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阐述了工程场地抗震韧性的概念;围绕稳定性和恢复力两个韧性特征,分析了场地条件及特征参数、地震危险性、地震地质灾害、工程对场地的功能要求、地震危险性分析能力、资源保障能力、应急管理能力等因素对工程场地抗震韧性的影响;在此基础上构建了工程场地抗震韧性评价指标体系。利用该评价指标体系,并借助合理的评价方法,可实现工程场地抗震韧性的定量评价。  相似文献   

2.
医院住院部大楼抗震性能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某医院住院部大楼为例进行结构抗震性能评价,首先分析了场址的地震环境,开展了地震危险性分析工作,合成了不同地震危险水平下的地震动加速度时程。进而,通过对结构的模型简化,应用时程分析方法分析结构的抗震性能,得出了一些对其改造加固有意义的结论。  相似文献   

3.
地震区城镇建筑框架结构概念设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从唐山大地震以来,我国地震专家及其科技人员通过长期分析研究地震所造成的危害,对地震的经验不断总结,对地震的破坏规律有了更深刻的认识,提出了“概念设计”的设计理念,要使结构具有良好的抗震性能和足够的抗震能力,“概念设计”比“结构设计”更为重要。主要通过对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震害的统计分析,阐述了抗震“概念设讣”的有关问题。通过建筑场地选择、地基基础的设计、结构体系及结构构件的抗震设计等方面的分析,明确了“概念设计”的原则和要求,特别是针对工程实际中的钢筋混凝土结构的延性设计问题,总结了延性设计的要点及其实现方法,从而消除了建筑中的薄弱环节,提高了房屋结构的整体抗震性能。  相似文献   

4.
对云南省历次地震建筑物的震害做了系统的研究,本文为系列研究之三,文中分析了各类建筑物地震破坏现象与相关的抗震构造措施,讨论了地震区城镇建设中防震减灾应重视的有关问题,提出了抗震结构措施与施工中出现的若干问题及历次地震中获取的经验与教训。对今后城市规划、建筑物抗震构造措施的设计与施工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5.
论高速磁浮线路抗震设防标准与设计准则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速磁浮交通系统是一种依靠电磁力实现车辆无接触运行的新型有轨交通系统,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本文充分考虑高速磁浮线路的特点和重要特性,借鉴其它行业的工程抗震设防标准,通过类比分析,提出和建议了适于磁浮线路的三级抗震设防标准;在此基础上,通过磁浮线路不同程度的地震损伤性能和可能的地震震害分析,提出和建议了磁浮线路结构考虑使用功能和地震损伤性能的三水准抗震设计准则,为我国长大干线磁浮线路抗震设防标准和设计准则的建立和细化并逐步形成设计指南和规程提供了基础。  相似文献   

6.
本文综述了结构多维地震作用研究的发展概况。在I中,主要综述了多维地震动输入的有关问题,分别从多维地震动转动分量的研究和多维地震动随机模型及相关性的研究方面进行了讨论。在Ⅱ中,主要综述了结构在多维地震作用下的反应分析方法,包括多维抗震分析的反应谱方法、多维抗震分析的时程法、和多维抗震分析的随机方法,最后讨论了结构多维地震作用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对今后的研究方向提出了展望。  相似文献   

7.
克孜尔水库大坝的地震动力反应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克孜尔水库以建在克孜尔活动断层而享誉盛名。在发生了1999年3月15日地震之后,评价其安全性具有重要意义。运用土与结构相互作用分析的拟三维有限元方法,对克孜尔水库大坝进行了地震反应分析,并评价了土坝的抗震性能,特别对坝体的抗震强度给出具体分析,克孜尔水库大坝的地震动力反应模拟进一步说明了FLUSH程序的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8.
克孜尔水库大坝的地震安全性评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克孜尔水库地震活动和地震地质构造背景,地震危险性,地震动力反应等的分析,评估土坝的抗震性能与安全性,并对大坝及库区周围的地质灾害进行了预测。  相似文献   

9.
何.  T 陈保华 《内陆地震》1997,11(3):283-286
对近20年来破坏性地震后果的工程分析和地震时考察建筑物的经验得出,同一类型的抗震建筑物和普通建筑物的震害性质相似、定量指标不同;地震时抗震建筑物震害程度低于普通建筑物;抗震建筑物震害程度的数值分布符合高斯规律。大量资料分析认为,抗震建筑物震害程度取决于地震烈度,具有线性特征。提出了承重砖石墙建筑物、框架和大板房屋建筑物在地震烈度Ⅶ~Ⅸ度时建筑物震害程度的计算公式,并绘制了曲线图。抗震建筑物震害程度均方差较少,与普通建筑物大约相当。提出的有抗震措施建筑物震害程度与地震烈度呈线性关系具有近似性,但可用于评定震后居民点建筑物的期望工程状态。  相似文献   

10.
结构设计地震作用效应影响因素及规律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基于现行《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01),本文分析了现行抗震设计中影响结构设计地震作用效应的主要因素,以规则平面框架对例对新旧规范影响结构设计地震作用效应的因素进行了对比,给出了其间的重要变化和基本规律。  相似文献   

11.
苏北大陆科学钻探靶区深反射地震的叠前深度偏移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由于深反射地震数据具有信噪比低和记录长度长等特点,叠前深度偏移方法的应用有许多困难.为此,我们研究了一种适合于深反射地震的叠前深度偏移方法;包括:用逆风有限差分方法计算程函方程;在常规速度扫描的基础上,用协方差控制提高速度分析精度;用联合反演算法计算层速度,再插值后得到初始速度模型;用Kirchhoff法作为偏移速度分析工具,求得最终的速度模型;最终的速度模型作为有限差分深度偏移的输入,求得最终的偏移结果.用该方法对“中国大陆科学深钻工程”东海二维深反射地震数据DH-4线进行了叠前深度偏移,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2.
随着强震台网的密布及观测记录的增加,为研究各类局部场地地震反应预测模型的合理性提供了有效的参考依据,也使利用强震记录及场地条件研究地震动特征成为可能。选取场地地质参数资料和地震记录数据齐全的日本小田原(Ashigara Valley)盲测试验场地,通过对比不同地震动输入方式及场地反应分析模型,研究地震动特征,分析现有模型的优劣。基于1990年8月5日M5.1强震事件的地表基岩记录和地下基岩地震记录,采用地下台强震记录直接输入、地表基岩台强震记录减半为基底地震动输入、地表基岩台强震记录反演为基底地震动输入作为3种基岩地震动输入。基于局部场地条件分别建立一维等效线性模型、二维黏弹性模型及二维时域等效线性化模型等工程中常用的场地数值分析模型,进行局部场地地震反应分析,预测该盲测场地的地表地震动特征,并与对应的实测强震记录结果进行对比,分析不同基岩地震动输入方式对预测地震动特征及地表土层反应谱特征的影响,重点分析地震动输入、土体非线性、场地横向不均匀性及几何与非线性特征共同作用等因素对地表地震动特征的影响,以期为地表地震动的合理预测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中国地震烈度区划图编制的原则和方法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下载免费PDF全文
国家地震局组织所属单位共同编制了《中国地震烈度区划图》(1:300万),1977年已由国家地震局正式颁布,供建设规划和确定中、小型工程地区基本烈度使用参考.地震基本烈度是指某地区今后一定时期内,在一般场地条件下可能遭受的最大烈度.该图是一幅1973年以后未来百年内地震基本烈度的预告图.本文介绍了编制该图的主要原则和方法.由于目前对地震活动的认识水平和研究程度的限制,方法不可能是完善的,预告也不一定准确,有待今后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4.
Studies on the effect of near-surface overburden soil layers on seismic motion have shown that the overburden soil layers have a significant impact on the seismic effect of the site due to the formation age, genetic type, thickness difference, structure, and dynamic characteristics of the soil layers. In this paper, the one-dimensional seismic response analysis of a nuclear power plant site containing a thick hard interlayer was conducted to discuss the influence of the hard interlayer thickness on the site seismic response, so as to provide a basis for determining the seismic motion parameters for seismic design of similar sites. Based on the engineering geological data of a nuclear power plant site, five models of one-dimensional soil-layer seismic response analysis were built, and the equivalent linear method of the one-dimensional site seismic response was applied to analyze the effect of the interlayer thickness on the peak acceleration and the acceleration response spectra of the site seismic response. The seismic respons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site and influence rules of the hard interlayer thickness are summarized as follows:1)Under different input seismic motion levels, the peak acceleration at the top of the hard interlayer was less than the input peak acceleration, and the peak acceleration at the ground surface of site was greater than the input peak acceleration. 2)Under the same input seismic motion, the ratios of the peak accelerations at the top of hard interlayer to the input peak accelerations were smaller than the ratios of the peak accelerations at the ground surface to the input peak acceleration, and these ratios first decreased and then increased gradually with the increase of the hard interlayer thickness; while for the same hard interlayer thickness, these ratios gradually decreased as the input peak acceleration increasing. 3)For the same input seismic motion, the ratios of the peak accelerations at the ground surface of site to those at the top of the hard interlayer increased gradually as the hard interlayer thickness increased; however, corresponding to different hard interlayer thicknesses, the variation characteristics of ratios which are the peak accelerations at the ground surface of site to those at the top of the hard interlayer were inconsistent with the increase of the input peak acceleration. 4)The hard interlayer had a significant influence on the short-period acceleration response spectrum and the thicker the hard interlayer was, the wider the influence frequency band would be; while for a special hard interlayer thickness, the influence frequency band is certain, and the hard interlayer had little effect on the acceleration response spectrum coordinates outside this frequency band, the longer the period is, the less the influence of the hard interlayer on the acceleration response spectrum coordinates. The seismic respons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site and influence rules of the hard interlayer thickness indicate that the hard interlayer thickness has a significant impact on the peak acceleration and the acceleration response spectra of the site seismic response, and the hard interlayer has obvious isolation effect at the seismic motion, and the increase of its thickness reduces the nonlinear effect of the site and leads to the wider influence frequency band. Meanwhile, the higher the input peak acceleration is, the stronger the nonlinear effect of the site, and it's remarkable that the soft layer overlying the hard interlayer has a significant amplification effect on the seismic motion.  相似文献   

15.
选择合适的人造地震动时程是高层建筑采用时程分析法计算地震作用的基础。介绍了徕远广场结构设计地震波的确定方法及过程。鉴于各条地震波输入进行时程分析的结果的离散性,提出可以采用场地土层反应分析得到的地表加速度时程及按照《高层技术规程》设计规准谱拟合人造波作为结构设计地震波。  相似文献   

16.
有限元分析方法在黄土地基震陷预测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将有限元方法应用于黄土地基的震陷量预测,定量地研究了黄土地基地震沉陷特性与场地条件、基础形式、土动力特性等因素的相关关系,为黄土地基基础的抗震增稳设计与处理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7.
彭亮  吴彬  沈军  唐丽华  陈建波 《内陆地震》2008,22(3):234-242
利用地震危险性概率分析方法对大(Ⅰ)型一等工程-某大型水利枢纽工程所在的场址进行地震危险性分析;该拟建工程场址所在的西昆仑地震带是新疆境内地震活动强度最高、频度最大的地震带,拟建工程坝高库大,为了进行准确的地震危险性分析研究。本研究根据区域地震活动性及地震构造研究成果,确定了地震活动性参数,按照构造类比、历史地震重演原则划分了潜在震源区;在分析了区域地震活动环境和地震构造等因素后,综合评价其对场地地震危险性的影响;根据确定的地震动衰减关系及地震带、潜在震源区的地震活动性参数,应用概率方法计算得出了场地不同概率水平的水平向基岩峰值加速度。其结果做为适合该水库的工程场地地震危险性分析结论,用于指导工程选址、设计、抗震设防。  相似文献   

18.
设计地震反应谱的双参数标定方法及其应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杨向东 《地震研究》1993,16(2):178-186
近年的工程地震工作,如地震小区划、重大工程场地的危险性分析等,一般都要做设计谱标定。既反映局部场地条件,又反映地震环境的双参数标定设计谱的方法,已为工程界接受。作为该方法的应用,本文采用澜沧——耿马地震的强震资料,重新确定了设计反应谱的形状参数,给出了反映云南地区地震特性的设计谱,可供中、小型工业与民用建筑抗震设计时参考使用。  相似文献   

19.
河北北部场地特征及震害预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河北北部地区的场地特征与震害关系的研究,结合该区地震活动程度的预测意见,对河北北部地区今后可能出现的震害类型进行了初步估计,同时为减轻该区地震灾害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20.
盘锦、海城、营口地区是辽宁省内地震活动性最强、地震危险性最高的地区。该地区开展了大量重点工程地震安全性评价、区域性地震区划和地震小区划工作,但尚未开展基于场地条件的区域尺度地震危险性研究。独有的沉积特点使该地区场地条件较复杂,因此在地震危险性概率分析中考虑场地条件是必要的。本文基于新一代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基本原理和技术原则,结合盘锦、海城、营口地区场地条件特征,采用基于地形坡度的方法对场地条件进行分类,确定场地地震动影响系数,给出该地区基于区域场地条件的地震危险性分布,相关研究结果可为地震风险评估和防震减灾规划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