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为了更有效地解决基于外部近似索引空间距离半连接效率较低问题,提出一种基于多重近似索引的空间距离半连接处理方法.该方法在充分利用多重近似索引结构特征基础上,推导出在半连接处理中的距离和空间对象数量约束关系,并在距离半连接算法中利用这些约束关系进行连接处理,从而减少了进行精过滤处理空间对象的数量.通过实验分析表明,基于多重近似索引的距离半连接算法有效,并且基于多重近似索引比基于外部近似索引的距离半连接效率要高.   相似文献   

2.
北京平原区地下空间建设地质安全监测问题探讨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北京平原区地质条件复杂,冲洪积扇及冲洪积平原相互交织、软弱土体(人工填土、软土)大面积分布,且浅表层地下水流场多变、各类地质灾害发育(活动断裂、地面沉降等),加大了地下空间建设难度,建设完成后易发生各类事故。如软弱土体地层稳定性较差,易发生较大地层形变甚至地面塌陷,破坏地下建(构)筑物结构;地下水水流场的变化,影响地下空间的抗浮稳定性及防渗性,在施工中可能遭遇突涌、施工中断甚至人员伤亡等严重后果;活动断裂产生的三维空间形变,兼具张拉、剪切和扭动的性质,使跨断裂的地下隧道变形,甚至能造成衬砌的断裂;地面沉降发生面积和沉降速率都呈上升的趋势,跨不均匀沉降区建设的地下轨道受沉降影响,出现异常位移或基础破坏等现象。同时,地下空间的建设,对其周边地质环境也会产生作用,产生一系列环境地质问题。如地下空间施工建设措施不当,改变岩土体原有的应力平衡,导致土体位移,产生地表沉降或变形,导致建筑物失稳、甚至破坏;砂质粉土黏粒含量少,饱和状态下受地铁振动易发生液化、流砂;地下管线的渗漏导致地下水受到污染;地下大型线性工程的建设阻断地下水流场,改变地下水环境等。本文拟阐述地质条件对地下空间建设的影响以及地下空间建设可能产生的地质环境问题,从这两个方面出发,提出地下空间建设监测的对象、监测体系及监测方法手段,研究地下空间建成后的地质安全保障。  相似文献   

3.
《城市地质》2013,(4):F0003-F0003
随着北京城市规模的不断扩大,土地资源日益稀缺,向地下拓展发展空间成为必然之路。地下空间资源的开发利用活动是在地质体中进行的,因此地质体的性质对地下空间资源开发利用具有制约作用。同样,开发利用活动一定会造成地质环境的改变,不科学地开发利用还会对人类的生存环境带来严重影响。  相似文献   

4.
地下空间形态描述方法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地下工程施工、开发地下资源(包括开采地下水)都会引起地面发生沉降,导致位于地面的城市、交通线路及水体随之沉降。这种工程性沉降问题产生的根本原因在于地下出现了空间,而非层状(即不规则形状)空间环境是一种普遍存在的情况,与层状空间环境的地面沉降机理不同。当地下出现非层状空间环境时,目前还没有实用的地面沉降预测模型,否则,把非层状地下空间简化为层状情形进行处理。基于地下出现褶皱层状空间环境时的地面沉降规律,研究非层状地下空间形态的表述和处理方法。  相似文献   

5.
地下工程施工、开发地下资源(包括开采地下水)都会引起地面发生沉降,导致位于地面的城市、交通线路及水体随之沉降。这种工程性沉降问题产生的根本原因在于地下出现了空间,而非层状(即不规则形状)空间环境是一种普遍存在的情况,与层状空间环境的地面沉降机理不同。当地下出现非层状空间环境时,目前还没有实用的地面沉降预测模型,否则,把非层状地下空间简化为层状情形进行处理。基于地下出现褶皱层状空间环境时的地面沉降规律,研究非层状地下空间形态的表述和处理方法。  相似文献   

6.
在现存地下水监测网站中,观测站点分布的任意性、随意性和层次不清以及观测数据的冗余性等问题普遍存在,应用空间聚类原理,对所选研究区域廊坊地下水的监测点位及监测指标分别进行了空间聚类分析,对原始数据和经聚类处理后的数据分别进行了空间变异性评价,结果显示空间聚类分析是有效合理的。试图将空间变异性和空间聚类方法结合起来,为环境监测点的重新布置提供了理论依据,使提高监测效率与监测点的代表性、优化监测网格成为了可能;了解监测指标及监测点位在空间上的相关程度,为环境监测指标的确定提供理论依据,进而为环境管理、污染物控制以及环境资源的综合利用提供基础依据。  相似文献   

7.
地下空间是城市发展中土地资源综合利用的重要途径,准确掌握地下空间利用现状对城市地下地籍调查和权属认定意义重大。地下空间情况复杂,地球物理探测面临诸多现实难题。通常布置二维剖面只能对地下空间进行"拼凑式"成像,无法整体刻画地下空间。三维地震技术以全方位获取反射信号,能准确对目标对象予以成像,但目前尚无应用于城市地下地籍调查的实践。结合专题研究,以小块体、浅层采集等方法,以实现该技术在地下空间调查中的应用。通过具体实验,初步形成了实施技术方案,并对应用效果与存在问题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8.
以2000年、2001年和2002年额济纳旗统计年鉴资料为研究对象,对额济纳绿洲进行生态空间占有和生态恢复空间分析,结果表明:生态空间占有需求从2000年~2002年是下降的,分别为1089.5262hm2、835.7679hm2和831.006hm2,生态空间占有供给是增加的,分别为366.296hm2、412.966hm2和414.546hm2,但生态空间占有呈亏损状态,不过亏损随年度呈下降趋势,分别亏损为,-723.2302hm2、-422.8019hm2和-416.46hm2。额济纳虽有11.4万km2的土地面积,但真正可以供人类居住的实有额济纳绿洲中的3.16万km2,只占总面积的27.57‰,在绿洲居住的人口已远超过生态承载力,其实际生态恢复空间是负值。按目前额济纳旗人均需生态空间45hm2,则绿洲的生态恢复空间在现有人口状况下,没有可恢复空间,所以在额济纳绿洲应该进行生态移民,以减少对绿洲的压力。  相似文献   

9.
地下空间是城市重要的空间资源,城市的地质环境条件制约和影响着地下空间的开发利用。通过对大兴规划新城地质载体、地下水环境及不良地质作用等影响地下空间开发因素的分析,采用层次分析模糊综合评判方法(AHP-Fuzzy法),将研究区浅层、次浅层地下空间开发地质环境适宜性分为4个区,为新城的地下空间利用提供了地质技术支持。研究表明:Ⅰ级区基本不受地质灾害危害,较适宜地下空间开发利用,岩土层是较好的天然地基持力层;Ⅳ级区受活动断裂危害,需加强抗震设防;而其余2个区均有不同的工程地质特征,在地下空间的开发利用中需针对其不良工程地质特性,采取相应的工程加固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10.
非点源污染负荷的离散型分布不利于深入研究非点源污染与社会、环境等因素的关系,因此非常必要对其进行空间连续分布处理,但在对离散变量连续化过程中应注意尺度和信息增减等问题.以非点源污染中人畜产污为例,通过构建空间连续分布模型模拟计算人畜产污的数量及其分布.从验证的结果来看,这种非点源污染空间连续分布处理方法不但是必要的,也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11.
Space debris, here referring to all non-operating orbital objects, has steadily increased in number so that it has become a potential barrier to the exploration of space. The ever-increasing number of space debris pieces in space has created an increasingly threatening hazard to all on-the-orbit spacecraft, and all future space exploration activities have to be designed and operated with respect to the increasing threat posed by space debris. Generally, space debris is classified as large, medium and small debris pieces based on their sizes. The large debris piece is easily catalogued, but medium to small debris pieces are very difficult to track and also quite different in damage mechanisms from the large ones. In this paper, a scheme of chemical classification of space debris is developed. In our scheme, the first-order classification is employed to divide space debris into two groups: natural  相似文献   

12.
成矿空间初探   总被引:14,自引:5,他引:9  
从成矿空间的形成机理上将成矿空间划分为:物理空间、化学一物理空间、化学空间,这将有助于隐伏矿床的寻找。  相似文献   

13.
小行星深空探测的科学意义和展望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徐伟彪  赵海斌 《地球科学进展》2005,20(11):1183-1190
太阳系深空探测活动方兴未艾,小行星探测已成为主要发展方向。通过回顾近年来几个主要的国际小行星空间探测计划以及取得的研究成果,总结了小行星深空探测从早期的近距离飞越到小行星低空绕轨勘探,到目前的表面软着陆和采集样品返回的发展进程。同时深空探测也给行星科学研究者提出了新的挑战,鉴于目前行星科学的研究热点,详细叙述了小行星深空探测急需解决的重大科学问题及其科学意义,随后简单介绍了未来小行星深空探测计划的科学目标,为小行星深空探测的具体任务提供了科学目标选择方向。最后呼吁我国及时介入小行星深空探测,提升航天能力,开拓深空领域。  相似文献   

14.
Variations of light curves for space objects are investigated. Optical observations and photometric measurements for small space debris on highly elliptical orbits (HEO) and geostationary orbits (GEO) are used to determine their orbital parameters. Light curves of small space debris with various area-to-mass ratios and orbital characteristics are discussed. Tracking of some objects shows very rapid brightness variations related to perturbations of the orbital parameters. Changes in brightness and equatorial coordinates of the studied objects are found in observational data. Our results allow improving the accuracy of space debris orbital elements.  相似文献   

15.
An ontological architecture for orbital debris data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The orbital debris problem presents an opportunity for international cooperation toward the mutually beneficial goals of orbital debris prevention, mitigation, remediation, and improved space situational awareness (SSA). Achieving these goals requires sharing orbital debris and other SSA data. Toward this, I present an ontological architecture for the orbital debris and related domains, taking steps in the creation of an orbital debris ontology. The purpose of the ontology is to capture general scientific domain knowledge; formally represent the entities within the domain; form, structure, and standardize (where needed) orbital and SSA terminology; and foster semantic interoperability and data-exchange. In doing so I hope to offer a scientifically accurate ontological representation of the orbital domain; contribute to research in astroinformatics, space ontology, and space data management; and improve spaceflight safety by providing a means to capture and communicate informaiton associated with space debris.  相似文献   

16.
蓬勃发展的空间天气学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方成 《第四纪研究》2002,22(6):497-499
日地空间环境是人类生存发展的重要场所,太阳剧烈活动引起日地空间短时间尺度的变化,对人类社会带来严重影响和危害。本文简要介绍了空间天气学产生的背景和迅速发展的社会需求,当今国际合作研究的重大计划和进展,以及空间天气学研究的未来和展望。  相似文献   

17.
中小学建筑作为实现我国基础教育的载体,肩负着教育下一代、为社会培养人材的历史使命。新时代的校园应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造就全面发展型人才。本文结合青少年学习特点,以中小学校建筑空间设计为出发点,结合工程实际经验,探讨创造出更加适宜青少年生长发育、健康成长的学习、交往空间,期望"快乐教育"成为主题。  相似文献   

18.
黏土颗粒含量对蒋家沟泥石流启动影响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黏土颗粒在泥石流中的含量并不大,但却显著地影响着泥石流的启动。在室内通过筛分配成9种不同黏粒含量级配的土体,在自行设计的模型槽内以1.64 g/cm3(松散干密度),1.79、1.94 g/cm3(天然干密度)3种干密度堆成边坡模型,在雨强为85 mm/h下进行人工降雨试验,初步探讨了黏土颗粒含量对泥石流启动的影响,得到:黏粒含量在5%~18%时可以形成泥石流,其中黏粒含量10%时所需时间最短,低于5%或大于18%难以形成泥石流,黏粒含量具有临界性;填筑干密度越大,泥石流启动越困难,表现在启动时间长、深度浅、规模小、且填筑干密度不改变黏粒含量临界性;降雨条件下土体入渗率越高,泥石流越容易启动产流。通过试验的研究,可以深入揭示泥石流形成的内在机制,黏粒含量临界性为泥石流预测、预报提供了新思路。  相似文献   

19.
现代中国人起源的实证──颅骨特征的时空变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张振标 《第四纪研究》1999,19(2):113-124
本文用数学方法系统地检测了从早期智人到现代人时期中国人颅骨测量性特征的时空变化规律。结果显示,从早期智人到晚期智人的演化过程出现逆向变化、不连续;同时,长江以北的和长江以南的颅骨特征时态变化趋势也呈现显著差异。这两种现象的存在,揭示了现代北方的和南方的中国人可能由各自地区的早期智人演化而来。  相似文献   

20.
1:5万重点城市及经济开发区水工环综合空间数据是"数字国土"的重要组成部分.应用MAPGIS作为建立数据库的操作平台,通过对基础资料的矢量化,将所得的综合点、线文件进行编辑,误差校正后,分层形成图形文件,将图形文件与属性文件相联接,再通过投影转换和数据格式转换,形成水工环地质综合空间数据库,从而为今后的空间分析和多用途的开发应用提供了重要的基础数据资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