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9 毫秒
1.
对华东地区1970年以来的地震条带进行了预报效能评估。 结果表明: ML≥3.0地震条带的报准率为0.33, 虚报率为0.67, 漏报率为0.71, R值为0.20; ML≥3.5地震条带的报准率为0.40, 虚报率为0.60, 漏报率为0.81, R值为0.12; ML≥4.0地震条带的报准率为0.71, 虚报率为0.29, 漏报率为0.76, R值为0.18; 各震级档条带的R值等于或高于具有97.5%置信水平的R0值, 具有一定的预报能力。 主震一般发生在条带结束后1年时间内, 多数发生在条带内部和边缘, 条带以北东向或北北东向居多; 对于条带的平均持续时间, 震级下限越大的条带平均持续时间越长; 多数条带分布在江苏及附近海域和赣北及邻区。 相似文献
2.
对中国大陆具备相对完整资料的367次5级以上地震,分5个工作片区进行统一定性要求的地震空区图像扫描,得到194次震前的空区图像.其中震前有空区地震与研究地震的比例分别为:华北片区14∶36;华东南片区21∶24;川滇片区68∶124;青藏高原北部片区36∶82;新疆片区55∶101.震前出现空区图像比例最低的为华北地区,最高的为华东南地区,新疆与川滇地区基本相当.在此基础上着重讨论了空区形成后发生的主震与空区形成持续时间、空区空间分布尺度及围空地震震级等的统计关系.结果表明,空区的持续时间、空间尺度与主震震级间存在一定的相关关系,但其误差较大.而围空的起始震级在5级主震前为ML2.5左右,6级主震前为ML3.5左右,7级以上主震前为ML4.0左右.主震通常发生在空区的边缘及附近的外部地区.5级、6级和7级地震前出现空区图像的比例分别为45.8%、72.6%和100%,一定程度上表明了震前空区图像是强震前的重要异常判据. 相似文献
3.
1980年内蒙博克图5.6级地震前3.5年左右在主震震中附近形成小震密集区,在密集区外围形成环带空区,在主震发生前两年,环带空区消失,同时在震中附近形成孕震空区。随时间进程,孕震空区、密集区和环带空区间的内外频次比有下降—回升—峰值发震的特点,是一个典型的空区图象震例。 相似文献
4.
江苏省和邻区震群研究及其综合判定指标预报效能的评估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利用1970年以来江苏及邻区10次震群资料,对其单项及综合指标作了计算和研究,根据《地震学分析预报方程式指南》判断其前兆性。另外,对前兆震群与未来强震距离,间隔作了统计,并对其预报效能作了评估。 相似文献
5.
6.
将动态空区预报地震的方法同静态空区法作了详细的比较分析.发现用动态空区法所确定的震中位置的精度比静态空区法高,而且,在估计发震时间和震级方面也比静态空区法有很大的改善. 相似文献
7.
对1970年以来华北北部及东北地区(37°-55°N,103°-135°E,除甘肃、宁夏和境外朝鲜)的36次Ms 5以上中强地震前空区和条带图像扫描分析,着重讨论研究区不同类型地震(大主震、中强主震和晚期强余震)与空区、条带关系,主震与空区、条带持续时间关系,主震与空区、条带空间尺度及围空、条带起算震级等统计关系,一定... 相似文献
8.
9.
地震概率预报效能评分和预报发布决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国地震预报的发展已经到了这样的阶段:我们不但面临地震预报问题,而且面临如何应用决策理论科学地向公众发布短临预报的问题。为此,除了目前已经开展的地震易损性研究外,还要研究预报向公众发布后引起的社会经济效应及采取预防措施所需的经济代价;此外,还应实现从确定性地震预报向概率地震预报的转变。概率预报是地震活动本身特点所要求的科学的预报方法,它可以使我们把长期地震危险性分析和短临预报有机的结合起来,进行定量的决策分析,更科学的决策是否和如何向公众发表地震短临预报,取得更好的社会效益。为了在短临预报中推广概率预报,必须正确理解概率预报的含义和对概率预报效能进行评价。 相似文献
10.
本文利用1970-1992年山东及邻区11次震群资料,对其单项及综合指标作了计算和研究,据《地震学分析预报方法程式指南》判断其前兆性。同时对前兆震与未来强震距离、间隔时间作了统计、并对其预报的成功率、虚报率、漏报率进行了贝叶斯估计。 相似文献
11.
中国东部地区气候湿润,物理化学风化作用强烈,加上地震周期长,人类活动频繁,地质事件遗迹难寻;另一方面,东部地区经济蓬勃发展,建(构)筑物和公众地震安全要求攀升。本文为解决这一日益尖锐矛盾作了相应综述和分析,并提出了一些建议:从经验预报统计样本局限性分析入手,综述史前地震识别标志和事件时序的分析研究现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中国东部地区史前地震事件强化研究思路,即充分利用大规模考古发掘和工程所揭露的机遇,抢救性编录、分析。同时与考古、地质等相关部门联手,反演并重构全新世以来天然变形事件时序,用于弥补经验性预报的样本局限,从而科学预测地震趋势。作者的初步实践表明,这一思路是可行的,通过持之以恒的努力,有望达到预期目标。 相似文献
12.
13.
14.
中国大陆东部是我国地震高发地区,区域内人口密度大、经济相对发达。根据地质构造背景和地震活动的差异,将中国大陆东部划分为东北地区、华北地区、东南沿海地区和华南其他地区,选取1815年以来M_S≥6.0地震目录(不包含东北深源地震)作为基础资料研究中国大陆东部强震活动特征。首先基于活动地块理论对中国大陆东部地震活动区进行划分,然后从时间和空间分布上分析中国大陆东部强震活动特征,最后预估中国大陆东部的未来强震活动趋势。研究结果表明:(1)中国大陆东部M_S≥6.0地震主要集中在华北地区和东南沿海地区,而东北地区和华南其他地区强震活动相对较弱,同时华北地区和东南沿海地区MS≥6.0地震具有同步活跃的特征;(2)华北地区M_S≥6.0地震的主体活动区包括华北平原活动地块、鲁东-黄海活动地块和燕山-渤海带,东南沿海地区的主体活动区为滨海断裂带、长乐-诏安断裂带和台湾海峡,东北地区的主体活动区为松辽盆地;(3)采用威布尔分布对1815年以来各活跃幕时段M_S≥6.0地震首发和次发地震间隔进行拟合,认为未来5年中国大陆东部发生M_S≥6.0地震的可能性较大。 相似文献
15.
本文收集了1990—2021年我国东部地区180次地震等震线数据,采用长、短轴椭圆模型,应用Levenberg-Marquardt法和最小二乘法重新拟合了东部地区的分区地震烈度衰减关系。结果表明,两种回归模型结果保持较好的一致性,在2个分区统计单元内(东北、华北地区与华中、华南地区)地震烈度衰减关系有明显不同,故而应进行不同的分区对待。同时,在我国东部地区,通过与其他学者的地震烈度衰减关系研究成果进行对比,显示本文两种方法的结果可较好地反映烈度衰减的区域特征。选取吉林宁江M5.7、湖北巴东M5.1地震和河北唐山M7.8地震的长、短轴及面积进行计算,通过对比结果可以看出,本文烈度衰减关系计算的结果较同一区域或大区域的计算结果更精准,说明本文结果能反映出东部地区地震震级小而破坏大的特征,适合用于该地区的工程地震研究和应用。本文给出的我国东部地区分区地震烈度衰减关系适用震级范围为面波震级3.0~8.0,距离为0~660km。 相似文献
16.
17.
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