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2.
利用水力相当直径的概念,将Mukherjee-Brill气液两相管流压降计算方法拓展到抽油机井井筒压力预测中,同时考虑焦耳-汤姆逊效应及油套环空流体对流换热对井简温度分布的影响,结合沈阳油田沈84-安12区块原油高压物性数据及其地面脱气原油黏温数据,建立预测高凝油抽油机井井筒压力-温度分布的综合数学模型.采用迭代法进行... 相似文献
3.
矿井涌水量预测对于矿山开采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采用解析法和数值法计算了尕马庄矿区主、副井的井筒涌水量。重点讨论了数值法模型中井筒处理方法,通过对三种处理措施比较发现将井点作为节点,以含水层底板标高为其固定水头计算最大井筒涌水量,具有剖分简单、计算工作量小、结果较精确等优点。 相似文献
4.
5.
贵州箐口煤矿拟建立一对立井,采取井筒式开采地下煤炭资源。为了给矿井排水系统的设计、施工和煤炭开采提供可靠的依据,采用地下水动力学中的"大井法"和"井组干扰法"预算井筒的涌水量。 相似文献
6.
注水井理论模型研究一直是水文地质学领域的热点问题。充分考虑含水层的非均质性,利用两区MIM(Mobile-Immobile)对流扩散模型来描述溶质在含水层中的运移过程,同时考虑表皮效应和井筒混合效应,建立一种描述注入井附近含水层溶质径向运移的动力学模型。并采用Laplace变换、Stehfest数值逆变换得到了该动力学模型的半解析解。然后改变表皮区的有效孔隙度和径向弥散度以及井筒的半径,来分析固定观测点的溶质穿透曲线和溶质浓度分布曲线的变化规律。研究表明,井筒混合效应和表皮效应对穿透曲线、溶质径向运移过程和影响区域均有着非常显著的影响。在考虑井筒混合效应时,井筒半径越大,井筒效应越明显。而表皮区域有效孔隙度越大,溶质的迁移扩展速率越小;径向弥散度越大,观测点的溶质浓度曲线越陡峭,表明该点的溶质浓度变化速率较快,且能更早达到稳定值。与前人研究相比,本研究模型能更好地描述注水井中的溶质径向弥散过程。 相似文献
7.
8.
地热系统中冷水和热水的混合作用是一种非常普遍的现象,它伴随在地热流体循环的整个过程之中。研究混合作用,对认识地热水的形成条件及其化学成分的演化规津、对评价地热田的开发潜力等方面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本文在分析混合地热水的主要标志的基础上,重点探讨了混合作用的水化学效应.最后对冰岛Hrisey热田的混合作用实例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9.
10.
为解决地热水开采利用过程中造成诸如水位下降、热流体排放引起的热污染和化学污染等问题,通过开展地热尾水回灌试验研究,认为在开采深层的地下热水资源的同时,必须进行人工的回灌补源,山东省通过在德州、东营、济南等地开展地热尾水回灌试验工作,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11.
12.
13.
根据砂岩孔隙型热储地热流体回灌试验中不同尾水温度与回灌量、回灌水位之间的关系,研究了相同回灌量条件下尾水温度对回灌效果的影响,并通过消除回灌尾水温度对井筒存储效应的影响,将回灌时水位升幅的观测值校正为同一温度下的真实水位升幅,从而对不同温度尾水回灌的渗透性能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4.
15.
储、盖、通、源是对地热形成条件的简述。通过多年的地热勘查工作实践,笔者认为:储、盖、通、源仅仅是地热形成的必要条件,深部“承压水滞留”才是地热形成的充分条件。“储、盖、通、源、滞”是地热形成的“充要”条件。 相似文献
16.
17.
沂源盆地地热田为低温水热型岩溶热储地热系统,盖层为古近系、白垩系、石炭系,热储层为寒武纪、奥陶纪碳酸盐岩,区内发育的深大断裂如上五井断裂、韩旺断裂、傅家庄断裂等为沟通深部热源的良好通道。为掌握地热田热水的补给来源、热源、地热水年龄,进一步分析其形成机理,采集地热水样品进行了地热水水文地球化学分析、气体及其同位素分析。结果表明,该地热田地热水水化学类型为HCO3·Cl·SO4Na·Ca型、HCO3Ca·Mg型,矿化度小于1g/L;地热水补给来源为大气降水,具深循环特征;热源以壳源为主;地热水年龄10.51ka B.P.,为古地下水。结合地下水循环机理,将其地热水形成机理总结为小型断陷盆地深循环承压型。 相似文献
18.
由热应力引起的热破裂作用是造成恐龙化石破坏的一个重要因素。在太阳照射条件下,由于受热不均匀及日照的长久往复循环作用,使得化石表面发生热破裂作用,导致化石表面产生裂缝,加速了恐龙化石风化。采用模拟实验的方式,主要针对恐龙化石试件的物理力学受力变形特性进行研究。通过有限差分软件FLAC3D进行数值模拟,揭示日光辐射造成的恐龙化石温度差异分布对化石风化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恐龙化石不同部位的温度差异,是造成化石内部热应力分布不均匀的重要原因,热应力的不均匀性导致化石发生热破裂,加速了化石风化受损,因此化石保存要尽量放在恒温环境下,避免化石温度往复变化。 相似文献
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