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通过对比分析南北典型岩溶地质遗迹大石围天坑群和小南海天坑群,加深了对汉中天坑群的认识。从自然地理背景、地质条件、地质遗迹类型与特征、天坑群发育演化模式等方面,与广西乐业大石围天坑群进行对比,陕西南郑小南海天坑群分布于湿润热带-亚热带最北端,发育于扬子地台区北缘的岩溶台原区。境内天坑、溶洞、竖井、断崖、峡谷、峰丛、洼地、地下河及化学沉积物等地质遗迹集中发育且组合丰富,形成一个由非可溶岩系、地表分水岭组成隔水边界的相对独立的岩溶系统,呈现内源水窗式天坑演化特点,具有很高的学术研究价值和景观价值。  相似文献   

2.
通过对陕西汉中天坑群岩溶地质遗迹的广泛调查和分析,确定了宁强禅家岩、南郑小南海、西乡骆家坝和镇巴三元四个天坑群集中分布区,从地层岩性、地貌、构造等方面总结了汉中天坑群形成地质条件和分布规律,研究认为二叠纪-三叠纪巨厚的碳酸盐岩地层为天坑(群)发育的物质基础,断裂、褶皱构造是天坑(群)形成的控制条件,特别是次级构造决定了天坑发育的具体位置,新构造抬升及湿热的气候为天坑的形成提供了岩溶动力。汉中天坑群水平上呈带状成群分布,垂向上差异较大,1 000~2 000 m居多的空间分布特征。岩溶天坑的形成经历了四个阶段的演化过程。   相似文献   

3.
天坑是近二十年来新发现的一种形成机制、形态景观有别于其他岩溶地质遗迹的独特喀斯特。文中介绍了天坑的发现研究历史、成因研究、分类命名等,并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对天坑定义(概念)和天坑分类命名提出了新的建议,对天坑形成条件、不同自然条件对岩溶地质遗迹种类的控制关系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4.
洪增林  徐通  薛旭平 《中国岩溶》2019,38(2):276-280
汉中天坑群是在中国32°~33°N湿润热带—亚热带岩溶地貌区北界首次发现的岩溶地质遗迹。为了科学地评价汉中天坑群地质遗迹旅游资源,为下一步旅游规划与开发提供科学依据,本文从生态旅游资源条件、生态环境条件、生态旅游开发条件等3个方面选取资源景观价值、资源科学与文化价值、生态环境质量、环境安全条件、区位与交通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等作为主要评价指标,建立多层层次结构模型,运用层次分析法对其进行地质遗迹旅游资源综合评价,得出汉中天坑群地质遗迹旅游资源综合评价得分为90.67分。本文研究表明,汉中天坑群具有五级生态旅游资源的禀赋,具有较高的开发利用价值。   相似文献   

5.
陕西宁强禅家岩天坑群是汉中天坑群中 4 个相对独立的喀斯特系统之一,位于扬子陆块北缘,发育有多样的地质遗迹。文章通过大量野外勘测,总结出陕西宁强禅家岩天坑群地质遗迹的分布特点,并分析了主要地质遗迹的基本特征及形成原因,以揭示南北过渡带峡谷地貌下喀斯特的形成及演化机理。结果表明:(1)研究区形成了以天坑、台原、溶洞、峡谷以及次生化学沉积物为特色的2大类4类5亚类的地质遗迹;(2)区内喀斯特地貌典型,天坑和溶洞最为发育;(3)受峡谷深切影响,研究区内形成有4个地表喀斯特台原,其均具有相对独立的喀斯特水文地质特征,而天坑和竖井均已进入退化期;(4)在地层、岩性和构造多因素作用下,区内天坑孕育于新构造运动时期。   相似文献   

6.
张成忠  杜真科 《贵州地质》2017,34(3):191-198
平塘塘边—罗甸董架天坑群位于处于规模宏大的小井地下河系统的临近排泄基准面的马鞍寨至小井一带集中分布,具有较大的旅游及科研潜力。地段内厚度巨大的可溶碳酸盐地层及复杂的地质构造为天坑群的发育提供了基础,地壳的不断间歇式提升和暗河系统不断的向上游溯源侵蚀使小井地下河暗河的埋深逐渐加大,由此使地下水不断汇聚、较大的水力坡度、地下水动态的巨幅变化,使岩溶发育具有向深性、迭加性和多阶段性特征,新构造运动是本区天坑形成较为重要的因素,依据岩溶发育的多期性特征,总结出天坑的形成模式。  相似文献   

7.
筠连县岩溶泉群地质遗迹在温带——亚热带岩溶地区具有代表性,是四川省国土资源厅明文规定要保护的项目之一。通过分析筠连县岩溶泉群的保护现状及存在的问题,为制定保护规划,提出具体的保护措施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8.
大石围天坑群土壤中有机氯农药的分布与富集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选择典型的岩溶地区广西乐业大石围天坑群为研究区,采集不同岩溶地形的土壤,利用 GC-ECD 气相色谱仪测定六六六(HCHs)和滴滴涕(DDTs)两种有机氯农药的浓度.结果表明,大石围天坑群地表土壤、天坑绝壁土壤、天坑底部土壤以及地下河(洞穴)土壤中的 HCHs 和 DDTs 平均浓度分别为0.06 ng/g 和0.02 ng/g、0.31 ng/g 和0.27 ng/g、0.96 ng/g 和0.28 ng/g 以及0.14 ng/g 和0.10 ng/g.研究区土壤中有机氯农药总检出率为:天坑地表<天坑绝壁<天坑底部<地下河(洞穴),随高程降低而增高;有机氯农药(OCPs = HCHs + DDTs)浓度的空间分布特征为:天坑底部>天坑绝壁>地下河(洞穴)>天坑地表,天坑底部 OCPs 浓度明显高于顶部;因此,大石围天坑呈现明显的有机污染物“冷陷阱效应”  相似文献   

9.
为了探讨毕节鸡鸣三省?贵州地质公园地质遗迹发育特征及旅游开发价值,本文在实地调查基础上,系统分析了公园内地质遗迹的类型与发育特征,根据地质遗迹景观的评价体系和方法对地质遗迹景观进行定性和定量研究。结果表明:(1)公园地处云贵高原向四川盆地过渡的斜坡地带,是斜坡带岩溶地貌的典型代表;(2)从分水岭到赤水河谷,岩溶地貌表现为由峰丛洼地→溶丘洼地→岩溶峡谷的系列变化,具有显著的地带分异性,展现了岩溶地貌在水文单元系统中的发育规律;(3)资源景观类型互补性强,具有极高的科研、观赏和旅游开发价值;(4)园区地质遗迹类型共分为6大类10类10亚类,以岩溶峡谷、洞穴、天生桥、天坑、峰丛、溶丘、石林、象形山等岩溶地貌为主,以水体景观、地质剖面、古生物、环境地质遗迹和地质构造遗迹为辅。园区内有国家级地质遗迹3处,省级地质遗迹11处。   相似文献   

10.
王星  吕东 《地下水》2022,(5):188-190+277
本文在资料收集和实地考察的基础上,总结了贵州紫云格凸河地质公园地质遗迹景观资源的特征,划分了地质遗迹景观的类型,并对地质公园内主要的地质遗迹景观进行了定性和定量评价。结果显示,该公园地质遗迹资源种类丰富,类型齐全,特色鲜明,可划分为分六大类9类10亚类63个主要景点,以多层岩溶洞穴、岩溶漏斗群、石炭纪典型地质剖面和古生物化石为主,其中属世界级地质遗迹景观的有1处,国家级地质遗迹景观的有4处。  相似文献   

11.
天坑景观评价模型与指标体系构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总结了天坑的景观特征,参考旅游资源评价的方法和标准建立了天坑景观评价的概念模型,并依据模型与天坑的特点构建评价指标体系,确立了评价因子与评价指标,运用AHP法得出了评价因子与指标的权重。这是首次从景观的角度研究天坑,对天坑的旅游开发和地质遗迹保护具有一定参考价值,也为进一步建立更加完善的天坑景观评价体系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2.
格萨拉岩溶地质遗迹景观发育特征及保护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格萨拉地区地质遗迹景观资源较为丰富,其中以岩溶地貌景观最为典型。其类型主要有落水洞、溶洞、暗河、石林、湿地、盲谷等。本文从格萨拉岩溶地质遗迹景观的空间分布、规模、数量、面积等方面,详细阐述了格萨拉岩溶地质遗迹景观的发育特征。针对该区岩溶地貌的破坏现状,结合其他地质遗迹景观,提出了通过建立地质公园及开发旅游来保护该区的岩溶地质遗迹景观,提出了在开发中应采取的相应保护措施。  相似文献   

13.
地质遗迹景观的评价对于地质公园的有效保护及合理开发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在确定研究区域范围的基础上,对兴文世界地质公园主要地质遗迹景观进行了简要介绍,并对小岩湾石海、泰安石林、天坑、溶洞、瀑布等几个重要地质遗迹景观进行了定性和定量评价,进而提出了地质公园旅游开发与地质遗迹保护的对策,为其进一步发展提供有益思路和支持。  相似文献   

14.
汝阳群是华北板块结晶基底形成后的第一套陆源碎屑沉积岩,是对比研究华北板块中新元古界与扬子板块震旦纪的关键。汝阳群岩性为紫红色石英砂岩和泥岩组合,具有独特的地貌景观,是建设地质公园的理想岩石。在分析汝阳群分布特征、演化历史、地质遗迹和汝阳群分布区地质公园建设现状的基础上,提出此类地质公园的发展思路和方向,这有助于提高游客对汝阳群地质遗迹的认知度,保护汝阳群典型地质遗迹,实现这一类型地质公园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5.
从地质公园区域地质背景入手,探讨宣汉百里峡地质景观特征和成因机制。研究表明:地质构造、水流侵蚀、岩溶作用是百里峡地质遗迹景观形成的主导因素,尤其是与褶皱构造变形关系极为密切,从这一特征来看,百里峡与长江三峡属于相同峡谷类型,在景观特征上具有诸多相似之处。构造地层剖面、岩溶峡谷地貌、溶洞景观是地质公园的主要保护对象,并根据地质遗迹的典型性、稀有性对地质遗迹景观进行保护分区规划。  相似文献   

16.
陕西商南金丝峡地质公园岩溶峡谷演化模式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陕西商南金丝峡国家地质公园成立于2009年8月,以岩溶峡谷、多层岩溶溶洞及十三级瀑布群地质遗迹为特色,包括白龙峡景区、黑龙峡景区、青龙峡景区、石燕寨景区及丹江源景区五大景区,是我国著名的岩溶峡谷型地质公园。岩溶峡谷地质遗迹具有多样性,在空间上总体有隘谷-嶂谷-峡谷(狭义)展布的规律。公园位于南秦岭构造带,岩石主要由白云岩、白云质灰岩、石灰岩组成,该岩溶峡谷景观系统的形成在秦岭具有典型性,与公园岩石地层、断裂构造、崩塌作用、新构造运动及溶蚀性径流侵蚀等因素密切相关,其形成机理具有自身的独特性,称之为"金丝峡模式",即岩溶峡谷谷坡崩塌式后退、平面上呈鱼鳞状扩展的峡谷演化模式。  相似文献   

17.
《四川地质学报》2022,(3):510-515
光雾山—诺水河国家地质公园以喀斯特地貌景观为导向性景观,包括地表喀斯特和地下喀斯特。其地质遗迹资源划分为地质地貌、地质剖面、地质构造、水体景观4大类、9类10小类共计171处地质遗迹景点。通过层次分析法确定权重,采用什拜因—罗森伯格模型对地质遗迹资源进行定量评价,可得出有中峰洞1个国家级景观资源,燕子岩峰丛、太极天坑绝壁、王家洞等48个省级景观资源;有长坪瀑布、红军洞等91个市级景观资源。根据这一等级划分,对景区保护和监测形成框架体系。研究成果对公园地质遗迹保护、开发利用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8.
江油国家地质公园地质遗迹景观资源特征及评价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江油国家地质公园特色突出,地质遗迹景观品质高、互补性强,配套性好,具有极高的科研、观赏和旅游开发价值。本文在资料收集和实地考察的基础上,总结了江油国家地质公园地质遗迹景观资源的特征,划分了地质遗迹景观的类型,并对地质公园内主要的地质遗迹景观进行了定性和定量评价。该地质公园地质遗迹景观主要有岩溶洞穴、岩溶漏斗、泥盆纪标准地层剖面和古生物化石,以及山岳、峡谷地貌等,其中属国家级地质遗迹景观的有11处,省级地质遗迹景观的有12处。   相似文献   

19.
地质遗迹是大自然赐予人类宝贵而不可再生的自然资源,具有不同程度的开发价值。金华市地质遗迹丰富,尤其是双龙国家风景区内发育有多层岩溶洞穴系统,洞内石钟乳、石笋、石旗、鹅管、瀑布等形态丰富多彩、类型多样,在省内外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目前双龙景区中一些岩溶景观遗迹已开发为景点,供游客参观,但由于岩溶地质遗迹受环境因素影响较大。  相似文献   

20.
岩溶研究中,通常会使用高分辨率卫星图像和地理空间数据识别、描绘岩溶发育及相关地质灾害发生的地貌特征。本文旨在利用ArcGIS10.0确定干涉合成孔径雷达数字高程模型(IFSAR-DEM)识别、量化和描述岩溶洼地。这种半自动岩溶洼地/天坑探测方法采用水流模拟法,并结合(1)流域划分;(2)下沉填充法提取洼地特征;(3)下沉深度测量及分类;(4)使用2013年至2014年谷歌高光谱卫星图像和数字地形模型对探测到的岩溶洼地进行验证。该方法已在薄荷省旁劳市进行的评估中进行了预测试。使用国家测绘资源信息局(菲律宾)1991年的1:50 000比例尺地形图进行的初步封闭洼地分析,发现旁劳岛有15个天坑。利用5米高分辨率IFSAR-DEM,共探测到820个天坑,其中424个根据详细的地面实况进行了描绘,以验证了岩溶洼地的存在。地表实况包含天坑大小、形状和深度等基本形态测量分析以消除误报数据。阈值设定为沉降深度大于1米,孔径大于10米,从而最大程度精确区分实际的天坑。这种基于GIS的工具有助于生成高分辨率岩溶塌陷易发区图,继而指导当地规划者、工程师及决策者进行开发规划和土地利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