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2.
中国沉积盆地低熟油气形成机理与分布规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低熟油气是我国的一种重要资料,在我国陆相沉积,尤其是东部第三系盆地中较为富集。其生烃组分有树脂体、木栓质体、一些种类藻以及经细菌改造的有机质。总结了低熟油的成因与其分布规律,有利于低熟油气的进一步勘探。 相似文献
3.
高压,超高压变质作用不是一个局部的孤立的地质现象,而是一个时空跨度大,范围广,影响构造观的重要科学问题。文中讨论了世界上三类典型超高压变质地区的地质学岩石学特点,从全构造的角度研讨了超高压变质的时空分布,从而得到一下列认识:1.所有高压,超高压变质岩均分布于全球活动带及其次级褶皱带内,超高压变质岩常常何存于多期变质和变形的基底片麻岩块体中,与深位壳型剪切带关系密切.2.现有的年代学资料说明大部分超 相似文献
4.
地球化学急变带及对中国南方油气勘探的思考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10
地球化学急变带反映了克拉通边缘的地球化学特征,它可比地质观察更有效地揭示克拉通边界的位置。地球化学急变带分为构造显性与构造隐性两种类型,克拉通边缘前陆盆地多出现于构造隐性急变带上,这对油气勘探有重要指示意义。渤海周边油气田、南襄盆地、江汉盆地油气田均位于急变带上,中国南方油气勘探前景较好的苏南块体,金衢盆地,黔南-桂中盆地,楚雄盆地等也与急变带有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5.
川西白马地区在开展前期试验和环境调查的基础上,选定了土壤吸附戏(C1-C5),后生碳酸盐(△C)、会相态汞、二价铁和电导率等五类九种化探指标这些指标的异常形态一般呈半环状或断续的条带状;各种化探异常在平面上的分布具相似性或相嵌性;所有指标的异常与工区内沙溪庙组底面主要构造高部位的平面位置吻合较好。圈定了九个化探远景区,在白马庙和松华镇两个远景区所钻的五口井,化探预测与钻探结果的符合率达75%。实践 相似文献
6.
7.
化探在找油气中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本文侧重以实例阐述化探在我国找油气中的作用,这些作用包括预测盆地的含油气远景、指出油气富集的有利区带、评价圈闭或区块的含油气性,圈定油气田有效范围和随钻油气层预测与评价。 相似文献
8.
9.
10.
油气形成是多源的,但目前有机生油或干酪根热降解生油已成为主导学说。“干酪根”是一个笼统的概念,实际上它是由母源体在埋藏环境中不断演化而来的。在这一演化过程中,母源体不断生成油气,它决定着干酪根的类型与丰度。不同的时代,这种母源体是不一样的。因为植物群(水生、陆生)在不断地演变、进化、更替着。同时,各时代的生态环境也不同,这不仅控制着母源体的类型与丰度,也控制着干酪根的类型与丰度,进而控制油气的数量和质量。 相似文献
11.
对陆地泥火山流体来源及其向地表渗漏过程中的改造作用开展研究,有利于加深理解泥火山释放甲烷的碳排放过程。新疆准噶尔盆地南缘独山子泥火山柱状沉积物和地表沉积物的矿物和元素组成,以及沉积物孔隙水离子组成等的分析结果显示,泥火山沉积物孔隙水Na+和Cl–间具有很好的正相关性,具有比海水高的Na+/Cl–和Li+/Cl–值、低的K+/Cl–和Mg2+/Cl–。泥火山沉积物与围岩相比,富集伊利石、绿泥石和方解石,缺少蒙脱石,富集Ca、亏损Si,这些变化主要与黏土矿物的脱水转变有关。表明泥火山流体主要来源于深部低盐度沉积物孔隙水,但经历了地表的蒸发作用,并混合了大气降水。 相似文献
12.
文中对准噶尔盆地南缘乌苏四棵树和独山子泥火山的构造背景进行了分析,指出其形成主要是由于天山北缘中新生
代沉积层中地势高低造成的水压差和地层层间压力差,导致丰富的地下水沿着背斜顶端发育的断裂带上升,与通道周围的
泥质岩石相遇,泥浆形成并喷出地表而成为泥火山。论文还对四棵树和独山子泥火山的伴生油苗进行了全油色谱和生物标
记化合物研究,对比相关烃源岩地球化学特征及前人有关研究成果,指出油样有机质均处于成熟阶段,油源可能是侏罗系
与古近系烃源岩的混合产物。研究结果对探索该区泥火山的成因和油气成藏条件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14.
东海与泥底辟构造有关的天然气水合物初探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根据所获得的高分辨率地震资料分析,发现冲绳海槽南部西侧槽坡附近以及海槽内部发育有一系列泥火山(底辟)构造,在地形上表现为泥火山地貌,在穿过泥火山的地震剖面上,表现出典型的泥底辟构造。对穿过泥底辟构造的DMS01-5地震剖面进一步的处理和解释发现,泥底辟构造顶部存在明显的似海底反射(BSR),其与海底反射波组极性相反,在BSR之上存在振幅空白带,在速度谱上出现速度异常,指示存在与泥火山有关的天然气水合物。从世界广泛发现的与泥底辟构造有关的天然气水合物来看,天然气水合物既可以在泥底辟构造的丘状外围成藏,也可以在其外围的海底沉积物中产出。在泥底辟构造的丘状外围附近,天然气水合物的形成机制类似于传统的矿物低温热液的形成;在泥底辟构造外围海底沉积物中,其形成过程类似于传统的矿物交代形成机制。冲绳海槽泥底辟构造的发育与很高的沉积速率和槽坡的活动断层有关。在冰期期间,长江携带大量的陆源物质直接输送到大陆坡地区,沉积速率达300 m/Ma,产生异常高压,同时张性断层极为发育,为流体的迁移提供了良好的通道,在异常压力以及上覆地层压力作用下大量流体向上运移,从而发育大量的泥底辟构造。富含甲烷的流体易在其外围及外围海底沉积物中形成天然气水合物藏。 相似文献
15.
在中高温地热钻井、深部油气钻井、冻土带钻井及天然气水合物钻井中,钻井泥浆冷却技术是钻井工艺中的关键技术之一。适当的井内循环泥浆温度是钻井作业安全快速进行的保证,根据泥浆冷却冷源获得方式的不同,将钻井泥浆冷却技术分为高温泥浆冷却技术和低温泥浆冷却技术。分别论述了在中高温地热钻井和深部油气钻井中采用的高温泥浆冷却技术,以及在冻土带和天然气水合物钻井中采用的低温泥浆冷却技术,并针对我国在低温泥浆冷却技术领域的现状,介绍了一种新型钻井泥浆冷却系统。 相似文献
16.
XU Wang ZHENG Guodong MA Xiangxian Danielle FORTIN David R. HILTON LIANG Shouyun CHEN Zhi HU Guoyi 《《地质学报》英文版》2018,92(6):2201-2213
Organic-inorganic interactions occurring in petroleum-related mud volcanoes can help predict the chemical processes that are responsible for methane emissions to the atmosphere. Seven samples of mud breccia directly ejected from one crater were collected in the Dushanzi mud volcano, along with one argillite sample of the original reddish host rocks distal from the crater, for comparison purposes. The mineral and chemical compositions as well as iron species of all samples were determined using XRD, XRF and M?ssbauer spectroscopy, respectively. The results indicate that a series of marked reactions occurred in the mud volcano systems, more specifically in the mud breccia when compared to the original rocks. Changes mainly included: (1) some conversion of clay minerals from smectite into chlorite and illite, and the precipitation of secondary carbonate minerals such as calcite and siderite; (2) silicon depletion and significant elemental enrichment of iron, manganese, magnesium, calcium and phosphorus; and (3) transformation of iron from ferric species in hematite and smectite into ferrous species in siderite, chlorite and illite. These geochemical reactions likely induced the color changes of the original reddish Neogene argillite to the gray or black mud breccia, as a result of reduction of elements and/or alteration of minerals associated with the oxidation of hydrocarbons. Our results also suggest that greenhouse gases emitted from the mud volcanoes are lowered through a series of methane oxidation reactions and carbon fixation (i.e., through carbonate precipitation). 相似文献
17.
随着勘探的不断深入,越来越多的凝析气藏被发现,并受到重视。目前全球共发现106个大型凝析气田,分布于全球70多个沉积盆地。凝析气田主要分布于西西伯利亚盆地、滨里海盆地、波斯湾盆地、扎格罗斯盆地、美国墨西哥湾及塔里木盆地等。通过对全球各大凝析气田进行系统的研究,发现凝析气藏主要分布在石炭系—新近系储层中,以构造圈闭为主,储集体物性较差,属于低孔低渗型,凝析气和凝析油的密度均相对较低。凝析气田的形成和展布主要受控于有效烃源岩分布、有利的储盖组合、圈闭类型、晚期成藏、特殊的温压系统和烃类体系组分等条件。根据其成因机理,将凝析气藏分为原生凝析气藏和次生凝析气藏。 相似文献
18.
19.
为调查和研究德令哈莲湖地区地质背景、地质演化及可鲁克湖-托素湖成因,通过对莲湖地区野外地形地貌、地质构造调查,结合石油地震勘探、钻井等资料,发现大柴旦-托素湖断裂带沿线分布有多处“泥火山”,其分布明显受到断裂带的控制;该地区石炭纪以来经历了伸展、褶皱抬升、伸展断陷、挤压坳陷、弱挤压反转、弱断陷、坳陷、强挤压反转等多个构造演化阶段,而托素湖、可鲁克湖的形成与区域的构造演化紧密相关,特别是新近系以来受喜马拉雅运动的影响,随着岩浆的侵入,在逆冲推覆构造的作用下,第三纪地层发生明显隆起,欧龙布鲁克山、埃姆尼克山等山脉大幅度抬升,莲湖被分为两部分,这是托素湖、可鲁克湖形成的最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20.
基于对全球主要地质时期构造、沉积演化、盆地类型和主要成藏期的地质研究,评价全球重油和油砂资源潜力,进而指出有利勘探方向.据CNPC(2011)评价结果:全球重油地质资源量为42 712亿桶,可采资源量为7 147亿桶,油砂地质资源量为66 945亿桶,可采资源量为7 095亿桶;主要分布在北美、南美、俄罗斯和高加索地区,产区集中于北美和南美.以构造域进行划分,全球重油和油砂主要富集在科迪勒拉褶皱造山带、喜马拉雅阿尔卑斯褶皱造山带、西伯利亚地台周缘山系和乌拉尔山前四个大型构造带,盆地类型以克拉通和前陆为主,以斜坡降解、抬升破坏型两种模式成藏.未来重油和油砂勘探主要集中在3类地区:1)资源落实程度较高、勘探程度高的美洲地区;2)资源潜力大、勘探程度低的俄罗斯东西伯利亚盆地、伏尔加乌拉尔盆地;3)资源潜力大、尚未引起注意的中东地区.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