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蚀变围岩是在热液作用影响下,使矿物成分、化学成分及结构、构造发生变化的岩石。这种蚀变常见于热液矿床的周围,因此,研究蚀变围岩对于热液矿床成因、成矿过程元素迁移和富集规律、指导找矿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
3.
4.
5.
本文通过对贵州独山锑矿区围岩蚀变的研究,认为借助于围岩蚀变特征能在一定程度上帮助该区锑矿的预测找矿。文中阐述了围岩蚀变的物化作用是该区锑矿化的先决条件,将围岩蚀变的演化大致分为早、中、晚三个阶段,围岩蚀变在空间的分布可分为三个带——中心带、过渡带和外缘带,最后归纳出围岩蚀变类型、强度等五种找矿标志。 相似文献
6.
从江县翁浪金矿床容矿岩石与围岩蚀变及其找矿标志 总被引:1,自引:7,他引:1
文章简单介绍了构造蚀变岩型金矿翁浪金矿床的容矿岩石和围岩蚀变特征,指出该类矿床的找矿标志,对进一步寻找此类矿床有一定的意义。 相似文献
7.
8.
本文简要地介绍了滥泥沟金矿床容金岩石的特征及围岩蚀变情况,并根据野外观察、室内光、薄片鉴定及其相应岩石金含量化学分析的对比,拟定出该矿床金矿找矿的标志。 相似文献
9.
文章通过对西虎岭黄铁矿床围岩蚀变的研究认为,围岩蚀变大致可分为6种基本蚀变类型,5个蚀变阶段,3个蚀变带,各蚀变带以矿体为中心对称分布,各带之间呈渐变过渡关系,同时认为矿床成因类型属中低温热液充填型,并指出围岩蚀变的找矿意义。 相似文献
10.
11.
多拉纳萨依金矿位于哈巴河—克兰华力西弧后盆地,是芮行健等以地质与化探综合方法找到的赋存于中泥盆统不纯灰岩与碎屑岩之间的层间断裂内,并与沿这些断裂侵入的斜长花岗岩脉密切相关的破碎带蚀变岩型金矿床.地球化学指示元素次生分散数学模型为;线形Au异常规模大、延伸达10多公里,并与反S形构造相吻合,其浓集中心清楚,峰值大于3g/t,明显反映金矿体的存在;Zn、Pb、As和Bi等异常规模大,而且也呈线形分布,并与Au异常相对应;相关分析表明,Pb、Zn、Bi和As分别与Au相关;因子分析结果,Au呈独立因子,而Pb、Zn和Tl构成一个因子。 相似文献
12.
辽宁白云金矿床黄铁矿标型特征及其找矿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铁矿为白云金矿床主要矿石矿物,又是最主要的载金矿物,其结晶习性、颜色、比重等物理性质、主要化学组成和微量元素及硫同位素均显示特有的标型特征,尤其热电性与含金性及标高的关系显示了与众不同的规律。黄铁矿这些独特的特征和规律揭示了白云金矿床形成条件、成矿作用及方式的特殊性,并可作为该类型金矿找矿和评价的依据。 相似文献
13.
对小尖山金矿床围岩蚀变特征及蚀变与金矿化的关系进行了分析,总结了矿区矿化规律,并认为韧性剪切强应变带是矿化中心地带.含金的围岩蚀变主要是硅化和黄铁矿化,是寻找金矿体的蚀变岩标志,也是金矿体存在的重要特征. 相似文献
14.
基底岩系对火山岩型金矿成矿的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以浙江治岭头、黑龙江团结沟、辽宁二道沟和日本菱刈等四个金矿床为例,说明火山岩型金矿之矿体除产于火山岩中之外,亦产于火山岩下伏基底岩系中,其基底岩系对火山岩型金矿成矿的意义在于:①基底岩石原岩常含有基性和超基性岩所含金丰度较高,且同位素资料显示出成矿的部分金来源于基底岩石;②基底岩系所含碳较高有利于金的成矿;③基底岩块相应上隆部位是成矿有利地带。 相似文献
15.
灵山沟金矿围岩蚀变形成机制酸碱演化特征及对成矿作用的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灵山沟金矿围岩蚀变带特征的研究,阐明了灵山沟金矿围岩蚀变以碱交代为主,成矿热液为壳源深熔花岗岩浆演化期后热液,并指出围岩蚀变的发育程度与金矿化有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16.
湘西金矿及外围的层间脉石英热发光光谱线(TL)的研究表明,富金石英的TL谱图多为单峰,而贫金或不含金石英的为双峰;含金石英的主峰位的温度Tmax为264~342℃,而含金性差的石英Tmax为254~263℃;石英主峰位热发光强度(I)和总强度(I_总)与含金量呈正相关,随着含金量增加而增大;含金石英热发光的陷阱深度E值较大,为1.9459×10~(-20)~1.9885×10~(20)J,贫金或不含金石英的E值为1.2128×10~(-20)~1.5211×10~(-20)J。含金石英捕获中心频率S_0值较大,为3.9874~4.2113S~(-1),而贫金或不含金石英的S_0值较小,为0.3915~1.8093S~(-1)。据此,对比金矿区及外围工作区石英的热发光光谱特性,指导评价矿区外围区段,提出了唐家溪、徐家院为具找金远景的区段。 相似文献
17.
18.
19.
20.
金矿床矿源岩分析的新思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分析限定矿源岩含义的内外在因素的基础上,结合桂西北地区具体地质条件和资料,提出了一些研究矿源岩的新方法:岩石孔渗性及微裂隙研究法、成矿元素及其相关元素增亏检验法、成矿温度与地热场温对比分析法等。新的研究结果否定了桂西北地区微细粒浸染型金矿的矿源来自围岩(中三叠统)的认识。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