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对我国福建省三条断裂带上产出的辉石巨晶进行了成分、结构、差热及穆斯堡尔谱分析,提出辉石巨晶有黑色和绿色两种类型,每种辉石巨晶均由两个相组成,两个相的存在决定了辉石巨晶的许多特殊性质。黑色辉石巨晶与玄武岩有明显的成因联系,而绿色辉石巨晶则没有。  相似文献   

12.
本文给出了福建龙海明溪两区玄武质岩石的K-Ar年龄测定结果,其中龙海为16.57~19.20Ma,属第三纪中新世的产物;明溪则均小于5Ma,为上新世至更新世所喷发。通过Sr、Nd、Pb同位素组成分析,讨论了两区玄武岩的源区特征及其成因。  相似文献   

13.
腾冲地区晚新生代火山活动浅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腾冲火山喷发活动具有多期多次性,并且各期各次火山岩在空间上存在复杂的重叠关系。本文应用数学地质方法对火山岩地质年龄值和某些重要化学组分进行研究,结合火山岩岩石化学特征、野外产状、风化剥蚀程度等进行分期分类。在此基础上,将该区火山活动划分为5个喷发期。它们组成由基性喷发向中酸性喷发过渡的2个喷发旋回。最后,对该区未来火山喷活动进行了预测。  相似文献   

14.
根据流体动力学和自组织理论,研究了玄武岩柱状节理形成的动力学特征,并应用福建镇海一带玄武岩平均化学成分,估算出动力学方程中所涉及的参数,求出了断面直径与节理柱体长度之间的函数关系,并用数值计算方法,求出了R_a,d和L的值,其结果与该地区的地质实际基本吻合,最后探讨了柱状节理的成因机理,并把柱状节理的形成过程划分为两个阶段:(1)热耗散-对流阶段,(2)冷却-收缩阶段。  相似文献   

15.
华北一些新生代玄武岩及其包体的氧同位素初步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严正  刘若新 《岩石学报》1993,9(2):205-209
  相似文献   

16.
王文俊 《第四纪研究》2012,32(2):337-345
基于福建龙岩地区多目标区域地球化学调查所获得大量高精度和高密度有机碳数据,通过单位土壤碳储量计算方法,分别采用母质类型、地貌类型、生态系统、土地利用类型及土壤类型5种方式,按照0~1.4m,0~1.0m和0~0.2m等3种不同深度来初步探讨福建龙岩地区土壤有机碳储量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不同类型土壤区的有机碳储量分布存在不均匀性,平均碳密度均存在较大差异,这可能不仅与成土母质、土壤理化性状(如土壤结构、质地、化学成分、土温等)、系统差异(如历史演变、稳定性等)等内在因素有关,还有可能与气候环境条件、海拔高度、水土流失程度、土壤微生物活动强度、植被状况(如植被类型、植被发育等)以及人类活动影响等外在因素有关。得出福建龙岩地区不同深度的有机碳储量: 0~0.2m为89254953.05t, 0~1.0m为283746254.26t和 0~1.4m为347294329.32t; 不同深度的平均碳密度: 0~0.2m为3980.33 t/km 2, 0~1.0m为12653.69 t/km 2和0~1.4m为15487.62 t/km 2,高于全国典型地区平均水平,显示出福建龙岩地区具较高的碳储量、较强的碳储能力和良好的碳富集环境。  相似文献   

17.
闽北角闪辉长岩的地球化学特征及其地球动力学意义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赤门角闪辉长岩是中国东南部晚白垩世末基性岩浆活动的产物,分布在福建省南平市的北部,总体呈近NS向展布.岩石属于低钾(拉斑)岩石系列,富Al、Na2O>K2O的特征,岩浆演化过程中经历了以橄榄石、辉石、斜长石和Ti-Fe氧化物的分离结晶作用.赤门角闪辉长岩具相对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LILE)和轻稀土元素(LREE)、亏损高场强元素(HFSE)的特性, 不相容元素蛛网图显示出消减带岩石的地球化学性质,以Nb、Ta、Ti负异常为特征.微量元素地球化学研究表明,赤门角闪辉长岩浆在上升侵位过程中未发生地壳物质混染,来自不含石榴石的富集岩石圈地幔岩部分熔融的产物,地幔源区的演化与太平洋板块俯冲密切相关.赤门角闪辉长岩形成于大陆拉张带-陆内初始裂谷的过渡环境.综合晚中生代的基性岩类资料,与形成较早的沿海辉长岩对比研究,赤门角闪辉长岩是拉张向裂谷转换体制下形成的过渡岩石类型,标志初始裂谷活动的开始.  相似文献   

18.
古田—溪尾地区碎斑熔岩体的形成受北东向基底断裂带控制,具明显水平和垂直分带。由中心到边缘可划分出中酸性、酸性粒状碎斑熔岩,霏细状、隐晶状碎斑熔岩等4种岩石类型,是晚侏罗世火山活动衰亡和火山机构塌陷时期岩浆侵出—溢流相的产物。碎斑熔岩与同期潜花岗斑岩、流纹质晶屑凝灰岩是同源岩浆分异及演化的结果,在空间上构成三相一体的共生组合体。  相似文献   

19.
20.
本文主要探索贺兰山、龙门山和哀牢山以东地区分布的晚古生代、中生代和新生代玄武岩类在化学成分上的差异原因及其地质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