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根据1986年11月32站和12站2个连续站的观测资料,计算溶解氧和二氧化碳在海气界面的交换速率。 调查海域溶解氧海气交换平均活塞速度0.378m/h,平均边界层厚度为30μm。忽略气体-溶剂反应对交换速率的影响,把由氧求得的边界层厚度应用于CO_2海气界面交换计算,求得CO_2的活塞速度为0.22m/h。  相似文献   

2.
风场对全球海洋CFC-11 吸收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在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的全球海洋模式(LASG/IAP Climate Ocean Model,LICOM)中研究不同的风场引起的海气传输速度对三氯一氟甲烷(CFC-11)在海洋中的分布和吸收产生的影响,同时选出更适用于LICOM模式模拟海洋对气体吸收的风场,本文做了4组对比实验,即传输速度为常数(实验-C)以及依赖3个不同风场(Esbensen and Kushnir观测风场(实验-EK)、National Centers for Environmental Prediction(NCEP)再分析风场(实验-NP)、QuikSCAT卫星风场(实验-QS))的实验。在对比分析中重点考察了CFC-11的海气通量、海表浓度、水柱总量、传输过程等。结果显示,不同风场带来的传输速度差异会造成模拟结果在局部海域存在显著差异,但在大部分海域的差异并不显著。而且随着积分时间的增加,从海气通量、存储量两方面可以看出,不同模拟结果之间的差异有着减小的趋势。如1955年1月北大西洋局部地区,不同的风场下的海气通量模拟结果间的差异达到20%左右,到了1995年1月这种差异下降到15%左右。此外,传输速度的选取依赖风场计算值的全球平均值(试验-C)会造成模拟结果相对偏小,而风速相对较大的QuikSCAT卫星风场资料在一定程度上使得模式模拟结果与观测资料更为接近。  相似文献   

3.
基于2016-02-01—2016-05-21在南海博贺海洋气象观测平台观测的实验资料,首先利用整体空气动力学算法分别计算海气界面处感热通量与潜热通量,同时利用涡动相关法计算液滴蒸发层处总的感热通量与潜热通量。然后比较海气界面处热通量与液滴蒸发层处热通量的值,并利用差比法分别对2处感热通量和潜热通量进行做差计算。结果表明:液滴蒸发层处热通量与海气界面处热通量存在明显差异。通过与海洋飞沫引起的热通量值比较,结果表明液滴蒸发层处热通量与海气界面处热通量的差值由海洋飞沫作用引起;且在中低风速条件下,海洋飞沫引起的热通量与风速呈正相关;相比感热通量而言,潜热通量随着风速的变化更为显著。  相似文献   

4.
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海气用互作用(al。-。。a-i。terxction):由于大气和海洋组成了两种混合流体的单一的机械和热力体系。穿越大气海洋界面发生了热量、动量_因体和气体均交换,从而产生了海气相互作用。由于海气界面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移动界面,_通常难以测量这...  相似文献   

5.
为了给海气界面研究中的仿真与验证提供较全面的研究数据, 根据现有技术基础和国际前沿观测技术及设备的发展水平, 设计完成了具有造风造波能力, 并满足小尺度波浪破碎和混合、微尺度坡度场、水体内部的湍流混合、界面的热辐射及传输等过程观测需要的小型多功能水槽。实验结果表明,该小型多功能水槽各部分配合顺畅, 达到了各项观测技术的要求。该水槽可以成为海气界面研究的一个多手段、便捷的室内实验平台。  相似文献   

6.
海底管道气体扩散到自由表面的半径及泉涌高度是进行水下气体泄漏风险分析的关键因素。利用FLUENT软件中的VOF模型和DPM模型耦合方式,对海底管道气体竖向扩散进行了仿真。模拟了水气两相交界面的行为,研究了气泡粒子扩散过程,分析了气泡粒子的扩散半径及轴向位移,讨论了不同泄漏速率对水下气体上升时间及水气两相交界面中泉涌高度的影响。通过模型中的水气两相交界面中泉涌高度和上升时间与实验结果的比较,验证了模型在一定条件下的正确性。  相似文献   

7.
本文定性分析了海气界面上的热力、动力作用对热带海洋上均匀层及大气层结的影响。文中的物理解释与我国海洋调查船在首次全球大气试验(FGGE)期间所获得的观测事实基本相符。分析表明,在海气界面上的热力、动力作用是影响热带海洋上部和大气层结状况的重要因素,且热力作用大于动力作用。  相似文献   

8.
海气界面液滴粒径分布的测量对于海气界面通量的准确估算具有重要的意义。在分析多种测量技术的基础上,结合海上测量环境,设计了光学测量装置,给出了利用多环散射光信号计算液滴粒径分布的方法。实验分析表明,该装置可用于进行透明喷雾状的液滴粒径测量。  相似文献   

9.
本文以2006年9月日本以南海域的台风YAGI为例,应用黑潮延伸体附近的KEO浮标观测资料,并结合卫星遥感等融合资料,分析海洋飞沫在台风不同发展阶段对海气界面间热量通量和动量通量的影响。首先,定量地分析台风期间海洋飞沫对海气热通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台风YAGI过境期间,海洋飞沫能够显著地加剧海气界面间的热量交换,尤其是潜热交换。海洋飞沫增加的热通量随着风速的增强而增大,随着波龄的增大而减小。随后,通过动量分析表明,在台风YAGI过境期间,海洋飞沫显著地增强了由大气向海洋的动量转移。当风速达到台风量级后,考虑海洋飞沫所增加的动量通量与界面动量通量大小相当,同时,在此风速条件下,海洋飞沫在海气界面形成极限饱和悬浮层,抑制风到海表面的动量转移,导致海气界面间总的动量通量的增长率随之减小。  相似文献   

10.
胶州湾海水中二氧化碳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沈志良  刘明星 《海洋学报》1997,19(2):115-120
二氧化碳-碳酸盐体系是海水中最复杂的体系,其平衡主要包括如下过程:它直接影响海水pH的变化,对于海气界面交换及海水化学和海洋沉积过程等起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1.
The diffusive boundary layer (DBL) is the zone for matter exchange between surface water and aquatic sediments. To elucidate the influence of DBL on salt release from saline sediments to freshwater, two experiments with or without wind blowing were conducted. According to the experiments, a 3.5 cm DBL is formed above the smoothed sediments at a steady wind field and this thickness is greater than other studies. The observed flux of salt through the DBL is 6% larger than the calculated value from Fick' s first law. The results indicate that molecular diffusion is the dominant mechanism for salt transport through the DBL. The presence of DBL suppresses the hydrodynamic enhancement for matter exchange between sediments and overlying water. Therefore, salts in the sediments of a polder reservoir may influence the water quality chronically.  相似文献   

12.
根据Taylor的湍流扩散理论和Hay、Pasquill提出的拉格朗日流和欧拉流的相关函数的相似性,用黄河三角洲埕北海域的实测资料,按四种不同方案计算出该海域的水平扩散系数和谱密度分布。指出:该海区潮流扩散系数主要受潮流的影响,其分布特征与潮流的分布基本一致,所求的水平扩散系数主要是由周期性的潮运动给予潮流扰动所致。方案4是通过富氏变换滤波消去了周期性潮流扰动,本方案计算的水平扩散系数是由周期为6h以下的小尺度涡提供能量。  相似文献   

13.
用矩阵方法,求解McCreary和Fickian铅垂向湍扩散形式下,无界海洋条件时在风应力和深层浮力作用下的线性解。得出不同的湍扩散系数A情况下McCreary与Fickian湍扩散形式的流场结构。指出随湍扩散系数的增加,McCreary和Fickian湍扩散形式下u分量结构及其量值差异增大。在Fickian湍扩散形式下,能量穿越密度跃层的传递能力较强。当A=0.1cm~2s~(-3)时,在风应力和深层浮力作用下两种湍扩散形式造成流场的差异很小。提出在小湍扩散系数下,用McCreary湍扩散形式研究热带海洋环流,其结果和Fickian形式应相当一致。  相似文献   

14.
本文根据拉格朗日流与欧拉流自相关系数的相似关系,用渤中8号平台1987年1月和8月的实测资料,分别推算了水平扩散系数。推算结果表明:研究长时间水平扩散时,把潮流看作湍流,所求的扩散系数实际上是潮流扩散系数,其值在10~6cm~2/s范围内;研究短时间水平扩散时,把潮流看作平流,用富里叶变换的长周期合成值从实测值中扣除,所求的扩散系数消除了长周期潮流部分,可认为是湍流扩散,其值在10~4cm~2/s范围内。  相似文献   

15.
根据垂向二维悬沙扩散方程和谢才公式,假定泥沙垂向扩散系数为常数或为水深和摩阻流速的函数时,从理论上推导得到一个新的不仅适用一般水域,也适用于高含沙水域的挟沙力公式。公式一阶近似形式上与近岸海域常用的刘家驹公式相一致也不显含泥沙沉速,从理论上证明了刘家驹公式的合理性,说明其经验公式在理论上也成立。对更高阶近似,公式显含泥沙沉速,与维利卡诺夫以及张瑞瑾等挟沙力公式相一致,说明了张瑞瑾公式的合理性。分析了导出的公式的物理意义以及与刘家驹公式和张瑞瑾公式的异同。新的挟沙力公式也表明挟沙力公式的近似应是流速平方的多项式,选择低阶项作为近似会有一定的误差。  相似文献   

16.
建立了太湖梁梁湾三维营养盐浓度扩散模型,研究了三维潮流的作用下,营养盐随风场的扩散情况。结果表明:(1)当梁溪河和闾江口两个污染源同时存在时,西北风最有利于营养盐浓度的扩散,顺着风向形成了一条西北-东南走向的污染带;而东南风却最不利于营养盐浓度的扩散,使得污染范围仅局限于污染附近。  相似文献   

17.
核酸分析技术在红藻分子系统学研究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在红藻的分子系统学研究中,核酸分子数据的获得和应用日益显得重要,因为核酸序列是进化的重要单元,通常以点突变来体现种间/种内的差异,因此能反映物种进化过程的频率.目前,在红藻分子系统学研究中,核酸标记技术有: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RFLP)、随即扩增多态性DNA(RAPD)、扩增片段长度多态性(AFLP) 和简单重复序列间扩增(ISSR);相关核酸分析技术涉及到的序列有:内转录间隔区(ITS)、18S和26S rRNA,核糖体大、小亚基(LSU和SSU),Rubisco基因及大、小亚基.其在红藻品种鉴定、种群遗传、分类和系统进化的研究中起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用GPC法测定硫酸多糖911的分子量和分子量分布   总被引:7,自引:3,他引:4  
实验采用 GPC法测定了硫酸多糖 911的分子量及分子量分布 ,经测定硫酸多糖 911的重均分子量 Mw为 850 0± 50 0 ,其中 Mw<10 0 0 0的分子占总分子的百分比在 70 %以上 ,分子量分布宽度 Mw/ Mn为 1.30± 0 .0 2  相似文献   

19.
混凝土的耐久性与侵蚀性介质在混凝土中的传输密切相关。介绍了当今几个有代表性的混凝土传质过程与理论 ,其中影响传质的主要因素为 :混凝土的微结构特征、介质的自身性质及外界条件。  相似文献   

20.
水质数学模拟扩散系数大亚湾现场求取实验,采用示踪剂扩散实验法。示踪剂扩散实验的目的,在于了解水流运动的稀释扩散能力,根据示踪剂运动轨迹和浓度分布,求出水平纵向扩散系数和横向扩散系数,供水质数学模拟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