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伏牛山区花岗岩地质特征和成因探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伏牛山地区存在着两种构造类型的花岗岩,一类呈块状构造,一类呈片麻状构造,块状构造花岗岩具有性和结构上的双重演化趋势,不同岩性、不同结构的花岗岩类侵入体相对集中分布,构成至少8个复式深成岩体,片麻状花岗岩岩性相对单调,它以岩席楔入式侵入太华群围岩,是岩浆型而非混合型花岗岩。两类花岗岩在岩性变化范围、副矿物、岩石化学及微量元素等各方面都不相同,不存在任何演化关系,更不是后期构造作用异化而成的。它们是两 相似文献
2.
本文通过蓝田花岗岩地质特征及岩石学研究,结合岩石化学微量元素的分析,认为蓝田花岗岩是上地壳岩石经岗岩化-交代作用形成的原地型花岗岩。 相似文献
3.
4.
在系统梳理前人五十余年花岗岩型铀矿勘查及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应用地球化学、客观地质现象归纳等研究手段,总结了华南花岗岩型铀矿的地质特征:华南花岗岩型铀矿的产铀岩体为复式岩体,产铀花岗岩具陆内S型花岗岩特征,成矿成岩时差大,地质界面控矿特征明显。基于成矿作用“源、运、聚”的动力学过程,以成矿物质来源及成矿流体系统演化为重点,阐述了华南花岗岩型铀成矿作用,认为晚震旦世、早寒武世区域铀源层是成矿的物质来源,大规模岩浆活动之后的脉岩侵入地质事件促成了区域流体在局部演化为成矿流体,且成矿流体受重力和浮力的双势驱动,构造是成矿流体的运移通道,成矿流体的物理化学条件发生变化,从而促使矿质沉淀。 相似文献
5.
内蒙古巴尔哲碱性花岗岩稀有稀土特大型矿床是国内首次发现的一种新类型工业矿床,其规模居亚洲第三位.含矿岩体为燕山期碱性花岗岩,岩体普遍矿化,岩体即是矿体,矿石品位富,稀有稀土元素种类多,其共生伴生矿物多达44种,工业矿物以羟硅铍钇铈矿、烧绿石、铌铁矿、锌日光榴石为主. 相似文献
6.
西昆仑加里东期花岗岩带的地质特征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西昆仑地区加里东期花岗岩极为发育,主要沿库地北构造带南侧成带分布,岩体数量多、规模大,不同测试方法获同位素年龄主要为400 ̄480Ma;岩石组合类型大致可分为石英闪长岩-花岗闪长岩-二长花岗岩组合-钾长花岗岩-二长花岗岩组合和石英闪长岩-花岗闪长岩-斜长花岗岩组合;岩石化学表明该区花岗岩主要为钙碱性系列;构造环境判别岩石为同造山和造山期前岩浆活动产物。结合区域地质资料及与之相伴生蛇绿岩带的地质特征 相似文献
7.
8.
通过横断山区锡矿化花岗岩研究表明,锡的富集成矿多与复式岩体有关,尤其是中晚期侵入的地质体更有利于锡的成矿。REE组成与锡的富集也是密切相关,如∑LREL<150ppm,∑HREE>50ppm,δEu=0.01—0.14,稀土模式曲线呈对称深“V”形,是锡富集成矿的重要标志。 相似文献
9.
华南花岗岩类的演化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区域地质背景、岩石地质、岩石化学、同位素地球化学等方面开展的综合研究表明:华南前寒武纪至中生代的花岗岩作用,是呈阶段演变的一种历史地质过程。它与该区大陆地壳演化与运动的发展过程和大陆大地构造不同体制的深部动力过程密切相关。传统板块理论连续作用的构造模式,难以对此作出全面解释。华南花岗岩及其成矿规律性的研究,需要从大陆地壳的形成、演化与运动的历史动力学作用过程中加以解决。 相似文献
10.
11.
中国与花岗岩有关的萤石矿床地质特征及成矿作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我国的萤石矿床主要产于火山岩系和硅酸盐岩石中。空间上多与中生代火山岩和酸性浸入岩有关,少部分产于沉积碳酸岩地区。成矿方式多为热液脉状充填(交代)式。重点讨论了与花岗岩有关的我国萤石矿床的地质特征及其成矿作用。 相似文献
12.
泉州笔架山花岗瓷石矿贮存于钾长花岗岩中心柏和花岗斑岩中,矿石化学成分高硅、富、碱、贫铁镁。矿体埋藏浅、质优、规模大、易采易选易加工。开发利用远景看好。 相似文献
13.
14.
15.
根据近年对区域地质调查取得的认识和前人的研究成果,研究了华南东段加里东期花岗岩类的地质产状、分布规律、形成时代以及Nd、Sr同位素特征;结合研究区超镁铁质-镁铁质岩及火山岩的形成时代、震旦纪—奥陶纪的沉积环境、加里东期构造事件的构造变形特征,对加里东期花岗岩类的形成背景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加里东期花岗岩类形成于410~460Ma,大部分岩体属于S型花岗岩,岩浆来源于地壳物质的部分熔融;极少数为I型花岗岩,有幔源物质参与。研究区在早古生代不存在与俯冲有关的弧火山岩,也不存在大面积的早古生代I型花岗岩,震旦纪—奥陶纪地层主要形成于浅海环境。研究提出,加里东期花岗岩类主体形成于板内构造环境。 相似文献
16.
17.
内蒙古呼鲁斯太地区早元古代花岗岩的地质特征及成因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李伍平 《西安地质学院学报》1995,17(2):19-25
内蒙古阿拉善左旗呼鲁斯太地区出露的太古代贺兰山群变质岩中分布有大量早元古代花岗岩。过去将这些花岗岩一直认为是混合花岗岩,笔者通过1:5万区调研究认为这些花岗岩属于岩浆成因,并按花岗岩类岩石谱系单位划分方案建立7个单元,将其中5个单元并为两个超单元。本文通过岩体地质、岩石学、矿物学、岩石化学和地球化学等方面论述了花岗岩的成因,并进一步探讨了花岗岩的成因类型、岩浆起源和源岩物质成分等问题。 相似文献
18.
19.
梵净山地区是中国南方出露中元古代地层的地区之一,尤其是其发育在中元古代末、新元古代初进入了陆内造山的发展、演化历程,形成了淡色花岗岩组合为代表的构造热事件,它反映了本区武陵造山运动的结束,是研究中国南方Rodinia超大陆发展、演化的极佳地区,梵净山群白云母花岗岩特征及性质的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地球科学意义. 相似文献
20.
西天山海西中期花岗岩的地质特征及其构造环境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海西中期花岗岩是西天山加里东褶皱带内规模最大的一次岩浆活动。本文从岩石学、矿物学、岩石化学和地球化学等方面对该期花岗岩的成因类型、岩浆起源和形成的构造环境进行了探讨,认为海西中期花岗岩以I型为主,S型次之,在空间上成对分布;花岗岩浆起源于地壳;海西中期花岗岩形成于活动大陆边缘岛弧环境。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