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1 毫秒
1.
海域天然气水合物早期勘探阶段多使用地震调查方法,利用BSR和速度异常等指标圈定水合物矿体进行资源评价、优选预测勘探目标。阐明了空间数据挖掘技术在天然气水合物早期勘探评价阶段的应用,并通过珠江口盆地东部海域多道地震速度分析中所获速度异常信息,应用核密度估计方法,定量地划分了2个天然气水合物有利分布区(面积分别为18km2和70km2),进而为后期天然气水合物试采生产提供了重要依据及基础数据。  相似文献   

2.
在研究中外数据挖掘技术在海洋应用的现状和进展的基础上,结合海洋数据特点及应用需求,提出了海洋数据挖掘技术应用模式,并介绍了基于计算机技术、数据库技术、GIS 技术的海洋数据挖掘应用系统的主要功能和系统架构.最后通过对赤潮预测的数据挖掘应用分析,验证了系统应用的科学合理性.  相似文献   

3.
随着近年来文物开采力度的加大,作为自古以来沉船事故的高发区,平潭海域沉船海区的腐蚀环境越来越受到关注.本研究根据福建平潭大练岛西南海域海水及沉积环境要素的调查结果,分别进行灰关联分析及腐蚀性综合评分,综合评估了该海域对铁质文物的腐蚀性.结果表明,福建平潭大练岛西南海域海水腐蚀性为中等偏弱,沉积物腐蚀性总体处于中等水平,...  相似文献   

4.
根据1998-2006年在长江口及邻近海域监测得到的水质要素数据,利用层次分析法(AHPM)和主成分分析法(PCAM),建立了该海域水质环境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并计算得到2006年长江口及邻近海域水质环境综合指数及其分布状况,分析了不同分区水质环境综合指数的变化趋势.结果表明:(1)与等指标权重相比,通过监测数据赋予各个...  相似文献   

5.
利用数据挖掘技术分析海洋地质调查数据,以获取其中隐藏信息,对推进海洋地质数据的科学高效利用具有重要意义。在模块化设计原则下,利用Python语言开发海洋地质数据挖掘相关的核心功能,利用WinForm搭建人机交互界面,并通过参数交互的方式实现了界面和后台功能间的互动。基于综合地质地球物理资料,利用软件预测了太平洋海山年龄。预测结果精度高于利用传统克里金插值方法所得结果的精度。应用结果表明,所开发软件的数据预处理、指标分析、综合评价等功能具有很好的实用性。  相似文献   

6.
渤海是一个伸入中国大陆内部的半封闭内陆海域。在气候变暖导致全球性海平面上升的大背景下,不少学者认为渤海海域处于一个海平面上升的趋势中,认为渤海地区正处于一个海进的过程中。以1992年渤海南部调查得到的水深数据和2006年公布的渤海水深数据为基础,分析了近20年来黄河三角洲地区20多条长期观测断面的水深变化数据,通过对比分析指出,近20年来,渤海南部水深在变浅。在综合分析了渤海南部海域沉积输入、构造沉降、海平面变化等数据后,得出渤海南部水深变浅的速率在0.44~3.49 cm/a之间。  相似文献   

7.
综合地球物理调查表明,北印度洋阿拉伯海马克兰俯冲带海域水合物资源非常丰富.为调查该海域水合物及与其相关的流体活动,采集了高分辨率多道地震数据,分析了原始地震数据的特征,并按照常规水合物地震数据处理流程进行处理,获得了较好的处理效果.基于新采集处理的地震数据,识别出了经典的BSR、非经典的BSR及双BSR现象.双BSR的...  相似文献   

8.
基于海域动态监测业务需求,所采集的卫星遥感、航空遥感、远程监控、现场监测等海域动态监测数据是海域综合管理的重要依据。通过对数据的有效治理,实现数据价值最大化和海域综合服务支撑,是数据治理的主要目标。文章分析了海域动态监测数据的特点,阐明了数据治理的目标和意义。研究结果表明:海域动态监测数据具有多源多类性、海量性、时空性和多维性,为避免同类信息化平台重复建设和同一数据重复获取及处理,构建了海域动态监测数据治理框架,明确了数据治理的4个要素即:目标要素、促成要素、核心要素和支持要素,核心要素中的各项工作开展要以目标要素为导向,支撑要素是核心要素各项工作开展的基础,促成要素保障核心要素各项工作的实施。  相似文献   

9.
针对广州海域监管工作对海洋监测数据从人工到计算机智能化管理的实际需求,从总体结构、数据库构建、功能应用等几个角度设计开发了广州市海域使用监管系统。系统在整合现有的监测设备及数据基础上,利用先进的计算机软件技术和数据库管理技术,实现了海面、岸站一体化海域综合监管,极大地提高了海域监测智能化程度并有效降低了管理成本。目前,该系统已投入到广州海域监管应用当中,为海域监管评估提供了决策支持,对海洋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利用全国海域使用现状调查获取的基础数据,综合考虑海域使用程度、海域使用综合效益、海域使用可持续水平和海域综合管理水平4 个控制因素,采用层次分析的方法,对沿海11个省、市、自治区的海域使用综合水平进行分析和评价。结果表明,沿海11个省、市、自治区的海域使用现状综合水平从高到低依次为海南省、广东省、天津市、上海市、福建省、浙江省、山东省、广西壮族自治区、辽宁省、江苏省和河北省。  相似文献   

11.
由于水生态环境数据的数量、覆盖范围和复杂性都在飞快地增长,如何科学、有效地利用这些数据,从中获取潜在有用的信息,成为水生态环境研究的重要问题.通过对多种海洋数据挖掘技术方法的综合分析,以渤海湾为研究背景,利用海洋环境卫星遥感数据,对渤海湾水生态环境特性进行了一系列的数据挖掘研究.利用k-means算法分别对2008和2009年渤海湾的生态环境遥感数据进行了聚类分析;利用Apriori关联规则算法对聚类离散化处理后的渤海湾生态环境遥感数据进行了关联分析.利用CART算法对2008和2009年渤海湾生态环境遥感数据进行了决策树分析.  相似文献   

12.
陈斌  黄海军 《海洋通报》2014,33(4):436-443
根据2007年冬季莱州湾西南岸海域沉积物和悬浮泥沙的调查数据,分析了海底表层沉积物与悬浮泥沙的关系,并结合表层沉积物的粒度特征,探讨了该海域泥沙的输运及沉积特征,对海域的泥沙来源进行了初步分析。结果表明,含沙量总体表现出近岸含沙量低,远岸含沙量高,底层含沙量高于表层含沙量,且北部含沙量高于南部的分布特点;底床沉积物呈现带状分布特征,在水动力条件的作用下,粒径由岸向海逐渐变细。结合已有研究资料综合分析认为,淄脉沟以北海域泥沙主要来自于黄河入海泥沙,淄脉沟以南海域受黄河入海泥沙影响较小,主要源于近岸浅滩和海底表层沉积物的再悬浮和搬运。  相似文献   

13.
为充分利用先进设备和技术,提高我国海域使用动态监管水平,文章介绍无人机全景技术及其作业流程,并分析大笔架山海域无人机全景监视监测实例。研究结果表明:目前全景图主要利用普通相机拍摄的照片经专业图像软件后期处理生成,在多个行业领域应用,结合无人机的利用可大大扩展视野,具有快速高效、安全可靠和操作简便等优势,但在测量、自动化和视距等方面仍存在局限性;无人机全景图作业主要包括方案制订、数据获取、数据处理和图像发布4个步骤;海域无人机全景监视监测工作的开展为大笔架山海域使用动态监管提供有力的数据支撑。  相似文献   

14.
基于GIS和多维数据库技术,依据海洋环境数据的特征,建立了长江口及邻近海域海洋环境的时空多维数据模型,研究了海洋环境数据的时空分析方法。依据2003、2004和2006年多航次的现场调查和分析数据,完善了海洋环境时空多维数据模型,对长江口海域环境时空多维海量数据进行了加工处理与可视化分析,并利用ArcGIS软件平台实现了数据的共享与发布,为岸滩蚀退的遏制和河口三角洲环境的综合治理提供了科学的数据基础。  相似文献   

15.
海域有偿使用制度是我国海域使用和管理的一项制度创新,海域价格是随着我国海域有偿使用制度的推行而出现的一个新名词,海域价格是海域市场形成的关键,文章从市场机制、政府机制、海域稀缺性机制及海域的环境效益等四大方面探讨海域价格的形成机制,对于分析海域价格的构成和综合评估海域价格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6.
作为国家海域动态监视监测管理系统建设与业务化运行的最终目标,海域使用动态综合评价对提高海域管理水平,促进政府科学决策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而长期以来,对海域使用的综合评价缺乏统一规范的标准,导致海域使用评价存在较大差异,不能客观反映实际情况。通过探讨海域使用动态综合评价的内容与方法技术,规范海域使用综合评价工作,为提高海洋开发、控制、综合管理能力,服务海域管理决策提供参考,进而为我国海洋经济协调持续发展发挥作用。  相似文献   

17.
3S技术在海域使用状况调查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准确把握海域使用状况是依法实施海域使用管理的基础,3S技术因具有快速、准确、实时、大范围对地观测能力及强大的空间信息加工、处理和分析能力,而成为海域使用状况调查的首要技术手段。本文以河北省海域使用状况调查过程为例,详细介绍了3S技术在海域使用信息的判别、提取、勘测、分析和处理等环节中的作用和具体应用。  相似文献   

18.
渤黄海海域悬浮体季节性分布及主要运移路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依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公共航次2010年和2012年4个航次在渤黄海海域获得的现场悬浮体浓度数据及CTD海洋水文观测数据,结合MODIS L1B数据第4波段反射率值,建立了悬浮体浓度(SSC)与反射率强度的反演模型,反演了渤黄海海域表层悬浮体的月均分布。综合现场实测数据和遥感反演结果,研究渤黄海海域悬浮体的季节性变化特征。利用HYCOM数值模拟得到的各个层位流速数据,分析渤黄海海域主要断面的悬浮体扩散通量。结果表明,渤黄海海域表层悬浮体浓度高值区主要分布在黄河口莱州湾及渤海湾附近沿岸海域、山东半岛沿岸、苏北浅滩至长江口一带、罗洲群岛附近海域以及沿岸其他小河流入海口。渤黄海海域水体结构具有季节性变化特征。夏季,水体上下温差大、层化较强、水动力条件较弱,海域悬浮体浓度相对较低。而在冬季,海域气温较低,水体上下温差小,同时,渤黄海海域强劲的东北风盛行,水体混合强烈,海域悬浮体浓度较高。同时,黄海暖流和山东半岛沿岸流等流系加强,携带悬浮体的能力和效率均大大提高,冬季成为海域悬浮体输运的主要季节。在冬季,黄河三角洲沿岸、山东半岛沿岸以及苏北海岸等区域在强动力作用下的再悬浮成为海域的悬浮体主要来源。黄河三角洲沿岸再悬浮的沉积物通过渤海海峡的南端输入北黄海,在沿岸流的作用下悬浮体输送通量沿程增大,经过成山头海域后转向南输送,输送通量沿程减少,沉积物在黄海中部泥质沉积区汇聚。沉积动力的分析结果显示,冬春季节在山东半岛区域形成的混合锋面对悬浮体的输运路径有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以Visual Studio 2012为平台,利用ArcGIS Engine强大的空间分析功能,以C#为开发语言结合第三方插件设计开发海域定级决策子系统,实现了不同用海方式海域的自动化定级,对海域定级基础数据、过程数据和结果数据进行综合管理,构建了一个具有一定实用价值的海域定级信息管理系统原型;此外,利用WebGIS将海域定级决策子系统分析生成的结果数据发布成服务,实现海域定级信息共享子系统。本研究为海域定级提供智能化平台,提高对海域定级及评估效率,有利于海洋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20.
美国政府的"大数据研究与开发计划"预示基础科学研究领域的大数据技术突破将是未来的重点,在大数据环境下的海洋地质信息化建设应摆脱单纯以数据量论成效的价值观,重视数据的信息服务价值,同时借鉴大数据思维,探索海洋地质大数据挖掘与可视化技术,提升信息价值洞察力,实现数据价值的最大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