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松辽残留地台区成因机制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在讨论松辽残留地台区特征的基础上,根据松辽地台区地幔流场的演变历史及热流演化特征,探讨了该区的成因机制。  相似文献   

2.
引言东北北部地跨东北地洼区和松辽地台区,在漫长的地质发展史中经历了前地槽、地槽、地台和地洼的发展历程,历期的岩浆活动、断裂构造运动频繁,区内有色金属矿产的分布与区域构造格架密切相关。笔者在研究前人工作成果的基础上经初步分析写成此文,其论述范围包括黑龙江省和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盟。限于篇幅,本文仅阐述区域深断裂构造与有色金属矿产的关系。不妥之处,请予以指教。  相似文献   

3.
上扬子地台区长期接受地台型沉积,地壳构造较稳定。但自喜马拉雅运动以来,断褶构造活动强烈。按上扬子地台区超晚期断褶构造发育程度,可划分为5个构造区。超晚期断褶构造发育程度控制了上扬子地台区油气藏及金属矿产资源的形成与分布。应用超晚期断褶构造分区的观点,可预测上扬子地台区金属矿产资源及含油气远景。  相似文献   

4.
澳大利亚维多利亚州的地洼构造及金矿成矿作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对澳大利亚维多利亚州地区的研究表明。按沉积建造、变质建造、岩浆建造及构造型相、地球物理场、地球化学的特征标志分析,其演化史可区分出:前地槽、地槽、地台、地洼发展阶段,现阶段大地构造属性应为地洼区。侧重分析了该区的地洼构造以及金的成矿作用,地洼阶段的构造-岩浆活动,对先存于地槽构造层中的金改造、富集作用的结果,形成金的矿床,它们在空间上分布受地槽构造层限制,时间上受地洼阶段的制约。  相似文献   

5.
上扬子地台区超晚期断褶构造与油气及金属矿产资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上扬子地台区长期接受地台型沉积,地壳构造较稳定,但自喜马拉雅运动以来,断褶构造活动强烈,按上扬子地台区超晚期断褶构造发育程度,可划分为5个构造区。超晚期断褶构造发育程度控制了上扬子地台石油气藏及金属矿产资源的形成与分布。应用超晚期断褶构造分区的观点,可观测上扬子地台区金属矿产资源及含油气远景。  相似文献   

6.
1后贝加尔地区 后贝加尔地区是中亚活动带北支的一部分.依Г.B.Адeкcaндров(1975)等人的研究,它有如下特点:(1)处于内陆--分布在两个地台(西伯利亚地台和中国地台)之间;(2)位于两个全球构造--近东西向的中亚构造和近南北向的太平洋构造--的衔接点附近;(3)从晚元古宙到新生代无典型的地台环境;(4)显生宙历史中旋回性和方向性复杂地、辩证地结合;(5)晚元古宙和中生代历史特殊,不能纳入地槽区或地台区的经典图式.这是一个地洼区.在俄罗斯,本区中生代构造-岩浆活化是创立活化学说的样板,并且正是在中生代构造-岩浆活化过程中,形成了后贝加尔的基本矿床.  相似文献   

7.
开展煤矿区构造环境类型划分是提高采煤沉陷预计精度的有效途径。将影响采煤沉陷地质因素总结为构造介质、构造界面、构造形态和构造应力4个因素,在此基础上探讨了煤矿区构造环境的内涵,确定了煤矿区构造环境类型分类的指标。认为煤矿区构造环境突出采煤沉陷灾害发生的地质构造背景是地质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更多地反映着地球的内动力地质作用。按照构造介质的不同,把煤矿区构造环境划分为浅埋介质型和深埋介质型;按照构造界面的不同,将其分为连续型、似连续型和不连续型;按照构造形态的不同,将其划分为近水平型、倾斜型和褶皱型;按照煤矿区构造应力的性质,把煤矿区构造环境划分为自重应力型、挤压构造型和拉张构造型。以铜川矿区为例,对煤矿区构造环境类型做了划分,铜川矿区以A型构造环境为主。   相似文献   

8.
该文划分和阐述了黑龙江沿岸造山作用区和地台区的砂矿富集构造,提出了砂矿富集构造的分级体系:带—区域—区—结,该分级与成矿区的从属性相关。  相似文献   

9.
本文运用流体包襄体资料探讨华北地台与秦岭地槽的构造关系,取得了一些新的微观信息。1.华北地台与秦岭地槽之间不同构造带流体包裹体各有特色;2.不同构造带以断裂为界,不仅断裂两侧流体包裹体不同,而且断裂带本身的流体包裹体也有其特殊性;3.流体包裹体特征表明,以黑沟—铁炉子断裂作为华北地台与秦岭地槽的分界线最为恰当;4.运用不同时期不同类型的流体包裹体资料可从一个侧面论证华北地台与秦岭地槽间的构造演化历史。  相似文献   

10.
地台区的沉积盖层构造,一般以褶皱平缓、断裂少且规模小为特征,尤其是象四川盆地这种主要以古老结晶杂岩为基底的刚性地块,盖层是中生代陆相红层,构造十分简单。这种简单的盖层褶皱,长期以来曾被人们认为是基底断块垂直运动的结果。近年来苏联一些学者在东欧地台、西伯利亚地台内部,通过地球物理和钻探等手段发现,许多褶皱构造是逆冲断层的错动造成,而著名的日古列夫构造、图伊马孜等长垣构造都与基底的逆冲断层重新活动有关。说明地台内部存在着强烈的水平挤压力,并有强烈的构造变形。  相似文献   

11.
深部地质、地球物理综合研究表明,辽西地区与松辽南部地区在莫霍面起伏、岩石圈厚度、壳内高导层深度和分布形式及岩石圈的有效弹性厚度方面均存在着重大差异,这种差异是造成辽西盆岭区与松辽盆地中生代构造发展差异的主要原因。软流圈顶面深度和岩石圈有效弹性厚度决定了盆地类型,壳内高导层分布控制着盆地构造样式。辽西盆岭区和松辽盆地南部构造模式的差异可以解释二者之间构造演化的不同。  相似文献   

12.
白垩纪红层冰筏沉积的古气候及古地理意义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冰筏沉积是负载沉积物的冰块进入海洋或湖泊中,冰块融化沉积物附落所形成的,它们可形成于高海拔具有明显气候垂直分带的低纬度地区或者是高纬度地区。我们在研究松辽盆地白垩纪古气候时,首次在泉头组层中发现冰筏沉积。根据泉头组孢粉组合的研究透明,它们除了具有热带-亚热植物的孢粉以外,还有少量喜冷分子混生现象。  相似文献   

13.
哈尔滨-尚志MT阵列剖面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根据哈尔滨-尚志连续电磁剖面测深结果,研究了松辽盆地东缘盆山结合部的地质结构特征,尤其是对深层的地质结构取得了重要的认识.盆山结合部划分出3个基本单元:松辽盆地、滨东隆起区和张广才岭隆起区.盆地一侧的盖层具有双重结构.盆地具双重基底,即浅变质岩的褶皱基底与侵入岩的结晶基底.莫霍面在盆地一侧隆起,向张广才岭变深,隆起幅度4km.断裂主要为岩石圈与壳断裂,对构造单元起控制作用.  相似文献   

14.
伏龙泉断陷是松辽盆地东南隆起区的次级构造单元,处在反转构造较为强烈的背斜带上。在研究区基本成藏条件研究的基础上,总结了伏龙泉断陷油气成藏规律及优势储层特征。伏龙泉断陷油气主要来自沙河子组和营城组的烃源岩;成藏期分为三期:泉头组—嫩江组沉积时期、嫩江组沉积末期构造运动时期、嫩江组沉积末期构造运动之后至现今。构造是控制伏龙泉断陷成藏的重要因素,断陷深部油气藏具有先成藏后致密、近源早成藏的特征,早期成藏的储层具有好的物性条件;浅部油气藏均为次生油气藏,成藏受嫩江组末期构造运动控制。  相似文献   

15.
松辽盆地滨北地区油气运移输导体系分析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传统的围绕生烃洼陷的油气勘探在滨北地区受到了严峻的考验,面积占整个松辽盆地1/3的滨北地区的油气勘探一直没有取得突破性进展.分析认为滨北地区存在三大背斜构造带(绥棱背斜带、乾元背斜带和克山-依龙背斜带)和滨州走滑断裂带所构成的输导体系.三大背斜带的形成和定型均早于盆地青山口组主力烃源岩大规模生排烃时间(白垩纪末),并分别倾没于齐家-古龙凹陷北部、黑鱼泡凹陷和三肇凹陷,凹陷生烃潜力的差异决定了紧邻输导体系油气勘探潜力的差异,其中齐家北凹陷和三肇凹陷已经发现了较丰富的油气资源,决定了绥棱背斜带和克山-依龙背斜带油气勘探的潜力较大.乾元背斜带临近黑鱼泡凹陷,由于黑鱼泡凹陷烃源岩成熟度低,烃源岩没有进入大规模生排烃阶段,因此勘探潜力有限;滨州走滑断裂带横穿齐家-古龙凹陷和三肇凹陷,断裂活动时间与烃源岩成熟时间一致,有利于油气的定向运移,同时晚期构造活动西段强而东段弱,从油气保存的角度看,有可能东段优于西段,但从油气的垂向运移看,西段更有可能形成垂向上多层系含油的复式油气聚集带,因此沿整个滨州走滑断裂带是有利的勘探领域.  相似文献   

16.
松辽盆地北部火山岩锆石SHRIMP测年与营城组时代探讨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前人对松辽盆地营城组的时代存在不同认识。利用松辽盆地北部徐家围子断陷区营城组广泛发育的中—酸性火山岩取芯资料,开展了详细的火山岩锆石SHRIMP U-Pb年代学研究,结果表明营城组火山岩年龄集中在113—111Ma之间,属于早白垩世晚期的Aptian与Albian界线附近,从而明确该套火山岩应发育在营城组中上部的新认识,并由此说明营城组的顶界已跨入Albian。因此,认为松辽盆地营城组的时代为Hauterivian到Albian。  相似文献   

17.
松辽盆地北部隐伏二叠系和侏罗系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26,自引:17,他引:9  
据50余口钻井揭露,松辽盆地北部隐伏的二叠系自下而上称杜尔伯特组(磨拉石)、一心组(残留海盆)、林甸组(火山弧)和四站组(大湖盆),是海西期阿尔泰型(增生弧型)造山带发育的记录,构造线为北东东向。侏罗系(主体为中侏罗统)大庆群由下部碎屑岩和上部蚀变火山岩组成,是古缝合线活化控制发育的燕山期陆内造山作用的磨拉石建造,构造线仍为北东东向,故侏罗系自内蒙东延入黑龙江省中-西部。晚侏罗世时松辽地区的磨拉石盆地闭合,中-酸性岩浆侵入活动仍十分活跃。据新的同位素年龄、化石和构造线方向等证据将火石岭组、沙河子组和营城组归为早白垩世早期,是北东向构造控制发育的松辽盆地断陷阶段的记录。文章列述了典型钻孔所见二叠系和侏罗系的岩石序列和地层分布,分析了其沉积—构造背景和演化,提出松辽盆地的基底是海西期增生弧型造山带,盆地早期的断陷伸展和火山作用是燕山造山带坍塌的地表反映。在此基础上讨论了早白垩世北东向新生构造在区域构造演化中的意义,探讨了前白垩系的油气远景。  相似文献   

18.
以松辽盆地升平地区作为目标区,优选出Petrel软件。首先利用构造层面及断层数据建立了构造模型和断层模型,然后通过确定性建模和随机建模结合的方法,同时结合断层和构造模型建立了该区火山岩相三维地质模型,在三维空间上详细刻画了典型火山岩体的岩相特征和在三度空间的变化规律,实现了对营城组升平地区复杂构造目标区火山岩储层的三维可视化动态表述和展示。通过三维构造模型可以看出,工区西北部及南部缺失营城组地层,其内部发育由两个构造高点所构成的穹窿构造,该构造以-2 810 m等深线圈闭,构造面积32.45 km2,构造高点海拔为-2 660.5 m,构造幅度150.5 m,断层多为南北向展布,长度一般为2~5 km,断距一般为8~30 m。  相似文献   

19.
松辽盆地反转期的界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松辽盆地的构造反转对油气生成、运移和聚集保存有明显的控制作用.以往的研究认为,松辽盆地晚期经历了嫩江组沉积末期、明水组沉积末期和古近纪的多期反转.通过对松辽盆地北部进行剖面与平面的构造演化分析,认为嫩江组沉积末期为南北向差异升降活动,未引起地层褶皱变形和构造格局的改变,该期形成了区域伸展不整合面;明水组沉积末期松辽盆地从区域拉张转为挤压,盆地表现为东西向缩短,构造格局发生了性质上的变化,形成了一系列反转构造,该期构造反转奠定了盆地现今的构造格局.构造物理模拟实验进一步证明,松辽盆地不同方向的反转构造带为明水组沉积末期形成的.  相似文献   

20.
西拉木伦河断裂在松辽盆地下部的延伸   总被引:7,自引:2,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西拉木伦河断裂作为华北板块与西伯利亚板块的最终缝合线,其西段的展布较为明确,但其东段尤其是在松辽盆地下部的延伸一直没有定论.本文通过对松辽盆地西部边界嫩江-八里罕断裂、中央断裂构造性质的研究,证实它们都具有左行走滑剪切的特征,据此初步提出了西拉木伦河断裂在松辽盆地下部被嫩江-八里罕断裂和中央断裂左行错移的认识.结合已报道的松辽盆地基底高精度锆石年龄数据,松辽盆地南部重力异常特征、MT剖面以及地壳和岩石圈厚度特征,认为西拉木伦河断裂在松辽盆地下部沿开鲁-通辽-科尔沁左翼中旗-长春-线展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