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MODIS数据在云南省积雪监测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介绍了EOS/MODHS数据特点。通过对雪的光谱特征分析,提出利用归一化积雪被指数NDSI结合归一化植被指数进行积雪信息提取的方法。并以2004年2月7日云南省大面积降雪过程为例,分析和讨论了该次过程的范围和面积。结果表明:MODIS数据在云南省积雪监测方面有很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2.
黄雪菊  王琴  孙辉  李沙 《山地学报》2012,(5):543-549
西南亚高山森林土壤是我国土壤碳密度最高区域之一,作为敏感的低温生态系统越来越受到关注。通过对均质化土壤重装土柱在积雪与凋落物覆盖(Control)、积雪覆盖(BNS)、凋落物覆盖(LNS)和裸露土壤(BNS)条件下原位培养,测定各处理0~10 cm和10~20 cm土壤微生物量变化。结果显示,低温季节亚高山土壤微生物量仍处于较高水平,显示低温季节是亚高山土壤生态过程重要时期;雪被和凋落物覆盖对亚高山森林土壤低温季节的微生物量碳影响显著,在0~10 cm土层control微生物量最高,裸地(BNS)最低,只有凋落物(LNS)或积雪覆盖(BS)处理介于二者之间;control在10~20 cm深度的土壤微生物量碳也维持较高水平。在低温季节不同覆盖处理下时间动态差异显著,对于0~10 cm土壤,BNS和BS呈单峰变化,即微生物量碳在低温季节中期显著高于前期和末期,LNS在低温季节前期显著低于后期含量,而control则是在低温季节中期显著低于前期和后期。效应和交互作用分析显示,土壤表面雪被、凋落物、培养时间和土壤深度对土壤微生物量碳的作用均显著,同时这4个因素之间也存在显著的交互作用。这显示全球暖化或者土地利用变化导致的地表覆盖和积雪消失,在短期内可能降低亚高山森林土壤微生物量,有助于土壤碳固存。  相似文献   

3.
北极中心海域海冰特征,积雪及变质过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效存德  秦大河 《地理科学》1997,7(4):289-296
根据我国首次北极地区的考察观察观测资料,分析了北冰洋88°N ̄90°N考察路段上海冰形态和雪层剖面特征,划分出3种冰形态类型和相应的积雪分布形式,指出了不同积雪分布形式下雪深测量、雪层剖面观测以及雪坑采样的适宜性。海冰上覆积雪的积消过程表现为缓慢的积累和快速的消融,雪深空间分布与降水来源有极大的关系。遥感监测和雪层剖面观证明北冰海洋冰上覆积雪无明显“年积累”大于“年消融”的区域,属于季节性积雪。  相似文献   

4.
大阿尔玛京卡河流域的雪崩与治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阿尔玛京卡河流域危险主要出现在中山森林-草原带和高山雪冰带。受局地气候、地貌与环境的综合作用,流域雪崩规模小、路程短,多见全程雪崩;雪崩类型单调,以干、湿雪崩占统治地位,在90%以上,雪崩发生地点集中,而且每年都有出现,只有数量上的差异性。在西风气流的控制下,冬季积雪层的变质过程具温度梯度变质特征。积雪层负温梯度大,雪层深霜的发育和生长迅速,呈出“干寒型”积雪的基本特征。雪崩对道路、居民点和建筑  相似文献   

5.
中国西北地区季节性积雪的性质与结构   总被引:17,自引:2,他引:17  
中国内陆地区积雪分布十分广泛。根据西北地区大陆性气候条件下形成的“干寒型”积雪的特征 ,对中国天山和阿尔泰山山区的季节性积雪进行了观测与分析。结果表明 ,该区最大积雪深度达 15 2cm(1997) ,积雪层一般由新雪 (或表层凝结霜 )、细粒雪、中粒雪、粗粒雪、松散深霜、聚合深霜层和薄融冻冰层组成。与“湿暖型”积雪相比 ,“干寒型”积雪的性质具有密度小 (新雪的最小密度为 0 .0 4 g/cm3 )、含水率少 (隆冬期 <1% )、温度梯度大(最大可达 - 0 .5 2℃ /cm)、深霜发育层厚等特点 ,并且变质作用以热量交换和雪层压力变质作用为主。据中国科学院天山积雪与雪崩研究站 (43°2 0N ,84°2 9E ,海拔 1776m)的观测资料 ,中国内陆干旱区冬季积雪期雪面太阳辐射通量以负平衡为主 ,新雪雪面反射率达 96 % ,短波辐射在干寒型积雪中的穿透厚度达 2 8cm。春季积雪消融期 ,深霜层厚度可占整个积雪层厚度的 80 %。随着气温的升高 ,雪粒间的键链首先融化 ,使积雪变得松散 ,内聚力、抗压、抗拉和抗剪强度降低 ,积雪含水率也随之增大 ,整个积雪层趋于接近 0℃的等温现象 ,因此 ,春季天山、阿尔泰山等山地全层性湿雪崩频繁发生  相似文献   

6.
徐曼 《干旱区地理》2005,28(4):547-547
循环经济就是在可持续发展的思想指导下,按照清洁生产的方式,对能源及其废弃物实行综合利用的生产活动过程,它要求把经济活动组成一个“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反馈式流程;其特征是低开采,高利用,低排放。本质上是一种生态经济,它要求运用生态学规律来指导人类社会的经济活动。  相似文献   

7.
基于多源数据的内蒙古中东部积雪厚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积雪作为气候系统中重要的环境影响因素受到了普遍的重视,特别是在高纬度、高海拔地区,积雪面积和积雪厚度是积雪研究的两个重要因子。利用2010年11月8日、14日和25日三天的MODIS L1B数据,根据在可见光波段,地表、云和雪在该波段的反射率都比较高的特点,计算得出的积雪覆盖面积空间分布图。积雪深度受降雪量、坡度、坡向等多因素的影响表现为不连续分布,单纯利用气象监测站点无法获得积雪厚度的空间连续分布,而遥感影像也受到局地特征的影响而精度不够。因此,首先基于经验公式,利用MODIS L1B数据计算了积雪覆盖面积,在此基础上,基于气象监测点的积雪深度数据和MODIS L1B波段的相关性,选择影像数据的最优通道,通过建立多波段的积雪深度回归模型,并且对积雪深度进行空间连续插值,通过将模拟的积雪深度与监测点插值结果进行对比,发现统计回归的方法有效的提高了积雪深度、覆盖度等雪情监测信息精度。  相似文献   

8.
通过对泥石流灾害典型区云南省昆明市东川区山地自然环境和人类经济活动即土地利用状况的剖析,分析了东川区泥石流灾害暴发频率和强度,以及其灾害的兴衰与山地自然环境和人类经济活动互为耦合作用的关系。当人们加大环境修复力度和合理地利用山地土地资源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控制泥石流灾害,并达到优化山地生态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9.
Thea.  WH 何元庆 《山地学报》1999,17(4):289-293
通过在北欧AustreOkstindbreen冰川积雪内的实际测定结果,证明野外测量积雪内液体水含量的新方法-酒精量热法是可行和适用的,解决了过去测定积雪内液体水含量时遇到困难。5个雪坑剖面的测定结果清楚地显示雪内液体水含量的区带性和随高度的变化,积雪内液体水含量的垂直变化与雪层中物理结构,温度和密度的分布有关。  相似文献   

10.
1.积雪在美国,用计算机编制北美雪被图的方法,已用于编制全球的和小比例尺的雪被图。这些图称为最小亮度图,是由美国海洋与大气管理局国家环境卫星处制作的。它是由计算机对每5天的资料进行扫描,把最小亮度记录在经过校正并公开出版的地图上。  相似文献   

11.
陆恒  魏文寿  刘明哲  韩茜  洪雯 《地理研究》2011,30(7):1244-1253
利用snow fork雪特性分析仪测量天山积雪与雪崩研究站融雪期开阔地(站区内气象观测场)与雪岭云杉林下雪层含水率,分析季节性森林积雪融雪期雪层含水率垂直廓线和时间变化特征以及与气温的关系。结果表明:由于开阔地和林下积雪接受的太阳辐射、雪层密度和雪层污化程度等的不同,开阔地、树冠边缘及距树干1m处的雪层含水率垂直廓线特征、雪层含水率的日变化特征以及融雪期雪层含水率随时间的变化特征各异;雪层含水率受气温因子影响最大,融雪期雪层含水率随气温变化呈指数增加,由于开阔地和林下微气象条件的不同,三点雪层含水率对日均温、最高温、最低温、日较差以及逐时气温的响应也不同,且雪层含水率对气温的滞后效应也各异。  相似文献   

12.
青藏高原积雪分布与变化特征   总被引:45,自引:1,他引:44  
柯长青  李培基 《地理学报》1998,53(3):209-215
本文对青藏高原SMMR修积雪深度、NOAA周积雪面积、地面台站积雪深度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青藏高原东西两侧多雪与腹地少雪形成鲜明对比,高原东部是高原积雪年际变化最显著的地区,它主导了整个高原积雪的年际变化,并且与西部多雪区年际波动呈反位相关系。从60年代到80年代积雪年际波动幅度有明显增加趋势,积雪变化具有3年左右准周期。随着全球变暖,青藏高原积雪将会有所增加。  相似文献   

13.
集约化是一个涵盖面广、内容丰富的概念。它可以涉及到经济、技术、生态等多领域的问题。集约化用于经济增长方面,主要侧重于如何通过提高劳动生产率和生产资料的利用效率实现经济增长;集约化用于生态方面,主要侧重于生态环境的自我修复和可持续发展;集约化用于城镇化发展,侧重于如何通过城镇化相关资源要素的合理整合,实现城镇化质和量的协调发展。区域集约化城镇化发展,是一种站在某一特定区域的层面,通过城镇体系在区域空间上的合理布局和区域资源优化组合与有效利用,即保持较快的城镇化速度,又实现较高质量城镇化的发展。  相似文献   

14.
中国天山西部季节性森林积雪物理特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陆恒  魏文寿  刘明哲  韩茜  洪雯 《地理科学进展》2011,30(11):1403-1409
积雪特殊的物理特性对冰雪水文过程、积雪生态系统、不同尺度的气候系统有重要影响。目前对林下积雪物理特性缺乏系统性研究,因此对天山雪岭云杉林下季节性积雪深度、沉降速率、密度和含水率进行观测分析。结果表明:林下积雪深度小于开阔地;林下积雪沉降速率和新雪密实化率小于开阔地,且稳定期沉降速率小于融雪期。稳定期林下积雪密度小于开阔地,林下雪层密度最大值位于中粒雪层,开阔地则位于粗粒雪层;融雪期则全层密度趋于一致。稳定期林下雪层含水率随深度递减,开阔地雪层最大值出现粗粒雪层;融雪期雪层汗水峰值出现在细粒雪层,新雪层最小,林下雪层由细粒雪层到深霜层始终呈减小趋势,开阔地雪层由细粒雪层至中粒雪层逐渐减小,粗粒雪层至深霜层逐渐增大;稳定期雪层含水率日变化随深度的递减逐渐减小,开阔地大于林下;开阔地的新雪层和细粒雪层含水率的日变化大于林下,粗粒雪层到深霜层则小于林下。  相似文献   

15.
20世纪以来,随着全球气候变暖加剧,冰川和积雪普遍退缩,严重影响到人类的生存和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这一问题在我国西北干旱区的博格达峰地区及其周边地区尤为突出。以博格达峰地区为例,利用1990—2016年Landsat 5与Landsat 8遥感影像,对比分析归一化积雪指数(NDSI)、归一化冰雪指数(NDSII)、归一化主成分雪指数(NDPCSI)和缨帽转换湿度指数(WET)在博格达峰地区监测冰川和积雪的能力,同时结合研究区周边气温、降水数据和研究区地形数据,探讨博格达峰地区冰川和积雪面积变化与区域地形、气候间的响应关系。结果表明:(1) WET相对于NDSIINDSINDPCSI精度值更高,可以替代NDSINDSII监测博格达峰地区冰川和积雪面积。(2) 博格达峰地区冰川和积雪面积呈持续退缩的趋势。1990—2016年,冰川和积雪面积减少率约20.07%,且年退缩率不断增加。(3) 高程、坡度和坡向对冰川和积雪面积变化的影响较显著,山地阴影对其影响较弱,气温的升高是冰雪面积减少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6.
中国季节积雪资源的初步评价   总被引:26,自引:0,他引:26  
本文根据2300余个地面气象台站从1951年(或建站)到1980年逐日积雪与降雪观测资料,计算出我国年平均降雪补给量为3451.8 X 10~8m~3,冬季平均积雪贮量为535.6 X 10~8m~3,阐明了季节雪资源的地理分布规律,季节分配特征和长期变化趋势.指出了CO_2增温可能导致我国季节雪资源分布的区域分异倾向进一步加骤,引起北方土壤干旱化.三十年来,雪资源的波动是全球海气异常的结果.多雪冬天与厄尔尼诺南方涛动相同步.雪资源的两个正、负距平时期与我国农田受旱面积的两个明显的低高值时期基本吻合.长期变化趋势准确地反映出了全球气温变化过程,并与气温变化成正相关.  相似文献   

17.
湖南省农业干旱灾害特征与洪水资源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近年来,由于降水时空分布不均,加之人们对水资源的不合理利用等原因,湖南省的农业干旱灾害不仅发生频率高、灾情重,而且具有明显的连季性和连年性,这严重制约该省农业的可持续发展。要从根本上缓解该省的农业旱灾,实现洪水资源化是一条重要的举施,且基于投入产出分析,主要作好4个方面的工作:更新改造与兴建扩建一批水利工程,增大供水量;加强山丘区工程与生物措施的结合,以提高洪水资源率;科学调度大型水库,蓄足洪水资源;利用地下水回灌及实施水系联网工程,增加可用水资源和实现洪水资源化。  相似文献   

18.
1986年1月23日至2月14日,以新疆地理研究所加帕尔、胡汝骥和仇家琪组成的积雪小组,对日本进行了为期三周学术访问,考察了日本积雪研究方面的问题,探讨开展合作研究的途径。这次访问正值隆冬,适逢近些年来日本罕见的豪雪。我们的访问受到了友好接待和大力支持。日本雪的研究既着重于基础理论,也着重开发、应用。学术思想活跃,研究领域宽阔,仪器、设备较好,研究成果较多。雪害治理充分,注意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所有这些给我  相似文献   

19.
一、浅谈地理学的发展动向与图书收藏 众所周知,地理学是一门既古老而又年轻的学科,以历史继承性,边缘性,区域性,特别是综合性为其主要特征。其研究对象为地球上的自然现象与人文社会现象的内在联系及其演变规律。 目前,随着世界各国经济工业化,社会城市化和资源的大规模开发与利用,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的关系更加密切了。当前进行的国土整治、区域规划、环境生态等各方面  相似文献   

20.
一、引言研究和预测积雪覆盖地域上径流的形成是十分必要的。前人已对雪层中融水和雨水的运动问题做过细致的研究。本文给出在含有冰层和流槽的积雪中水的流动模式。对于雪特性空间变化的一切设计,它都是适用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