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3 毫秒
1.
厄尔尼诺现象诱发的气候变化异常与农业气象灾害防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受厄尔尼诺现象的影响,极易出现各种各样的气候异常现象。由气候异常引发的气象灾害也是多种多样的,这对农业生产和社会经济发展产生了较大的影响。气候异常与农业气象灾害有密切的关系。根据气候异常和农业气象灾害发生的特点和规律,建立农业防灾减灾系统,对农业发展有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2.
气候变暖对宁夏气候和极端天气事件的影响及防御对策   总被引:6,自引:7,他引:6  
通过对近50 a来宁夏气象灾害对国民经济建设所造成的影响,与国民经济的关系分析,说明了随着经济发展和人口增长,社会对气象灾害日益敏感,气象灾害所造成的影响和损失呈明显增大趋势。由此可见气象灾害对人类社会经济及人民的生命财产的影响日益加剧,并且随着现代化文明程度的不断提高,这种影响变得更加严重。如何减轻或避免气象灾害给人类造成的危害,已成为各个国家、各级政府及科学家的共同目标。  相似文献   

3.
近40a甘肃省气象灾害对社会经济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利用甘肃省近40 a的气温、降水、各种气象灾害和各种灾情、经济指标资料,分析了甘肃气候对全球气候变暖的响应、气象灾害对社会经济和农业的影响。得出全省平均气温为增温趋势;降水河西(以黄河为界)为增加趋势,河东减少趋势;干旱20世纪90年代在增加,而沙尘暴、冰雹、暴雨90年代在减少;极端气候事件增加;气象灾害对农业的影响明显,气象灾害受灾总面积与粮食单产呈明显的负相关,尤以干旱灾害对全省粮食产量的影响更为显著;洪灾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增加。  相似文献   

4.
随着近代社会的发展,自然灾害已与人口、资源、环境一起成为威胁人类生存的四大问题,自然灾害正呈逐年上升趋势,对人们生命财产的威胁与日俱增。人们越来越多地关注自然灾害。预防灾害胜于应对灾害,成为大家目前公认的事实。灾害意识教育是全人类的重任,国际中小学正规课程中灾害意识教育得到很好的发展,灾害意识教育的形式多种多样,但我国在近年灾害频发的背景下,公民的防灾减灾意识却仍较为淡薄,防灾减灾教育与培训没有在学校正规课程中占据应有的位置。2008年汶川大地震让人们清醒地认识到灾害教育的重要性,人们呼唤全民的灾害教育,并且清醒地认识到灾害教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5.
大规模的城市建设在我国方兴未艾。由于很多城市对城市建设研究的不全面、不深入,快速发展的城市建设导致了多种城市灾害发生。城市灾害发生的种类、数量和范围在扩大,危害程度在加深,因而客观上要求我们必须解决城市建设中普遍存在的只重视发展速度和规模,忽视防灾减灾,或城市建设工程防灾减灾配套设施落后、甚至缺失等问题。减轻灾害与控制灾害已成为城市建设中一项十分艰巨的工作,研究分析日本城市防灾减灾与城市建设工作,其城市防灾公园建设经验可资借鉴。  相似文献   

6.
农业气象灾害风险分析初探   总被引:15,自引:1,他引:15  
杜鹏  李世奎 《地理学报》1998,53(3):202-208
为了从经济效益方面描述农业气象灾害,本文在农业气象灾害风险体系的基础之上定义了风险链以及风险体系两个风险度,并简略地分析农业气象灾害风险的特点和分析方法。同时还阐明了进行农业气象灾害风险决策与风险管理的基本方法.  相似文献   

7.
本文分析了福建沿海地区的主要海洋灾害,并根据灾害的总体情况及特点,提出6点对策加强沿海海洋防灾减灾的教育和训练,防灾设施的建设和防灾标准,预报和监测工作,以法防灾减灾,建立和完善海洋灾害信息系统及国际、地区的合作。  相似文献   

8.
利用1971-2000年30a山西省107个地面观测站气象观测资料以及高速公路管理部门有关资料,分析了山西省高速公路沿线大雾、降雪(积雪)、结冰等恶劣天气的分布特征及其成因,讨论了其影响,提出了一些合理化建议。  相似文献   

9.
福建沿海主要海洋灾害与防灾减灾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分析了福建沿海地区的主要海洋灾害,并根据灾害的总体情况及特点,提出6点对策:加强沿海海洋防灾减灾的教育和训练,防灾设施的建设和防灾标准,预报和监测工作,以法防灾减灾,建立和完善海洋灾害信息系统及国际、地区的合作。  相似文献   

10.
黑龙江省气象灾害风险评估与区划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利用黑龙江省74个气象站1971-2005年夏季气温和2004-2007年的农作物受灾面积资料,采用信息扩散理论对黑龙江省低温冷害、干旱和洪涝等主要气象灾害进行了风险评估与区划研究,对干旱和洪涝采用受灾指数评估方法。研究结果表明:黑龙江省低温冷害风险概率主要表现为北部大于南部,一般冷害风险概率表现为西南地区大于全省其它地区,严重冷害风险概率则表现为北部地区最高,中部及东南部地区次之;黑龙江省干旱灾害风险概率西部和北部地区明显高于南部和东部地区;黑龙江省洪涝灾害风险概率则表现为中部地区大于全省其它地区,中部伊春地区为全省洪涝灾害高风险区。  相似文献   

11.
对广东防洪减灾若干问题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梁国昭 《热带地理》1994,14(4):289-295
本文通过对1994年广东省两次特大洪水的分析研究,讨论了广东省防洪减灾的总体战略思想,防洪工程建设的方针,社会经济系统对防洪减灾要求的适应,城市防洪问题以及灾害监测预报系统的现代化问题。  相似文献   

12.
胡新艳 《热带地理》1996,16(4):357-361
本文利用1993年主要行业经济效益统计指标,运用因子分析,聚类分析方法对广东省18个主要行业的经济效益进行比较分析,抽取3个主因子,根据主因子得分,将广东省主要行业划分为4种类型,并分析各种类型的优势及存在的不足,进而提出调整,扶持,引导和促进主要行业发展的具体措施。  相似文献   

13.
吴郁文  刘益 《热带地理》1997,17(4):319-326
本文根据1985 ̄1994年10年的经济统计资料,采用因子分析法等多种计量手段,分别从时间和空间序列上对广东省经济增长的主要推动因素进行了分析,揭示了广东省经济增长方式的特点和存在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14.
杨衢青  陈小平 《热带地理》1994,14(4):329-335
本文介绍湛江开发区成立10周年来取得的巨大成就,分析其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认为只有始终坚持“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方针,订制开发区发展战略目标和规划部署,发展高新技术,才能促进开发区的全面建设。  相似文献   

15.
16.
广东山区经济建设与生物资源保护问题的探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徐颂军 《热带地理》1999,19(4):353-357
山区经济建设中出现的只考虑短期效益的行为, 会对生态环境带来严重的冲击。为此, 重视对生物资源尤其植物资源的保护, 是实现山区生态环境优化和经济振兴的正确途径, 也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  相似文献   

17.
广东的洪涝及其对农业的危害与防御对策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张金标  陈淡芳  欧善国  涂悦贤 《热带地理》2002,22(2):116-120,129
对广东省的洪涝灾害进行了分类,主要从气候的角度揭示洪涝的成因,及其对农业生产的危害。广东的洪涝按水分过多的程度,可分为洪水、涝害和湿害;按季节划发,洪涝分成春季洪涝、春夏洪涝、夏秋洪涝和连阴雨等几种类型。洪涝与湿害的气候指标常用年或某的降雨异常来描述。洪涝和湿害的农业气象指标用水分平均旱涝指标来表示。洪涝灾害的形成与季风活动密切有关。地形对洪涝影响明显,洪涝对农业的危害主要有物理性破坏、生理性损伤、生态性危害。防御洪涝的对策主要有加强防灾减灾的组织管理,改善生态环境,提高天气预报准确率等措施。  相似文献   

18.
广东省沿海经济带的发展对整个广东省的经济有极大的影响。目前,其整体水平高于国内其他省份的沿海经济带,但是其内部区域差异较大。主要表现在经济总量、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等单要素方面。采用聚类分析法划分了广东省沿海经济带的结构层次,并分析不同层次的特点。进而揭示了广东省沿海经济带巨大的区域差异给整个区域发展所带来的问题。最后,在分析区域差异及其负面影响的基础上,提出广东沿海经济带协调发展的几点对策。  相似文献   

19.
首先简述粤北区域的政区建置沿革,指出从历史经济地理角度,粤北的发展大致分为秦汉以降至隋、唐宋时期、元明清时期三大阶段.秦汉以降至唐,粤北开发较早,经济文化长期处于岭南领先地位.至唐宋,粤北保持良好发展势头,成为仅次于广州的要州大郡.但两宋后,珠江三角洲崛起,粤北则逐渐衰落,成为岭南经济较落后的地区之一.根据历史的经验教训,粤北应该加速城市化进程,加强中心城市建设,变交通通道优势为现实的竞争优势,促进粤北区域整体发展,早日实现现代化.  相似文献   

20.
周生来 《热带地理》2005,25(3):248-252,262
湘赣粤桂边地区即南岭地区区位优势独特,资源优势明显,政策优势灵活,交通通讯日益便利,区域内资源、产业和市场具有很强的集聚性和趋同性。建立湘赣粤桂边经济区,即南岭经济区,不仅是必要的,也是可行的。文中分析建立南岭经济区的必要性、可行性及有利条件、制约因素,提出建立南岭经济区的战略定位、区域布局及发展目标,并就建立南岭经济区的主要政策措施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