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儋州市兰洋镇上番开村附近的青天峡组中晶灰岩首次发现竹节石化石多筒节石属Polycylindrites和光壳节石属Styliolina,据此将含化石地层的时代由原来的晚石炭世厘定为晚泥盆世弗拉期。进一步确定了泥盆纪沉积在海南岛的存在,补充和完善了该岛区域地层柱。为解决海南岛是否存在泥盆纪沉积这一长期悬而未决的疑难地层问题提供了确凿的古生物证据。竹节石在海南岛的发现,进一步丰富了该岛晚古生代生物群面貌。  相似文献   

2.
海南岛东方县中石炭世双壳类化石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张仁杰 《地质论评》1980,26(4):281-286
以往,我们对海南岛的石炭纪地层及古生物资料了解甚少。该岛石炭纪的双壳类化石也从未系统采集、研究过。1960年广东区调队将海南岛东方县一带的石炭系自上而下分为石岭群和青天峡组。前者定为中石炭统,后一组含Gigantoproductus giganteus(Martin),Dictyoclostus inflatus(McChesney),Productus sp.等腕足类化石,划归下石炭统。1977年,我所张国星、许寿永、倪世钊等曾于东方县东方公社石岭附近测制了石炭系剖面,并于青天峡群采得一批腕足  相似文献   

3.
中国南方泥盆纪珊瑚化石的分布和组合层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中国泥盆纪珊瑚化石的研究,可以溯源到十九世纪八十年代。我国古生物学者从事这方面的研究也有近五十年的历史。前人的有关著述颇多,但都着重于地区性的珊瑚群的描述。 新中国成立以来,随着地质事业的蓬勃发展,在辽阔的中国南方,采集和积累了丰富的化石材料。尤其近年来,在泥盆纪生物地层学的研究方面更取得了新的进展。本文就  相似文献   

4.
云南省华宁县盘溪地区的泥盆纪浅海相地层发育,珊瑚化石丰富,研究历史悠久,是中国南方重要的泥盆系剖面之一,它在国内外地层古生物学界久负盛名。1948年王鸿祯教授首次描述了盘溪等地泥盆纪的四射珊瑚19属36种(包括变种、未定种等),其中有19新种,自下而上建立了G、C、K、E、T、P、D等7个珊瑚层(horizon),奠定了滇东泥盆纪生物地层研究的基础,该文至今仍一直被国内外地层古生物学界同行所引用和参考。文中描述了盘溪泥盆纪四射珊瑚13属13种(包括未定种和近似种)及其上覆下石炭统的四射珊瑚1属2种。文章还着重讨论了泥盆系的南盘江组、一打得组和在结组的地质时代以及泥盆—石炭系界线等地层问题。  相似文献   

5.
柴达木盆地西部边缘地区的地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55年5月至11月间笔者等曾在柴达木盆地西部边缘地区研究地层。兹后又随赵金科、张文佑教授赴昆仑山北麓短期观察地质,除在昆仑山北麓发现泥盆纪及石炭纪地层外,并在盆地西部地区系统地采集了一些化石。柴达木盆地西部除第三纪地层外,中生代  相似文献   

6.
"雪球事件"以来,早期生命呈现多层次、大规模的加速演化,到寒武纪前夕,生命大爆发达到高潮;在生命剧烈演替的同时,地球环境标志也发生着响应,碳同位素剧烈漂移,并且与各个生命演化节点相对应。但是在划分最重要的地质界线,埃迪卡拉(震旦)系——寒武系界线及界线层型和点位("金钉子",GSSP)确立的问题上迄今仍存在着较大的分歧,以遗迹化石Treptichnus pedum作为该GSSP的标志化石,因其跨系、跨阶产出,生物延限长,因而在全球的生物地层划分对比中(特别在西伯利亚和中国华南地区)一直质疑声不断,而且以遗迹化石作为标志化石本身也具有一定的缺陷。中国华南地区两类古老的宏体化石——矿化管状的Cloudina和条带状的Shaanxilithes在全球范围内可以很好的对比,并且这两种实体化石的出现都对应着碳同位素的明显正漂移。本文通过研究华南震旦系顶部化石带的地层分布和地理分布,综合分析了其时空分布特点和系统演化意义,深入探讨了Cloudina和Shaanxilithes作为寒武系底界标志化石所具备的潜力,对埃迪卡拉(震旦)纪—寒武纪地层界线划分和层型选择提出了更为理想的标准。  相似文献   

7.
秦岭造山带主要疑难地层时代研究的新进展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通过区域与剖面地质调查, 结合古生物学、同位素年代学和构造地质学等方法研究, 在秦岭主要疑难地层中发现了众多化石, 并获得一批同位素年代数据, 重新厘定了地层时代。在变质哑地层: 1)宽坪群中发现了奥陶纪化石; 2)耀岭河群和郧西群中发现石炭纪化石, 并测得相应同位素年龄; 3)三花石群中发现泥盆纪化石。在有争议地层碧口群中发现泥盆纪化石, 厘定其主体时代为泥盆纪; 在原划寒武-奥陶系洞河群中发现晚古生代化石, 更正了北大巴山腹地没有上古生界的普遍认识; 将南秦岭原志留系及相伴的下古生界厘定为于二叠纪末或三叠纪最终形成的增生杂岩带, 否定其为被动陆缘沉积地层。  相似文献   

8.
<正> 赋存于石碌群上部的海南岛石碌铁矿,是我国著名的大型富铁矿。但是,由于没有在石碌群内找到有说服力的化石证据,致使这个在基础地质和矿产普查方面都具有重大意义的问题,长期悬而未决。1986年,我们在石碌群发现晚前寒武纪的宏观藻类化石,在解决石碌群的地质时代方面取得了重大进展。  相似文献   

9.
海南岛几个重大基础地质问题的探讨   总被引:25,自引:0,他引:25  
张业明  徐安武 《地质论评》1998,44(6):568-575
海南岛有无泥盆纪地层?有无加里东运动?有无加里东期花岗岩?历来是大家关注和争论的焦点问题。在1:5万昌江县幅和邦溪幅地质调查研究中,笔者对上述问题进行了探讨,并取得了一些重要进展:首次在海南岛发现珊瑚化石Cystophrentis kalaohoensis Yu,结合旋回地层学研究主为,在昌江县鸡心-鸡实一带南好组(C1n)中下部可能存在中晚泥盆世地层;首次发现并圈定了加里东期花岗岩体,时代为36  相似文献   

10.
平南盆地位于中朝地台东缘朝鲜半岛中部。平南盆地古生界比较发育,特别是盆地中南部地区发育寒武系、奥陶系和志留系,仅在盆地东南部谷山、法洞地区发现了晚奥陶世到志留纪的地层,其它地区末曾发现过晚奥陶世到早石炭世的地层。最近在平南盆地中部平壤之东原中奥陶统(晚达组)上部发现了Chaetetes cf. nantanensis, Calceola sp., Thamnopora sp., Cladopora sp. 等指示泥盆纪的化石;该含化石层的走向延续性比较好,延伸长度2~3 km。基于上述研究,认为原来的中奥陶统(晚达组)上部可能为泥盆系。在中朝地台,除了西缘和西南缘地区以外,大部分地区没有发现晚奥陶世-早石炭世的地层,只有辽东太子河流域本溪组的地质时代被认定为早石炭世晚期到晚石炭世早期。这些泥盆纪、早石炭世化石都发育在中朝地台东部,说明古生代时期中朝地台西部和东部沉积环境及构造演化有差别,因而对于中朝地台古生代古地理和构造演化需要重新认识。  相似文献   

11.
海南儋州-屯昌地区二叠纪地层的发现及其意义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在海南岛中部儋州-屯昌地区前人划归石炭系地层中采获放射虫等古生物化石,新厘定出一套二叠系地层。其下部为一套滨浅相碎屑岩,局部夹碳酸盐岩、变质基性火山岩;上部为一套深水沉积岩系夹硅质岩,局部夹变质基性火山岩。与海南岛西部、西南部一带出露的二叠世地层比较,岩性组合特征、沉积类型、沉积相、生物富集程度和属种组分及所处沉积构造背景均存在显著差异。该套地层的确定,对研究海南岛二叠纪地层的沉积相,重塑古地理环境,以及研究古特提东延及构造演化等问题具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海南岛保亭县南好地区特列奇期地层层序的厘定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过去报道的来自海南岛南好地区南好组选层型剖面、创名地化石点等处早石炭世腕足类实为志留纪化石。在该组多个化石点发现腕足类、珊瑚、三叶虫及软骨鱼类等化石,这些化石组合指示地质时代为志留纪兰多维列世特列奇中晚期,南好组一名应予废弃。依据岩石组合、基本层序等重新厘定了志留纪足赛岭组地层层序,将足赛岭组划分为4个岩性段,代表志留纪兰多维列世特列奇中晚期的沉积。  相似文献   

13.
内蒙古东乌珠穆沁旗(简称东乌旗)地处我国北部边疆,过去这一地区地质研究程度较差,少而零星,且不系统。通过一比二十万区域地质调查,对该区进行了全面系统地研究。发现该区泥盆系出露比较齐全,层位连续,含有极其丰富的化石,是我国北方研究泥盆纪地层、古生物的有利地区之一。  相似文献   

14.
陕西省泥盆系研究以来,发现了大量的古动、植物化石,这是重要的研究成果之一。由于以往综合整理研究工作不细,致使泥盆系各组地层中古生物门类属种的发育状况缺乏系统的资料,给地质工作带来了许多不便。鉴于1980年12月杜定汉等编写的《陕西的泥盆系》(内部出版)及其1986年编写的《陕西秦巴地区泥盆系研究》(即将出版)都不能反映秦巴地区泥盆纪古生物的全貌,现将泥盆纪各门类属种的古生物化石进行了整理和审定,按其在各地层中的分布发育状况,编撰成  相似文献   

15.
一、前言湖南泥盆系除下统、中统跳马涧组未见珊瑚化石外,自中统棋子桥组至上统锡矿山组均有产出。其中棋子桥组和余田桥组尤为发育,其丰富、完美程度为华南地区所罕见。是研究南方泥盆纪珊瑚化石及其地层的理想地区之一。湖南晚泥盆世地层素有“湖南统”之称。  相似文献   

16.
一、前言广西东北部的泥盆纪地层,在东岗岭组以下,多为陆相及滨、浅海相的碎屑岩,已发现的化石数量不多,类别较少,只零星的报导有植物、鱼和腕足类,研究程度甚差,因此,地层的划分对比尚未取得一致的意见。我院古生物教研室广西泥盆纪地层研究队,于1976—1978年先后在荔蒲、钟山、昭平、贺县及苍梧等地,测制了一些东岗岭组以下的泥盆纪地层剖面,采集了较多的腕足类、瓣鳃类、苔藓虫、植物,轮藻及介形虫化石。根据对地层及化石  相似文献   

17.
白银地区火山岩分布广泛,发育较好,而与其它变质岩系界线甚不明显,关系不清,加之,过去未采到化石,所以对其时代各说纷云。最早把青海门源以东包括甘肃天祝、白银和青海大通地区的寒武、奥陶、志留、泥盆纪地层笼统称为“南山系”。后在“南山系”的上部层位一祁连山西部东大窑附近的砂岩层中采到志留纪化石,在“古浪灰岩”中采到腕足类、头足类化石,鉴定为奥陶纪产物。分布在白银厂及其周围地区的火山岩,1958年以前在该区的地质工作者,都把它定为志  相似文献   

18.
青海玉树地区首次发现中泥盆世植物化石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青海玉树西部地区原下石炭统杂多群发现保存完好的Psilophyton dapsile等植物化石,据此,含化石地层厘定为中泥盆统。这一发现对研究青海南部地区泥盆纪沉积环境以及我国泥盆纪植物分区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9.
海南岛东部黄竹岭地区的原“抱板群”早年已被解体为奥陶纪南碧沟组和中元古代戈枕村组、峨文岭组。本研究在原划归早奥陶世南碧沟组中酸性火山岩夹层中获得锆石SHRIMPU-Pb年龄441±10Ma,属于志留纪兰多维列世,且此火山岩的形成年龄可代表该套火山-沉积岩系的形成时代;在原划归抱板群峨文岭组的变质沉积岩系中获得碎屑锆石LA-ICP-MS U-Pb最小峰值年龄438 Ma,指示其形成于志留纪兰多维列世;原划归抱板群戈枕村组的地质体实为泥盆纪片麻状花岗岩类。因此,本文将黄竹岭地区原“抱板群”重新解体为志留纪地层(保脚村组和蒙花岭组),以及泥盆纪侵入岩类。保脚村组(原峨文岭组)变质沉积岩系及蒙花岭组(原南碧沟组)变质火山-沉积岩系均被泥盆纪花岗岩侵入。海南岛东部黄竹岭地区志留纪兰多维列世地层及泥盆纪侵入岩类的厘定,对海南岛东部地区早古生代地层格架的建立、海南地块构造演化等基础性地质问题的研究具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20.
张仁杰  涂兵  曾波夫 《中国地质》2013,40(4):1180-1188
海南岛保亭县南好地区"南好组"所产腕足类Xinanospirifer flabellum Rong,Xu et Yang,X.cf.sanduensis(Jing),三叶虫Latiproetus cf.latilimbatus(Grabau)和腹足类Homotoma sp.等化石证明,该组的地质时代为早志留世特里奇期晚期。对腕足类化石的深入研究结果表明,早先划分该地区下石炭统岩关阶"南好组"所依据的主要化石Eochoristites sp.,Fusella sp.,Cyrtiopsis sp.,Tenticospirifer cf.supervilis,Cyrtospirifer sp.等是误定的结果,不能用作地层划分对比的证据。因此,陈哲培等(2012)根据早已废弃的化石名单得出南好地区"南好组"属下石炭统岩关阶的结论明显有误。对南兵—南好公路剖面、南好矿区锌山等早先采获早石炭世腕足类化石产地的反复多次采集,都没有重复采到原先报道的化石种类、而全部为早志留世属种,以及南好地区迄今没有发现可靠的早石炭世化石等事实表明,该地区既不存在下石炭统,也不存在下石炭统与下志留统之间的不整合接触关系。"南好组"原选层型剖面的地质构造极其复杂、地层多次重复、叠覆关系不明、层序混乱、厚度不清,不能充当岩石地层单位的选层型,应连同"南好组"一名一并废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