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蓝渝 《气象知识》2012,(4):18-19
“电闪雷鸣,风驰电掣,冰雹龙卷肆虐大地。”这些灾难片中的经典镜头早已被人们所熟知,在现实生活中这类天气现象被统称为雷暴天气。  相似文献   

2.
广西雷暴大风环流特征和物理量诊断分析   总被引:4,自引:4,他引:4  
钟利华  曾鹏  李勇  熊文兵  胡宗煜 《气象》2011,37(1):59-65
利用观测资料和ECMWF分析资料,对广西2006-2008年发生的雷暴大风强天气45次个例进行统计分析,并应用天气学方法进行影响模型分析,从雷暴大风发生的条件入手,探讨了一些稳定度指数和动力参数的物理意义,及雷暴大风发生区域的环境场特征,统计归纳出了:(1)造成广西雷暴大风强天气过程可分为高原深槽型,台风低槽型、副高西部型和华北低槽型等四种天气模型;(2)雷暴大风多发生在午后,峰值出现在16时左右;7月和8月出现的最多;(3)局地雷暴大风的出现与地形作用有密切关系;(4)雷暴大风产生前,四种天气影响型广西大部地区大气层结均有不稳定能量聚集,低层有强的水汽辐合,相对湿度大;高原深槽、华北低槽和副高西部影响型强的垂直上升运动和正涡度中心位于广西北部,台风低槽影响型则位于广西东南部;(5)出现雷暴大风的区域大气层结不稳定性更显著,低层水汽辐合和中低层气旋性辐合也偏强.  相似文献   

3.
岑溪市雷暴天气形势特征及预报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对岑溪市雷电活动的气候特征统计分析的基础上,着重对岑溪市雷暴天气形势特征进行分析研究,归纳出有利于岑溪市雷暴天气出现五类天气模型,并对各类雷暴天气模型的环流特征进行分析,进而归纳出各类天气模型的入型条件和定量的预报指标,供预报员在分析和预报雷暴天气时参考。  相似文献   

4.
利用海南岛区域加密自动站资料和海口站探空资料,结合ERA-Interim再分析资料对2014-2018年海南岛雷暴大风的强度、时空分布、环流形势和物理量参数特征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海南岛雷暴大风主要出现在5-8月的午后到傍晚时段,最大阵风风速大部分在8级及以上。(2)雷暴大风的环流形势可以分为三类,即西南热低压型、季风槽型和冷锋型,其中季风槽型根据槽线位置可以分为华南沿海槽型和南海低压槽型。(3)西南热低压型雷暴大风的大气不稳定能量最大,上干下湿,垂直风切变较小;冷锋型的大气不稳定能量最小,上干下湿,垂直风切变最大;季风槽型的大气不稳定能量较大,整层较湿,垂直风切变最小。(4)季风槽天气形势下发生雷暴大风时,较容易伴随短时强降水天气,西南热低压型的雷暴大风风力比其他类型更大。  相似文献   

5.
通过对4月5日和7日天气形势和物理量对比分析,以及南昌WSR-98D产品中的组合反射率(CR)、风暴相对平均径向速度(SRM)等产品的分析,得出江西省春季强对流天气过程发生时的有利天气形势、物理量场分布及多谱勒天气雷达产品特征。  相似文献   

6.
利用1°×1°的T213分析资料和实时常规探测资料,对2003年高温高峰期与缓和期的天气形势和物理量进行对比分析,结果发现:高温高峰期副高强盛和稳定,低层有暖中心和反气旋环流对应,500hPa及以上表现为更明显的负涡度、下沉运动,以及低层相对湿度≤60%,且层结特别稳定;而在高温缓和期,500hPa副高不稳定,且对应低层辐合、冷空气活动频繁,700hPa及以下表现为正涡度、上升运动和水汽辐合。另外,分析还发现,高温高峰期到缓和期天气突变的主要原因是贝加尔湖及东北地区低压明显发展,并替代了前期的脊区;中心位于中国东北地区的低压维持,并不断分裂低槽东移,引导低层冷空气南下,使副高不稳定,强度减弱,低层的暖性结构发生了变化。  相似文献   

7.
该文统计了广西2006~2008年台风影响型雷暴大风发生情况,分析雷暴大风500hPa高度场和地面气压场特征,对相关的物理量进行了诊断分析,结果表明:(1)台风中心进入南海北部海域,华中、华南及华南沿海地区具有明显的"两高一低"的环流特征;(2)台风影响型雷暴大风出现在7~9月份,多发生在午后,峰值出现在16时左右;(3)台风影响型雷暴大风产生前,广西大部地区大气层结存在不稳定能量聚集,低层有强的水汽辐合,相对湿度增大,在靠近能量锋区移动方向的区域整层大气为强的垂直上升运动,中低层有正涡度配合.  相似文献   

8.
气象卫星以其较为准确的定位,丰富的产品资料,为灾害性天气的监控和预测提供有效的资料,特别在主汛期,每半小时的云图资料,为及时扑捉对流性天气提供了可能。本文针对2006年昆明机场所发生的对流性天气,结合当时的天气形势,着重分析卫星云图特征,力求找出其中若干规律特点,对今后昆明机场的雷暴天气的预测提供有益的帮助。  相似文献   

9.
雷暴大风落区的天气学模型和物理量参数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1971 2008年山东雷暴大风的气候特征、天气系统配置模型和物理量参数特征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雷暴大风的天气系统分为四种类型:槽前型、槽后型、副热带高压(下称副高)边缘型和横槽型。春季和秋季以槽前型为主,6月和8月槽后型较多,副高边缘型只出现在7月。副高边缘型的对流不稳定能量最高,0~6 km风垂直切变最小;槽后型风垂直切变最大,对流不稳定能量也较大;槽前型的风垂直切变和对流不稳定能量都较大;横槽型的风垂直切变和对流不稳定能量都较小。在鲁西北和鲁中地区槽前型最多,鲁南地区槽后型最多,横槽型主要影响山东北部和半岛地区,副高边缘型主要影响鲁西北和鲁中地区。在内陆地区,春季大气湿度小,不稳定能量低、上下层温差大、0~6km风垂直切变大,大风指数大;夏季低层大气暖湿,对流不稳定能量高、风垂直切变小,大风指数小。鲁南地区产生雷暴大风的温湿条件比鲁西北和鲁中地区高。在山东半岛的沿海地区,低层大气湿度大、温度低,对流不稳定能量小,大风指数较小,但是K指数、θse上下层之差和0~6 km风垂直切变较大,低层大气温度和湿度的月变化较小。  相似文献   

10.
“6.3”区域致灾雷暴大风形成及维持原因分析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利用商丘和郑州雷达资料,结合地面加密观测等多种资料,分析了2009年6月3日傍晚至次日凌晨,河南商丘、安徽和江苏北部出现的大范围致灾雷暴大风。本文分两个阶段从中尺度环境、风暴结构、风暴与环境相互作用、雷暴间相互作用的角度对商丘风暴的发展、维持及灾害性大风成因进行了深入探讨,得到以下结论:(1)商丘雷暴大风环境类似美国暖季型Derecho环境;(2)商丘风暴由晋冀雷暴群下沉气流导致的出流阵风锋移动到水汽相对充沛处触发,在有利的环境条件下迅速发展成具有较强的中层径向辐合超级单体风暴,多个超级单体的强下沉气流合并产生了超级单体阶段的地面大风;(3)飑线发展、维持的原因是飑线的自组织结构,飑线与环境入流的相互作用既有利于强上升气流发展,亦有利于强下沉气流发展,干线及叠加在干线上扰动触发的新生回波带不断并入飑线北端;(4)根据径向速度增幅估计,风暴强下沉气流辐散、强冷池密度流和层状云部分降水粒子蒸发对弓形回波阶段地面灾害性大风的增幅作用几乎相当,冷池合并是商丘极端雷暴大风产生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1.
本文采用距离平均法,用中国气象局的Micaps环境下网格点上的物理量,求得成都双流机场所在纬度的东西向的垂直剖面图,用它对2001年7月15日的强雷暴天气过程进行诊断分析.结果表明:散度场、涡度场、垂直速度场和水汽通量散度场的垂直剖面图对雷暴的发生有很好的指示意义.作者建议在Micaps环境下,增加本地的垂直剖面图的物理量分析图.  相似文献   

12.
林丽  张霞 《河南气象》2001,(3):17-18
利用郑州实时探空资料,分析了2000年9月24日本区暴雨衣发生前郑州站物理量演变特征,为秋季暴雨预报提供了思路和线索。  相似文献   

13.
从一般雷暴、灾害性雷暴和台风的闪电活动特征以及雷暴闪电尺度特征四个方面对相关研究进行梳理.一般雷暴通常具有正常极性电荷结构,云/地闪比例在3左右(中纬度地区),地闪中正地闪占比为10%左右,负地闪位置往往更集中于对流区.灾害性雷暴倾向具有活跃的云闪,低比例的地闪,易出现反极性电荷结构,正地闪比例偏高.闪电活动与灾害性天...  相似文献   

14.
雷暴大风环境特征及其对风暴结构影响的对比研究   总被引:9,自引:2,他引:7  
2009年6月3日,受冷涡后部次天气尺度横槽的影响,在相邻的两个区域先后出现雷暴大风天气,造成两地强风的风暴类型、地面大风分布及灾害程度差异显著。风暴结构分析表明:产生晋陕大风的雷暴类型为一般单体风暴和脉冲风暴,而产生商丘致灾大风的则为典型的弓形回波。结合观测和数值模拟资料分析产生上述两类雷暴大风的环境要素,并构建其环境温、湿度廓线,结果表明:(1)晋陕大风区环境探空温、湿度廓线呈倒V形,为典型的干下击暴流探空廓线,类似探空在中国西部高原地区夏季常见;(2)商丘雷暴大风区环境温、湿度廓线类似典型湿下击暴流探空。数值模拟给出了典型的一般单体特征结构,老雷暴单体出流在其前方触发新单体。在中低层相对干的环境下多个对流单体的冷下沉形成冷池,强风由对流单体下沉辐散气流叠加在冷池密度流上造成。两类雷暴大风环境风垂直切变特点为:深层环境风垂直切变较弱、强水平风垂直切变集中在中低层。数值模拟表明:在这种风垂直切变配置下,低层湿度成为风暴结构的决定因素:中-高湿度环境下形成高度组织化的飑线,且其单体具有较强中层旋转;低湿度环境下产生组织程度差的一般单体和脉冲风暴,并基于高分辨率数值模式模拟结果给出了环境影响风暴结构的物理图像。  相似文献   

15.
利用1981~2016年气象常规观测和自动站资料对南充大风的基本气候特征进行统计分析,重点探讨不同类型区域雷暴大风的天气系统配置和环境物理量基本特征。结果表明:(1)南充雷暴大风按照形成原因主要分为高空冷平流强迫类和斜压锋生类,按落区出现情况分为全市型、东部型和西部型,东部型雷暴大风主要由高空冷平流强迫所致,全市型和西部型雷暴大风过程则多为斜压锋生所造成。(2)斜压锋生类雷暴大风主要发生在显著冷暖平流导致的斜压锋生与锋面动力强迫共同作用的形势下,高空冷平流强迫类则主要是高空强干冷平流的作用。(3)雷暴大风过程发生前大气环境呈上干下湿、湿层浅薄或为“喇叭口”形态,对于不同类型雷暴大风过程发生前的环境物理结构不同,斜压锋生类雷暴大风产生时大气环境多为明显斜压特征,高空常伴有强锋区,低层不稳定能量大,因此热力因子比较重要。高空冷平流强迫类主要发生在川陕槽后强烈冷平流形势下,水平风垂直切变大、要求低层增温快,故热力和动力因子都重要。  相似文献   

16.
使用探空、地面和张掖多普勒天气雷达观测资料对2013年7月30日发生在河西走廊的一次强沙尘暴天气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这次雷暴大风沙尘天气是对流层低层冷平流作用下,不稳定能量释放形成的β、γ中尺度对流系统造成的,雷暴下击暴流的辐散流和密度流是引发地面强风和沙尘暴的直接因素。高层干、中层相对湿和低层干的层结,易产生雷暴大风天气。1 h正变压和负变温演变能很好地反映雷暴下击暴流形成的雷暴高压和冷池的强弱变化,同时也反映了下击暴流的辐散气流和冷池密度流造成的地面大风及沙尘天气的变化。  相似文献   

17.
根据1991~2000年雷暴统计资料 ,对抚顺地区雷暴活动特征、影响系统、地理分布及雷暴天气的成因进行了分析 ,得出了结论  相似文献   

18.
摘要:应用探空资料,对2009—2016年4—9月山东省205次雷暴大风天气过程的 12个环境物理量参数统计分析,研究各月山东内陆和半岛地区雷暴大风物理量参数的月平均和阈值。结果表明,(1)T(850-500) 、CAPE和K指数在内陆高于半岛,T(850-500)在4—6月明显高于7—9月,K指数和CAPE值在7—8月最高。(2)在4—6月T(850-500)≥26℃的比率50.0~75.8 %;在内陆6—8月、半岛8月CAPE≥500J/kg的比率50~76.1%;在内陆4—5月、半岛5—6月DCAPE≥500J/kg的比率52.4~57.1%;在7—8月K指数≥30℃的比率58.3~88.9%。(3)5—9月θse(700-850)月平均值<-1℃;7—8月SI的月平均值<1℃、LI的月平均值<0℃。(4)风暴强度指数≥250的比率在内陆4—5月、半岛4月和7—8月70%以上。强天气威胁指数在内陆6—8月、半岛7—9月≥150的比率75%以上。(5)大风指数在内陆5—8月、半岛4—5月>17m/s的比率75%以上。(6)500hPa 风速≥12 m/s的比率在内陆4—5月、半岛4—6月和8—9月84.0%以上,850hPa 以偏南风为主,风速较小。  相似文献   

19.
广西沿海地区大范围雾气候特征与天气形势分析   总被引:7,自引:8,他引:7  
利用广西沿海地区7站多年的雾日、雾发生时间、雾维持时间及地面观测资料,统计分析该地区雾的气候特征。结果表明,该地区雾地理分布极不均匀;在多年雾日变化上,北海、防城和防港3站呈上升趋势,另4站则呈下降趋势;月际变化明显,12月至次年4月是雾的高发期;雾多发于6至12时且绝大部分雾的维持时间都在1h以上;雾最小能见度低至30m;总结了产生该地区大范围雾的五种天气形势,供短期预报参考。  相似文献   

20.
2014年3月29日晚到31日早上,广西连续两个晚上在同一区域出现了两种不同类型的雷暴大风,这两类雷暴大风在形态结构演变和环境条件上存在明显的差异。30日雷暴大风表现为多个孤立、松散、排列无序的强单体风暴,属于微湿下击暴流、低层暖平流强迫类,其层结为条件性不稳定,由地面辐合线触发;31日的雷暴大风则是由有组织、紧密排列的多单体强风暴组成的飑线系统,其后侧入流明显,有平流作用,风暴范围大,属于高空冷平流强迫类,其层结为对流性不稳定,由地面锋面触发产生。从环境条件上来看,30日雷暴大风的温湿廓线呈倒V型结构,中层湿度相对较大,低层干且温度直减率近干绝热;31日雷暴大风的温湿廓线表现为850hPa以下大气层结曲线与露点曲线紧靠,水汽充足,以上两者分离,干层显著,呈"漏斗"状,另外,31日雷暴大风的垂直风切变较大,更有利于对流的组织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