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矿山地质灾害链及其断链减灾实践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矿山地质灾害链是由采空区灾害链、矸石灾害链、矿井水灾害链、矿井瓦斯灾害链和高温热害灾害链等组成,它是由煤炭开采活动引发的灾害链,结构上属于树枝状灾链。分析了矿山地质灾害链的链式效应特点以及地质灾害链之间的协同作用、时间和空间分布的复杂多样性以及承灾体类型的多样性等。矿山地质灾害链的承灾体随着灾害链的延伸类型趋多,在其减灾措施中宜在上游的链环上采取措施,以便获得较好的经济效益。针对矿山地质灾害链的特点提出了控制灾害链源头的发生和危害、切断灾害链等措施,并在平顶山煤矿山进行了实践。  相似文献   

2.
强降雨在山地灾害链成灾演化中的关键控制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经历了2009年的干旱后,2010年雨季,中国西部山区山地灾害频繁暴发并演化成灾害链,强降雨起到了关键控制作用。降雨使山地灾害链极大扩展了空间影响范围,加速了演化进程。选取灾害链演化中的滑坡、泥石流两个关键环节,构建力学模型,对降雨的控制激发作用进行分析,分别以贵州关岭滑坡-碎屑流灾害链、甘肃舟曲泥石流-堰塞湖灾害链为典型实例进行验证,最终得出结论:强降雨激发滑坡、泥石流形成的控制作用是通过特殊的水作用机制体现的,久旱强雨是灾害链预警防控的关键时段。  相似文献   

3.
汶川地震引发的次生灾害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汶川地震造成了大量的滑坡、崩塌,并诱发了多种地质和生态灾害链式发生.2008-2009年期间,在汶川地震震区开展了野外调查与试验,研究了各种不同的灾害链的形成条件及其链生机制.识别出了4种类型的灾害链,并重点研究了7起灾害链事件.发现灾害链中,每一级灾害事件都由其前一级灾害事件诱发.各级次生灾害造成的物质搬运量都远小于其上一级灾害所造成的物质搬运,灾害性沿灾害链呈现逐级衰减的趋势.由此定义灾害链衰减率为灾害链中某级次生灾害所造成的物质搬运或者灾害影响区面积与其上一级灾害所造成的物质搬运或灾害影响区面积之间的比值.汶川地震引起的次生灾害链衰减率在2%~30%.采用底栖动物作为指示物种,评价次生灾害链对震区河流生态造成的影响,发现受灾害链影响的河道中,底栖动物物种数急剧降低,生物多样性下降.  相似文献   

4.
论山地灾害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山地灾害链是具有灾变条件的山地环境,在致灾因素的作用下,一种山地灾害发生后,引起其他种类山地灾害也相继或滞后发生的灾变现象,通常由泥石流、山洪、滑坡、崩塌、冰崩、雪崩、堰塞湖和水土流失等灾种及其相关灾变现象构成,种类繁多,结构复杂,危害严重.根据山地灾害链的致灾因素不同将其划分成地球内营力作用、外营力作用和人为作用致灾3种类型,并进一步将其划分成8个亚类和128种灾害链形式.分析了山地灾害链的成因,认为山地灾害链是山地灾害的物质、能量和信息在特定条件下相互作用、相互渗透、相互传递和相互转化的结果.通过对山地害链的致灾因素、活动地域与结构特征分析和综合分析显示:山地灾害链的防治难度虽然很大,但除分布在高山和极高山区域、由冰雪崩塌和消融水引发的山地灾害链仅可预防,尚难治理外,其他山地灾害链都是可防、可治的.  相似文献   

5.
本文通过对大方县慕俄格古城街道办事处云龙村云龙山地质灾害变形区成因探析,认为诱导云龙山山体发生开裂、崩塌等变形的主导因素是早期地下采煤工程活动,其次为地形地貌、岩体本身破碎、强降雨等自然因素综合作用下诱发的,为下一步地质灾害防治提供地质基础建议。  相似文献   

6.
四川雅安芦山地震灾区次生地质灾害评估及对策建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13年4月20日08点02分,四川雅安芦山县发生了7.0级强震。此次地震发生的区域地形条件复杂,地震烈度大,使得震区地质条件进一步恶化,在强降雨等叠加等条件下,次生地质灾害风险显著加剧。本文收集了震区地形、地质、构造断层分布、地震烈度分布、历史灾害、降雨以及卫星影像等资料,对震区的次生地质灾害的危险性从以下3个方面进行了评估:① 地震力触发下震区次生地质灾害空间分布;② 不同降雨触发下震区次生地质灾害空间分布及趋势分析;③ 地震与降雨共同作用下震区次生地质灾害空间分布。在此基础上圈定了震区次生地质灾害高危和需要重点监测防范区域,为灾害救援与重建过程中次生地质灾害的防范提出了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7.
通过分析,结合对该工程的施工实践,笔者认为:地质构造是灾害发生的先决条件;岩土结构是灾害发生的潜在基础;地形地貌是灾害发生的直接基础;水的作用是灾害发生的主要诱发因素;工程活动是灾害发生直接诱发因素。同时简述了该滑坡、崩塌(危岩体)地质灾害致灾机制。  相似文献   

8.
官坝河为邛海流域最大支沟,近年来山洪泥石流频发,对邛海产生严重泥沙淤积灾害。本文在对官坝河1998年7月6日百年一遇泥石流灾害调查基础上,分析泥石流形成运动特征及其对邛海的淤积效应,揭示山洪泥石流暴发主要影响要素及发展趋势。研究表明:官坝河流域内物源丰富且形式多样,山洪泥石流暴发频率高且规模大;流域沟道长且比降大,沿途流速流量变化大且流态变换复杂;山洪泥石流对邛海泥沙淤积严重,大量泥沙不仅堆积在入湖口,还以浊流形式输移至湖心处;区域频繁地震活动、强降雨作用和不合理人类活动共同促进山洪泥石流暴发,预测山洪泥石流活动强度总体呈上升趋势。该成果可为官坝河流域规划管理和工程治理提供参考依据,有助于揭示区域山洪泥石流特征及其对邛海的泥沙淤积演化过程。  相似文献   

9.
2018年4月17日,黄冈大别山正式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批准为世界地质公园,这标志着黄冈市向世界亮出的首张"世界级"名片,意义重大。在复杂的地质背景条件下,受自然因素与人为工程活动因素影响,园内地质灾害频发。地质灾害破坏了地质遗迹景观与自然生态环境,制约了公园的可持续性发展。本文对黄冈大别山世界地质公园地质灾害现状进行了论述,并对区内地质灾害形成条件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区内地质灾害类型多样,以崩塌最为发育,灾害规模以小型为主,沿着断裂构造带密集发育;影响地质灾害发育因素有地质构造、地层岩性、地形地貌、气象水文、人类工程活动等,其中地质构造运动是孕灾环境形成的根源与基础,地层岩性为地质灾害形成提供物源,地形地貌为地质灾害发生提供场所,大气降雨则是诱发地质灾害的"导火索",人类活动,进一步加剧了地质灾害的形成与发展。在此基础上,对区内地质灾害发展趋势进行了预测。最后,针对公园实际,提出了切实可行的防治措施,对今后园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具有一定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0.
灾害链风险评估的概念模型——以汶川5·12特大地震为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大量事实表明,每发生一种重大灾害总会诱发一系列次生灾害,形成破坏力远超单一灾种的灾害链现象.要有效防范灾害链风险,理清其形成过程、构建其评估模型是前提.在梳理国内外链式风险评估概念模型的基础上,结合“5·12”汶川特大地震灾害链案例,初步提出灾害链风险评估的概念模型.①孕灾环境敏感性是致灾因子链发的重要影响因素,决定灾害链风险的链发概率,确定影响孕灾环境敏感性的因素及定量关系是评估关键;②灾害链中承灾体重复受灾导致脆弱性增大,脆弱性变化评估的引入将提高灾害链风险评估结果的精度.本文旨在为完善区域灾害系统理论,进一步推动灾害链风险防范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1.
8·8九寨沟地震诱发大量地质灾害,对川九公路造成严重危害。该文基于地质灾害遥感解译数据,从地质灾害的空间分布特征出发,分析强震驱动下公路沿线地质灾害暴发的诱因,结果表明:1)断层间相互作用为公路沿线灾害形成提供动力条件,其中,控震构造断层F1主控公路沿线地质灾害分布,距其越近,灾害数量越多、规模越大;2)受工程地质条件、地形地貌等因素共同影响,公路两侧坡体越陡,地形高差越大,坡体为坚硬岩类且SE坡向区域更易形成大规模地质灾害(群)。利用公路沿线灾害启动区位置进行分析,且剔除了环境背景特征影响,结果具有较高可信度,可为川九公路灾后重建提供技术参考。  相似文献   

12.
汶川地震后,小岗剑沟由于滑坡、崩塌产生了大量松散物质,其地势陡峻,暴雨频率高,2009—2011年连续暴发10场泥石流,损毁公路,规模大时会堰塞绵远河,形成以频发性泥石流为主的典型地震次生山地灾害链。2012年完成泥石流治理工程,同年8月小岗剑沟再次发生泥石流,破坏了部分工程。以小岗剑沟为例,通过整理现场采集的图片和数据,并对比以往资料,研究次生山地灾害链链式反应过程以及经过工程治理后的灾害链人工断链效果。研究表明:小岗剑沟频发型次生灾害链的衰减不仅体现在引起下一级次生灾害的土石方量逐级减小上,而且体现在随时间变化的灾害激发条件提高上;虽然泥石流发生条件提高,但由于泥石流沟沟床不断被切深,小岗剑沟危险性随着可动势能增大而逐年增大,人工断链失败后,沟床再次下切,建议使用阶梯-深潭结构增加沟道阻力,保护沟道底部,避免可动势能继续增大;对比小岗剑沟、文家沟和红椿沟泥石流治理工程,发现灾害链总能量与投资正相关,要根据灾害能量进行合理投资,当能量到达一定量时,单位能量所需要的投资大幅度降低。  相似文献   

13.
沅水流域流经湖南省的西部地区,由于地质环境和社会经济背景的特殊性,已成为湖南省地质灾害的主要分布区。通过对流域内地质灾害发育特征的归纳,着重从自然影响因素和人类活动两个方面来分析流域内地质灾害的形成。主要采用灰色关联理论来分析流域内大气降水、地形条件和人类活动等3个主要致灾因子的关联度,其结果分别为0.8332、0.6589和0.5654,从而来探求流域内地质灾害灾变机理的规律性,为流域内各个地区的防灾减灾提供依据,最大限度减少地质灾害所造成的经济损失,促进流域内社会、经济、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4.
结合许家湾滑坡灾害点的地质背景资料和现场勘察结果,从滑坡区的地貌、区域地质构造、地层岩性、土壤特性、水文地质特征以及人类工程活动等方面分析滑坡成因机制。指出同向多层次结构的边坡类型、山高坡陡及地表水汇集走廊的地貌特征、发育多组密集节理的区域地质构造、软硬互层的地层岩性、土体的残余强度特性等是滑坡形成的内因;而人为削坡、强降雨和破坏植被营造水耕梯田等人类活动所造成的流水浸蚀,是滑坡形成的诱发空子。基于滑坡稳定性的定量计算,确定了采用抗滑挡土墙、格构式地梁和垫梁组成抗滑系统,并布置了由树枝笼渗沟构成的排水系统等工程治理措施。现场监测结果表明滑坡治理措施卓有成效。  相似文献   

15.
灾害链灾情累积放大研究方法进展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余瀚  王静爱  柴玫  史培军 《地理科学进展》2014,33(11):1498-1511
近年来全球范围内频发的重大自然灾害事件,表明一种灾害引发一系列次生灾害的灾害链现象使得灾情通过累积放大效应而大大超过单一灾种灾情,深入研究灾害链灾情累积放大过程是有效防范巨灾风险的前提.首先,本文梳理了国内外研究中不同视角下对灾害链现象的理解,认为灾害链一般性概念中应当包含孕灾环境、致灾因子链、承灾体以及它们在时间和空间上复杂相互作用关系,只有从地理学的综合性角度出发,才能正确而完整的理解灾害链过程灾情累积放大机制.其次,按研究思路的差异,综述了当前研究灾害链灾情累积放大过程的5 类方法,包括经验地学统计方法、概率模型、复杂网络模型、灾害模拟以及多学科理论方法.从描述灾害链要素在时间和空间上复合作用的角度出发,分别讨论了它们在刻画灾害链灾情放大过程中的优势与不足.选取了影响较大、灾害引发关系典型的地震灾害链与台风灾害链,从灾种维度综述上述几种方法在实际应用中的概况及进展.最后,提出综合多种方法发展与完善灾害链灾情累积放大效应过程的动态模拟是灾害链的研究趋势,其中关键在于模拟灾害链系统各要素的时间与空间上的耦合,研究思路从“静态—描述—解释”向“动态—过程—模拟”的转变是理解灾害链、灾害系统复杂性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6.
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人类工程活动增多,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等灾害呈现加剧趋势,严重危害人民群众的生命和财产安全,同时也影响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本文通过分析该地区的地质构造、地质类型、地质灾害发育特征,意在防范该地区地质灾害的发生,保护当地人民的生命和财产安全。  相似文献   

17.
地质灾害的发育受气象条件、地质环境条件、人类工程活动及人口分布等因素所制约,本文就上述各因素与地质灾害的关系进行了分析,并对地质灾害的多种影响因素综合作用进行了分析,从而客观论述了内蒙古自治区半干旱气候条件下地质灾害的形成条件、发育特征及危害性。  相似文献   

18.
浅谈遥感技术在地质灾害监测和调查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柳 《中国地名》2011,(2):71-72
一、地质灾害的多发性地质灾害是指在地球的发展演变过程中,由各种自然地质作用和人类活动所形成的灾害性地质事件。我国是世界上自然灾害最严重的国家之一,灾害种类多、分布广、危害大。因地理、地质环境的特殊性,我国更是自然灾害多发、频发国家,地震、地裂、滑坡、塌陷、台风暴雨、洪涝干旱、冰雹积雪、低温冷冻、水土流失、泥石流、荒漠化、沙尘暴、病虫害、林火、山洪等自然灾害层出不穷。地质灾害具有突发性强,  相似文献   

19.
广德县境内多属丘陵、低山地貌,山高坡陡;降雨量充沛且集中,人类工程活动强烈,复杂的地质环境和气候条件为地质灾害的形成创造了有利条件。文章以水工环地质为基础,通过现场调查、工程勘查和样品分析,根据滑坡体变形特征,正确分析了该滑坡的成因;结合前期其他地区治理工程的失败案例和工作实践积累,合理布设了组合治理工程,为相似类型的滑坡实施治理工程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20.
洞庭湖区的泥沙淤积效应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以1951-2005 年长系列实测泥沙等资料为依据, 从泥沙淤积特性与资源环境之间的关系上, 探讨了洞庭湖区的泥沙淤积效应。研究表明: 由于洞庭湖区始终处于淤积状态, 加之人类活动影响, 导致了泥沙淤积循环演进的格局, 以至于使泥沙的灾害性效应与资源性效应 均在湖区得到充分的显示。主要表现在: ① 塑造了水体滩地、泥沙滩地、湖草滩地、芦苇滩地等类型滩地, 构成了湖泊巨系统的主体; ② 孕育或诱发了泥沙淤积→洲滩扩展、围垦→调洪功能下降、鱼类资源枯竭、生物多样性减少灾害链: 泥沙淤积→洲滩扩展→洪涝、水质污染; 泥沙淤积→植被洲滩浮涨→血吸虫病、害鼠致害灾害链; 泥沙淤积→洪溃决堤→土地沙 化灾害链。这些淤积型泥沙灾害链给湖区直接或间接地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③ 近55 年间, 泥沙塑造土地约98.13×108hm2, 人类合理开发利用洲滩资源获得了巨大的经济效益, 就地挖沙加高防洪大堤2~3 m, 累积土石方约55×108 m3, 节省了购买大量原材料的开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