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李彦平  刘大海  罗添 《地理研究》2021,40(7):1902-1916
陆海统筹是海岸带地区国土空间规划编制的基本原则。在海岸带空间开发与保护中,人地(海)关系、区域空间关系、陆海关系相互交织、相互融合,具有显著的复合系统特征。基于陆海之间物质、能量、信息与要素的流动特征,构建了包含人地(海)关系、区域空间关系、陆海关系的海岸带复合系统,并将陆海统筹的实现转化为海岸带复合系统的协调过程。研究表明:海岸带复合系统协调受复合系统与外界之间和各个子系统之间物质、能量、信息与要素流动过程的影响深刻。因而,海岸带复合系统协调的关键在于系统结构与功能完善、系统空间位置调整和系统输出内容管控三个方面。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提出国土空间规划中深化陆海统筹的策略。  相似文献   

2.
在系统论思想指导下,认为区域合作与地缘安全复合系统是区域合作子系统与地缘安全子系统在相互作用下形成的具有一定结构与功能的有机整体。对区域合作与地缘安全复合系统的物质结构、观念结构、复合系统整体结构、整合功能、反馈功能进行了定性研究,并对澜湄合作和孟中印缅经济走廊开展了对比分析,从区域合作与地缘安全复合系统结构与功能的角度探讨了为何澜湄合作如火如荼地开展、而孟中印缅经济走廊仍没有获得实质性进展,认为澜湄合作的区域合作与地缘安全复合系统结构与功能让该复合系统处于协同演进状态、而孟中印缅经济走廊的区域合作与地缘安全复合系统结构与功能使该复合系统处于冲突退化的状态。  相似文献   

3.
本义认为现代术语的农林复合系统来源于生产实践,体现了农业与林业的有机结合、品种生态和经济的有机结合、产品多样化以及管理科学化4个方面相统一的特点。文章在分析三峡库区农林复合系统的类型结构基础上,提出了农林复合系统可以进行层次结构划分的观点。最后,以典型案例研究方法入手,对1种农林结构类型进行效益分析,结果表明,采用植物篱农林复合坡地系统,是现阶段生产力水平下实现坡地生态经济协调发展的有效途径,值得广泛推广。  相似文献   

4.
旅游非优区铜陵市系统耦合及协同进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旅游非优区铜陵市是矿产资源枯竭型城市,目前处于经济社会转型关键阶段。借鉴容量耦合系统模型对其环境、文化和旅游三大子系统进行时间序列交互耦合分析,并运用协同学理论对其旅游复合系统进行协同进化研究。结果表明,2001-2012年铜陵市各二级复合系统及旅游复合系统耦合发展度均呈上升趋势;文化—旅游和环境—旅游2类二级复合系统对旅游复合系统耦合发展度贡献作用巨大;增殖系数表明各子系统12年来均进化发展,共同趋向平衡位置;竞争参数表明环境与文化、环境与旅游子系统之间存在竞争阻碍关系,而文化与旅游子系统之间是合作共进关系。  相似文献   

5.
将滇东北山原内会泽县土地按复合土地系统、土地系统、土地单元三级,划分为6个复合土地系统、20个土地系统和128个土地单元,分析了复合土地系统的自然特征.  相似文献   

6.
风水复合侵蚀研究述评   总被引:13,自引:1,他引:12  
宋阳  刘连友  严平 《地理学报》2006,61(1):77-88
风水复合侵蚀或风水交互作用是干旱、半干旱地区常见的侵蚀过程。这种风力与流水对同一侵蚀对象 (区域) 的共同作用或交替作用塑造了风蚀水蚀交错区特有的侵蚀地貌景观。作为一个相互联系、影响的复杂系统,风水复合侵蚀具有明显的时空分布特征,其侵蚀过程可以划分为古代过程与现代过程。由于以往的风蚀和水蚀研究相互独立,风水复合侵蚀的研究起步较晚。在研究中存在着尺度转化与研究方法不成熟等问题。对风水复合侵蚀的机理与防治以及土壤复合可蚀性的研究都将成为今后研究中的重点与难点。  相似文献   

7.
作为一种土地利用活动,传统农林复合系统已经经历了成百上千年的历史,并且依然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在世界上,特别是热带和亚热带地区。在全球变化和粮食安全等危机的时代背景下,传统农林复合系统受到越来越多政府和非政府组织的重视,因为传统农林复合系统具有重要的经济、生态和社会文化效益。这与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要求的特征也相一致,目前为止,已经有5个国家4个典型的传统农林复合系统被列为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这些传统农林复合系统具有丰富的农业生物多样性,多重的生态系统服务功能,重要的社会文化价值,无论在区域还是全球水平上。目前传统农林复合系统面临一些威胁和挑战,如人口迁移、市场冲击、气候变化等,但是只要政府和非政府组织、社区、农民之间采取多种方式紧密合作,在未来的全球土地利用活动中,传统农林复合系统必将得到有效保护和推广。  相似文献   

8.
当前,生态补偿已成为激励生态保护的重要手段,生态补偿受偿意愿影响因素的研究也成为生态经济学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迁西传统板栗复合栽培系统是符合当地自然条件的典型农林复合系统,但由于当地生态环境脆弱,同时受到短期利益驱动,导致板栗单一种植逐年增多,水保防护林受到蚕蚀,造成了水土流失等问题。本文以迁西板栗农林复合系统为例,在对当地100名农户调查的基础上,采用问卷调查和模型构建法,就板栗复合栽培系统生态补偿受偿意愿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当地农户的受教育程度、家庭经济情况、对环境破坏行为的关注程度、环境保护行为对农户收入的影响以及农户对生态补偿的了解程度都显著影响其受偿意愿。通过对受偿意愿影响因素的研究,为明晰农户参与生态补偿的机制提供案例,其研究结果也可为进一步制定科学的生态补偿标准提供依据,为当地环境的保护起到积极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9.
宽城传统板栗栽培系统位于京津冀水源涵养功能区。传统板栗栽培系统以农林复合为特征,有研究表明相比于单一板栗种植模式,复合种植具有更好的生态效益。但当前当地农户大多以单一板栗种植为主。通过生态补偿,可以激励农户转变板栗经营方式,达到传承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并提高生态效益的目的。本文引入偏好系数修正机会成本,通过访谈及发放问卷等调查方法,获取宽城地区农户单一板栗种植、板栗–栗蘑复合种植、板栗–小米复合种植以及板栗–养鸡复合经营投入产出状况与劳动力外出务工收入,通过分析和测算,得到结果如下:(1)尽管三种复合模式的净收入较高,但其经济投入比单一板栗种植模式多,单位投资的回报率低;(2)宽城地区青壮年劳动力外出务工的平均收入高于当地种植业,因此当地板栗复合种植生产模式具有较高的机会成本;(3)研究结果表明板栗–养鸡复合经营模式无需补偿,板栗–栗蘑复合种植模式至少需要补偿1608.5USD ha~(–1) yr~(–1),对板栗–小米复合种植模式最低需要补偿198.3 USD ha~(–1) yr~(–1),才可以保障农户获得其创造的全部价值,从而激励农户恢复传统的农林复合生产模式,实现经济和生态效益的双赢并传承农业文化遗产。  相似文献   

10.
Chagusaba是日本静冈市的一种传统茶-草复合系统,是天然植物物种的重要栖息地,2013年被列为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GIAHS)。本文研究了该系统的植物区系和生物多样性,并分析了影响天然物种数量的环境因素。结果表明:采用双向指示种分析法,可将50个茶-草复合系统分为5种植被类型;天然植物种类多的茶-草复合系统,其土壤的p H值低,面积广,土地利用方式未曾发生变化;通过广义线性模型(GLM)分析,发现土地用途变化对天然植物多样性的影响极为显著;相应的,土地利用的历史变化情况也是天然植物多样性的重要反映。  相似文献   

11.
从系统物质循环角度分析了人类社会-经济-自然复合生态系统不可持续发展的原因是由于大量生产-大量消费-大量废弃的线性生产和消费模式耗用了大量资源,产生太多的废弃物,破坏了复合系统正常的物质代谢。提出系统调节,实现系统可持续发展的途径,包括控制人口增长,适度消费;调整复合系统生产链的数量结构和比例关系;建立协调的结构网络关系,构建循环型社会。  相似文献   

12.
陆海统筹是海洋强国建设的重要战略,针对陆海统筹核心区域——海岸带地区开展协调发展水平评价对推动海岸带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论文从陆域和海域2个维度构建海岸带复合系统发展水平综合评价模型,利用耦合协调度、信息熵和有序度模型对温州市海岸带复合系统协调发展状况进行评价,并探析海岸带开发对温州市海岸带复合系统协调发展水平的影响机制,结果表明:① 陆域和海域子系统的发展指数总体呈现上升趋势,陆域子系统的高值区集中于温州主城区,低值区集中于温州中南部;陆域和海域子系统内部协调发展程度逐步上升,达到良好协调状态;海岸带复合系统耦合度接近甚至达到1,趋于良性共振耦合状态,耦合协调度也不断提升,达到良好协调状态。② 2010—2018年间海岸带复合系统信息熵逐步下降,有序度不断上升,协调发展趋势良好。③ 海岸带开发对海岸带复合系统协调发展水平的影响机制为提高陆海能源资源运输与利用能力、改变陆海生态环境、促进陆海产业集聚和加强子系统关联、推动陆海社会文化发展4个方面。  相似文献   

13.
李孝芳 《地理学报》1993,48(1):47-54
江苏省里下河地区是一个洪、涝、旱、渍和虫灾五害频繁出现的贫困地区。70年代末,当地林场利用挖沟筑垛,垛田造林,林下种粮菜,河沟养鱼,实行林,农、牧结合经营,形成具有良性循环的人工林复合生态经济系统。它主要包括五种经营:林—农复合经营型、林—渔复合经营型、林—水生作物—渔复合经营型、林—渔—牧复合经营型和林—食用菌复合经营型。人工林复合生态经济系统原理和生态、经济效益可分为:①筑堤造圩田改变了土体构形,加深了耕作层;②改变了四周小气候,提高了光能利用率;③多层次和多时序的立体种植提高了产量;④促进了系统中的能量和养分的转化及物质循环;⑤降低了土壤养分的消耗和控制病虫害;⑥森林改善了生态环境;⑦提高了经济收入,增加了就业机会。  相似文献   

14.
城市与区域定量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顾朝林  张悦  翟炜  管卫华  李强  赵娜  刘晨 《地理科学进展》2016,35(12):1433-1446
本文系统地梳理了城市与区域的定量研究方法,主要包括数理模型和模拟方法、单个城市增长和动力系统研究、城市系统动力学模型及其发展过程模拟研究、空间一般均衡模型研究以及多模型复合/集成系统研究等。主要结论为:1950年以前的城市与区域研究主要采取时间序列预测法,依靠历史资料的时间数列进行趋势外推研究;1960-1970年代主要采用数理统计分析方法,应用人口统计学模型和线性回归方法进行研究;1970-1980年代,随着系统科学的发展,采用系统分析方法发展了诸如交通、人口、土地等专业模型,展开对城市与区域问题的深入分析;1990-2000年代,研究数据的获取手段得到极大的改善,利用数据模型、地计算分析、模拟预测等分析手段使得研究的深度和广度均有了长足进步。近年来,由于空间数据挖掘的突破,大数据、云计算和巨型模型系统开始进入城市与区域研究领域,多模型复合/集成系统研究成为主要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15.
发展广东复合农林业避免农业土地的荒漠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人口增长和经济发展,农业活动导致了生物多样性丧失和自然生境变化,引起了土壤侵蚀,进而导致土壤荒漠化.复合农林业可避免土地荒漠化并减少农业活动中的主要环境风险.据调查,广东省复合农林业生态系统类型约500余种,极具多样性,主要有农林系统、林牧系统、农林牧系统、林渔系统、林农牧渔系统、林农虫系统和旅游观光型农林系统等.广东省土地总面积的2/3是丘陵地,以复合农林业生态系统的运行模式调整农业结构,优化资源和生产要素的组合,可以提高区域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和促进经济的持续性发展.  相似文献   

16.
基于GIS的时空复合体-土地利用变化图谱模型研究方法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本文以地学信息图谱理论、地球空间信息认知理论、地球系统科学与地理综合体理论、地理信息系统中的时空复合体模型为依据 ,提出了研究土地利用 /土地覆被变化的基本单元 ,即“图谱单元”,它是记录时空复合信息的基本单元 ,由“相对均质”的地理单元和“相对均质”的时序单元复合而成 ,并提出了研究土地利用 /土地覆被变化图谱的概念模型。  相似文献   

17.
复合生态区划的系统分级及其实证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刘邵权  陈国阶 《山地学报》2006,24(6):703-708
复合生态区划重在揭示不同复合生态地域单元的人类活动和自然环境的相似性与差异性,是进行区域复合生态系统研究的基础工作,对于研究不同复合生态地域单元的发展方向与功能定位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比较分析了复合生态区划与自然区划、生态区划的异同点,简要回顾了自然区划、生态区划的历史演变与应用成效,阐述了复合生态区划的主要原则,提出了生态大区-生态区-生态省-生态地区的四级区划系统及其相应的指标体系与区划方法。根据复合生态系统结构特征及其生态服务功能定位的相似性与差异性,突出人工生态系统和社会文化要素的地位和作用,将四川省划分为2个生态大区、3个生态区、4个生态省和9个生态地区,该区划方案对于制订四川省的生态功能分区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也可以有效地指导四川省的资源开发、产业结构调整和生态环境保护。  相似文献   

18.
风水复合侵蚀与生态恢复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风水复合侵蚀是风力与水力共同或交替作用相互增强或者削弱的过程。从侵蚀区划分、驱动因素、侵蚀机理和生态恢复对策等方面论述了风水复合侵蚀的研究进展,简述了半干旱风水复合侵蚀区和海岸复合侵蚀区是两个影响最大的风水复合侵蚀区。晋陕蒙接壤区为半干旱风水复合侵蚀区的强烈侵蚀中心,在土地利用上属农牧交错区,生态环境极为脆弱。海岸复合侵蚀岸段分布广泛,侵蚀岸线在总岸线中所占比例较大。影响风水复合侵蚀的因素包括自然和人为因素,且地域差异显著。半干旱区风水复合侵蚀研究主要从侵蚀特点、土壤特性、侵蚀产沙、侵蚀能量研究等方面;海岸复合侵蚀区从侵蚀特征、风暴潮与海岸复合侵蚀关系等方面分析了取得的进展和存在的不足。总结了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对风水复合侵蚀区生态恢复的作用,展望了风水复合侵蚀与生态恢复的研究方向,并指出复合侵蚀机理与评估、生态恢复机理与评价研究是今后研究的趋势。  相似文献   

19.
以中国20个主要沿海港口及所在城市为例,首先构建港城复合系统协同度模型,测算出2010—2019年港口及所在城市复合系统的协同度;其次运用面板数据模型检验港城协同度与城市经济增长的关系;然后具体分析中国沿海港口及所在城市港城复合系统协同度的演变规律、驱动原因以及港城协同度对城市经济增长的作用机制;最后综合协同度和面板数据模型结果,提出促进中国沿海港口和城市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建议。  相似文献   

20.
李秀彬 《地理译报》1996,15(1):26-34
农林复合业是一种传统的种植方式,即农民从自身的利益出发,带树木与作物混种。根据孢粉分析,这种种植方式至少已有1300年的历史,而树木的驯化史则可能更久。农林复合业从农民的常识发展成为农业研究的前沿领域,则是近20来年的事情。这期间,它作为集农、林两业所长的一种持续发展的实践活动,被广泛地推广开来。将树木与作物混合种植或与畜牧业复合经营,目的在于提高作物的产量,保持土壤,增进养分的循环,同时提供燃料、饲料、水果和木材。人们对农林复合业潜力的认识,最初大都基于描述性的资料或传闻,而且多是在生产潜力较高的地区取得的。以往针对农林复合业的应用研完十分活跃,但有关其自然和社会经济过程的基础性研完工作却很少。农林复合业目前还不成其为科学,其理论基础仍需以周密而严谨的治学态度加加以发展。现在它还只能说是涉及到生态学、经济学、人类学、农学、林学、土壤学、动物学、树木遗传学、生物统计学及其它应用学科的一个研究领域,经过这个大熔炉的反复锤炼,它才能成为一门人们公认的科学。由于涉及到的交叉领域如此之广,未来的复合农林学极可能是一门十分诱人的学科。目前,世界上许多研究机构正在对农林复合业的基本问题进行着深入的探讨。我们归纳了农林复合系统区别于农业或林业系统的两个基本属性,即竞争和复杂性。这两个性质又演绎出了农林复俣系统的两个期望属性——盈利性和持续性。本文的目的就是要论述这些法则和属性,作为建立科学的复合农林掌的一种尝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