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目前空间天文已取得了全波段的发展,但在大于25Kev的硬X射线波段进展缓慢,这是因为大多数宇宙X射线源的能谱较陡,在该波段的流量较小,另一个关键因素是用于该波段的探测器的本底计数太高。本文对空间硬X射线探测器的本底组成及估算方法进行了分析和讨论。  相似文献   

3.
本叙述了高空气球探测硬X射线方位、仰角的测试电路。在气球探测中,方位、仰角的测试是至关重要的一环。是关系到整个探测成功与否的关键。设计中尽可能简单、可靠。方位顺时针、反时针皆顺转自如,其方位角测量范围为0 ̄360°,其精度0.1°;俯仰顺时针、逆时针顺转自如,仰角测量范围0 ̄90°,甚至到120°也可,其精度为0.1°。  相似文献   

4.
本文叙述了高空气球探测硬X射线时的方位,仰角的驱动情况。 构成方位,仰角驱动器的电路尽可能简单严谨,提高高空工作的可靠性。当用一个0.1秒的脉冲去分别驱动方位、仰角转动时,可得到方位、仰角的微动指向精度为0.06°及0.08。按照遥控指令,方位可在0°~360°变化,仰角可在0°~90°范围内变化。  相似文献   

5.
6.
7.
8.
作为未来中国空间太阳望远镜的一个组成部分,太阳软X射线望远镜正在酝酿之中。本是对这方面的一个初步调研报告,共分三个部分:软X射线高分辨观测的课题意义和简史;软X射线谱及其研究的一般性背景;软X射线望远镜及成像技术。在此基础上,下篇章将论及未来中国空间太阳软X射线望远镜的几点考虑。  相似文献   

9.
球栽STD总线数据采集与控制系统是为气球X射线天文观测研制的新一代计算机控制系统。它采用了多项新技术与新方法,是一个模块化的多CPU多任务并行处理系统。本文详细描述了它的结构和各种工作组态,并给出了地面实测结果。  相似文献   

10.
简要地回顾了Be/X射线双星20多年来在红外、可见光、紫外和X射线波段所取得的观测结果,着重介绍了多波段联合观测对探讨双星间的相互作用如中子星的吸积方式和X射线产生的原因等方面的意义,对这些观测结果的分析研究,将是人们了解Be/X射线双星的轨道参数和双星的物理参数、建立理论模型的基础。  相似文献   

11.
为研究Be/X射线双星的光度变化,正利用北京天文台60cm望远镜进行UBV光电测光。本文叙述一年来的观测。并结合观测结果对观测和归算方法作了若干讨论,我们主要采用较差测光附加标准星观测以便转换到标准系统。消光计算时考虑零点漂移和可能与大气质量平方的线性关系:m-m_0=k′X k″c k_2X~2 k_tt q。标准系统与观测系统的星等和色指数采用线性关系转换。  相似文献   

12.
《天文爱好者》2012,(4):46-49
九十年代,在美国发射的高能天文卫星之中。“钱德拉X射线天文台”(Chandra X—ray Observatory。简称CXO,习惯上称为Chandra)无疑是最重要的。它于1999年夏天进入太空。  相似文献   

13.
在此介绍我们基于ASCA 和ROSAT 等X 射线天文卫星,对3C397 、G327 .11 .1 、G21 .50 .9 和RXJ1713 .73946 等超新星遗迹的物理特性进行的分析,简要地讨论了3C397 的非平衡电离双热分量和双极泡结构以及G327 .11 .1 和G21 .50 .9 中隐匿脉冲星的性质,并提出RXJ1713 .73946 和AD393 客星之间可能的关系。  相似文献   

14.
先进天基太阳天文台(ASO-S)是中国科学院空间科学先导专项2期规划的太阳观测卫星,其针对第25个太阳活动峰年,同时观测太阳磁场、日冕物质抛射和太阳耀斑爆发.硬X射线成像仪(HXI)作为该卫星3个科学载荷之一,实现了高时间分辨率和空间分辨率的太阳硬X射线成像观测,其量能器由99套溴化镧闪烁晶体-光电倍增管探测单元和读出电子学板构成,实现了30–200 keV的硬X射线光子能谱测量.针对HXI量能器的观测需求,设计了一套空间高事例率读出电子学系统,并通过实验室测试,证明了该系统单事例读出死时间小于2μs,同时验证了该系统电子学噪声小于120 fC,积分非线性小于2%,满足HXI仪器要求.  相似文献   

15.
太阳软X射线观测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太阳软x射线观测在太阳物理的研究中,特别在日冕结构、磁场和日冕等离子体活动等物理现象的研究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太阳软x射线观测主要有光谱和成像观测两种.随着观测技术、方法和内容的发展,太阳软x射线观测揭示了太阳物理的许多重要的科学现象,并在预报、监测空间天气变化,预警空间灾变天气等方面也有着重要的应用.  相似文献   

16.
《天文爱好者》2012,(3):56-57
天文学在各门自然科学中发展最早。在古代,天文攀萱接是所谓的“带头科学”。在我国大约自有文字以来,就开始有天文现象的记录。奴隶社会,天文学就确定了它的雏形,形成了具有科学形态的天文学。到元朝初期忽必烈时代,我国古代天文学发展达到了高峰,在世界居领先地位。  相似文献   

17.
18.
1997年3月6日至3月7日,我们利用INTERNETRELAYCHAT(IRC)进行了首次国际天文联合遥在观测试验,并获得了成功。本次试验由分布在全球7个不同地点的工作组联合进行,包括中国、美国、加拿大和英国。这一试验的成功为天文观测开创了一个新型的途径,也是对通过Inter-net进行更紧密的国际合作的一种尝试。  相似文献   

19.
我国古代天文学是非常发达的,诞生了很多位著名的天文学家,制造了一大批天文观测仪器,我们的祖先早在公元前就注意到了众多天文现象,并有相当数量古老、丰富的天象记录,这些对日后研究天文学做出了很多宝贵的贡献。可惜能保存下来的古代天文仪器数量较少,现存的古代仪器主要保存在北京古观象台及南京紫金山天文台上。  相似文献   

20.
CCD在天文观测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