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建设部近日发出《关于加强抗震防灾工作的通知》,要求各地总结近年来国内外破坏性地震对建设工程造成的震害与工程抗震经验,提高我国工程建设、城乡建设的抗震防灾水平。 《通知》要求,位于7度及7度以上抗震设防区的省会城市和计划单列市在运用数字技术进行国土资源、城市规划建设等方面的管理时,应将抗震防灾内容纳入城市的日常管理工作;要特别注重通过采用现代化技术提高城市桥梁、地下管线等生命线工程的抗震防灾能力和水平。对面广量大的工业与民用建筑,应将重点放在工程建设场地的工程地质勘察与地基处理上,提高工程的地基抗震稳定性,避免和减轻由于地震时沙土液化等造成地基失效引起的灾害。  相似文献   

2.
国务院:自1976年唐山地震以来,我国的抗震防灾工作全面深入展开,由单体工程(主要是生命线工程)抗震加固、抗震设防到城市综合抗震防灾及区域性的总体抗震部署,走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抗震防灾道路。全国十二个抗震重点防御区等大区域的电力、铁路、邮电、大中型水库、广播电视等生命线重点工程的加固已基本完成;建设项目的抗震设防,对场地抗震安全评价、勘察设计、施工、竣工验收等实行了系统管理;在较完备的抗震工程科研基础上,一套适合我国经济水平,科技水  相似文献   

3.
活动断裂带常是大地震的发震构造,并诱发地质灾害,产生黏滑位错和蠕滑变形,并形成断裂破碎带,进而对城市和工程安全直接造成威胁。因此,厘定活动断裂的空间几何展布、活动性对工程地质研究和防灾减灾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通过遥感解译、错断地貌、槽探和14C测年,对怒江断裂带邦达断裂中段的发育分布特征与活动性进行了调查研究。结果表明:邦达断裂中段在1457±51 a BP/1598±47 a BP 发生过古地震事件,为引发中强地震的全新世活动断裂。断裂活动主要受控于川滇菱形块体的南向逃逸挤出和印度板块NEE向直接挤压作用,表现为走滑兼有逆冲分量的高角度活动断裂。该研究为了解怒江断裂带邦达断裂中段活动性和工程抗震设防提供了基础资料。  相似文献   

4.
钟宁  杨镇  张献兵  丁莹莹  吴瑞安  王炀  郭长宝  李海兵 《地质论评》2022,68(4):2022082022-2022082022
活动断裂带常是大地震的发震构造,并诱发地质灾害,产生黏滑位错和蠕滑变形,并形成断裂破碎带,进而对城市和工程安全直接造成威胁。因此,厘定活动断裂的空间几何展布、活动性对工程地质研究和防灾减灾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通过遥感解译、错断地貌、槽探和14C测年,对怒江断裂带邦达断裂中段的发育分布特征与活动性进行了调查研究。结果表明:邦达断裂中段在1457±51 a BP/1598±47 a BP 发生过古地震事件,为引发中强地震的全新世活动断裂。断裂活动主要受控于川滇菱形块体的南向逃逸挤出和印度板块NEE向直接挤压作用,表现为走滑兼有逆冲分量的高角度活动断裂。该研究为了解怒江断裂带邦达断裂中段活动性和工程抗震设防提供了基础资料。  相似文献   

5.
交城断裂是山西断陷带中部太原盆地西边界的主控断裂,对太原盆地的形成和演化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晚新生代以来,该断裂带活动强烈,构造地貌显著,分段活动性明显。历史上,太原盆地北部的忻定盆地和南部的临汾盆地都发生过M≥7.0级强震(临汾盆地2次,忻定盆地3次),而太原盆地历史上仅记载过29余次中强地震,最大震级6(1/2)级。在历史上,太原盆地究竟有没有发生过M≥7.0级古地震事件?对未来地震的危险性如何评估?是人们所关注和待研究的问题。通过此题地质地貌调查,探槽、剥土工程和断层年代测定等方面的研究,基本搞清了这条长125km断裂带的几何结构、运动性质、  相似文献   

6.
城市震灾特点与江西省城镇抗震防灾工作中的地震问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黎珍 《江西地质》1996,10(4):309-317
本文根据历史地震记载,现代地震台网记录资料和近年来的地震活动,工程地震和地震地质方面的研究成果,简述了城市地震灾害的特点;介绍了江西省境内城镇震灾概况和省境内地震活动的基本特征;提出了我省城市城镇抗震防灾工作中应注意的几个地震问题,即城市地区地震预测的基础研究,基岩山区的山崩,滑坡,沿江(河,湖)地区沉陷,砂土液化和水库下游城市的次生灾害等。  相似文献   

7.
东昆仑活动断裂带强震地表破裂分段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东昆仑活动断裂带是青藏高原内部一条长度达到1000km以上的活动断裂带。在近100年期间,沿该断裂带曾发生过4次MS7.0以上地震。最新一次强震是2001年昆仑山口MS8.1地震。本文综合前人资料,通过东昆仑活动断裂带的几何展布、活动速率、历史强震及古地震地表破裂带展布,讨论了该断裂带的强震破裂分段特征、强震破裂端点障碍体的稳定性,强调了从断裂带演化过程认识断裂带的几何展布与现今强震地表破裂分段的异同,并讨论了该断裂带未来的强震破裂危险地段。   相似文献   

8.
2013年,住房城乡建设部将继续贯彻"预防为主,防、抗、避、救相结合"的方针,以切实抓好房屋建筑和市政公用设施抗震设防监管为目标,以制定、修订住房城乡建设系统防灾减灾法律法规、技术标准为重点,加强抗震设防管理体制机制研究,加强新建建筑工程抗震设计、施工质量监管,加强城市抗震防灾规划的编制与实施,继续抓好农村危房改造工作,积极推动既有建筑抗震性能普查和加固工作,进一步提升城市防灾和工程抗震水平。加强法规制度建设,作好工作部署一是按照国务院立法计划,做好《建设工程抗御地震灾害管理条例》起草工作。二是开展《城市抗震防灾规划管理规定》和《超限高层建筑工程抗震设防管理规  相似文献   

9.
野外调查表明,阿墨江断裂Ⅲ级夷平面和T4阶地上发育断层垭口,其下地貌面则无断层地貌显示;断层构造岩胶结紧密或呈半固结状,少有断层泥发育;SEM测年显示早更新世活动,断层泥ESR年龄为549±54ka,断层上覆中—上更新统残坡积土未被切穿或发生构造变形;说明该断裂带最新活动时代为早—中更新世。2018年墨江M5.9地震等震线长轴呈与断裂带走向一致的NW方向,指示此次地震的发震构造为阿墨江断裂带西支。受青藏高原物质向东南挤出的影响,震中所在的思茅块体作S向运动。虽然阿墨江断裂带晚第四纪无明显的地表活动迹象,但因该断裂带本身构成了宽阔的构造软弱带,在近SN向挤压应力场作用下,局部地区的应力集中仍可能导致新的破裂并触发类似墨江M5.9地震的中-强地震活动。从区域上看,云南还存在构造条件与之相似的断裂带,如滇东地区的弥勒-师宗断裂带,历史上沿该断裂带曾发生11次5级以上中-强地震。因此,在区域地震危险性评价中,还应该关注第四纪活动迹象不明显,但仍有潜在发震危险性的区域性大断裂。  相似文献   

10.
河西走廊地处青藏活动地块东北部边缘,为祁连山地震构造带和南北地震构造带的交汇部位,历史上曾发生过多次中强以上的破坏性地震。2008年5月12日汶川80级特大地震发生后,河西地震带是否会发生中强震是一个较受关注的问题。文中分析了河西走廊张掖、武威、酒泉盆地地下水中的Sr、He同位素特征。结果显示,这3个地区的地下水经历了3种不同的循环路径,不是源自黑河、石羊河、疏勒河的地表径流,而是祁连山降水在出山前下渗深大断裂后的补给。这表明河西走廊盆地内的断裂带现今活动性仍然很强,玉门、高台、民乐、永昌等位于断裂带交汇处或附近的区域未来发生中、强震的可能性较大,应加强对这些地区地下水的实时监测。  相似文献   

11.
文章以龙门山中央断裂带映秀-北川断裂带为研究对象,重点对汶川地震破裂带南段虹口乡八角庙地区地表断裂带进行了详细研究,并结合汶川地震科学钻探1号孔(WFSD-1)岩芯部分研究成果,探讨龙门山中央断裂带的物质组成及其结构特征.研究表明,映秀-北川断裂带由很多次级小规模断裂(破碎带)以及夹持其中的块体所构成,其中断层泥的厚度由几毫米到25cm不等,与WFSD-1岩芯记录的地震断裂现象基本一致.从虹口乡八角庙露头来看,映秀-北川断裂带整体宽约120m,分布有近80条含有断层泥的次级断裂带.以台湾车笼埔断裂钻探项目(TCDP)和汶川地震科学钻探(WFSD)研究来看,一次大地震只能形成几毫米至约2cm厚的断层泥,推断映秀-北川断裂带中每层断层泥至少发生过1次到13次地震,该区总厚度约150cm的断层泥中发生地震次数至少为183次,说明沿着映秀-北川断裂带重复发生过多次强地震活动.每次地震活动并不完全沿袭老的地震断裂主滑移带滑动,而是沿着断层泥边部区域滑动.从整个断裂带中断层泥分布特征来看,地震断裂活动具有向断裂下盘迁移的趋势,并且断层泥的厚度与断裂活动性成正比关系,表明断裂带宽度与地震活动次数及其演化历史有着成因上的直接联系,多次地震活动叠加可能是龙门山形成的主要成因.  相似文献   

12.
杨晓东  张锦昌  邱强  林间 《地质学报》2022,96(8):2853-2865
滨海断裂带是南海北缘的一条大型活动断裂带,其位置靠近我国华南沿海地区。滨海断裂带全长超过1200 km,包括西段(北部湾- 阳江),中段(珠江口)和东段(粤东- 福建)。其西段和东段历史上至少曾发生过4次大地震(M7+),中段目前是一个大地震空区。在经济高速发展和人口高度密集的今天,如果滨海断裂带再次发生大地震并触发海啸,必将对我国华南沿海地区造成灾难性破坏。由于缺乏完整的历史地震记录和针对古地震的钻孔沉积研究,目前尚不清楚滨海断裂带大地震的准确次数、空间分布和复发周期,以及中段大地震空区的主要原因(断层蠕滑或大地震周期较长),因此无法有效评估该断裂带的大地震破裂分段和灾害风险。本研究总结了滨海断裂带的构造特征、重点描述了3次历史大地震及引发的灾害影响,和国际上针对海底大地震的钻探研究经验。根据这些信息,本文建议在断裂带的西段、中断和东段进行大洋钻探,获取穿过断层带的关键沉积和岩石样品,利用沉积古地震方法重建滨海断裂带东段和西段的大地震历史和复发周期,研究断层带的岩石物理性质,揭示滨海断裂中段大地震空区的成因,解析断层分段式破裂的原因,为我国海洋防灾减灾提供重要的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3.
为进一步加强对各地城市抗震防灾规划工作的指导,提高我国城市抗震防灾规划的编制水平,近日,第二届全国城市抗震防灾规划审查委员会成立,并公布了审查委员会组成人员名单。此次公布的名单中,住房城乡建设部总工程师陈重担任主任委员,北京工业大学研究员苏经宇担任副主任委员,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教授级高工叶耀先等8人担任顾问,武汉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教授级高工于一丁、北京工业大学研究员马东辉等43人担任委员。  相似文献   

14.
抗震设防区域的工程建设,必须按国家、地方和行业的岩土工程和抗震设计规范、标准进行工程勘察和抗震设计,以保障地震时结构的安全,减少地震损失,达到防止和减轻地震灾害的目标。作者就勘察设计的核心内容及在抗震防灾中的作用加以简述,供广大勘察设计工作者参考。  相似文献   

15.
中华人民共和国地震工作概况简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地质科学》1976,11(2):116-119
中国是一个多地震的国家。历史地震记载丰富。地震学有着悠久的历史,远在公元132年张衡就发明了世界上第一个地震仪,曾记录到138年甘肃发生的陇西大地震。16世纪已有关于地震前兆和抗震建筑方面的记述。  相似文献   

16.
海南是我国地震的多发地带,抗震形成严峻,如何抓好建设工程抗震工作,增强工程抗震防灾能力,是当前海南建设部门的工作重点。在本文中作者通过对最近世界四次大地震的震级和受损程度对比分析发现地震所造成损害的大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建设工程抗震质量的好坏,并由此在抗震减灾方面提出了一些有益的建议。  相似文献   

17.
右江断裂带是一条活动性断裂带,处于桂西断块区内.该区对地震事件有记载以来,沿断裂带曾发生了多次.4.0~5.0级的地震,属于中强地震带.濑劳-龙庄断裂是右江断裂带思林-坛洛段的重要组成部分.文章在濑劳-龙庄断裂进行野外调查的基础上,采用构造解析的方法,对该断裂的构造样式、构造变形作用、内部分带特征等进行分析研究,探讨了断裂的活动期次以及构造运动方式,认为该断裂在中更新世经历了多期活动,并且其活动规模在减小,强度也在逐渐减弱.  相似文献   

18.
地震前卫星红外异常特征分析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通过对1999年以来发生在中国的几个强地震前的卫星热红外异常分析,得出认识:地震前增温异常具有时间上的突发性、形态上的孤立性、分布上的局限性、异常昼夜对比具有稳定性、异常位置具有迁移性和演变规律具有阶段性;不同构造区强地震前的卫星红外异常分布不同,沿海平原区表现为大范围的面状分布,而山区则以带状延伸为主;在强烈活动的断裂带,异常分布表现为与构造的密切相关性,断裂带内外亮温差分析法定量分析红外增温与活动断裂的时空关系,是提取震前增温异常的有效方法.活动断裂是红外异常反应的最敏感地带.在断裂变形的不同阶段,断裂带内外的卫星红外亮温关系是有差异的.在断裂活动的正常时期,断裂带内外亮温差在某一范围内波动,而在断裂活动的异常时期,断裂带内外亮温差变化到一个新的水平,断裂带内的增温将大于断裂带外的增温.2001年昆仑山8.1级地震和2000年云南姚安6.5级地震都是如此.利用发震断裂带内外亮温的相对变化提取异常信息,在大多数情况下可以消除地形和云层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2022年9月5日12时52分在四川甘孜州泸定县发生Ms6.8级地震,震源深度16 km。这是继2014年康定地震后,发生在鲜水河断裂带上的又一次强震。笔者等通过已有文献资料,结合鲜水河断裂带南段野外地质调查,统计了滑动速率及历史地震资料,并总结了近代鲜水河断裂带强震迁移规律,对认识鲜水河断裂带活动特征及未来地震危险性具有重要意义。主要得出以下几点认识:①鲜水河断裂带各段滑动速率差异较大,以乾宁为界,从NW至SE段整体上呈现出“先减速后加速”的滑动特点;②泸定地震发震构造磨西断裂,为一次左旋走滑事件;③川滇地区近代历史强震活跃期具有“跳跃性”迁移的特点。自1981年道孚地震后,鲜水河断裂带断进入相对平静期,持续了33 a。自2014年康定地震发生,鲜水河断裂带再次进入地震活跃期;④鲜水河断裂带的强震破裂并非单次地震的“贯通型”模式,而是多次地震的渐进式。断层间相互作用尤其是大地震的发生对断裂带强震复发间隔具有重大影响,相同断裂带的强震也会对后续地震的发生概率产生变化。  相似文献   

20.
本文选取1900年以来圣安德烈斯断裂带M_w≥6.8强震数据,在可公度理论和对称性原理的基础上,采用蝴蝶结构图和可公度结构系方法分析了圣安德烈斯断裂带M_w≥6.8地震的时空对称性,并探讨可能触发地震的主要天文因素,从强震触发机理上验证了预测结果的可靠性。结果表明:圣安德烈斯断裂带M_w≥6.8历史地震可公度性良好,2017年发震信号较强。历史强震震中空间上呈现明显的"西北-东南"对称回旋迁移规律,由此判断下次强震往东南方向(116°W,34°N附近)迁移可能性较大。相关分析显示,在地球自转速度变化率较大的年份该断裂带易发生强震,且多数强震发生在太阳黑子峰值年,这也进一步佐证了2017年该地区发生强震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