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以莱州湾为例,基于GIS和地理空间模拟框架,结合海洋生态红线区分布,建立了海域使用活动对海洋生态环境的潜在压力评估模型,空间量化评估多种海域使用活动对海洋生态环境的潜在影响。结果显示,多种海域使用活动的潜在压力总体呈近岸高于远岸、湾顶>东部>西部的分布特征;压力高值区集中于距岸10 km以内海域和5 m水深以内海域;海洋特别保护区、海洋自然保护区及重要河口生态系统等类型的海洋生态红线区受到开放式养殖、围海养殖、盐业用海活动的压力较大,需要对其进行重点监控。研究揭示了莱州湾海域使用活动对海洋生态环境潜在压力的空间分布格局,为海洋生态红线落地实施和海域使用管理提供决策依据。  相似文献   

2.
为保护我国海洋生态环境,进而保障海洋强国建设,文章基于科学的海洋生态健康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价方法,对2015年大连市等14个沿海城市的海洋生态健康进行总体评价、差异评价和聚类评价。研究结果表明:基于压力-状态-响应模型构建的海洋生态健康评价指标体系包括压力系统、状态系统和响应系统3个准则层和15个评价指标,涵盖海洋生态自身和人类活动的影响;层次分析法结合德尔菲法在发挥专家作用的基础上尽可能地避免主观偏见,主要内容包括构造判断矩阵、层次排序和一致性检验;从总体来看,14个沿海城市的人类活动对海洋生态健康的负面影响较大、正面影响适中,海洋生态健康状况较好;从差异来看,各沿海城市海洋生态健康状况差异较小,而对海洋生态的破坏差异较大;从聚类来看,各沿海城市均存在优势和不足。  相似文献   

3.
海洋保护区是维持、恢复、改善海洋生态环境和生物多样性的重要载体。辽宁省通过加强生态修复,科学管控,优化配置蓝色资源,促进了海洋保护区的发展。  相似文献   

4.
文章于2015年夏季对天津市海洋生态红线区的主要海域进行了水质和沉积物环境状况调查。天津市海洋生态红线区海域海水主要受到了无机氮和活性磷酸盐的污染,部分站位化学需氧量、油类和铅等监测因子也超出了第二类海水水质标准的要求。总体上看,红线区海域海水处于中度富营养化状态,富营养化程度的高值区出现在生态红线区北部近岸海域。表层沉积物质量良好,均符合第一类海水沉积物质量标准,红线区海域表层沉积物重金属的潜在生态风险等级处于轻微等级。  相似文献   

5.
海洋资源环境超载红线区划定方法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提出采用海洋资源环境承载综合指数法划定海洋资源环境超载红线区的方法。通过分析我国海洋管理分区体系现状,提出海洋资源环境超载红线区是海洋生态红线区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压力-承压-调节力为框架,建立海洋资源环境超载红线区评价指标体系和综合评价方法,给出指标标准值、权重、选择性与空间属性的确定原则,以盘锦市管辖海域为案例区,划定了海洋资源环境超载红线区。结果表明,具有调节系数的资源环境承载综合指数法较为科学地划定了案例区的资源环境超载红线区,盘锦海域超载红线区的面积占盘锦管辖海域面积的58.3%,主要分布在盘锦港口航运区、辽滨工业与城镇用海区和辽东湾农渔业区等海洋功能区内。  相似文献   

6.
海洋为人类生存和社会经济发展提供了重要的资源和环境条件,海洋生态适宜性研究能够评定海域的固有属性对生态保护和开发利用的适宜等级和潜力-限制因素.本研究以典型的海岛区洞头为例,构建了海洋生态适宜性评价的空间分析模型,计算得到其空间分布,进而开展了生态适宜度的功能分区;据此划分了洞头区的生态管控空间,判断了未来海域资源保护和开发利用管理的主导方向,提出了各管控区发展的资源优势及限制性因素.结果表明,洞头海域按照生态适宜度值的高低可以清晰地划分为重点保护区、一般保护区、适度开发区和优化开发区等4类功能区,分别占区域总面积的23%、50%、18%和9%;前两者为生态保护及恢复的重要区域,后两者是未来海洋资源开发利用的主要区域; 4类区域可以归并为生态保护、农渔业养殖、城镇开发3类管控功能区.本研究对开展海洋生态功能区划、协调海洋资源开发与区域生态保护的关系、构建基于生态系统的海洋综合管理模式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渤海生态红线划定的指标体系 与技术方法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在分析渤海生态环境特征基础上,依据生态红线划定目标,从“生态功能重要性、生态环境敏感性、环境灾害危险 性”三方面建立了渤海生态红线划定指标体系,并研究确定了生态红线划定的技术方法。在ArcGIS支持下,创建了渤海网 格空间属性数据库,采用层次分析法确定指标权重,运用叠加分析、空间分析等技术方法最终完成渤海生态红线划定,将渤 海划分为红线区、黄线区和绿线区,并进一步明确红线区内的生态保护重点与方向。结果表明:红线区占整个区域的18 %, 主要分布在大连市西北部海域、辽河口、黄河口等典型河口附近海域、滨州东北部海域及莱州湾、渤海西部沿岸、庙岛群岛 等地,这些区域主导生态功能和生态特征为珍稀濒危生物保护、湿地生态涵养及自然岸线灾害防护等。黄线区占整个区域的 14.7 %,主要分布在辽河三角洲外围海域、葫芦岛-秦皇岛-唐山沿岸海域及沧州东北部海域,其保护与管理方向为海洋环境 灾害防护及生态恢复与治理。绿线区占整个区域的67.3 %,分布在红线区、黄线区的外围。  相似文献   

8.
科学有效地评价胶州湾生态安全程度,是胶州湾地区可持续发展的前提。文章基于PSR模型建立评价指标体系,利用AHP-熵权法确立指标权重,对2007—2016年胶州湾生态安全的发展状况进行了综合评价,并从压力、状态、响应3个方面对影响胶州湾生态安全的主要因素进行系统分析。研究结果表明:胶州湾生态安全指数整体呈波动上升态势,但在2010—2013年略有下降,并在2014年有大幅度的回升直至2016年。生态安全指数在0.4~0.6间波动,整体处于"一般"的生态安全状态。最后,文章提出通过坚持控制入海污水排放量和环境污染,加强海洋生态保护修复与海洋保护区建设,进一步完善胶州湾生态安全保护相关法律制度,注重海洋科技人才培养等方式来促进胶州湾地区生态安全水平的提高。  相似文献   

9.
根据2014~2016年渤海各航次监测数据,选择22项因子构建表征研究区水环境、沉积环境、生态系统健康状态的评价指标体系,利用AHP层次分析方法对渤海生态系统的健康状况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渤海综合生态指数CEI为0.643,健康等级为中级,表明渤海生态系统整体处于亚健康的状态。生态健康较差和差的区域主要集中在莱州湾-渤海湾及其毗连地带的黄河三角洲地区;唐山-秦皇岛-葫芦岛近海及其纵深海域大体处于中级健康水准;渤海中部海区及其毗连的渤海海峡区域,海洋生态健康水平较高。根据评价结果,认为陆源输入、围填海工程是莱州湾和渤海湾的主要胁迫因子,并探讨了相应对策,以期为渤海的综合管理提供决策支持。  相似文献   

10.
<正>为全面、系统地了解渤海山东海域海洋保护区海洋环境和保护物种的现状,由山东省海洋环境监测中心牵头组织,滨州、东营、潍坊和烟台等市级海洋环境监测和预报中心积极配合,历时4年对渤海山东海域内的国家级海洋保护区的生物多样性开展本底调查,首次系统编写了《渤海山东海域海洋保护区生物多样性图集》。该系列图集包括《陆生  相似文献   

11.
随着对海洋开发力度的不断加大,海洋生态环境问题日益突出,已成为中国海洋可持续发展的制约因素。作为衡量海洋可持续发展的主要手段之一,海洋生态环境承载力的定量化评价是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针对海洋生态环境承载力的突变特性,基于熵值-突变级数法,从压力和承压两方面构建海洋生态环境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结合障碍因子诊断模型,考量环渤海地区4个省市2006-2014年的海洋生态环境承载力的空间差异和时序特征,剖析影响承载力发展水平的主要障碍因子。研究表明:环渤海地区2006-2014年海洋生态环境承载能力整体较差,承载力水平呈下降趋势;2014年海洋生态环境承载强度分为两类,山东和天津为较弱承载力水平,河北和辽宁为弱承载力水平;生态弹性小、环境污染重、生态资源匮乏已成为制约环渤海海洋生态环境承载力发展水平的普遍问题。  相似文献   

12.
海洋生态红线制度是我国"五位一体"文明建设的具体要求。为进一步在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的联结点上探求深入开展生态红线工作的可能性,文章对比了实施多年的海洋功能区划与历史新阶段提出的海洋生态保护红线的概念和内涵,剖析了两者之间的区别与联系,指出海洋功能区划与海洋生态红线区划在法律地位和管控制度等方面具有一致性,在划分目标、空间管理及划分方法上具有差异性,海洋功能区划以"使用"为主,海洋生态红线以"保护"引领。在此基础上,建议未来海洋生态红线工作的开展可从海洋功能区划借鉴经验,建立完善的管控评估制度,确立生态保护红线的优先地位,处理好海洋功能区划与海洋生态红线区划的关系。同时,海洋生态红线区划应以维持海洋生态系统结构稳定和提高海洋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为目标,将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估作为一项参考指标,限制低承载区的开发利用,保证海洋生态环境健康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3.
渤海叶绿素浓度时空特征分析及其对赤潮的监测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姜德娟  张华 《海洋科学》2018,42(5):23-31
基于2014—2015年MODIS数据分析了渤海表层水体叶绿素浓度的时空特征,并对赤潮进行了遥感监测。结果表明, 5—10月,渤海表层叶绿素浓度总体较高,其中在5月份达到峰值;空间上,叶绿素浓度由近岸向渤海中部递减,其中秦皇岛附近海域、莱州湾、渤海湾、辽东湾叶绿素浓度相对较高。基于16 mg/m3的叶绿素浓度阈值和ERGB影像,成功提取了渤海赤潮信息。秦皇岛附近海域是渤海赤潮的频发区和重灾区,赤潮发生于5月份,其分布范围在5月下旬达到最大。渤海赤潮分布与底部两个低氧区位置吻合,说明赤潮爆发可能对低氧区的形成和发展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4.
渤海海峡跨海通道建设将极大改变环渤海乃至整个东部沿海的交通格局,势必对其目标城市大连、烟台带来直接的经济影响,同时也会对辽东半岛、山东半岛乃至东北、华北和华东不同尺度地区的经济联系产生深远影响。文章选取山东省17个和辽宁省14个地级市的地区的生产总值、城市人口以及城市间的最短时间距离等指标,测度渤海海峡跨海通道建成前后,对山东、辽宁两省区域城市经济联系的影响。研究表明:渤海海峡跨海通道建成后,对大连、烟台间的经济联系强度有显著提高,各城市经济联系度的平均增幅明显不同;同时,受距离衰减规律的影响,两省的城市分别以大连、烟台为中心,根据距离远近及城市自身发展程度分为4个层次,经济联系强度由内向外逐层次减弱;从整体上看,渤海通道的建设对带动两省城市之间的经济联系度都有大幅度提升。  相似文献   

15.
渤海是我国最大的半封闭型内海,也是重要的海洋生物产卵场、育幼场和索饵场。其陆源径流丰富,环境异质性高,具有很高的浮游植物物种多样性,其中包括大量的赤潮物种。该海域赤潮频发对水产养殖、生态环境、旅游业等造成了很大影响。因此,针对该海域浮游植物物种多样性的研究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本文整理了1957—2019年间46个主要航次的调查资料,比较分析了这些航次中鉴定的浮游植物组成以及相对丰度,并跟踪分析了近20年来渤海的主要赤潮事件,重点描述了赤潮物种多样性,并详细阐述了常见赤潮物种。在航次鉴定的140个赤潮物种中,包括硅藻78种,甲藻52种,定鞭藻5种,绿藻4种和蓝藻1种。本文为比较研究包括渤海海域在内的不同海域浮游植物和赤潮物种的多样性,探索海洋生物多样性的起源和演化规律,解读宏基因组学及宏条形码分析结果提供了基础和参考。  相似文献   

16.
渤海作为我国唯一的内海,自然资源极其丰富,渤海沿海地区有着浑厚的工业基础以及绝佳的地理优势,海洋经济发展速度十分迅猛。但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生态环境与开发利用之间的矛盾也日益激化,海洋资源开发强度高、利用方式粗放,陆源污染物排放总量久居不下,重点海湾环境质量未见根本好转,环境风险压力有增无减,生态环境整体形势依然严峻。文章介绍了渤海地区的发展现状,分析渤海与濑户内海的相同与不同之处,以便于借鉴日本濑户内海的治理措施以及立法经验,深刻剖析我国海洋环境保护立法的不足,并提出健全制度体系建设、完善海洋环境管理体制、调整渔业发展、提升海洋生态预警能力监测等建议,以期总结出适合我国渤海环境治理的海洋规划方案,从而挽救渤海的生态环境,恢复渤海往日的生机。  相似文献   

17.
海洋微生物在生态系统循环中发挥重要作用。为系统了解山东省渤海海洋保护区表层海水微生物群落多样性,作者利用Illumina高通量测序及生物信息学分析技术研究了12个水体样本的菌群构成和多样性特征。实验结果表明,山东渤海海洋保护区典型海域表层海水微生物群落丰富,12个水体样品OTU分属于25门、56纲、103目、163科、227属;门、纲、目、科、属分类等级上的优势类群分别为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57.95%)、α-变形菌纲(Alphaproteobacteria)(21.88%)、黄杆菌目(Flavobacteriales)(4.31%)、红细菌科(Rhodobacteraceae)(10.68%)、Candidatus portiera(7.94%);保护区内表层海水微生物具有其独特的菌群特征和多样性。本研究结果为进一步认识海洋微生物多样性与海洋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8.
我国沙尘暴与赤潮的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总结了近十几年来我国北方沙尘暴和近海赤潮的危害和发生趋势 ,并对两者间的相关性做了初步分析。结果显示 :我国东海和南海赤潮的发生受沙尘暴的影响很小 ,而黄海和渤海赤潮的发生与北方的沙尘暴有一定的相关性。要正确估价沙尘暴对海洋生态系 (包括赤潮 )的影响 ,必须对沙尘暴的迁移规律、入海通量以及沙尘暴粒子在海洋中的物化反应做详细的调查和研究。  相似文献   

19.
Quaternary marine ostracoda on the west coast of the Bohai Sea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According to the results of analysis of the marine ostracoda biofacies from over 160 drilled holes on the west coast of the Bohai Sea, i.e. Hebei and Shandong Provinces, Tianjin, and the east part of Beijing, the present paper is a discussion of their palaeoecological and stratigraphigical significance. The investigation of ostracoda thanatocoenoces in the modern coastal zone suggests that the distribution of marine ostracoda has been controlled by the salinity and depth of water. The study of Quaternary marine ostracoda should be concentrated mainly on the determination of their biofacies and palaeogeographigical conditions, so as to provide evidence for the determination of transgression range, palaeoshoreline and sca-leve! change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