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根据广西各气象站历年不同时段的降水强度数据,对广西累年10min、1h和24h等降水强度的气候概况,作了初步分析。分析了广西部分气象站10min、1h最大降水量的极大值概率分布及一些重现期对应的降水强度值。结果显示,大部地区在10m in之内可能降下的最大雨量,相当一场大雨的雨量;各地在1h之内可能降下的最大雨量,相当于一场暴雨甚至大暴雨的雨量;一般来说,24h最大降水量接近或大于1日最大降水量;12个地市10min、1h、24h最大降水量序列的概率分布同时通过上述两种拟合优度检验。 相似文献
2.
广西降水强度的气候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根据广西各气象站历年不同时段的降水强度数据,对广西累年10min、1h和24h等降水强度的气候概况,作了初步分析。分析了广西部分气象站10min、1h最大降水量的极大值概率分布及一些重现期对应的降水强度值。结果显示,大部地区在10m in之内可能降下的最大雨量,相当一场大雨的雨量;各地在1h之内可能降下的最大雨量,相当于一场暴雨甚至大暴雨的雨量;一般来说,24h最大降水量接近或大于1日最大降水量;12个地市10min、1h、24h最大降水量序列的概率分布同时通过上述两种拟合优度检验。 相似文献
3.
南海近海热带气旋降水的气候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28°N以南我国50个测站37a的资料对南海近海生成的热带气旋引起的年降水量和月降水量进行主要分量分析,发现年降水量在广西南部和广西西南部最大,具有准9a的年际变化,月降水量在7月份范围最大,位置偏北,10月份降水量最集中、位置偏南,9月份最分散。 相似文献
4.
5.
平塘县48a降水气候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平塘县气象站1963-2010年的降水记录,用数理统计、小波分析以及Mann-Kdenll等方法分析本站的降水特征,结果表明:平塘站年降水量呈现波动减少趋势,其减少趋势为每10a减少24.5mm,各个季节呈现不同程度的减少趋势,月降水量呈现单峰型;利用小波分析平塘48a年降水量得到该站存在16-18a的准周期振荡,对于短周期的4-6a的振荡则在1963-2000年比较明显,2000年后的短周期则是2a的周期振荡较明显;用Mann-Kendan分析得到年降水量在1986年之前增加和减少趋势不明显。1986年之后减少趋势明显,通过分析得到平塘站的年降水量在1986年附近发生突变。 相似文献
6.
7.
西南地区短时强降水的气候特征分析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利用国家级地面气象站逐小时和日降水数据集资料,对西南地区短时强降水的气候特征进行了分析,并对近30年来强短时强降水和强暴雨的变化趋势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西南地区短时强降水主要集中在4-10月;三个高发区分别位于贵州东南部、四川盆地西南部和云南东南部,年均发生次数约5~6次;强度一般为20~30 mm·h~(-1),其中贵州30 mm·h~(-1)以上的小时降水强度所占比例最高,四川盆地西部边缘地区小时降水最强,超过80 mm·h~(-1),极端小时降水达123.1 mm·h~(-1);短时强降水具有明显的夜发性,02时左右为发生频次的峰值时段。从近30年西南地区超过第90百分位的强短时强降水与强暴雨的长期变化趋势来看,强短时强降水呈现频次增加、强度增强的变化趋势,强暴雨则变化不明显。 相似文献
8.
9.
小麦收割工作结束后,经调查1999年小麦产量普遍下降。究其原因,主要是受气候条件影响所致。1999年小麦生育期遭受四种不利气象因素影响,一是播种期降水稀少,气温偏高,小麦出土不利,分蘖偏少。二是冬季高温干旱麦苗盘根不足,死苗严重。三是早春返青受阻。四是后期?.. 相似文献
10.
使用反映降水强度的各时段最大降水、各量级降水等气象观测资料,应用累积距平法、M-K法和YAMA法对东莞降水强度进行初步的气候诊断分析.分析表明:从1980年代起,东莞的降水强度在6小时以内时段呈多波动变化,9小时以上时段的趋势大体上振荡下降.20分钟、30分钟、3小时的最大降水量在1980年代初发生突变,1988-1997年为谷底,其后是增强的趋势.大量级(100 mm及以上)最大降水量显著增强、增多.5分钟、20分钟、45分钟、1.5小时和12小时时段的最大降水量出现了均值的突变,其中1.5小时的突变(2002年)较强,突变之后的均值较之前增大.大量级的降水日数均值未发生突变.近年东莞的6小时以内时段的降水强度是增大的,但这种趋势变化未达到显著程度,2小时内的降水强度在2004-2005年间是个转折点,可能是一个趋势突变点. 相似文献
11.
近30年影响我国东南沿海的热带气旋降水强度变化特征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利用中国地面台站逐日降水资料和中国气象局上海台风研究所整编的热带气旋最佳路径资料研究了1978~2007年影响我国热带气旋降水强度的变化及其对我国东南沿海盛夏降水变化的影响.近30年影响我国东南沿海盛夏的热带气旋降水增加是导致我国东南沿海盛夏降水显著增加的主要原因.仅从热带气旋降水来看,东南沿海和内陆(包括江西、湖南东部和湖北南部)热带气旋降水强度显著增加,而影响热带气旋降水频次略有增加.通过对雨量站与引起降水热带气旋的中心距离的变化分析发现:内陆地区影响热带气旋距离显著下降,近距离热带气旋引起降水的增加,是该区域热带气旋降水强度增加的主要来源;而东南沿海地区近距离热带气旋降水增加不明显,热带气旋降水强度的增加主要由于同距离热带气旋降水强度的增加.热带气旋经过频次的空间的变化结果证实,近30年经过中国沿海的TC个数变化不大,仅福建沿海一带略有增加,而内陆地区则增加明显,且经过该区域时热带气旋移动速度变慢,这均与该区域近距离热带气旋降水的增加一致. 相似文献
12.
13.
临清市雷暴气候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利用1961-2000年临清市气象资料,统计了40年临清市雷暴日数年际、年变化和日变化特征.结果表明,雷暴日数可以划分为三个变化阶段;春、夏、秋季是临清市雷暴发生季节,雷暴主要出现在夏季,占全年的78%,其中7月份更是雷暴高发期,该月雷暴日数超过总日数的1/3;临清市雷暴出现时段比较集中,15-22时出现雷暴约占总数的90%. 相似文献
14.
从气候学角度,利用屯昌县气象局1961-2000年的气象资料,对屯昌县雷暴天气的一些气候规律和特征进行统计分析。指出屯昌县是雷暴天气的多发区,其雷暴初终日与年降水量趋势有很大的联系。 相似文献
15.
16.
利用中国地面台站逐日和逐时降水资料,对中国东南沿海地区近40年(1967-2006年)盛夏(7-8月)降水强度变化特征进行了分析.逐日降水资料的分析结果表明我国东南沿海盛夏的降水量呈显著增加趋势,且主要是由日降水强度增强所致,日降水频次的贡献不显著.结合逐时降水资料的分析结果发现,东南沿海地区虽然降水日的平均降水时数显著增加,平均逐时降水强度也显著增强.通过按降水持续时数确定的降水事件分类分析发现,短持续降水(≤4h)平均小时强度显著增强,具体表现为弱小时强度降水减少和强降水增多.长持续性降水(≥15h)平均小时强度减弱,但降水频次增加.由于长持续性降水的平均小时降水强度远大于短时降水平均小时强度,对整体小时强度增强是正贡献.总之,我国东南沿海盛夏平均降水强度增强主要来自长持续性降水频次的增多、短时强降水频次的增多和短时弱降水频次的减少. 相似文献
17.
应用福建省66站1961—2012年逐日降水资料,基于前汛期降水定量化指标,揭示福建前汛期降水强度的多尺度特征,着重分析前汛期降水强度的低频变化特征。分析结果表明:(1)福建省前汛期降水强度在20世纪70年代中期、90年代初期发生了由强到弱和由弱到强的两次明显突变,突变点为1976年和1991年。(2)在前汛期降水偏弱的年代际背景下(20世纪70年代中期—90年代初期),前汛期降水强度年际波动相对较小;而在强的年代际背景下(20世纪60年代—70年代中期和20世纪90年代初期至今),前汛期降水强度的年际波动相对剧烈,尤其2000年以来,福建前汛期降水极端事件明显增多,持续性强降水过程多发,且强度偏强。(3)福建前汛期降水强度的季节内振荡明显,降水强度与低频变化的强度成正比,即前汛期降水强度偏强(弱)年份,其低频变化信号较(不)显著。(4)前汛期降水较强的年份有75%出现显著的低频信号,且低频周期较稳定,低频周期可分为30~60d、20~30d和10~20d;25%的年份低频周期出现明显的调整。 相似文献
18.
19.
广西海陆风的地面气候特征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广西北海、防城港市气象站1993~2002年和防城气象站1997~2002年自记风资料,统计出各站的海陆风日,分析了广西沿海三站海陆风的月、年出现日数及其频率、生消时间、持续时间、风速变化等地面气候特征。 相似文献
20.
三峡地区连阴雨气候特征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根据1959-2000年三峡地区16个代表站点的逐日降水资料,使用小波分析等统计方法,分析了这一地区春、秋季连阴雨的发生频率、总天数的气候变化特性。结果表明:该地区春、秋季连阴雨每年平均发生2-3次,其发生次数和天数春秋两季相差不大;春、秋季边阴雨年际和年代际变化均较明显,其年际变化周期呈现阶段性。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