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随着社会的高速发展,资源与环境问题日益显著,土地利用/覆被变化(Land Use and Land Cover Change,LUCC)的研究日益成为全球范围内的研究热点。本文基于辽宁省朝阳市6期LandsatTM影像,以ENVI 4.5和ArcGIS为图像处理平台,采用决策树分类方法,将朝阳市土地利用类型分为耕地、林地、水域、建设用地、未利用地五大类,通过对比多期朝阳市土地利用的变化情况,分析研究区土地利用/覆被动态的内在变化规律,进而综合评价朝阳市土地利用效率及各类土地利用转化情况。  相似文献   

2.
地理国情监测为我们探索土地利用时空变化提供了重要的数据基础。本文基于榆次区地理国情监测数据、遥感影像和部分调查数据,对研究区2016—2018年土地利用变化过程进行定量化综合研究,并在GIS支持下,生成了研究区土地利用扩张和收缩图,从扩张和收缩两个方面揭示了研究区2年间土地利用覆盖类型的空间变化规律,为研究区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提供相应的决策支持,对地理国情监测在LUCC研究中的应用进行了有益探索。  相似文献   

3.
针对迁西县土地利用的分布特征和空间变化问题,该文运用面向对象的分类方法对迁西县2009、2013和2017年3期遥感影像进行土地利用分类,再运用转移矩阵、变化图谱和信息熵对研究区土地利用类型的数量、空间分布特征和系统结构有序性逐一进行分析。结果表明:2009—2017年,迁西县居民地、工矿用地和其他用地面积增加,林地、耕地、园地和水体面积减少,但是林地和耕地依然是研究区最主要的土地利用类型;林地和耕地的减少主要是由居民地和工矿用地引起的,且林地和耕地之间的互相转化最为频繁;总体来说,迁西县土地利用朝稳中向好的趋势发展。该研究可以为迁西县的土地利用结构调整、土地利用规划和土地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一定的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4.
黄河三角洲典型地区土地利用变化遥感监测及驱动力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河三角洲是我国重要的后备土地资源开发利用区,是土地利用、覆被变化研究的热点区域。本文选择黄河三角洲核心区域垦利县为研究区,采用2001、2005、2011和2014年的卫星遥感数据,基于RS和GIS技术,在ENVI软件支持下,利用监督分类方法,提取了研究区各时相土地利用类型面积及分布信息,研究了该区土地利用时空变化特征与规律,并结合研究时段内的自然和社会经济因素,对研究区土地利用变化驱动力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耕地、盐荒地和滩涂是该区土地利用的主要类型;研究时段内,垦利县土地利用发生了显著变化,陆地面积总体增加,耕地、林草地呈现减少趋势。耕地是减少速度最快、减少面积最大的土地利用类型,建设用地、盐荒地、滩涂则处于持续增长状态。气候水文因素是主要的自然驱动力,而人类的开发建设活动是主要人为驱动力。研究结果对于该区的土地资源合理利用及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5.
地形高度是影响土地利用空间格局分布的影响因素之一,本文以韶关市大塘镇为研究区,基于研究区的DEM和土地利用现状图,利用GIS提取研究区的地形高程及土地利用信息,并将各地形高度与土地利用图进行叠加分析,研究地形高度与土地利用空间格局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1随着高程增加,各土地利用类型的面积及占土地总面积的比例都呈下降趋势;2土地利用类型占该该类土地利用的比重均在第一级高程或第二级高程达到最大值,随高程增加,分布比重逐渐下降;3低高程区域土地利用较为破碎,高高程区域土地利用较为集中,以林地为主。  相似文献   

6.
利用2001、2006、2010、2015和2018年共5期Landsat数据影像,采用最大似然法对原始遥感影像进行监督分类,基于混淆矩阵对不同年度的监督分类结果进行精度分析,然后对研究区不同土地利用类型的面积及多样性变化进行综合分析,得到其土地利用类型的整体变化规律,并从多个角度分析土地利用类型变化原因,提出相应建议,为研究区今后土地可持续利用提供了合理有效的参考依据,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7.
武夷山市土地利用变化遥感监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近20年来武夷山市土地利用变化信息相对不足的问题,提出运用现代遥感与GIS技术进行武夷山市土地利用变化动态监测的方法。在分析1996年、2005年和2014年3期Landsat影像的基础上,采用监督分类方法提取土地利用信息,然后采用土地利用转移矩阵分析法和动态度分析法,分析了土地利用类型的时空变化情况及发展趋势。结果表明:1996年以来,武夷山市土地利用变化的特点表现为耕地显著增加,而林地明显减少;20年间其他未利用地和城镇的空间变化幅度很大;经济快速发展,旅游业大力发展等是武夷山市土地利用变化的驱动因素。研究结果对武夷山市的生态环境保护以及探究旅游业对土地利用变化的影响有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8.
遥感图像是地理信息分析非常重要的数据源。遥感技术和GIS技术被广泛应用于土地利用动态监测。利用1987年和2000年的遥感影像,分析了徐州市14年间土地利用动态变化情况,并运用ArcView实现土地利用的空间分析,对徐州市土地利用状况进行了研究,分析了各土地利用类型变更情况。以耕地为例,利用徐州市的社会经济统计数据,运用多元统计分析方法,基于SPSS软件对耕地变化的主要驱动力和驱动机制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9.
以1995年、2000年、2005年和2010年4期TM影像与2015年OLI影像为数据源,首先采用决策树分类算法(classification and regression tree,CART),提取山西省潞城市的土地利用信息,并进行精度评价;其次,利用土地利用变化幅度、单一土地利用动态度和土地利用程度变化综合指数等分析其土地利用的动态变化情况;然后,利用前4期数据预测2015年居民地面积,并与实际数据对比,验证GM(1,1)模型有效性;最后,利用GM(1,1)模型预测2020年的土地利用类型情况。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土地利用动态变化情况中,林地与居民地面积增加,耕地与未利用地面积减少,水域基本保持不变;开发利用程度属于中等;土地利用结构基本保持不变;2020年研究区内耕地面积预测值为22 759.32 hm~2,居民地面积预测值为8 854.76 hm~2。  相似文献   

10.
巴马县地形因子与土地利用空间分布关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地理空间信息》2015,(5):141-143
选取广西喀斯特地区代表之一巴马县,利用土地利用现状图和DEM,从中提取出研究区的高程、坡度、坡向数据。利用ArcGIS的空间分析功能,分别对高程、坡度、坡向和土地利用数据进行叠加处理,得到在不同高程、坡度、坡向下的土地利用分布情况,并利用SPSS软件对土地利用类型与地形因子进行相关分析。  相似文献   

11.
以南昌市为研究区域,利用多时段土地利用遥感影像数据和DEM数据,分析研究区水平空间以及垂直方向上土地利用变化的时空分异,更全面地研究土地利用/覆盖变化情况。研究表明,南昌市土地类型分布中耕地和水域面积比重较大,土地利用的主要变化模式为耕地和水域之间的相互转化以及耕地转化为城乡工矿居民用地。高程对南昌土地利用空间分布的约束十分突出,各种土地类型在高程上的空间分布格局呈显著变化。1980~2005年南昌市不同高程土地利用动态度随时间推进提高了1.33%,土地利用类型变化最快的地方一直集中在高21.68~100.00 m之间。  相似文献   

12.
利用哈尔滨市区2000年TM遥感影像和2005年TM遥感影像及其他辅助资料,对处理后的影像进行矢量化和人工解译,获得详细土地类别的布局信息,并使用地理信息系统的空间分析和数据统计功能,分析研究区域土地类别的数量变化,土地利用类型之间的转化情况和分布状况。  相似文献   

13.
土地利用空间格局与坡度坡向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坡度坡向是影响土地利用空间格局的因素。以韶关市大塘镇为研究区,基于DEM和土地利用现状图,利用GIS提取坡度坡向及土地利用信息,并将坡度坡向与土地利用图进行叠加分析,研究坡度坡向与土地利用空间格局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除林地外的土地利用类型随坡度增加而大体呈现下降趋势;除平地外,各坡向土地利用类型差异较小;坡度坡向影响光照、水分、热量等分布,进而对人类活动和土地利用空间格局产生影响。  相似文献   

14.
针对当前土地利用模拟技术在岩溶地区应用较少的现状,该文提出了利用CLUE-S模型对岩溶地区土地利用变化进行模拟。此模型全面考虑自然和人文因子,通过迭代方法综合空间分析和非空间分析,较好地模拟小尺度范围内土地利用变化,具有综合性、开放性、空间性、竞争效率性等特点。研究结果表明:该模型不仅能够准确地反映未来研究区土地利用变化趋势,而且能较好地筛选影响未来土地利用变化主要影响因子,进行不同情景土地利用变化模拟,对岩溶地区土地利用规划和管理具有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5.
基于2009年与2014年深圳市土地利用变更数据,分析其土地利用结构特征及其空间布局,有利于实现区域土地合理开发和可持续利用。运用多种指标及模型从土地利用的综合程度、组合类型和各地类区位意义3个方面来分析深圳市10区土地利用结构的时空变化特征。结果表明:研究区交通用地、城镇工矿用地、耕地面积有所增加,但总体变化不大,趋势放缓,各区之间存在一定差异;组合类型上表现为整体功能较弱、类型数少,各区组合多包含城镇及工矿用地与林地,分布集中连片,主导着深圳市土地利用变化趋势;程度变化上,整体综合指数较高并有所增加,表明利用程度高且处于持续发展中,但各区之间程度高低不一;区位意义在各区域地类上表现也不尽相同且变化不大。结论:研究区域土地供需矛盾仍十分突出,人多地少态势明显,区域间土地利用结构存在明显分异规律,区域发展协调性不够,利用布局有待优化。  相似文献   

16.
以新疆阜康地区为研究区,利用遥感和GIS技术及数理统计学方法,利用ERDAS软件,通过对70年代MSS和2000年ETM影象的几何校正、图象增强、应用目视解译方法,在地理信息系统软件ArcGIS中编制两期生态景观图,利用矢栅转换和叠置功能来研究土地及植被类型的面积及空间分布状况在两期图中的变化,并通过土地利用与土地覆被变化来研究70年代到2000年西部干旱区土地及植被类型变化过程和趋势。  相似文献   

17.
利用多期土地利用遥感数据,分析南水北调东线江苏受水区2000—2010年间土地利用变化情况;采用CAMarkov模型对2010—2020年间该区土地利用情况的演变规律进行模拟;同时构建基于"压力-状态-响应"(pressure-state-response,PSR)模型的土地利用生态安全评价指标体系,综合评价受水区不同时期土地利用生态安全状况。结果表明:1)受水区土地利用类型以耕地为主,研究期间林地和水域面积有所扩大,大量耕地转变为城乡建设用地;2)基于CA-Markov模型对研究区2010年土地利用格局的模拟结果与实际进行对比分析,模拟正确的栅格数达到了99.1%,Kappa系数达到0.99,能够较好地反映受水区土地利用格局变化趋势;3)土地利用生态安全评价结果显示2000年、2010年和2020年土地生态安全指数分别为0.51,0.68和0.73,分别达到预警、敏感和良好等级,受水区的人口、资源环境及社会经济开始协调发展,整体呈现好转趋势。  相似文献   

18.
利用遥感分类技术能够快速获取土地利用变化信息。基于1996年和2006年两时相的北京城乡结合部地区TM卫星影像数据,采用监督分类和分类后处理方法,对研究区10年间的土地利用变化情况进行了详细分析,得到如下结论:10年间北京城南地区城乡结合部的各种土地利用类型之间相互转化,并以耕地,林地和建设用地相互转化最为显著;耕地和大范围水域面积较大幅度减少,城市居民点及工矿用地和未利用土地面积大幅度地增加,城乡结合部的范围在10年间从北向南进行了大范围地移动。  相似文献   

19.
米易县土地利用景观格局动态变化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土地利用是全球环境变化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本文在对米易县土地利用变化分析的过程中,引入景观格局分析方法开展土地利用动态变化的研究。采用ERDAS软件对1988年和2003年的两期遥感数据进行处理,结合Fragstats3.3景观格局分析软件,分别在斑块水平指数和景观水平指数上对研究区土地利用景观类型进行动态分析,揭示其变化原因和内在规律,为研究区生态治理提供数据支撑。并对景观的规划与管理、资源的有效利用和生物多样性保护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0.
利用第一次全国地理国情普查数据,结合地理国情监测数据,采用土地利用变化转移矩阵、土地利用动态度模型以及空间分析等方法对某地土地利用总体变化和专项土地利用类型如农业用地、建设用地、基础设施用地情况进行监测分析,为城市政府部门在城镇化建设、城市管理、城市规划等提供科学的地理情报支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