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28 毫秒
1.
黄河水资源量可再生性问题及量化研究   总被引:15,自引:1,他引:14  
夏军  王中根  刘昌明 《地理学报》2003,58(4):534-541
通过探讨黄河水资源量可再生性的量化问题,对黄河断流的情况、危害和成因进行分析。由于水资源量可再生性问题的复杂性,现行的方法一般都过于简单。目前迫切需要从水文循环更深层次上揭示水资源量可再生性。依据系统理论方法,从河流水循环系统的稳定性和抗干扰能力出发,提出度量和评价河流水体水资源量可再生性的指数。利用该指数,对黄河干流上、中、下游河段不同年代的水资源量可再生能力进行了定量评价,评价结果能够客观地反映实际情况。从维持水资源量可再生性的角度,进行了黄河干流水资源量的调控分析。模拟结果表明,20世纪90年代严重的黄河断流问题主要受人为因素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黄河断流概况、变化规律及其预测   总被引:30,自引:2,他引:28  
吴凯  谢贤群  刘恩民 《地理研究》1998,17(2):125-130
该文简要介绍了黄河断流的现状、原因及其危害,初步揭示了黄河断流年度双高峰规律与多年逆反规律、利津站断流天数与花园口站月平均流量的关系、利津站全日断流天数与总断流天数的关系等变化规律,并统计分析了利津站最长断流天数、累计断流天数、断流长度、最早断流日期等发展趋势.上述研究为黄河断流预测提供了科学依据,可供有关部门参考.  相似文献   

3.
基于R/S分析黄河及黄土高原主要河流水资源的变化   总被引:4,自引:3,他引:1  
河流水资源观测资料反映河流随时间变化,它表现为一时间系列。作为非线性分析的工具,R/S可以有效地分析这些资料的时间系列。将R/S 这一时间序列分析方法引入到水资源观测资料的处理和分析中,并应用该方法对黄河及黄土高原地区主要河流在1956—2004年间水资源观测数据进行处理,预测了今后黄土高原地区水资源的变化情况。分析结果表明,黄河及黄土高原地区主要河流径流量赫斯特指数在0.2771~0.3305之间,均小于0.5,背离了正常的长程相关趋势性增强的变化规律,预测了径流量逐步增大的趋势。  相似文献   

4.
刘长奇 《地理教学》2011,(15):28-29
河流,尤其是一些大的河流,历来与人们的社会经济生活密切相关。人们在与河流打交道的过程中,产生了许多与河流有关的成语、谚语和传说,往往蕴含着很有趣的地理知识。黄河是中国第二大河,是华夏文明的发源地。与黄河有关的典故是很多的,都与黄河的水文地理特性有关。  相似文献   

5.
黄河孟花段水环境质量评价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针对黄河泥沙对水环境质量评价的突出影响,为了完整地反映多泥沙河流的水环境质量状况以及有效区分由泥沙带来的自然污染与由污染物排放引起的人为污染,该文依据多泥沙河流水环境质量评价应遵循的基本思想方法,对黄河孟花段的水环境质量状况进行了评价。  相似文献   

6.
黄河干流下游断流的径流序列分析   总被引:94,自引:9,他引:85  
刘昌明  成立 《地理学报》2000,55(3):257-265
从黄河径流与断流的关系出发,系统探讨了黄河断流的各个相关机制。利用黄河干流控制流域汇水的主要水文站近40年的逐月径流资料,分成了4个系列进行时序分析,较为全面地揭示了黄河流域径流序列的变化规律。得出了黄河下游径流主要来源于上中游入水基流量在这39年中有下降趋势这些非常有意义的结论,为更深入地认识黄河断流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7.
一、黄河明的独特性和唯一性。河流伦理的基础是河流明,只有充分认识了河流明,才能进一步认识人与河流的关系,人应该与河流建立一种什么样的关系。在这方面,黄河是一个绝无仅有的例证。  相似文献   

8.
黄河干流实际来水量不断减少的成因分析   总被引:40,自引:1,他引:39  
刘昌明  张学成 《地理学报》2004,59(3):323-330
20世纪90年代以来,黄河干流实际来水量不断减少,较以往平均来水减少幅度达到了20%~65%不等,黄河下游连年断流。本文基于气候变化 (如降水量变化),人类活动 (如国民经济用水量不断增加),生态环境 (如土地利用的变化) 等方面变化特点;根据黄河干流主要水文站的近50年来观测资料,定量地分析黄河干流实际来水量不断减少的数量及其减少的原因。  相似文献   

9.
黄河、长江泥沙特性对比分析*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10  
通过对黄河、长江泥沙的粒度分析、矿物分析及石英包裹体分析,揭示了两大河流泥沙的差异性。黄河悬沙粗于长江而底沙比长江为细。重矿物组合中,黄河泥沙黑云母含量远高于长江,粘土矿物中蒙脱石含量约比长江多一倍。反映了两大河流水动力条件及泥沙源区的环境差异。石英包裹体分析,更反映了两大河流泥沙源区的成因环境,为区分河流泥沙来源提供了一种新的方法。  相似文献   

10.
黄淮海平原典型区域的水问题和水管理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本文简要介绍了黄淮海平原典型区域的水问题及其变化规律。沧州—衡水地区的水问题主要有 :水资源严重匮乏、深层地下水严重超采以及风暴潮影响严重。文中估算了该区的缺水损失 ,并建立了漏斗中心水位埋深与地下水超采的经验关系。黄河三角洲地区的水问题主要有 :水资源尚嫌不足、黄河断流影响大以及地下水超采有所发展。文中提出了黄河断流的开源对策。安阳地区的水问题主要有 :水资源不足与地下水位下降速率加剧。文中亦建立了该区地下水水位与地下水超采量的经验关系。此外 ,本文还预测了各典型区引黄、引江灌溉的发展前景 ,2 0 1 0水平年外流域调水可望占可供水量的 32 %以上。  相似文献   

11.
黄河沙漠宽谷段水沙变化特征及驱动因素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根据定位观测、第一次全国水利普查、遥感影像解译的数据,利用MWP、双累计曲线、水土保持分析法、数学模拟等方法,分析了黄河上游水沙变化特征,评估了多元驱动因素对2000-2012年黄河下河沿-头道拐沙漠宽谷段水沙变化的贡献率。结果表明:与20世纪70年代以前的基准期相比,2000年以来径流量、输沙量同步减少,水沙关系也发生变化,单位径流量的输沙量明显减少;沙漠宽谷段径流量减幅沿程不断增加而输沙量减幅沿程变化不大,水沙年内分配较基准期发生倒置,来沙系数不断减小;灌区引水引沙、水土保持措施、水库拦沙、支流来水来沙、水库调蓄及河道冲淤是沙漠宽谷段水沙变化的主要影响因子;经济社会发展用水对沙漠宽谷段径流量减少的作用最大,贡献率为81%,其次是水库蓄泄量,占15%以上;水库拦沙对头道拐输沙量减少的贡献率最大,占41%,其次是支流水土保持措施,贡献率约占13%,入黄风沙减少的贡献率并不大,约为6%,而河道淤积量、灌区引沙量较基准期都是减少的,贡献率分别约为-41%和-8%;近10多年来降雨等自然因素对水沙变化的作用相对不大,起主要作用的是水库运用、水土保持、经济社会发展等人类活动因素。  相似文献   

12.
石岚  徐丽娜  冯震  李琦 《干旱区地理》2012,35(5):717-723
应用SWAT (Soil and Water Assessment Tool)模型,研制了黄河万家寨水库流域分布式降雨径流模拟系统,并对万家寨水库流域进行了10年(2000-2009年)径流模拟。其中,以2000-2006年为系统参数的敏感性分析期和模型率定期,以2007-2009年为模型的验证期,模拟结果显示,万家寨站点上模拟径流与实测径流过程线的相关系数达到0.97以上。在此基础上还将数值预报模式与模拟系统相耦合,对万家寨水库入库径流进行了预报和检验分析,结果较好。因此,该模拟系统能够较好地反映万家寨水库入库径流量的变化过程,具有一定的适用性,为进一步进行降雨径流预测提供了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13.
1973年以来,黄河中游河口镇至吴堡之间未控区的实测径流量大幅减少,甚至1/4年份出现负值;基于1956-1972年的降雨--径流关系,1973-2014年降雨条件的径流量偏少84%.分析认为,1973年以后,黄河该河段干流水库蓄水运行导致天桥泉域与黄河之间的补径排关系发生了变化,此变化不仅大幅减少了左岸泉水对黄河的补给量,而且增加了黄河向右岸岩溶含水层的渗漏量,是河口镇至吴堡之间未控区的实测径流大幅偏少的主要原因.本文通过不同时期的降雨径流关系对比,以及林草植被,梯田,用水和坝库水面蒸发等其他下垫面因素减水作用分析,推算出因泉水--河水补给关系变化而产生的黄河径流减少量,平均每年约6~8亿m3.  相似文献   

14.
ENSO循环与黄河上游径流的丰枯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分析了黄河上游径流主要形成区——唐乃亥以上流域的气象和水文特性,在此基础上,根据 El Nino 现象及 La Nina 现象与黄河上游径流的丰枯的对应关系,探讨了 ENSO 事件对黄河上游径流的影响。统计结果表明,ENSO 现象与黄河上游唐乃亥以上流域的径流丰枯有着密切的关系。总体而言,伴随着 El Nino 事件的发生,黄河上游出现枯水的概率较大,而黄河上游的洪水常伴随着 La Nina 事件发生。  相似文献   

15.
黄河流域气候变化研究综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黄河流域从西到东跨越多省,地形复杂,作为中国生态安全战略格局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气候变化敏感区和生态环境脆弱区。本文主要综述了在气候变暖背景下,黄河流域气候变化特征、影响以及成因和对策建议的最新研究进展:(1)近60年黄河流域气温呈上升趋势,平均升温速率为0.30 ℃/10a,上游升温速率最大,下游次之,冬季升温趋势最显著,夏季最小,降水量上游地区增多,中下游地区减少,蒸散量呈减少趋势。(2)在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影响下,黄河流域径流量整体呈下降趋势,源区冰川积雪消融加剧,冻土严重退化,流域植被覆盖整体呈好转趋势,上游脆弱区和中游产沙区水土流失加重,对农业影响利弊皆存,流域病虫害加剧;流域气候变暖,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增多,对文化遗产安全保存带来巨大挑战。(3)黄河流域气候系统随时间演变的过程不仅受自身内部的动力、热力影响,也受大气环流、海温、青藏高原等外部强迫因子的影响,人类活动造成的大气成分和土地利用覆盖的变化是影响黄河流域局地气候的重要因子。(4)未来黄河流域气温持续上升,降水波动增加,极端天气事件将更加频繁。应对气候变化,重点在于加强黄河流域气候变化科学研究,提升极端天气气候事件的预报预警能力,联合多部门建立气象、水文、生态与数值预报及防控一体化的灾害预报预警系统,同时加强流域水资源的管理调配和有效利用,加强流域生态环境保护,制定科学合理的农业发展战略,推动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16.
黄河入海径流变化及影响因素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孔岩  王红  任立良 《地理研究》2012,31(11):1981-1990
黄河入海径流是黄河水循环的重要分量,涉及整个流域,它的变化是流域气候与人类活动的综合体现。以黄河入海口利津水文站1963~2009年实测径流量年均值为基础,采用随机水文学方法,对入海径流动态变化进行了分析;结合流域内7个径流来源区的78个气象站同时段月均降水和气温数据及流域内取水量和水利工程等资料,探讨了不同径流来源区的气候因素和人类活动对入海径流量的影响。结果表明:近50年来入海实测径流量呈显着下降趋势,且存在1968年、1985年、1996年与2002年这四个突变点;入海天然径流量同样呈显着下降趋势,只有1985年一个突变点。唐乃亥以上区间的降水量、兰州至龙门区间的气温以及龙门至三门峡区间的降水和气温是引起入海天然径流量变化主要因素;气温因素的季节性变化对入海天然径流量也有影响,其中夏季降水与冬季气温是重要的因素。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人类活动对入海径流量的影响不断加强,且在耗水量、水土保持及水利工程等方面表现出明显的空间差异。取水量、降水、气温对黄河入海实测径流量变化的贡献率分别为42.2%、39.2%、18.6%.  相似文献   

17.
Runoff and its evolution, based on hydrometeorological data from surface measurement stations, are analyzed for the upper reaches of the Yellow River above Tangnag. Some mathematical statistical models, for example, Period Extrapolation-Gradual Regression Model, Grey Topology Forecast Model and Box-Jinkins Model, are applied in predicting changing trends on the runoff. The analysis indicates that the runoff volume in the upper Yellow River above Tangnag is ending a period of extended minimum flows. Increasing runoff is expected in the coming years.  相似文献   

18.
1 IntroductionThe basin above Tangnag is the principal area for runoff formation in the upper reaches of the Yellow River. For example, the runoff from the Tangnag Station occupies 95% of the inflow into the Longyangxia Reservoir, the largest reservoir on the upper Yellow River. So variations on runoff in the upper Yellow River above Tangnag have been very important for the utilization of the water resources in the entire Yellow River Basin. However, the runoff in the upper Yellow River…  相似文献   

19.
近20多年来,黄河流域末次冰消期以来古洪水事件研究取得了丰硕成果。论文系统回顾了黄河流域有关古洪水事件识别、年代序列建立、气候成因揭示、古洪水洪峰水位和洪峰流量恢复以及古洪水事件社会影响探讨等方面的内容;提出了当前在古洪水悬移质泥沙沉积物精确断代、古洪水成因及古洪水水文重建等方面面临的主要问题和未来的发展建议;并在现有研究的基础上从加强有条件河段不同规模古洪水的重现期、不同河段古洪水沉积记录的对比研究及建立古洪水水文学数据库等方面对未来黄河流域古洪水研究进行了展望,以期为全球变化背景下黄河流域洪水的预测、防治及风险评估和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20.
黄河流域水资源演化模式分析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郑红星  刘昌明 《地理学报》2004,59(2):267-273
应用EMD-Hilbert变换方法分析花园口以上降水和天然径流近50年的资料系列。结果表明:黄河流域降水演化模式可由4个内在模函数以及一个单调递减的趋势项表示,而天然径流的演化则由3个基本模态和一个单调递减的趋势组成。黄河流域降水和天然径流的演化模式存在一定的相关关系,但两者之间并非一一对应的关系。从时间上看,不论是内在模函数还是趋势项,相对于降水,天然径流都表现出滞后的特点,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下垫面调蓄作用对径流演化过程的影响。此外,从降水和天然径流内在模函数的周期可以推测黄河流域的水资源演化可能与大气低频振荡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