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国地质构造基本特征的初步总结 总被引:47,自引:3,他引:47
远在十九世纪晚年和二十世纪初叶,以德国学者李希霍芬和美国学者维理士为首的外国地质工作者,即曾对中国的地质构造进行初步分析和研究,发表了在当时被认为水平很高的总结性论文。由于所掌握的资料极度贫乏,他们的结论和推论,纵然对后来的工作有一定的参考价值,但是今天看来许多结论是笼统的,片面的,甚至错误的。1916年以来 相似文献
2.
阿拉善地区地质构造问题的几点认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根据1:20万区调工作所取得的实际资料,对阿拉善地区晚古生代地层的沉积相、古生物面貌、沉积建造及变质特征等,进行了较系统的论述。作者认为阿拉善地区应归属于天山—内蒙—兴安地槽系的一个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3.
4.
5.
一、前言近年以来地质勘探、矿产普查和区域地质測量工作在党的英明领导下在全国范围內普遍展开,积累了大量的地质資料;这使我国大地构造的进一步研究不但成为可能而且也成为必要,因为缺乏这种研究我們就很难闡明我国矿产分布的規律,从而指出各地区各矿种的找矿方向。近年来中国科学院地質研究所在这 相似文献
6.
煤田开发与开采过程中,经常遇到与地质构造有关的一系列生产地质问题,如深部找煤、井下断失煤层的寻找、顶板管理、矿井突水、瓦斯突出、火成岩分布等等。本煤田开采过程中,上述这些问题当中的大部分都有所表现。因此,本文试图运用地质力学观点,对本煤田的地质构造初步进行一次力学分析,找出一些规律,以便促进本煤田各个局部地段生产地质问题的解决。 相似文献
7.
一、对新构造运动的初步认识作者从1937年起,在福建各地特别是闽江流域进行过多次的野外视察,搜集了一些地貌(峡谷和较宽阔盆地相互排列的地形)和沉积物的资料。原拟把这些资料整理出来,又恐价值不大,以致使这些资料搁置了十多年。解放后党和政府提出了开展科学研究的号召,同时在苏联先进科学新地质构造学的启发下,鼓舞了作者将这些旧材料整理出来。随后又于1956年7月同福建师范学院地理系几位教师到南平、沙县沿闽 相似文献
8.
对中梁山煤矿地质构造特征的认识刘应安(重庆技校重庆630037)中梁山煤矿位于重庆市南西郊,距市中区18.6km,属重庆市九龙坡区管辖。矿区长约10km,宽0.7km,分南、北两个井田开采。中梁山煤矿原设计生产能力两井合计180万吨/年。由于煤层倾角... 相似文献
9.
有关上海地区地质构造的几点新认识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根据多种最新地球物理、地质勘探资料的综合研究,认为上海地块是一个周边被大断裂所围限,而有别于浙西和苏锡地区的多重推覆块断体构造,并对层间滑移面、岩浆作用与构造的关系、长江口潜在震源区的地质构造背景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0.
对华容地区地质构造特征的新认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华容地区特别是岩体中构造特征研究及构造应力场分析,认为该区小墨山、桃花山岩体均为无根岩体,是在本区燕山早、晚两期受到挤压变形过程中混合岩化作用及由江南断裂带由南向北的推覆作用引起的断裂变质和超变质作用的结果。这一研究成果为该区构造特征研究和找矿提供了新的思路,也为中扬子地块南缘油气勘探提供了新的线索。 相似文献
11.
通过对辽南金州地区重点区段的研究,根据同位素测量数据和野外实测剖面结果,笔者认为辽南以大和尚山地区为代表的面状韧性剪切带形成于燕山早期,面印支期以形成东西向构造线为特征。 相似文献
12.
根据30多年矿井生产实测资料,对中梁山煤矿地质构造进行了分析研究,认为该矿地质构造虽然复杂,但也具有一定的规律,可分为简单、中等、复杂等不同构造区,大断层虽较多但对矿井开采影响不大,只是小型压扭性断层对采矿造成一定困难,故提出开采时应对症下药及保护资源的建议。 相似文献
13.
15.
癌症与地方病的地质构造——地球化学环境效应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地质》1994,(8)
一、癌症和地方病的地理分带特征及其与地质构造带、地球化学异常带之间的耦合关系我国某些癌症和地方病除具有区域性和带状分布的特点外,还有一些癌症或地方病虽然不具典型的带状分布,但却围绕某一地质地理单元分布.例如广东、广西鼻咽癌高发区大致围绕南岭—武夷山脉分布.碘缺乏病主要流行于我国山区和内陆(在世界上 相似文献
16.
在磁法勘探工作中,往往要大量测定岩矿标本的磁性。以往对岩矿标本的磁化率和剩磁只作一般性的了解,以供磁异常推断解释参考,而很少考虑剩磁在地层、构造等力面所反映的特征和规律。剩磁,特别是它的方向,在某种程度上是地质时代特征的一种可靠标志。因此,有目的地测定剩磁方向,有助于揭示地质构造运动的历史过程等某些地质问题。 相似文献
17.
18.
19.
20.
中国东北及邻区若干地质构造问题的新认识 总被引:98,自引:1,他引:98
本文简要叙述了笔者对中国东北及邻区地质构造的新认识,首次提出了该区株罗纪晚期可能发育与现今青藏高原 类似的古高原的初步见解,对前人“古亚洲洋构造体制”和“演太平洋构造体制”等概念进行了讨论,对中朝地块与西伯利亚地台中元古代以来的构造活动性作了简要的比较。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