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61 毫秒
1.
羌塘中部的高压变质带位于龙木错-双湖-澜沧江板块缝合带之上,由榴辉岩、蓝片岩和石榴子石白云母片岩组成,其形成过程对探讨板块缝合带的构造演化具有重要意义。以其中的石榴子石白云母片岩为研究对象,通过岩相学研究并结合电子探针成分分析,认为石榴子石白云母片岩中的石榴子石具有多期次变质结晶的特征,保留了岩石多期次变质的信息。结合岩石组构特征,最终确定石榴子石白云母片岩至少经历了3期次的变质作用。第一、二期均为绿片岩相,当时岩石不具定向构造且未达到高压;第三期为低温高压蓝片岩相变质作用,与区域上蓝片岩的形成及榴辉岩的蓝片岩相退变质作用大体同时,该期变质变形作用形成了岩石的片理,最终成为石榴子石白云母片岩,变质作用时代为218Ma左右。  相似文献   

2.
梅子垭组是汉阴北部地区出露面积最大的地层,岩性主要为白云母石英片岩、含碳白云母石英片岩、含石榴子石黑云母变斑晶白云母石英片岩等,石榴子石和黑云母变斑晶在该岩层中普遍发育。该岩组构造变形复杂,经历了多期构造活动和变质变形过程。笔者在野外调查的基础上,通过分析研究区石榴子石、黑云母变斑晶的关系,采用石榴子石-黑云母地质温度计,对该区广泛出露的含石榴子石黑云母变斑晶白云母石英片岩进行研究,得到如下结论:研究区存在3期黑云母和石榴子石,石榴子石变斑晶具有明显的生长环带,而黑云母变斑晶没有环带;研究区变质作用的变质温度范围为介于511~572℃,主要为530~560℃;变质压力范围为0.16~0.84GPa,变质相属高绿片岩相。  相似文献   

3.
秦岭伏牛山构造带的矿物岩石学特征与流变学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通过对伏牛山构造带岩石的矿物岩石学、石英重结晶型式、石英分维值和有限应变等特征分析研究,认为伏牛山构造带的变质-变形深受洛南-栾川断裂带的影响,其变化有明显的规律性,从断裂带往北岩石从糜棱岩依次过渡为片岩-片麻岩-花岗岩原岩.构造带内发育多种糜棱岩,岩石变形强烈,远离构造带岩石的变形逐渐变弱.从构造带往北,石英的重...  相似文献   

4.
湖南连云山剪切重熔型花岗岩的野外构造岩相分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湖南连云山扁透镜状花岗岩侵位于长寿街—双牌走滑断裂带内。野外地质剖面观测结果表明 ,该岩区存在如下连续过渡的构造岩相分带 :未卷入断裂变形变质的冷家溪群 (围岩 )→含石榴子石云母石英构造片岩→混合岩化石英云母片岩→条带状、肠状混合岩夹透镜状花岗质小块岩→片麻状、块状黑云二长花岗岩 (主体 )。区域地质构造解析结果表明 ,连云山花岗岩与晚三叠世—侏罗纪 NNE向会聚走滑断层动热变质—剪切重熔型岩浆作用有关。  相似文献   

5.
雅鲁藏布构造带在喜马拉雅东构造结地区大致呈弧形展布,宽21km~10km的蛇绿混杂岩带,带内岩石类型为云母石英(片)岩、绿片岩和变超镁铁岩块体等。其中云母石英(片)岩类广泛分布,宏观上呈巨大而狭长且岩性较单一的岩片,或与绿片岩(变玄武岩)混杂在一起。在化学成份上,MnO/TiO2比值低,Al/(Al Fe Mn)比值高,与洋脊附近热水成因深海硅质岩有很大的区别。在Al-Fe-Mn图解上,落在“生物成因硅质岩”范围内,原岩应为不纯的硅质岩类和砂、泥质岩,形成于弧后盆地小洋盆。矿物温压计算及多硅白云母的特点说明变质作用曾经历了角闪岩相,变质温压条件可能达到T=500C~650C,P=0.75GPa~0.8GPa,之后,构造带边界阿尼桥断层和米林-鲁朗断层发生强烈走滑,产生低温高压动力变质作用,形成高压、超高压型多硅白云母。  相似文献   

6.
湘中雪家坡脆韧性剪切构造岩地球化学特征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1:5万黄材幅区调中,对脆韧性剪切构造岩进行的岩石化学、微量元素,稀土元素研究表明,由中细粒含斑二云母二长花岗岩改造为糜棱岩化花岗岩,初糜棱岩,绢云母糜棱岩,硅化糜棱岩,千糜岩,糜棱片岩等,其化学成分发生了不同程度的改变,化学元素的分散,聚集或不变,既受原岩控制,又受变形强度和流体的成分,性质,活动性等控制。  相似文献   

7.
韧性剪切带在岩石圈地壳中广泛存在,蕴含应力、应变和温压等环境参数,是构造解析、流变学和成因机制研究的重要对象.辽吉裂谷带位于辽宁东部-吉林南部,是华北克拉通重要的古元古代活动带之一.连山关岩体地处辽吉裂谷带北缘,经历复杂变质变形作用,岩体南缘发育NWW向右行走滑韧性剪切带.糜棱岩显微结构观测分析揭示,剪切带内糜棱岩以S、SL构造岩为主,总体呈压扁型应变.运动学涡度值为0.91~0.97,均大于0.75,指示简单剪切为主的变形特征.糜棱岩中云母显示塑性拉长,石英动态重结晶明显,以膨凸重结晶作用为主.EBSD分析结果表明,石英发育中低温菱面组构,对应变形温度450~550℃,暗示糜棱岩形成于低绿片岩相-低角闪岩相.结合前人研究成果,我们认为连山关韧性剪切带可能起源于早元古代晚期.连山关岩体先后经历早期隆起造成的伸展-滑脱作用和晚期与上覆辽河群共同经历的南北向挤压,从而在岩体南缘形成陡倾的右行韧性剪切带.   相似文献   

8.
在1∶5万黄材幅区调中,对脆韧性剪切构造岩进行的岩石化学、微量元素、稀土元素研究表明,由中细粒含斑二云母二长花岗岩改造为糜棱岩化花岗岩、初糜棱岩、绢云母糜棱岩、硅化糜棱岩、千糜岩、糜棱片岩等,其化学成分发生了不同程度的改变。化学元素的分散、聚集或不变,既受原岩控制(继承性),又受变形强度和流体的成分、性质、活动性等控制(变化性)。  相似文献   

9.
内蒙古苏尼特左旗地区发现三叠纪金矿化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目前,在苏尼特左旗地区确定了元古宙地层、韧性剪切带,并发现了金矿化。该区总体属含古老地块并经中生代改造的中古生代造山带,金矿化带产于NE与NEE向构造组成的楔形体内,受韧性剪切带控制。金矿围岩为奥陶—志留—泥盆纪英云闪长岩,中新元古界温都尔庙群绢云片岩、绿泥片岩,下二叠统大石寨组安山岩等。金矿石类型包括石英(硫化物)脉型、破碎带蚀变岩型、糜棱岩型。2件含Au石英脉中绢云母的Ar Ar法坪年龄分别为(337 56±0 93)和(236 45±0 53)Ma,根据绢云母的产出特征推断,前者可能代表华力西早期华北板块与蒙古古板块碰撞热事件的时代,并叠加有225 60、247 58Ma的热事件;后者代表金矿成矿时代,与大规模韧性剪切作用主要活动期相同,成矿作用可能与韧性剪切作用有关。  相似文献   

10.
琉璃庙地区变质杂岩主要由变质上壳岩、变质深成侵入杂岩及其脉岩群组成.它们多数经韧性变形改造形成各种类型糜棱岩和构造片岩.研究表明,变质上壳岩原岩主要以钙碱性火山(熔)岩为主.本区变质杂岩经历了三期变质变形作用,即高角闪岩相区域变质作用形成大型复式同斜紧闭褶皱;绿帘角闪岩相动力变质作用及强烈的韧性变形,形成了以蓝闪石为特征的不同强度的糜棱岩带;绿片岩相动力变质作用和韧脆性变形作用.  相似文献   

11.
Re-Os同位素体系在蛇绿岩应用研究中的进展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Re-Os不同于由亲石元素构成的同位素体系,在原始上地幔(PUN)部分熔融过程中,母体Re是中等不相容元素,优先进入熔体相,子体Os是强相容元素,富集在残留相中,是研究蛇绿岩的极好示踪剂。在蛇绿岩应用研究中已经取得了4个方面的进展:(1)明确了熔体相的Re/Os和^187Os/^188Os比值高,而残留相的低;(2)铬铁矿中铂族元素矿物(PGM)的Re亏损年龄(TRD)证实了蛇绿岩中复杂的超镁铁岩体是多阶段部分熔融的产物;(3)现代大洋橄榄岩和玄武岩的Re-Os同位素研究表明熔体相和残留相的^187Os/^188Os比值在高于亏损地幔值(DMM)的部分是一致的,而低于DMM的存在不一致性,为研究蛇绿岩中熔体相与残留相是否存在“耦合”关系提供了新的制约因素;(4)揭示了蛇绿岩地幔橄榄岩中含有古大陆岩石圈地幔,这是前所未知的。虽然取得了不少进展,但是由于Re-Os同位素体系用于蛇绿岩研究的时间较短,尚存在一些问题,如显生宙蛇绿岩地幔橄榄岩的定年问题,有待进一步深化研究。  相似文献   

12.
基于小波的降噪理论,研究了水下舰船辐射噪声的被动声纳降噪问题。通过对船辐射噪声的建模和仿真,分析对比了不同方法对舰船辐射噪声信号降噪的效果,并利用各种小波基和采用不同阈值条件下对信号进行降噪处理的效果。该研究在分析对比的基础上,进行小波包软阈值去噪并且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对被动声纳降噪提供了较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3.
基于破坏概率的滑坡稳定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综述了概率分析法的基本原理和实施方法,并运用Monte carlo模拟对滑坡的破坏概率进行了模拟分析。在探讨具体工程实例的基础上,提出了计算机处理滑坡稳定性的程序设计方法。实践表明,滑坡的破坏概率分析是滑坡稳定性评价的有效手段之一。   相似文献   

14.
杨磊 《地下水》2005,27(5):402-404
本文概述了滑坡破坏概率分析的基本原理.以三峡库区的龙王庙滑坡为例,论述了地下水对滑坡的作用,进行了滑坡的破坏概率分析,分析结果表明,该滑坡在库水位骤降初期有较高的破坏概率,必须进行治理.  相似文献   

15.
地下水是影响边坡稳定一个重要因素,主要体现为内、外两个方面的影响。经常考虑的地下水对边坡地层重度、强度等方面的影响属于内的方面;地下水还可能对边坡岩土体产生如浮托力、静水压力、动水压力、渗透力等附加力属于外的方面。通过对一弱膨胀性土边坡失稳各阶段、各影响因素下的分析,阐述了地下水在弱膨胀性土边坡稳定分析中内、外方面的不利影响。并得出结论:在边坡稳定分析时,仅考虑地下水对地层重度、抗剪强度等指标的影响,其分析结果偏于不安全;尤其是边坡地层为弱膨胀性土时,浸水后强度大幅下降,应采用浸水试验指标进行边坡稳定性复核;其次还应考虑地下水渗流排泄对边坡产生的附加荷载。  相似文献   

16.
为准确了解青藏高原多年冻土退化过程及其环境效应,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和德国海德堡大学环境物理研究所共同组成科研小组,先后对我国三江源区、西昆仑甜水海地区进行了多年冻土退化过程的前期勘察研究工作.首次在人烟稀少的玉树-不冻泉沿线等地建立了3个长期综合观测研究站.在技术手段上,除应用常规的坑探、水土取样、水分现场观测、地面调查外,主要应用了最新的双天线、多回路探地雷达勘测技术,对不同地貌条件下的活动层结构特征、上限附近冻土结构、冷生组构等诸多方面进行了快速勘察,同时还进行了水分场分布规律、盐份迁移过程的初步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地表景观特征对热质迁移规律、地温场具有重要影响;青藏高原新疆甜水海地区的低温(<-4℃)冻土与高原东部和腹地的高温(>-1℃)冻土在地质背景和地下冰发育情况等方面有所区别;甜水海地区生态环境在过去30多年的时间里已发生重大改变:地表植被发生大面积退化,地表普遍发生不同程度盐渍化;在该地区发现大量小型冻胀丘、石环等冰缘现象的存在.探地雷达勘察结果显示,地表地貌单元、植被分布、地表水分条件的变化均对多年冻土上限变化和地下冰的赋存产生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7.
与传统的砂岩、泥岩不同,缝洞型碳酸盐岩具有较强的非均质性及各向异性,因此利用传统的方法对其进行孔隙压力预测尤为困难。利用声学信息进行孔隙压力预测是一种有效的预测方法,研究孔隙压力对碳酸盐岩储层声学特性的影响,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应用价值。通过对孔洞发育程度不同的缝洞型碳酸盐岩进行不同孔隙压力下的声学实验测试,在实验的基础上,分析了不同孔隙流体压力条件下岩心的声波时差、衰减系数、时频特性,得到了孔隙压力与不同类型碳酸盐岩纵横波时差及衰减系数之间的关系;探讨了孔隙压力对不同类型碳酸盐岩纵横波在时域及频域上的影响。此研究为利用声学特性对碳酸盐岩储层孔隙压力预测提供了借鉴。  相似文献   

18.
洞庭湖萎缩对湖内洪水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了更好地理解湖泊萎缩对湖内洪水过程的影响,在假定洞庭湖将继续萎缩的前提下,通过建立荆江-洞庭湖水动力模型,定量分析洞庭湖萎缩对湖内洪水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湖内水位及洪峰流量随湖泊面积的萎缩而增加,洪峰水位到达时刻随着湖泊萎缩而提前。若遇1996年型洪水,洞庭湖面积若从目前的2 670 km2减小至1 380 km2时,西洞庭湖及南洞庭湖内最高水位将抬高2.0 m左右,东洞庭湖水位将抬升0.4 m左右,城陵矶站点洪峰水位到达时刻将提前约11 h,洪峰流量增加约4 800 m3/s。因此,若洞庭湖湖泊面积在目前基础上(面积2 670 km2)继续萎缩,湖区特别是西洞庭湖及南洞庭湖将面临更为严峻的洪水灾害。虽然湖泊萎缩对西洞庭湖与南洞庭湖内水面坡降影响较小,但东洞庭湖内水位同时受湖泊萎缩及长江来流的影响,水面坡降发生较大变化,在距离蔡家洲80~110 km(鹿角站附近)河段水面坡降出现大幅增大。  相似文献   

19.
青藏高原东缘活动断裂地质灾害效应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活动断裂的地质灾害效应是工程地质与地质灾害领域研究的重要内容。本文以第四纪以来构造活动最强烈的青藏高原东缘为例,阐述了活动断裂地质灾害效应的主要表现形式,包括:(1)活动断裂对地形地貌和岩体结构的影响;(2)断裂剧烈活动(地震)诱发地质灾害;(3)断裂蠕滑作用对斜坡应力场和稳定性的影响;(4)断裂活动是地质灾害链的源头,为地质灾害提供物源。上述表现形式及灾害成因机理和分布规律是活动构造区地质灾害防治中需要关注的关键问题。根据青藏高原东缘典型地质灾害案例研究提出,内外动力耦合作用成灾机理是未来地质灾害研究方向,将为活动构造区地质灾害早期识别和防灾减灾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20.
The rate of thickening of the lithosphere has varied through geological time. Plate tectonics did not begin until about 1000 Ma ago, because eclogite was not stable in oceanic crust prior to that time. Geological data (presence of continental margins and rift-zones, paleomagnetic polar-wander curve, age and distribution of andesites) are used as a guide to extrapolate back in time the data available on the present lithosphere and on present geothermal gradients. These speculations are meant to focus attention on constraints that must be respected by models for Precambrian evolution of the crust.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