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小麦锈病大流行的水热指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85年是锈病大流行的一年,估计全县小麦减产2100多万斤,减产幅度为43.4%,部分地方甚至绝收,引起了人们的极大关注。我县冬小麦拔节期一般集中在5月中旬,田间群体密集,株间通风透光差,遇有阴雨天气,近地层湿度往往达到饱和程度。此时我县以东以南省、县的小麦陆续开始收割,锈病病菌孢子随近地层风向西迁移,最容易入侵感染我县。病菌感染和流行的程  相似文献   

2.
《气象科技》1976,(1):16-18
小麦锈病的流行有三个基本因素,即寄主、菌源、气象条件。在种植较大面积感病品种和存在一定数量菌源的情况下,气象条件是决定锈病流行的关键因素。因此,研究气象条件与锈病流行之间的关系,利用气象参数预测锈病的流行,具有实践和理论意义。下面我们试以北京地区的锈病(主要是条、叶锈)的预报为例,对这一问题进行初步讨论。  相似文献   

3.
武功县位于关中川道平原的渭河一、二级阶地。历史上没有小麦赤霉病的记载。六十年代后,随着农田生态环境的改变及复种指数的提高,全县已发生了三次小麦赤霉病的大流行,周期大致为十年一次。一九六四年为历史上的第一次大流行,造成减产两成以上;一九七四年至一九七五年连续两年流行,矮丰四号等品种因病严重减产。一九八五年发生第三次大流行,造成的损失超过历史上任何一年。一九八七、一九八八年流行仍较重。目前,赤霉病已成为小麦增产的一  相似文献   

4.
小麦锈病是由锈菌生理小种变异,丧失抗性而引发的一种病害.锈菌的越夏、越冬、传播侵染、流行与气象环境条件密切相关.四川麦区作为全国条锈病的重发区近年爆发流行,对小麦生产造成危害,潜在威胁很大.本文从农业气象角度探讨其发病规律并采取相应对策,以期解决这一生产问题,对粮食安全有着实际意义.  相似文献   

5.
四川小麦锈病成因及生产对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小麦锈病是由锈菌生理小种变异,丧失抗性而引发的一种病害。锈菌的越夏、越冬、传播侵染、流行与气象环境条件密切相关。四川麦区作为全国条锈病的重发区近年爆发流行,对小麦生产造成危害,潜在威胁很大。本文从农业气象角度探讨其发病规律并采取相应对策,以期解决这一生产问题,对粮食安全有着实际意义。  相似文献   

6.
小麦锈病是我州麦类作物的主要病害之一。随着雨季的到来,由陇东、陇南迁入的菌源在当地寄生,并以爆发式扩散发展,致病成灾。自1959年有记录以来的28年中,每年都有不同程度的发生。其中中等以上年份的机率将近50%。统计分析表明,春末初夏降水增多,持续时间较长,最易导致锈病流行。5月相对湿度(?)72%,5、6两月降水之和达185毫  相似文献   

7.
小麦赤霉病属真菌病害,对小麦危害是严重的,大流行年份病穗率高达50%、80%,减产30%或以上,是江汉平原31°N以南小麦产量不高不稳的主要障碍。通过收集荆州地区1959~1993年小麦赤霉病发病资料,对菌源期、小麦抽麦前后的感病期及灌浆充实过程的蔓延期温湿条件进行了客观分析。  相似文献   

8.
在研究河南省小麦锈病发生发展特点的基础上,利用相关分析方法,普查出与锈病关系密切的关键旬降水因子。在对锈病进行小波分析后发现,未来8 a内锈病发生的总体趋势偏重,3 a内锈病发生程度将低于平均水平。同时,对关键旬降水量也利用小波进行了分析。最后,采用多元回归方法建立了河南省锈病发生面积与关键降水单元的关系模型。  相似文献   

9.
河南省小麦锈病发生面积与降水量的关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研究河南省小麦锈病发生发展特点的基础上,利用相关分析方法,普查出与锈病关系密切的降水因子.在对锈病进行小波分析后发现,未来8 a内锈病发生的总体趋势偏重,3 a内锈病发生程度将低于平均水平.同时,对关键旬降水量也利用小波进行了分析.最后,采用多元回归方法建立了河南省锈病发生面积与关键降水单元的关系模型.  相似文献   

10.
小麦干热风是小麦生长后期的一种农业气象灾害。小麦受干热风危害为扬花至灌浆期。扬花期可造成小花不孕,灌浆期影响千粒重。其中受干热风危害最敏感的时期是小麦进入乳熟中期后的十天内,此期若出现干热风。轻则可使小麦减产5%左右。重则可使小麦减产10—20%。我县历史上的严重干热风年。曾经造成小麦大量减产。因此,在小麦生长后期管理中,积极做好小麦干热风的预防,是夺取小麦高产的一项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11.
4 未来技术条件下模拟气候对作物的影响4.l 对产量的出响不考虑调整或适应,伴随未来技术,对作物施加模拟气候将会引起产量下降.旱地暖季作物受影响最为严重:玉米减产28%,大豆减产25%,高梁减产21%.在灌溉条件下,玉米减产将缓和到9%,高梁减产则缓和到10%、模拟气候对小麦和紫苜蓿的影响较轻:旱地小麦和紫苜首蓿仅减产7%,灌溉小麦的产量基本不变.  相似文献   

12.
干热风天气的分析和预报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干热风天气是我区小麦生长后期的一种灾害性天气。在5月中、下旬到6月上旬我区小麦灌浆乳熟期间,如果遇到干热风天气,常使小麦青干逼熟,造成减产。一般可使小麦减产5—10%,严重的年份可减产20%以上。因此做好干热风天气的预报和服务工作,对于提高小麦的产量,是十分重要的。 干热风天气,从气象上考虑是着眼于“干”和“热”两个因子。我们以小麦灌浆乳熟阶段的每日14  相似文献   

13.
杨松  秦晓燕  侯中权  刘俊林  李雪冰  杨芙蓉 《气象》2006,32(12):113-116
根据1984--2004年河套灌区主要经济作物向日葵锈病始见期、病情指数与同期气象资料,采用相关分析和回归分析方法,对其发生规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锈病发生越早,发展成大流行的可能越大。发生在8月份,对向日葵影响较小。降水是向日葵锈病发生的关键,锈病发生主要是一两次降水引起的。降水间隔时间长,有利于抑制锈病的发展,从而减轻对向日葵的危害。  相似文献   

14.
翼城县位于临汾地区东南部。小麦种植面积2.3万hm2,其中旱地1.5万hm2。1999~2000年度受拉尼娜等气候因素影响,小麦生育期间降水少,分布不均;气温高,冷热交替明显;风日多,浮尘、沙尘暴天气频繁;湿度低,干热风危害严重,致使全县小麦大幅度减产,其中2千hm2晚播麦田基本绝收,预计总产62500吨,较上年的81860吨减产23.7%,较历史最高年(1990年)的100157吨减产38.0%,是近年来产量最低、减产幅度最大的一年。1气候概况及特点  小麦生育期间,降水、温度、日照等气候因素变化异常,降水量150.7mm,比历年偏少2~3成。有效积温达21…  相似文献   

15.
甘肃省小麦干旱灾害风险评估及区划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1980—2016年甘肃省84个县(区)的小麦产量资料,分析平均减产率、减产率概率系数、减产率变异系数构建的综合干旱灾害风险指数,根据综合干旱灾害风险指数来评估甘肃省各市小麦单产干旱灾害风险。结果表明:河西地区干旱发生频率高,属于灌溉农业,变异系数较大,其东部地区平均减产率高,风险概率大,属于高等风险区,河西地区的西部和中部分别属于低等和中等风险区;陇中地区干旱发生频率高,属于雨养农业,变异系数小,而平均减产率和风险概率较高,大部分属于中等风险区;陇东地区干旱发生频率较低,变异系数低,平均减产率和风险概率较高,属于中等风险区;陇南和甘南地区干旱发生频率较高,平均减产率和风险概率均较低,属于低等风险区。甘肃省小麦风险区划可为风险预算及防灾减灾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6.
冷害对小麦千粒重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大田小麦长势观测和灌浆速度测定,分析了冷害对1998年小麦灌浆的影响,认为因冷害导致千粒重降低是1998年偃师市小麦减产抽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7.
气候变化对我国小麦发育及产量可能影响的模拟研究   总被引:63,自引:10,他引:53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利用随机天气模型, 将气候模式对大气中CO2倍增时预测的气候情景与CERES-小麦模式相连接, 研究了气候变化对我国冬小麦和春小麦生产的可能影响.结果表明, 气候变化后小麦发育将加快, 生育期缩短, 冬小麦平均缩短7.3天, 春小麦平均缩短10.5天, 春小麦生育期缩短的绝对数和相对数均大于冬小麦.籽粒产量呈下降趋势, 冬小麦平均减产7%~8%, 雨养条件下比水分适宜时减产幅度略大.春小麦的减产幅度大于冬小麦, 水分适宜时平均减产17.7%, 雨养时平均减产31.4%.  相似文献   

18.
海河低平原春季气候变化对冬小麦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根据海河低平原气候与小麦产量资料,对气候环境及其对冬小麦产量的影响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近56 a海河低平原春季气温线性升高倾向显著,平均每10 a升高0.38℃;春季降水不存在明显的线性增大或减少趋势,2000年以来的气候环境不利于冬小麦生产。冬小麦气候单产与春季气温、降水有很好的对应关系,当气温距平为0.2~1.2℃时,小麦气候产量为正值;温度过低或过高都会使小麦减产,高温使小麦减产更严重;近年来气温持续偏高,小麦气候单产持续偏低。冬小麦产量对春季降水的需求有一个极限值,降水异常偏多和异常偏少都会使小麦减产。研究认为,通过改进种植模式、改善农田小气候,开展人工影响天气增加地面有效降水,可以增加小麦气候单产。  相似文献   

19.
廊坊地区干热风指标的确定及其区划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郑剑非  张增福 《气象》1979,5(9):28-29
河北省廊坊地区小麦生育后期的一个主要农业气候问题,就是在灌浆期间常遇干热风天气,引起小麦干尖、黄叶、枯熟、秕粒,轻则减产10%,重则减产20—30%。据调查,由于地理位置、土壤、生产水平的不同,在干热风来临时,全地区三片九个县小麦受害情况有很大差别。本文仅就干热风指标的确定和区划两方面提一些看法。  相似文献   

20.
河北旱原地区是我省重要的商品粮基地。本区小麦产量在全省小麦产量和粮食产量增减产总量中所占的比重都很大。如丰收的1975年全省粮食增产8.6亿斤,本地区即占65%;1976年全省粮食减产6.8亿斤,本地区又占74%。建国三十年来平均亩产只有一百五十一点七斤,比全省平均亩产还低二十二点四斤。本区小麦低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