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藏南康马地区石炭系—二叠系研究新进展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根据西藏江孜幅和亚东幅 1:2 5万区域地质调查工作的成果 ,阐述了西藏康马地区石炭系—二叠系新的划分方案 ;并根据新采集的腕足类、单体珊瑚和菊石等化石组合 ,讨论了各组的地层时代 ,认为本区二叠纪沉积作用可延续到晚二叠世早期 (吴家坪期 ) ,在原二叠系白定浦组之上建立了一个新组———江浦组 (P3 j)。结合邻区的地层对比 ,分辨出 2个伸展不整合 ;2个Ⅰ类不整合和 3个Ⅱ类不整合。最后初步分析了康马地区杂砾岩的成因 ,认为其与冰期—间冰期冻融环境下的滨岸附近古水道重力流有关。  相似文献   

2.
西藏康马热伸展变质核杂岩构造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西藏喜马拉雅特提斯亚亚带内沿定日-康马一线展布近东西向变质核杂岩带,在这个带上康马变质核杂岩是一典型代表,该变质核杂岩核部由花岗岩及花岗岩边部片麻岩组成,岩体之上分别为早古生代构造片岩带、石炭-二叠纪褶叠层带及三叠-白垩纪板岩带组成。  相似文献   

3.
藏南康马地区石炭系及其下伏变质构造地层序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西藏康马地区位于拉轨岗日构造带南缘中部。前人对该地区的康马穹窿及周围地层进行了大量研究,但长期以来对该区石炭系及以下变质构造地层的层序及时代认识不清,致使拉轨岗日构造带前石炭纪的地质演化史成为空白。根据1∶25万江孜县幅、亚东县幅区域地质调查工作取得的地层学资料及古生物、岩石组合特征,对康马附近石炭系及其以下地层进行了重新厘定。厘定后的地层单元分别为前奥陶系郎巴群(POl)、奥陶系则果群(Oz)、下石炭统雇孜组(C1g)。下石炭统雇孜组(C1g)与上覆早二叠世破林浦组(P1p)之间为伸展不整合接触,与奥陶系则果群(Oz)之间为伸展拆离断层接触,前奥陶系郎巴组(POl)与奥陶系则果群(Oz)之间为伸展不整合接触,与下伏康马岩体为伸展拆离断层接触。  相似文献   

4.
桂西右江裂谷的伸展作用和伸展不整合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桂西地区普遍发育的下—中三叠统浊积岩系与古生界碳酸盐岩系之间的所谓“不整合接触关系”是一个重要的又有争议的地质问题。通过对这类接触关系的深入细致调查和分析,笔者发现它是由中二叠世末开始持续大规模拉张的右江裂谷因拉张伸展运动使局部层位缺失所致,为伸展不整合。右江裂谷的伸展作用始于泥盆纪初,在中二叠世末至中三叠世最为强烈,于三叠纪晚期裂谷抬升成陆时才结束,其特点为发生的空间规模大、持续时间长,由此形成的古潜山构造在后期构造发展及成矿作用中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巴颜喀拉山群为碎屑岩复理石沉积。粒度概率累积曲线分析结果表明,完全为悬浮总体的浊积型曲线很少.曲线主要由牵引和悬浮总体组成。碎屑流是巴颜喀拉山群砂岩主要的成因类型。粒度参数特征表明,巴颜喀拉山盆地由早到晚平均粒径变粗、分选变好。风暴岩序列不同阶段粒度概率累积曲线形态不同,粒度曲线特征与被改造砂体的组成有关。  相似文献   

6.
川东盆地长寿地区三叠系杂卤石的发现及其成因研究   总被引:6,自引:3,他引:6  
王淑丽  郑绵平 《矿床地质》2014,33(5):1045-1056
笔者先后2次对川东盆地盐矿实地考察,并系统采集了样品。水溶化学分析结果表明,长寿地区T1j4-2地层中岩盐w(K+)较高,最高可达3.25%,明显高于其他盐矿点(合川盐矿、云阳盐矿及万州高峰盐矿)。岩盐Br-含量也较高;Br×103/Cl值相对较高,一般为0.26~0.36,最大可达0.41,已达到晚期石盐沉积,甚至是钾镁盐早期沉积阶段。而后又对K+含量较高的样品(不含KCl)进行配矿分析,同时结合岩矿鉴定及XRD分析验证,首次发现和确定长平3井的主要含钾矿物为杂卤石,样品中不含钾石盐(KCl)。通过对样品薄片镜下观察,杂卤石为自形-半自形的板状和柱状及叶片状形态,结合杂卤石与石盐的接触关系及Br×103/Cl值分析,认为长平3井杂卤石为原生沉积成因,而非如前人所认为的四川盆地其他地区的杂卤石成因——后期含钾镁较高的热卤水交代硬石膏而形成。这一认识对该区寻找可溶性钾盐具有一定的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7.
藏南北喜马拉雅拉轨岗日带康马岩体西南侧,奥陶系及其底砾岩覆盖于前奥陶系拉轨岗日群(POL)之上,后者被515~485Ma拉轨岗日构造穹隆带花岗岩侵入,沿不整合面又被泛非运动最晚期的基性脉岩侵入。奥陶系与前奥陶系的接触关系为伸展不整合,与喜马拉雅甚至冈底斯带有关剖面完全可以对比。这一不整合面即是冈瓦纳大陆北缘统一变质基底和沉积盖层的分界。冈瓦纳大陆统一变质基底的形成始于震旦纪末的“泛非运动”,其终止时间在喜马拉雅及以北地区可以延续至寒武纪—奥陶纪之交,表现为区域上不断的伸展—拉张—裂解的构造环境。由此可以认为伸展构造亦是控制统一变质基底与沉积盖层的形成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8.
晚三叠世及侏罗纪是特提斯大洋形成和扩张的时期。藏南聂拉木地区的相应地层中普遍存在裂陷盆地沉积及众多的伸展不整合。根据这些不整合面之上的“超越下伏地层不正常的化石混积事件”,判断早侏罗世赫唐早期和中侏罗世巴通期裂陷幅度分别为大于 1 60 0 m和大于80 0 m。作者根据这些不整合面以及遵循地层命名的“优先法则”,对各个组的地层划分与名称进行了厘定。  相似文献   

9.
西藏申扎地区古生代地层研究新进展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2000-2002年间,笔者等在进行1∶25万申扎县幅区域地质调查时发现并测制了一条较完整的(从下奥陶统-上二叠统连续出露)古生代地层剖面,采得大量多门类古生物化石.首次在西藏境内发现了早奥陶世阿雷尼格阶最底部的笔石化石带代表分子Tetragraptus(Paratetragraptus)approximatus和晚二叠世吴家坪期珊瑚动物群的重要分子Waagenophyllum indicum var.crassisetatum,Liangshanophyllum streploseptatum等.分别建立了下奥陶统扎扛组和上二叠统木纠错组.不仅完善了该区古生代地层序列,也为研究青藏高原古生代时期的构造活动和演化提供了新资料.  相似文献   

10.
若尔盖东部下包座地区广泛发育的三叠系西康群,大量沉积构造表现为一套近源相滨浅海→斜坡浊积扇→半深海盆地复理石→浅海陆棚相沉积。岩石地层格架属Ⅰ型层序  相似文献   

11.
西藏南部康马花岗岩锆石SHRIMP U—Pb年龄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康马花岗岩体位于西藏南部拉轨岗日岩带的中部,地质研究程度较高.本文主要探讨康马片麻状二云母花岗岩成因及其形成时代.二云母花岗岩中锆石CL图像发育有规则的韵律生长环带,表明其为典型的岩浆锆石;另锆石中Th/U比值稳定、较高的特点,也说明二云母花岗岩为岩浆成因;对锆石进行SHRIMP U-Pb定年,结果为493 Ma土14 Ma(MSWD=1.00),相当于早奥陶世,该年龄即是康马片麻状二云母花岗岩结晶时间,表明在拉轨岗日岩带中部存在加里东期岩浆作用.文章最后对康马岩体片理化的时间和成因等问题进行了探讨,认为康马岩体片理化的时间为中新世,其成因与印度-欧亚陆陆碰撞、地壳缩短而产生的变形变质作用有关.  相似文献   

12.
西藏山南地区琼结南部上三叠统郎杰学群由轻微变质的泥质岩和碎屑岩组成,其中,砂岩主要为(岩屑)长石(杂)砂岩和(长石)岩屑(杂)砂岩,碎屑的分选和磨圆度较差,成分和结构成熟度较低,经历了压溶、交代及胶结等成岩作用;发育与浊积岩相关的层面、层理构造及沉积旋回发育。研究表明,按照宋热组、江雄组和姐德秀组地层层序,郎杰学群岩相总体呈现外—中扇砂板岩相向中—内扇砂板岩含砾岩相演化,向上变粗变浅,中源和近源/分支水道亚相增加;以姐德秀组下段中部为界可分为A和B两个层序,它们分属浊积扇演化的两个不同阶段;推测研究区及邻近地区可能存在一个较大规模向南迁移进积的舌状浊积扇。  相似文献   

13.
山东基岩区三叠系一直缺少化石依据(隐伏区已发现三叠纪化石),前人在该套地层底部发现了铱等元素异常,认为可作为划分三叠纪地层的时代依据。在1/25万《淄博市幅》区域地质调查中,于该地层中首次发现了孢粉化石,结合铱元素等异常特征,经区域对比确定其时代为早—中三叠世,认为区内原“孙家沟组”相当于华北地区的刘家沟组+和尚沟组,原“刘家沟组”则相当于二马营组。  相似文献   

14.
THE EXTENSIONAL MOVEMENT AND ACTION IN THE SOUTHERN TIBET SINCE HERCYNIAN  相似文献   

15.
汪洋  胡云中  邓晋福 《矿物岩石》2001,21(3):200-204
根据三江地区中南部三叠系地层 30 0余件岩石样品分析结果 ,我们对该地区三叠系地层地球化学特征进行了研究。研究表明三江地区中南部三叠系地层明显富集As,Sb和 Ca元素 ,亏损碱金属元素 K,Na,L IL元素 Ba,Th以及相容元素 Co,Cr,Mn,Ni,V ,且轻重稀土元素分异程度较高。在成矿元素方面 ,研究区三叠系地层富集 Pb,Sb,且Cu,Au,Zn的丰度值明显高于华北地台表壳 (出露地壳 )。根据微量元素比值推断 ,三江地区中南部三叠系地层的物源区在地球化学成分方面较典型岛弧造山带上地壳更为成熟  相似文献   

16.
贺兰山奥陶系研究的新进展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郑昭昌  李玉珍 《现代地质》1991,5(2):119-137
近年来,作者对贺兰山区奥陶系进行了岩石地层及生物地层学的研究,取得了新的进展。确证该区寒武系与奥陶系为连续沉积,对奥陶系进行了合理划分和时代厘定,初步建立了11个化石带或生物组合。该区是华北地台西缘奥陶系发育最好、生物地层研究最清楚的地区。根据沉积物及生物特征,确认本区中奥陶统为大陆边缘斜坡相沉积,浊流特征颇为典型。是研究斜坡沉积作用及其相模式、古构造古地理演化及其含矿性的理想地区。  相似文献   

17.
藏南岗巴—定日地区始新世微体化石与特提斯的消亡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印度与亚洲板块之间的碰撞也许是自中生代末期以来所发生的意义最为深远的构造事件 ,但目前对于碰撞的起始时间尤其是陆间海相沉积最终消亡的时间的把握仍十分不确定。西藏特提斯晚期演化史的研究及其封闭时间的确定 ,可为印度与亚洲碰撞发生过程的研究提供极为重要的直接性的依据。藏南地区发育着西藏地区最晚期的海相沉积 ,岗巴—定日地区曾是西藏特提斯演化晚期——残留海盆的居留地 ,可提供关于西藏特提斯演化晚期及其最终封闭时间的良好信息。对岗巴—定日地区内始新世地层剖面作了极为详细的研究工作 ,发现并鉴定了数量较为丰富的微体化石 ,在此基础上对西藏特提斯晚期沉积环境的演变进行了较为详细的分析 ,认为岗巴地区遮普惹组砂页岩段的时代与定日遮普惹组砂页岩段的时代相同或略晚于后者 ,两者基本上属同期异相沉积 ,含相同的浮游有孔虫 Morozovella spinulosa- Acarinina bullbrooki组合 ;藏南最高海相层——遮普惹组砂页岩段顶部的时代应为晚始新世 Priabonian早期 ,它代表着西藏—特提斯海在藏南最终消亡的时间。  相似文献   

18.
青海南部曲麻莱—治多地区广泛出露厚度巨大、岩性单一、实体化石稀少的三叠系巴颜喀拉山群,其地层划分与对比因缺乏明显标志而相对困难。最近,在该地区的研究中采获大量遗迹化石,建立了8个遗迹化石组合。古遗迹学的研究表明,遗迹化石丰度、分异度及遗迹化石组合在研究区内的地层序列中存在明显差异。提出将古遗迹学特征作为一定区域内岩石地层划分对比的标志之一,为解决巴颜喀拉山群中富含遗迹化石的上部板岩组和顶部砂岩夹板岩组的划分对比提出新思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