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经过柑桔生产实践证明:因气温低柑桔易受冻害的汉中盆地,只要充分利用有利的地形小气候资源种植柑桔,是预防柑桔冻害最有效、最经济的措施。这里介绍南郑县一个利用有利地形小气候条件,成功的栽培和发展柑桔生产的实例,说明在汉中盆地只要充分利用有利的地形小气候,便可发展经济效益潜力很大的柑桔生产。  相似文献   

2.
黄寿波 《气象》1983,9(9):16-18
生产实践证明:在柑桔易冻地区,充分利用有利的小区气候资源种植柑桔,是防御柑桔冻害最节省、最有效的措施。本文介绍了一个在北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域内利用有利的地形,水域小气侯条件成功地栽培柑桔的实例。  相似文献   

3.
佟伟 《广西气象》1999,20(2):41-43
在不同生产水平条件下及不同的气候变化周期中,影响作物产量的关键期和关键因子也必不相同。分段寻找影响湛江早稻产量的关键期和关键因子,利用模糊数学的综合评判法,分段建立湛江气象产量年学预报模式,其预测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4.
在不同生产水平条件下及不同的气候变化周期中,影响作物产量的关键期和关键因子也必不相同。分段寻找影响湛江早稻产量的关键期和关键因子,利用模糊数学的综合评判法,分段建立湛江气象产量年学预报模式,其预测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5.
尹连荣 《气象》1988,14(6):44-45
本文用Penman修正式计算了旬可能蒸发量,通过有效降水量的求算,得出降水蒸散差,结合前期土壤含水量建立了本地低山丘陵0-50cm层土壤含水量预报模式,并据此结合作物需水量,给出干旱期的灌溉定额。  相似文献   

6.
杭建淳 《气象》1982,8(11):32-34
位于新安江水库周围的淳安,建德两县,地处浙西北天目山余脉的丘陵地区,属中亚热带和北亚热带的过渡地带,是种植柑桔的北缘。这两县自七十年来开始引种柑桔,主要品种为温州密桔和少量本地早、椪柑(冇柑)。但是近几年的生产实践表明,现有的绝大多数桔园在寒冷年分(如1977年)都难免遭受冻害。 为了充分利用库区周围的丰富气候资源,寻找有利于发展柑桔生产的小气候环境,我们于1979—80、1980—81年两个冬季,在新安江水库附近选择了部分桔园进行了小气候考察,着重分析了地形及水域的小气候效应,以及桔园有利地形的选择。现将调查及分析结果简介如下。  相似文献   

7.
浙中金(华)衢(州)两市、是农、林、牧、副、渔全面发展的综合性农区。境内盆地丘陵相间配置,地貌类型复杂,层次多元。复杂的地理环境重新分配大气候背景下的能量和物质形成各种各样的地形小气候,有利于农业多种经营立体种植。该区柑桔栽培历史悠久,几经  相似文献   

8.
凌云飞 《气象》1980,6(6):7-8
江西丘陵山区面积约占全省总面积的60%,素有“六山一水两分田,一分道路和庄园”之称。据农业部门统计,海拔300米以上的地方占全省土地总面积的54%,500米以上占35.3%。耕地面积比例是:山区35%,丘陵46%,平原19%。山区一般都在300—1200米。年平均气温为16—11℃,7月份平均气温为27—22℃0,≥10℃的持续天数为245—203天,≥10℃的积温5500—3600℃。过去提起山区的农业自然条件时,人们总认为是:“山高、水冷、日照少”。近年来通过对山区气候资源的调查、分析,发现丘陵山  相似文献   

9.
本文收集我国西北、华北、东北各地十七个灌溉试验站四年的资料,根据我国现用的五种计算作物需水量的主要方法,计算出五种代表性作物相应三个阶段的需水量.然后用二级模糊综合评判方法对五种算法作对比评价.其结论是修正彭曼法计算值与实际值吻合最好.其次,提出一种确定评判隶属函数及权重的数学模式,经初步的应用,结果令人满意.  相似文献   

10.
地形对低涡大暴雨影响的数值模拟试验   总被引:12,自引:2,他引:12  
崔春光  房春花  胡伯威  王中 《气象》2000,26(8):14-18
用MM5模式对1998年6月28 ̄29日长江三峡及其附近的低涡大暴雨过程作了初步的模拟研究。通过两种地表方案模拟的对比表明,四川盆地东侧山地对西南低涡的产生没有明显影响,但对这次低涡暴雨的强度及其分布有重要影响,主要表现在:涡前暖湿气流受大巴山-神农架山脉拦截形成迎风麓大暴雨带,鄂西南山区南坡也有迎风坡暴雨区,降水系统在东移过程中受盆地东侧整个山体阻滞迫使上游降水显著增强,下游降水系统在东移过程中  相似文献   

11.
陈贵川  沈桐立  何迪 《高原气象》2006,25(2):277-284
运用MM5数值模式对1998年7月22~23日一次由西南涡引发形成湖南大暴雨的个例进行了数值试验。模式中设计了全地形、去掉江南丘陵地形、去掉江南丘陵和云贵高原地形三种方案。对比试验表明:在去掉江南丘陵和云贵高原后,由于地形的狭管作用消失,南北热力差异减弱,低空急流随之减弱;由于低空急流对西南涡和切变线的正涡度平流输送减弱,以及500 hPa高空槽引导切变线向南移与西南涡结合,造成西南涡增强,切变线减弱、消失。同时,本文还对三种模拟试验中地形作阶梯化处理,进一步验证江南丘陵、云贵高原对偏南风存在狭管作用,对低空急流的形成有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2.
1983年鹿邑县已迈入全国平原绿化先进县行列,1986年达到部颁绿化标准。农田林网的实现,改善了麂邑县的小气候条件。  相似文献   

13.
坡地方位对小气候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傅抱璞 《气象学报》1962,32(1):71-86
本文根据1957—1958年冬季南京方山观测的资料,详细地讨论了坡地方位对土壤和空气温、湿度等各要素的影响,所得结果具有相当的典型性。  相似文献   

14.
15.
利用浙江省地面加密雨量站等多种观测资料以及4种地形数值试验方案的模拟结果.对2009年8月9-10日"莫拉克"台风外围东风背景下宁波中小尺度地形与中小尺度低涡的关系以及受地形影响产生的中尺度低涡对降水的作用进行了初步分析.结果表明,改变地形影响β中尺度低涡系统的生成及其出现时间、气旋性环流的曲率,即原始地形和地形加倍,...  相似文献   

16.
流场配置及地形对西南低涡形成的动力作用   总被引:10,自引:8,他引:10  
高守亭 《大气科学》1987,11(3):263-271
本文采用定常二层模式讨论较小地形及高、低层流场配置对西南低涡形成的动力作用。指出了西南低涡的形成是与盆地、河谷以及其上气流分层有关的一种定常态.在上、下为西风分层时期,低层的浅薄暖湿西风有利于西南低涡的形成.在上、下为东、西风分层时期,上层浅薄东风亦有利于西南低涡的形成.小型的凸起山脉对西南低涡的形成没有作用.  相似文献   

17.
基于淮河流域梅雨期低涡暴雨落区及低涡移动路径的统计特征,设计WRF数值模拟方案,研究大别山脉对浅薄低涡及其暴雨的地形强迫机制。结果表明:1)在三组数值试验中,无山脉时低涡东移速度较快,北绕山脉路径较慢,翻越山脉的移速居中;无大别山地形时,低涡路径明显偏南,显示低涡具有沿低地移动的特征;大别山地形倒置时,大尺度山体的出现迫使低涡北绕,路径更偏北。2)低涡反气旋式北绕,抵消和减弱了低涡强度;无山脉时,低涡强度由自身系统维持,强于北绕低涡;翻越山脊的低涡经历位涡守恒过程,山后强度几乎成倍增强。3)山脉梯度大,其强迫抬升作用大于低涡系统性抬升,两者叠加造成垂直上升速度增强近1倍。4)山后总涡度增强主要表现为低层涡度平流项、扭转项和散度项的明显增强,其增量可达1倍,但中层因子的影响不显著。5)强降水雨带发生在低涡偏东气流和偏南急流的汇合处,表明淮河流域暴雨低涡北部为强降水预警区。6)山脉通过对低涡东移路径的强迫,进一步影响暴雨强降水带的南北偏移。  相似文献   

18.
低纬高原地形对强降水过程影响的数值试验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对云南2001年5月31日~6月2日的强降水过程较为真实模拟的基础上,对云南特有的地形对此次强降水过程的影响进行了对比试验.结果表明:红河河谷的喇叭口地形结构对此次云南强降水的落区和降水强度都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它不但能改变近地层气流的走向,而且对低层水汽通量散度分布也有一定的影响;同时,改变云南南部地形对此次强降水过程的气流走向和水汽分布也都有影响,但相对而言不如红河河谷的作用显著;而降低云南东北部地形,则使云南北部的近地层气流辐合线发生变化,它主要对此次云南北部地区的降水产生影响,但对该地区水汽输送影响不大.  相似文献   

19.
随着公路交通和航运的快速发展,气象部门原有的低能见度划分标准已不能满足需求.在对各行各业广泛调查的基础上,提出了对现有能见度观测规范进行修改的建议,力求满足新的社会需求.  相似文献   

20.
于淑婷  罗亚丽  李建 《暴雨灾害》2020,12(4):363-371

基于1982—2016年云南省67个气象站逐小时降水资料,利用百分位阈值法定义极端小时降水(大于第95百分位)、强小时降水(第80至95百分位之间)、中等-弱小时降水(小于第80百分位),并分析其35 a平均气候态和变化趋势。结果表明:(1)云南省年降水强度大值中心位于南部,年降水频次大值中心位于西北部,分别对应年降水量大值和次大值中心。云南省降水主要集中在夏秋季,同时云南省西北部存在春汛期,该地区2—4月降水频次高、强度大、降水量多。(2)全省极端小时降水、强小时降水的阈值表现为从南向北、从西向东减小。(3)过去35 a全省大部分地区年降水量和小时降水频次均表现为下降趋势,且随着降水强度等级降低而增强,秋季最为明显,而小时降水强度表现为增强趋势,夏秋两季极端小时降水的增强趋势通过显著性检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