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3.
本文重点研究了加卸载响应比的时空演化特征 ,并利用震例研究了长期地震活动性的时空演变特征的普适性。为了理解以上特征及地震前兆综合特征 ,应用解析、数值模拟等方法对二维圆形包体、二维硬软复合包体进行了研究 ,并推导出半无限流变介质中三维包体产生的粘弹性位移、应变、地倾斜解析表达式 ,详细地计算和分析了球形包体在地表产生的体应变的时空演变过程 ,从而使孕震模型理论化。应用理论研究结果 ,对地震前兆的时空演化进行了解释 ,提出了长期预测和中短期预测方法 ,并应用于实践 ,取得 5次地震的长期、中期预测的成效。主要结果如下…  相似文献   

4.
本文应用非线性理论和方法讨论了产生地震现象的动力学机制、地震与地震前兆的复杂性,并就地震本身表现出来的自相似层次结构、分形与分维的非线性整体特征以及产生分形结构的重要物理机制,给出了一组与地震分维有关的公式。  相似文献   

5.
地震及其前兆的观测研究与地震预测   总被引:5,自引:3,他引:5  
通过对地震灾害及预测观察研究现状的分析,解析了地震预测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指出了地震及其前兆观测在预测研究中的作用,同时认为,地震前兆观测既不能盲目,也不能随波逐流也进行,其进展以决于地震孕育机理的深入理解和有效观测途径或方法的选择,并简述了20年来在震前准静电场观测研究中取得进展和体会。  相似文献   

6.
用加卸载响应比理论对张北-尚义Ms6.2地震国卸载响应比随时间的变化进行了较详细的研究。结果表明,震前加卸载响应比有较明显的上升异常。异常出现的时间、异常幅度大小与所选择的区域有关,与所选取的震级下限有关,而且,还与发震构造和控震构造有关。异常与地震的对应关系表现为:上升异常出现,转折并恢复到正常值附近时发震。异常持续时间,短的半年以上,最长约6年左右。  相似文献   

7.
吴子泉  金安忠 《内陆地震》1991,5(2):149-154
本文应用灰色预测系统GM(1,1)模型,对宝坻等四个台唐山地震前地电、水化、水位、形变等手段的月均值资料进行了处理。结果表明:宝坻地电、管庄水氡、宁河俵口水位及牛口峪定点水准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震前异常变化,从而证明了灰色预测系统在地震前兆数据的处理中有着一定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8.
本文通过对龙陵地震前兆异常资料的综合分析,提出了龙陵前兆异常的时间、空间、强度变化的基本特征;从前兆异常是直接反映震源孕育与变化过程的观点出发,提出了解释异常特征的前兆场扩展模式;最后,对该模式在预报中的可能应用,谈到了一点设想。  相似文献   

9.
由岩体失稳讨论地震前兆的复杂性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张国民  傅征祥 《地震研究》1990,13(3):215-222
断层带应变弱化——失稳的地震模式表明,岩体失稳不仅取决于作用的应力水平,而且决定于应变弱化阶段中环境刚度和岩石刚度的相对大小。该模式可能被应用去解释实际观测中出现异常,而其后不发生地震活动的复杂情况。  相似文献   

10.
以实际震例的异常数据为样本,利用粗糙集理论的离散、约简和推理功能,对地震前兆异常属性进行约简,进而对地震震级进行推理分类.初步结果表明,该方法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找到异常数据与震级之间的内在联系,是一种可行的地震前兆综合预测方法.  相似文献   

11.
地热前兆预报地震的新方法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胡敦宽  曾小苹 《地震》1995,(3):234-239
利用最大熵谱和带通滤波方法分析处理了北京白家疃井约6年的地热观测资料。结果表明,在频率域上有丰富的地热地震前兆信息;井—含水层系统的固有频率特性与地震活动存在一定关系。某些周期的振幅异常与200km范围内M_L≥4.0地震有较好的对应关系,特别是1989年10月18日大同M_s6.1地震前,用本方法处理地热观测资料,发现有明显的中期、短期和临震异常。 文中讨论了井—含水层系统产生响应频率特性的物质条件。  相似文献   

12.
井水位固体潮加卸载响应比的地震短临前兆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张昭栋  陈学忠 《地震学报》1997,19(2):174-180
从岩石的应变与应力的非线性响应分析了井水位固体潮加卸载响应比的物理机理,分析了承压井含水层对固体潮体应变的响应,给出了计算井水位固体潮加卸载响应比的两种方法,并以距菏泽5.9级地震震中较近的豫01井为例,计算了该井水位对固体潮体应变的响应率和两种固体潮加卸载响应比.震前响应率和响应比都有增大的变化.   相似文献   

13.
正,负地震震中分布图及其在响应比理论中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李洁  尹祥础 《中国地震》1993,9(1):86-88
1.引言 众所周知,地震的孕育和发生是一个极其复杂的物理过程。地震是由于地壳介质局部失稳引发的。它在空间上的分布是不均匀的。而地震活动是地下断层相互作用的真实反映,它反馈给我们地壳介质的某些信息,有助于我们预报地震。因此,研究地震活动的空间分布规律已成为预报地震的一种手段。为了直观地反映地震活动在空间的分布情况,震中分布图已在地震预  相似文献   

14.
关于加卸载响应比理论运用于地震预测的几点思考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加卸载响应比理论已在地震预测中得到广泛应用,但也面临挑战。本对加卸载响应比理论及方法进行了分析,并提出该理论几个可能的研究方面:(1)根据固体潮应力变化值给定每个小地震Benio盯应变在加卸载响应比计算中的权重;(2)考虑地震之前应力空间分布,确定加卸载响应比可能升高的区域形状,进而确定加卸载响应比计算中小震资料的选取范围;(3)将实测的小震震源机制与假定小震震源机制都相同时的加卸载响应比计算结果进行比较,研究测定的小震震源机制对加卸载响应比方法的改善情况;(4)研究加卸载响应比方法对不同震源机制类型地震的适用情况。  相似文献   

15.
研究中小地震活动特征 ,探讨其物理意义及其与强震的关系是一个引起广泛关注、具有重要理论意义和应用价值的研究方向。本文以判定中长期大陆强震的发生地点为目标 ,强调从中小地震活动性图像提取前兆信息的方法应具有可重复性 ,前兆特征应较为稳定且有一定的物理意义 ,并要求选取的前兆应以尽量大的比率对应强震 ;依据该前兆划定的强震危险区的范围应尽可能地小。根据上述研究目标和要求 ,本文确立了中小地震活动性图像定量、全时空扫描和分震级处理的原则。强调使用定量方法处理中小地震活动性图像 ,目的是使这一工作具有可重复性 ;全时空…  相似文献   

16.
刘吉平 《华南地震》2019,39(2):92-99
选取广东省数字化地磁观测以来的地磁资料和一定震中距的显著地震事件,计算地震前1~2年的地磁垂直分量加卸载响应比,结果显示,显著地震前1个月至1年不等,地磁加卸载响应比值有明显超经验阈值2.8的现象。  相似文献   

17.
前言 利用地震前兆进行地震预报,特别是近期地震预报,以达到直接减轻灾害的目的,这是近代地震预报科学探索的基本思路。六十年代以来,中、日、苏、美等国均加强了这方面的努力。二十多年的工作已取得了明显的进展,它集中反映在科研问题的深入及研究与  相似文献   

18.
对1991—2000年中国震例提供的前兆观测异常和首都圈地区前兆观测项目进行了统计分析,对2005年11月黑龙江前兆异常进行了介绍,也对开展前兆异常研究提出了一些想法。根据对地震前兆观测项目预测效能初步研究,作者建议“十一五”期间应该建设两种地震预测试验场。地震频发地区的试验场,用于验证观测项目效果;无震地区试验场,用于试验仪器的抗干扰性能和确定背景场。  相似文献   

19.
地震前兆与短临预报探索   总被引:6,自引:2,他引:6  
丁鉴海  余素荣  肖武军 《地震》2003,23(3):43-50
针对地震短临预报面临的科学问题,分析研究了地震前兆(近场前兆、远场前兆和大尺度动态前兆)预报地震的物理基础;总结了地震短临前兆时空演化特征和同步耦合现象。高空技术在地震前兆观测中的应用将有利于短临预报实践与探索。  相似文献   

20.
地震前兆的象限性特征及其理论分析   总被引:5,自引:2,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在总结华北北部地区唐山、大同地震前地电阻率和形变前兆的象限性特征的基础上,分析并发现张北地震前的形变和地电阻率前兆也具有一定的象限性特征.说明前兆象限性的存在并非偶然,是与孕震体的存在有关.通过岩石实验与理论分析认为,在孕震过程中,前兆异常确实存在象限性特征.象限性的空间分布范围并不是固定不变,而是具有逐渐变大——最大——变小的过程.并且象限性的上升区与下降区(或压缩区与膨胀区)在近源区与远源区不同.如果基于对前兆象限性的认识,指导分析前兆异常不同形态异常的空间分布,对地震的可能发震地区预测将具有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