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2.
1概述(1)什么是极光?极光是一种发生在地球极地大气高层罕见的自然现象。极光的产生是由太阳发出的高速带电粒子受地球极地磁场影响偏向两极,并使大气中的分子、原子激发或电离而形成绚丽多彩,奇异壮观的彩色发光现象。由于漠河位于北半球,在漠河出现的极光是地球北极发出的极光,所以在漠河看到极光称为“北极光”。(2)磁场的作用。由于地磁场的作用,这些高能粒子转向极区,故极光常见于高纬地区。在大约离磁极25°~30°的范围内常出现极光,这个区域称为极光区。在地磁纬度60°~45°之间的区域称为弱极光区,地磁纬度低于45°的区域称为微极… 相似文献
3.
赵忠祥在他的《岁月随想》中 ,有一段对南极光的描述令我颇感兴趣 :“在岑寂的冰原上空 ,极光闪动着魂魄的迷人色彩 ,鬼魅般地飘忽不定 ,艳绝尘寰。几千万年 ,也许几亿年 ,它来无影去无踪不定时地光顾这里 ,仿佛在悄悄地眨着迷人的眼光 ,展示给南极冰原一个妖艳的笑靥……”在罗马神话里 ,极光名叫“奥罗拉” ,她是驱散星斗的曙光女神 ,是太阳神阿波罗、月亮女神狄爱娜的妹妹。就是说 ,奥罗拉原来是报晓女神的芳名 ,如今却把它赠给了点染极地夜空的光。正如赵忠祥所描绘的那样 ,她将永远在极地夜空中翩翩起舞。在我国北部边陲黑龙江漠河一带… 相似文献
4.
谢在永 《沙漠与绿洲气象(新疆气象)》1986,(5)
时间,严格地说应包括时刻与时段两个概念.我们把表示时间的早晚或先与后的短暂瞬时叫时刻.把表示时间的长与短或间隔的一段时间叫时段.在习惯上,人们一般把时刻与时段的概念等同起来,而在科学上,则应把两者的概念加以严格区分才是. 地方时地方时又叫真太阳时,它是根据太阳在 相似文献
5.
6.
今年6月18日夜,天空晴朗,群星闪烁,22时05分从我站正北方天边露出一个白色小光圈,然后逐渐向 上扩展,一直扩展到天顶。最后,在我站北半部天空形成一个大的白色光圈。伴随着光圈的扩大,在我站西北方于白色光圈中部的外侧,还出现了一个视高度角5°左右、漏斗状的翠绿色的光弧。它悬在天空,光泽 相似文献
7.
8.
《气象》1982年第10期刊登了郭旭光同志在齐齐哈尔于6月18日夜22时05分到50分期间观测到极光。这次极光,我们也观测到。这是我站自有记录以来22年间观测到的第一次。 这次极光于1982年6月18日22时14分开始见到,它从地平线向上凸起,是一个半圆形的白色光斑。它扩展得很快,22时15分就扩展成光弧,视半径约为伸臂十指。光弧带的视宽度约为仲臂二指。光弧带呈白色,光弧内外的天空呈浅蓝色。17分,光弧视半径达最大,约为伸臂十一指,光弧带也变 相似文献
9.
绚丽多采的极光,是一种十分壮观的现象。按照《规范》的表述,它是“在高纬度地区(中纬度地区也偶尔可见)晴夜见到的一种在大气高层辉煌闪烁的彩色光弧或光幕。亮度一般象满月夜间的云。光弧常呈向上射出活动的光带,光带往往为白 相似文献
10.
11.
极光分光光谱仪成像所得重要辐射特征包括氧原子所激发的557.7、630.0、636.4 nm谱线,这些谱线和入射电离层的高能电子能通量、中高层大气粒子成分密度等都有着紧密联系.本文结合引发极光的电子碰撞反应物理机制构建氧辐射特征仿真模型,利用极光光谱图像557.7、630.0 nm谱线估计最接近真实成像情况下的入射电子能通量,实验结果表明仿真中基于假设光强比推演得到的氧辐射谱线像素预测值较真实值高估了1~1.29倍. 相似文献
12.
寒冬降临,北风怒吼,寒凝大地,每年气温下降到0℃或以下时,那碧波涟漪的湖水和那潺潺流过的河水两旁,率先结上一层薄冰,气温继续下降,冰层由薄变厚,面积也在扩大。世界上出现了有厚达2000余米的大冰砣,它历经几百万年,才成为今日天然大冰库。一提起冰,人们都会认为水结冰后体积膨胀,撑破水缸,爆裂地下自来水管;江河上的结冰,一旦变成流冰,撞毁桥梁,堵塞河道,致使河水溢出河床,泛滥成灾,千万村镇,顿成泽国;大洋上那浮动 相似文献
13.
从人类第一次仰望天际、惊见极光的那一刻开始,极光就一直是一个谜。极光来自于拉丁文“伊欧斯”一词,传说伊欧斯是希腊神话中黎明的化身,是希腊神泰坦的女儿,是太阳神和月亮女神的妹妹。长久以来,世界各地的人们都各自演绎着自己的传说,中国的漠河也流传着关于极光的传说。它如梦如幻,带着让人无法抗拒的魅力,将漠河——这个中国唯一能有机会一睹极光风采的地方装扮得神奇而绚丽。 相似文献
14.
CO2的地质埋存处理是减缓温室效应的现实选择之一。要保证埋存的有效性、安全性和持久性,需要对钻井(主要包括注入井和废弃井)、CO2地下分布运移状况以及因CO2渗漏所造成的环境影响等方面实施严格的监测管理。通过对以上各方面文献的查阅和综合分析,系统阐述了世界范围内目前CO2地质埋存过程中所采用的各项主要监测技术。 相似文献
16.
17.
18.
19.
作物布局,耕作制度,栽培技术与棉铃虫调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析了80年代以来作物布局、耕作制度、栽培技术的变化,指出这些变化与棉铃虫为害有着密切的关系,从这一角度提出了调控棉铃虫的措施。 相似文献
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